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题

网络交往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满足的影响

——以浙师大BBS为例

有关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步骤

(课题负责人  心理021  孟静婷)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课题研究背景:

a.研究综述:

传统上认为人际亲密情感关系只有在面对面情境互动中的看法已经在网络风行的今日重新被审视,透过在网络的“电脑中介传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也会发展出情感与亲密的人际关系。

经过前期的资料搜集,我们了解到,“计算机中介传播”一向被认为不具情感与友谊(Hiltz & Turoff, 1978; 1980; Chesbro,1984; Meyers, 1987),但Rice & Love (1986) 从某国家级的医学网络中发现到存在有相当多的情感讯息,而且,如果使用者愈积极,就会倾向于表达他们的感觉。Steinfield (1986), Phillips (1982) and Kiesler (1983) 也研究组织中表达性与情绪性的行为;而McCormick & McCormick (1992) 从他们的“计算机中介传播”研究中发现到高度的社会功能,而且此功能涵盖许多人际讯息,尤其是人们会透过BBS 、电子邮件等来交朋友。而台湾的吴姝蒨也于1996年系统研究了BBS 中的人际亲密关系与情感支持。研究结果发现“虚拟人际关系”对大多数使用者而言,网络虚拟人际关系具有真实扩大即延伸的效果,其虚拟关系的发展过程与现实世界中亲身接触的人际关系发展类似,当中会有自我描述、经验分享、互为了解等特质,不同之处在于网络“虚拟人际关系”是一种以匿名、文字互动、想象与期待、重视异性交往,再加上其它元素的配合才能产生,如计算机网络匿名、情感使用、虚拟情境,以及使用者的计算机网络经验、技巧、个人特质、学科背景、媒介接近等条件。

b.概念说明:

①有关“网络交往”:“网络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是非正式的、通过电脑屏幕文字为中介、双向的交往。网络技术的应用,即交往工具的特殊性,使网络交往同时呈现出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的特性。

②有关“情感满足”:随着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同样承受社会各界的压力,会有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情感宣泄”和“情感支持”。而我们情感的存在、释放和满足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它在何时、何地、何种频率得到满足、宣泄和释放,都有不同的方式和标准。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良好的情感更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身体健康的保证。而网络空间恰恰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而目前对“情感满足”的定义没有明确统一的说法,为了方便本研究,暂把我们这里的“情感满足”限定为“情感宣泄和情感支持”两大方面。这里的“情感宣泄”和弗洛伊德的“宣泄”概念是不同的。Shoben曾于1960年说明情绪释放的治疗功用,指出“宣泄”使得各种受到压抑的情绪,在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关系中获得释放,使个人得以重新检验、整合 创伤的经验。而向他人进行情感倾诉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安慰和依赖的需要叫情感需要,这种满足情感需要的社会来源就称为“情感的社会支持(即情感支持)”。

③有关“BBS”:BBS电子公告栏(Bulletin Board System)是一种专门用作发布电子公告或进行不同规模的公众讨论的电子空间,它适合快速而大量的咨询传递。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可以不花一毛成本将他的话用以秒来计算的速度传播到数万计的电脑前,世界人可以在BBS就同一主题开展规模庞大而井然有序的讨论。

它是高校校园局域网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每一个高校网站的重要版面。我们的师大BBS支持分类讨论区,邮件系统,网络传呼,聊天室,社区娱乐,精华公布栏等内容。其中分类讨论区,邮件系统,网络传呼,聊天室是BBS提供的最热的交流场所。分类讨论区就是BBS交流功能的集中体现,任何上网的人(我们的学校BBS现只限于校园网的同学老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信息张贴到分类讨论区,让其它人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回复主帖的形式与他人探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满足产生了很大影响。

 

2.课题研究目的:

互联网络正迅速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的建立和网络接通,走在时代前沿的当代大学生已经自觉地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和先锋。网络人际交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依托于不同网络空间的交往有不同的方式和特征。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藏性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宣泄和情感支持提供了绝好途径。为此,本课题组计划在一年的时间中,以浙师大BBS站为依托,就BBS电子空间中的网络交往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满足的影响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

a.了解BBS上的网络交往与当代大学生情感支持、情感宣泄之间的关系(积极、消极影响);

b.综述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特征,结合实际的调查分析,指出现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c.探索和思考如何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本校学生)正确处理网际关系,合理利用BBS来得到情感满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步骤

