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探索
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探索
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代写论文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为此,就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就是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向学校申请科技立项,经学校审核,同意立项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1.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科技立项,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一是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学生参加科技立项和研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多种思维方式去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三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课题立项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首先,大学生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提高了实践能力。大学生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经常深入实验室等实践场所进行实际操作,有利于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是提高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向导师请教,甚至还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支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需要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在申请立项、项目验收工作中,要经过评审、答辩、写总结报告等程序,从中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科技写作能力,还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无疑会得到提高。
二、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有益尝试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实施是非常有效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1.学院重视开展大学生课题研究活动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积极支持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其主要表现: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素质教育中的23个学分才准予毕业。其中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等科技活动就占4个学分。二是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学院每年设立固定的基金,用于支持本科生申报课题立项。三是制订奖励措施。对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每年评奖一次并给予一定的奖金,最高达2万元。四是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学校有专门机构负责申报项目、督促检查、组织终评等工作,为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证。
2.加强实践教学,激发了大学生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学院为了激发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在强调课程内容的研究性、理论性、结构化的同时,还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了实践平台。为了鼓励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学院开放了实验室,建立了实训基地,并根据各二级学院实际情况,增设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独立完成自己的项目,使学生在课堂有理论,课下有实践,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兴趣。三是建立导师制。导师专门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立项和完成科研项目,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提供保障。
3.课题立项取得明显成效
课题立项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课题立项多,参与的学生多。由2003年的86项课题增加到2006年的321个,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增加了近4倍。二是立项范围越来越广。立项的学科由最初的地质学科扩展到现在的理、工、管、法、文等多个学科。学生立项由最初的地质、物探等部分专业,发展到学院所有专业,每年都产生一批学生的研究成果。三是参加各项比赛的学生增多。近年来,参加全国各项科技竞赛项目的学生明显增多,在各项比赛中,我院学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四是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多。学生完成科技项目后,形成了调查报告、论文等一批科技成果。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各种论文达421篇。
三、对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大学生课题研究的建议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完善导师制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学习、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方式,对导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其次,可以聘用离退休教师担任导师。这部分教师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对学生有爱心,又有充足的时间辅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同时,还可以解决扩招后师资不足的问题。再者,可以到科研院所和大型工厂企业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工程师担任导师。他们的参与便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
2.发挥特长,精心选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关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在课题立项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课题,导师也有各自的特长和专业。这就要求学院在开展导师制工作时,要实现师生之间“双向选择”,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去选择导师。导师要对所指导的课题的先进性、应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因为课题有研究价值,才能激起学生的研究渴望。
3.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
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的实施,并重点加强导师制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设。一方面要完善考核体系。首先要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导师工作由考评小组按学年度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平时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学期指导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指导工作总结和学生表现及取得的成绩。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建立客观反映大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同时强调社会认同。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导师评价、院系认定四部分。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对导师历年工作的考核结果,对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奖励。将导师在受聘期间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将其工作业绩与报酬、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结合起来,从而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导师工作。要将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与其课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免试读研究生等挂钩。这样,就可在课题研究中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青山.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杨德广,等.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3]钟晓敏.实行综合导师制,探索教书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6).
[4]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5]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共青团中央2008-2009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
- 下一篇: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简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