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导师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论证报告
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生学习导师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是当新生入学时,学校为一组学生确定一位导师,在两者之间建立“师徒”关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如何深入地进行学习。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高中生学习选修制、学分制的建立,迫切要求高中教育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导师制向中学生走来,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本质上讲,高中生学习导师制就是以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个体化教育管理模式。其突出特点是适应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能够立足以学生为本,更好地发挥教师本身的资源优势,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高中生学习导师制的理论建设、具体操作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成长档案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实践与研究,旨在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特色鲜明的指导高中生学习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国外有的国家在中等教育的某些特殊领域采用导师制。如英、美等国在中学职业指导过程中采用导师制,一些私立寄宿制小学尤其是进行宗教教育的学校对学生的生活指导采用导师制,还有针对研究性学习项目或天才学生加深学习的导师制等。国内有不少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开始推行导师制,北京、上海等地也开始出现由中小学和大学联手实行的导师制,即请大学教授担任中小学生的导师。一些重点高中,如上海市建平中学、宜昌市第一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北京第八十中学等也正在研究或实行导师制。从国内现行的高中导师制的实践现状来看,导师制是开展优质教育、管理,造就高层次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其所具有的一系列功能向人们预示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但国内中学导师制还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实证经验,离理想的导师制仍有不少距离。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试图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高中生学习导师制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为立足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发展多元导师组织,形成可行实施方案,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管理新路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示范引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借鉴国内外导师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构建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提供具体的操作性经验和制度示范。
二、主要内容:
根据总体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1、高中生学习导师制的概念、内涵与功能界定。
2、高中生学习导师制的具体操作模式,尤其是导师制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实施方式。
3、高中生学习导师制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4、高中生学习导师制下学生成长档案建设与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三、研究重点:
高中生学习导师制,如何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具体操作和如何有效地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高中生学习导师制作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一种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全体实验师生必须共同参与,全程参与,规范化、制度化运作,注重建立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机制,不断调整修改研究方案,加强阶段性总结,最终形成高中生学习导师制研究的终期成果。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之以调查法和实验法,设想研究时间为三年(2006年9月-2009年7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方案设计阶段。包括组建课题研究组,制订课题实验方案,培训实验老师等。以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为主,全面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总结现行有关中学导师制的实证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7月,第一轮试点和中期研究总结。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方案的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子课题的落实与分解并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为主,重点研究高中生导师制的具体操作方式,将导师制与各学科的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在第一轮试点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中期研究总结,并召开现场会。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第二轮实践与研究及全面总结。主要任务是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调整修改研究方案,开展第二轮实践工作。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成长档案管理体制和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形成高中生学习导师制的终期研究报告,组织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暨现场会。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学模式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不仅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可操作性。
2、高中生学习导师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创新,而且是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独立发展、自主创新的品质。
3、高中学习导师制要求从发展的高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既要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作指导,又要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人格形成作指导,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
4、高中生学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在进一步深化分层教育方面实现突破,有利于学生根据其个性化学习需要进行双向选择,能够持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5、导师的跟踪服务与管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能够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提供较长期的过程评价保证。
6、尝试创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模式:导趣生疑,激荡思维;导研释疑,合作互动;导思质疑,动态生成;导创拓展,实践创新。实现导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无缝”衔接。
7、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特色鲜明的指导高中生学习的教育管理模式,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提供成功范例。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 下一篇: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