初中学习性研究课题申报
初中学习性研究课题申报
详细情况请见申报流程:
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总课题组
附录:参考学习资料:
初中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实施方案
上虞市开发区中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哲学问题、个人问题和研究的问题等。……可以通过安排一些短期强化课程,让他们到第一线去,直接面临教师、农民、医生、咨询人员所面临的问题”。罗杰斯认为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当学生负责地参与学习过程,就会促进学习。罗杰斯教育理论强调了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习,“从做中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学校与社会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把教育的中心从教师和教科书转换到学生,这种转换他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的实用教育模式概括为:学生中心,从做中学。它的基本教育过程是:暗示—问题—观察—解决—验证,同样强调了从做中学。
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把杜威教育论翻了半个筋斗变成“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提出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主张“教学做合一”,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也不能算是学,教学以做为中心。
中外教育家虽然对如何教学的观点和主张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理论都有共同之处,即都强调从做中学,边学边做,强调学习与实践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结合,这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现实背景
研究性学习能紧紧围绕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在我国蓬勃兴起,九十年代末,上海率先在活动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研究,2000年9月起10个省份试点实验,到2002年秋季开始将在全国所有高中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同时,正在制订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初中和小学也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列为必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挑战传统教学模式而越来越被全社会关注,得到各级教育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经过各地的试点和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已趋向成熟,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上海市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为全面推广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实验资料,但研究性学习目前主要在高中阶段开展,初中阶段,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还末推广,因此有必要结合初中的教育教学实际,在学科教学中作一尝试。
(三)研究性学习意义突出
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它以学生的“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他们都时刻审视、反思探索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来解决遇到的难题,这时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学科都把探究性学习列为新课程教材学习的要求和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一是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以及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二是在实施中研究性学习反对划一,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三是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使创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研究性学习优化了学生的智能结构。一方面,学生接受了最新科技与社会学知识和信息,解决了课堂的老化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又强调掌握方法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查阅资料的方法、科研的数理统计的方法、新的实验技术、计算机输入与数据处理方法等综合方法,从而使智能结构进一步完善。
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开设研究性课程,弥补了学科教学在满足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 对人的新要求方面的局限和不足,给学生一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实际上是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自九十年代末,上海率先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在活动课中开展学习与研究型课程 建设 的探索研究以来,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型课程的探索范例,比较有影响的如华东师大二附的“小课题研究”、大同中学的“知识论的探索”、七宝中学的“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活动辅导”、进才中学的“学生研究院”等。在其它省市 也出现了大量的对研究型课程的探索和研究,浙江瑞安中学的“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杭州学军中学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令人刮目相看,《钱江晚报》
(一)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主要类型有:
1、分层模式:即课程的开发是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主要有:
(1)目标分层模式 :即课程的开发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而设计的。如上海文莱中学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将整个课程的过程放长,分为初一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初二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四个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反复性、递进性。
(2)主题分层模式:即按照主题序列将课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并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教育信息报》
(3)内容递进分层模式:即根据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来组织课程。如瑞安中学研究型课程方案主要分为“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课程;“探索未知领域”小课题研究型课程。三门课程按照“分段推进、反复强化”的原则组织实施的。
2、单一模式:即课程的设计是以一个单一的主题或单一的研究方
法的方式展开。
(1)单一主题模式:指以单一主题为中心展开的课程。让学生围绕一个大的研究主题设计自己的研究主题。这样做可以使课题比较集中,学生的研究、教师的指导都比较容易,对资源的要求相对与其他类课程也不高。
(2)单一方法模式:以单一的研究方法实施课程,这主要指一些研究型课程实验。在一些学校首先在某个试点班级或年级甚至少部分学生中进行课程实验,成功后再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扩张。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目前情况看,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实施还有困难。但上海市敬业中学为在基础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研究型作文教学的改革尝试,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类似的课程改革教学在各地不乏其例。
综述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络显示,研究性学习已逐渐在我国中学生中广泛开展,有些取得明显成效,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搞得比较好,初中阶段还比较少,还只是部分学校的探索。为此,我们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初中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一条适合城郊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界说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理解,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本课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经验材料及网络资源,汲取他人之长,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及现有的学校装备和师资力量,采用“目标分层与单一主题相结合,课堂渗透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和研究模式。鉴于目前师资力量的限制,教师很难胜任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为此,组建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不同学科不同年段制定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每个年段每门学科又围绕一两个主题,如“社会经纬”、“科学探索”等,让学生围绕这个大的主题设计自己的研究主题,而教师结合本学科特色来指导。