1.课题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联系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初步拟订本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某一具体研究条件下,师大学生在BBS上的主要活动和主要涉及的对话主题(特别是属性偏向情感情绪版块的讨论主题);这些BBS的讨论热点有何特点,是否体现网络人际交往的情感宣泄和情感支持的特点;并通过个别访谈调查这种网络情感互动实际情况、感受及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2.课题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浙师大BBS中的几个分版(重点研究属性较偏向情感与情绪或是比较热的版块),例如:情感世界、心灵有约、师大原创、乐在师大、灌水乐园、网络故障报告等版及社区交友、议事大厅等相关服务;这类找寻朋友聊天、吐苦水、讨论各式各样的热门话题帖子;以及积极参与网络情感互动的热心网友(同学)的网络人际交往情况。

 

3.课题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文献综述(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自编简单问卷或修订“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问卷”,电子邮寄问卷、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社群图、矩阵法)、观察法(在BBS中亲身参与体验)、访谈法(网络途径与面对面深度访谈的结合)。通过这些方法,对虚拟人际关系的全貌与机制加以捕捉,深入了解BBS中的人际亲密关系与情感满足。

 

4.课题研究步骤:

a.准备设计阶段(04.6-04.7)放假前课题内成员需要通过多次交流在这个课题申报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调整,做出实际可行的课题详细计划和成员具体分工,并利用学校资源查询大量相关文献。(主要准备文献收集、具体分工和调查问卷设计)

b.课题启动阶段(04.7-04.9)这个阶段由于放假期间校园网不开放,我们主要着手理论研究。在前阶段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和整理文献,做出相关的文献综述。并选定或设计修改网络人际交往相关的问卷,尝试做预测。

c.调查写作阶段(04.9-05.3)这个阶段同样需要在文献的基础上完善研究方案。正式介入研究和调查师大BBS,然后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报告,并让同学参与讨论、请教老师指导。

在具体调查和资料的获取阶段:因为课题成员都是师大BBS的常客,有较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方便调查的介入。所以资料搜集除平时细心关注外,更需要在某个时间段就几个主要版块进行多次系统的全面调查。比如,计划在049151015期间,课题成员分工合作,于每天8302230期间频繁进入师大BBS,除记录每日的观察日志,也会发表和回复一些文章,以聊天和站内邮件、传呼的形式与人互动,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后请在线同学回答问卷。当然也可以就一天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观察这一天内,论坛的动向。(具体计划有待下一步交流确定)

在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分析阶段:在第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设计和修正网络交往的相关问卷,通过BBS里的站内邮件和其他网络形式发出问卷,利用SPSS处理得到的数据。其中,问卷中各个项目的设计、修正都是依据在人际关系研究中的指标而加以修正以符合研究中实际需求,包括分享、自我揭露、接近性、相似性、弹性、承诺等等 (Parks & Floyd, 1996; Knapp & Vangelisti, 1992, Walther, 1992)

d.扫尾总结阶段(05.3-05.5)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的扫尾工作,听取多方意见建议,完成论文修改,争取论文发表,并做好结题。

 

5.课题研究限制:

a.本文很大的局陷就是在于没有明确给出“情感满足”这个概念的科学界定。我于2004516晚,登陆中国期刊网,以“题目”为检索项,输入“情感满足”,就只有一篇《情感满足时代的乡企》搜索结果,此文章也没有给出“情感满足”的科学定义。所以,为了方便我们研究,暂且把“情感满足”限定于“情感宣泄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至于这个名词的定义还有待下一步文献(特别是台湾和国外的文献)调查明确。这是个很大的难题,但更是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如果能力所及的话,我们可以在与情感支持、情感宣泄和情感需要等这类词的比较分析中,从心理学角度自己尝试界定“情感满足”这个名词。

b.研究中大部分数据将来自于访谈和在线调查,对于BBS注册用户的自我情况描述其真实性有点难以保证,我们也只能是尽力做到客观。

c.由于本研究是在师大BBS (师范高校局域网的BBS)的小环境中进行的,并非因特网的所有使用者,受范围限制,因此其研究的推广范围就有所限制了,但对于网络普及地区的高校学生仍具很大代表性和可行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