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吕翠萍

一、研究背景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在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大功能观;树立基础教育要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奠基的大人才观;树立基础教育要实现各种教育因素最佳组合的大育人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可以说,“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一) 对研究方法的认识

    研究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探求的一种活动。

    方法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式方法。

    研究方法就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运用科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探求,总结其规律、方式、方法,而后用于指导实践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进行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课题中的“研究性学习”,其“研究”指学习者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只是载体,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研究过程说,大多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手段,不是目标。我们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探求、总结适合学校实际,能指导实践的有效的方式及方法,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我校“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最好途径。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旨在通过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发展有关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让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并能在指导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然涉及众多学生和教师,这就要精心组织,需要强有力的具体管理措施;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还只是起步阶段,教师、学生对如何分析学校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确定研究课题缺乏经验,所以必须开展选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就必须开展指导方法的研究;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及成果,更需要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以激励教师、学生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研究的组织

(一)课题的实施

 1.课题的产生

     按学校确定的研究课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我们课题研究阶段的每学期在学生、教师中开展征集研究课题工作,课题不分大小。学校的研究型学习指导小组,对学生、老师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可行性审定后,将师生、教师提供的课题汇集起来,供学生选择课题时参考。高年级的研究课题基本由学生提出。学校选择科学性、可行性强、操作性强的课题作为学校的倾向性重点研究课题。

     课题的提出,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①实验教师深入班组,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满意,日常用品的缺点;交通状况、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很多学生惊讶地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可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从城市垃圾的处理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课题;从课间操的拥挤提出“课间操班次人流走向的最佳设计”。对学生提出的课题,我们尊重学生的广泛爱好和个性特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开展。

     ②要求教师通过课程与研究性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为学生提供研究和课题。例如常识课中结合各种常识知识进行研究,语文课中对一些语文课的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深化研究,数学课中结合生活实践的知识运用等。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列了一些探究性、研究性活动课的题目,通过探究型、研究性活动课和研究型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

     ③及时让在选题、研究、研究报告做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起到带头作用,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全体学生一起进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去。

     ④组织学生学习在发明创造等方面有贡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⑤开展各种活动课,如我校开展的常识的“探究--研讨”课、数学的活动课、语文活动作文课的那个,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灵感,找到研究的兴趣点,激发研究的兴趣。

       6培养骨干,让他们的研究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熏陶和带动作用。

 2.选题和成立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短期和长期课题,由浅入深进行研究、探索,体验探究过程。我们把参加研究的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自报课题,依学生选择的课题,在自愿的基础上,相近或相同课题的同学,2-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小组内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教师和学校的有关部门联系等工作。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可以个人进行。

 3.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或问题确定后,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名称,学生阅读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制订出详细的研究方案。

 

(二)研究评价

    1 研究评价的一般原则

   1)重在研究过程,包括学生在该项研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所起作用等,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体会学习过程的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领会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敢于创新实践,乐于实践的综合素质。

    (2)重在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除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意识、学习初步的科学方法之外,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只有在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获得知识和对科学产生持久的兴趣,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逐步深入学生的心中。

   3)重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亲身体验和感悟。美国一个科学博物馆里的墙上写着这么几句话:我看见了,我忘记了;我听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掌握了。这几句话充分说明了真理在于实践,知识在于实践。我国也有一句最深入人心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应该充分的让学生的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去,只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才是学生真正的本领。

   4)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在一个集体中,学生的良莠不齐是客观存在的。研究性学习应该让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重在过程,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赖,应该淡化结果追求。

    2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这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特定智能(或智能的组合)进行评估,应当侧重该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智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该种智能的媒体时,看被评估者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所以,评估必须在被评估者有选择余地的时候,确定其最愿使用的智能。

    小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既要适度的关心学生的研究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的的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实践,是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它的个性,让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实施评价的时候,评价的方案的确立,可以是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师生商议共同提出评价的方案。共同提出评价要求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尊重学生的表现。

 

五、成果汇报和展示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研究过程的“回头看”,即加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过关,找到成功的地方,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研究过程。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从以下一些方面对课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及汇报和展示活动。

    1、阶段性成果交流汇报。每个学期我们有三次交流汇报活动,活动的形式是结合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的“学理论观点报告会”以及“教学沙龙”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参与课题的教师交流研究指导心得,探讨存在的不足以及获得的经验,展望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等。

    2、实验各个阶段的理论小结。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的理论小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上升的一定的理论层次加以阐述。

五、研究的初步成效

1、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网络丰富的共享资源、超越的时间空间、开放的互动交流,以及便捷的自由发表,为研究性学习实现上述特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支持作用。

 2、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我校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学科的整合,在语文学科中开展了“自主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在数学学科中开展了“数学活动课”研究,在常识课中采用了“自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些教学实践,既是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又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起到了良好的互相促进作用。

     3、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得到丰富和具体化。其中运用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得到推广,让学生获得了一条很好的获得信息的途径;学科整合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之间的矛盾,开辟了研究性学习的最为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充分的加强;文献法的运用使学生获得了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渠道;项目设计法使学生学会了关注学校、关注社会,使学生的眼界大为开阔。总之一系列的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变得实在而有成效,大大激励了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也为教师接受新的学习方式打下了心理基础。

     4、改变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思想。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不适应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的内容不是专家编写的教材,而是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所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过程。这是一种注重知识自主建构过程的课程。

    传统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则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

    教育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变革。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那种“教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甚至是“伙伴--伙伴”的关系。

  

六、研究结论

    研究性学习带来的转变和获得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最深感受是以下几点: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研究性学习到逐步适应研究性学习到喜欢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数字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

    2、丰富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

    新的学习方式的获得,必然意味这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获得知识的途径。与以往相比,运用网络的学习方式由“自发状态”转化为“自觉状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融合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探究兴趣;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被学生提到比较高的地位,以往单纯学科成绩好的学生不再是最吃香的学生,一部分盛会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强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信心,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关注历史和文献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和求知的动力。

     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知识的途径,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看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

     3 树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播者”、“话语权的垄断者”到“求知的指导者”、“话语权的分享者”的转变;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的转变。

     4 丰富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往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多的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也就是说不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伴生于研究性学习开展而变化的是学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将“知识的习得”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习”,也就是“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成为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使我校提出的“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