一般步骤是:提出某种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并修正方案—汇总—交流评价。
(二)研究内容:
把研究性学习内容分为:语言演绎、科学探索、社会经纬、自然环境、数字奥秘等五个主题系列,不同年级学生围绕上述主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小组合作,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科背景下的问题开展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解决了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教材载体的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课题的质量,便于克服学生在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相悖的问题。
三. 预期目标:
总目标: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状况、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特点,分年段制订不同的目标。
1、初一年段:学习根据研究主题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演说答辩等几种常见研究方法。着重培养:查阅文献资料的技能、网络技能人际交往的能力;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的归纳的能力;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制订计划、独立构思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2、初二年级:通过对课题的实施研究,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巩固和熟练掌握各种技能,同时着重培养:预见困难并进行预防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应变和处理的能力, 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协作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关注社会、他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3、初三年级:通过撰写研究报告、演示汇报,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整理并利用资料佐证观点的能力;熟练操作、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清晰自如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条理明晰的书面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
四. 初期研究成果
课题组长已在原工作学校社会组率先结合社会学科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1999年7月—2000年7月开展“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并获浙江省首届社会科研成果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2000年7月又开展了“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初中社会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艺术蚌珠养殖实验”、“杨梅大小年调整技术应用的研究”、“火车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向内吸引大小实验研究”、“火葬场对周边环境的实验研究”、“现有水质对游泳者的影响研究”, “上虞市驿亭镇垃圾处理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的科普小论文:《养蚌育珠记》、《行人距离火车多远才算安全》获市科普论文一等奖;《令人担忧的垃圾处理场》《火葬场伸冤记》《驿亭镇水质测试研究》 获市科普论文二等奖。“ 杨梅大小年的研究”获绍兴市第三届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二等奖。《地球村房屋探秘》《请别用一次性筷子》分获上虞市地理科普小论文评比一、二等奖。“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初中社会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已获浙江省第二届社会学科教研成果二等奖。 对什么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社会学科如何制订小课题研究方案及实施课题已有初步认识,为把社会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推广到其他各门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7月)
选择课题,组成课题组,制订方案,准备材料,申报课题,并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顺利实施本课题打下坚实基础。
2、实施阶段(2002年7月—2003年3月)
初一、初二、初三各年段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围绕主题列出一个研究性课题指南,学生选择或自拟研究课题,有目标分步骤开展各类研究活动,获得实验数据,分析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修正研究方案,初步总结成果。
具体流程是:自主选题—自愿组合—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简要总结—结果评价。
3、小结阶段(2003年4月——2003年6月)
评估实验成果,整理课题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研究对象及时间
以2002在校初一、初二、初三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以实验班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总结出各年段实践的结果。
(三)下设语文、数学、自然、英语、社会思政各学科的子课题组,由各教研组长人课题组长,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在各学科开展的研究性学习
(三)课题组组织及人员分工
1、专家指导组:
朱光良副教授 :浙江教育学院地理系主任,顾问、理论指导
2、课题小组:
姓名 |
姓别 |
职务或职称 |
课 题 内 分 工 |
陈华 |
女 |
中学一级教师 教科室副主任 |
全面负责、组织教师理论学习、“自然环境”主题实践指导 |
罗国强 |
男 |
中学高级教师 校长 |
理论指导、“语言演绎” 主题实践指导 |
魏伯杨 |
男 |
中学高级教师 副校长 |
组织理论学习 、“科学探索”主题实践指导 |
夏建锋 |
男 |
中学二级教师 语文教研组长 |
“语言演绎” 主题实践指导 |
丁安江 |
男 |
中学二级教师 数学教研组长 |
“数字奥秘” 主题研究指导 |
陈焕彪 |
男 |
中学二级教师 自然教研组长 |
“科学探索” 主题实践指导 |
倪惠祥 |
男 |
中学一级教师 英语教研组长 |
“语言演绎” 主题实践指导 |
王燕华 |
女 |
中学二级教师 社会教研组长 |
“社会经纬” 主题研究指导 |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性学习理论日趋成熟。各类教育刊物上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很多,网上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搜索更是容易,指导教师都是课题研究的专家,理论水平高,将为我们带来直接的理论保障。
2、当地资源优势明显,学生参与热情高。从社会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看,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目前社区学校的开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家乡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更是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素材。学校图书馆、电脑室随时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便利。
3、课题组成员均是学校里素质优良,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能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4、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陈华老师的“社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是1999年省级立项课题,2000年10月其成果获省二等奖; 2002年11月省级立项课题“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初中社会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其成果获省二等奖;2001年暑期组织科普夏令营,学生的小论文获上虞市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2篇,“上虞市驿亭镇垃圾处理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小课题实施方案在《地理教育》2002年第二期上发表。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