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宿舍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课题
高校宿舍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课题
学校应设网络心理咨询室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上海市某高校网络学院金融专业十多位学生日前完成了一份名为《大学生宿舍问题》的调研报告,通过亲身感受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提出了“踏着铃声出课堂,宿舍里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衷肠”等现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并积极探讨改善途径。
“网络面对面”势在必行
每个学生每天在宿舍的时间都超过10小时,调查发现,超过35%的学生每天呆在宿舍的时间近15小时,1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在宿舍达到16至19个小时。
除了睡觉,上网成了学生在宿舍里最主要的活动。在每天使用电脑时间的调查中,超过35%的学生为“2至5小时”,超过25%的学生甚至达到“5小时以上”。受调查对象坦言,玩网络游戏,聊QQ、MSN,看电影等是他们在网上打发时间的主要项目。
报告认为,除了防止学生“网络沉迷”外,学校也应该认识到,“网络面对面”是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必要和优势途径。在宿舍网络文化的普及下,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面对面的思想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报告建议高校应该重视在网络空间与学生积极互动。在网络空间,学生流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状态,学校可考虑针对这一特点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室,利用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的特点,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工作。
“贫困生楼”让人羞愧
“本科新生全部安排入住校内4人间的学生公寓,每人1200元;高职学生住的则是校外社会化公寓,6至8人一间,每学年的住宿费用还要比本科生贵上几百元。”调查发现,高职生的住宿费往往比本科生要高出200至400元。与本科学相比,高职学生得不到财政补贴,而学院目前只能解决本科学生的校内住宿。校外公寓由社会力量兴办,完全是市场化运行,收费比学校宿舍高。调查认为,在同一所学校里,仅仅因高职与本科之分而采取不一样的住宿收费标准,这对学生来说有欠公平。
调查发现,学校考虑到贫困生情况,经常会建议他们入住便宜几百元的普通宿舍。“搬还是不搬”常成为贫困生的两难选择。不少贫困生认为搬出去会与同学拉开距离,“贫困生楼”会让人接受不了。报告引用一项统计:有60%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5%贫困生感到很自卑;有42.2%贫困生不愿公开求助。报告认为,这种看似照顾的做法,会加重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如何在费用支出、住宿条件与学生心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高校后勤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校课题式研究
- 下一篇:《重庆市高校大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课题研…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