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母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创意法教育实现国家均衡教育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研究课题申报

浅谈创意法教育是实现国家实施均衡教育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

                      九江职业大学   王昌

当前我们现在整个社会上下,不论是相应的国家级重要会议和主流媒体的公开表达,还是民间言论、网络交流,都已清楚的意识到我国当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已成为社会问题。它不但严重制约我国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世界级顶尖人才(目前公布世界排名前200名高等学府,我国大陆无一所入列);更为严重的是,出现在校的和提前涌上社会的“问题青少年”,数量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低龄化,极大地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向前推进。

我国国民历来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程度是世界公认的;国家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千千万万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也在不计名利、默默无闻地在各级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献身工作;他们为了教好学生,尝试各种各样的“目标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等方法,并随时牺牲自己的公休时间为学生加班加点进行高密度辅导。然而,在这么良好的内外教育环境之下,为何我们的教育还是一团糟?就连美国兰德公司也不客气地给我们的教育下这样评论:“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不容回避,我国的教育问题的确迫切需要彻底解决了。

我们执行的教育方针,主要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而对教育的个人功能重视不够;只重视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具有服务社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而进行反复教育训练,从小到大,一贯如此,并以之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育,对人的评价,只是单一的突显横向对比。其最大的问题结果是使我们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被长期而且反复强化的烙上一个深深的烙印:“你是不够好的!”伤疤,并随时间深入潜意识,形成自己的信念,伴随一生;成为限制生命灵性发展不可挣脱的锁链,牵引国人特有的各种行为习惯根源信念,极大地阻碍我们整体民族素质向前发展。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家长、教师、社会观念以一个固定的框架:“把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理想模型标尺,去量定天生个性不一的每一个孩子整个成长教育培养过程之中,如果他们不符合这个“理想模型”时,他们得到的将是如何评价?在各级学校教育里,为了学生的将来能够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为了提高教学考试成绩,教师除了尽力教好教材规定的知识之外,还要不遗余力地扩大课外知识训练,反复练习测试,甚至加班加点,课余补课,要学生向最高目标看齐。在这“唯一既定目标”指引下的教育,在老师不断激励鞭策和同学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的环境之下,每一个学生紧绷的神经里时时刻刻都被一个挑剔而恐怖的对比眼光注视包围着“你是不够好的!”:不然,你干嘛考试总不得满分?你干嘛考试成绩总不如人家?你干嘛考不进重点班?你干嘛考不进重点中学?你干嘛考不上重点大学?-------!哪怕你是天才尖子生,也不能幸免,因为你绝对不可能随时随地每科每次考试都得满分,更何况还有其他诸如德、体、美、劳等一些不如人的地方!如此目光高度一致的校内外教育评价标准,长此以往,直到把“你是不如人的!”伤疤观念深深地烙入孩子的心中,变成每一个人的恐惧卑微信念,成为一生心灵深处不容触碰的一个隐私伤痕!既然我是不如人,反正努力了,成绩也跟不上他们;我是没有用,人人都说我是不好的,我干嘛还傻傻坐在教室里丢人现眼,不如逃学出去上网游戏或者找朋友抽烟喝酒聊天来“爽快”“刺激”“有意义”!于是,出现越来越多破罐破摔的“无可救药”的“问题青少年”,令学校和社会家长“束手无策”。而那些出于报答父母师长的“厚爱”而坚持顽强苦读的“好学生”们,虽然规矩听话,但基于经常性地来自各方的“你还是不够好!”否定评价,使内疚感和恐惧感慢慢吞食掉自己原本拥有的自信心。因此,出于自我保护,他们不得不用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盔甲把自己的心灵包围起来,表现内向而拘束不安,不敢大方与人说话交往,时时刻刻提防别人再给予否定碰伤心灵上“你是不够好”的伤疤,增加不必要的尴尬与痛苦。所以,我们学校里的学生,思想行为“高度统一”,课堂上或大众面前不敢抛头露面大胆地提出自己个人观点,创造思维也慢慢地掩藏起来,从众心理慢慢形成,渐渐走上云亦云的“中庸”之道。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心灵深处只有两种最基本情绪:爱或恐惧。它是正反两面,互不相容,有爱就没有恐惧,有恐惧,就无法感受到爱。人类的每个念头及人类的每个行为,都是建立在爱或恐惧之上,它是原始的力量,是推动人类经验之引擎的天然力量。所有正面的行为情绪,都与爱有关,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与恐惧有关。

由于心灵潜意识里有着“我是不够好的!”恐惧漏洞,它指引人潜在的有填补和掩盖它的欲望,于是就表现出对外在物质或权力强烈追求意识,以“出人头地”来寻求安全感。就如有人说的,它促成“权本位”与等级制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心理与思维方式,使人养成惟权、惟上、惟书等心理,过于看重所谓名份,习惯于非理性攀比,形成过分自尊的狭隘人格。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整个社会风尚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依附有余而自主不足、重教条而轻实践、重名而轻实。在这种体制与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就必然以应试教育的方式体现出来,培养出来的是千千万万的“高质量考生”而非“高素质学生”。因此,我们的教育只能从国家的最根本教育方针去改革,才能得到彻底改善。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到底人生目的何在?

狄巴克-乔布拉(Deepak Chopra)在《生命的七大精神法则》里说:“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己独特的天赋及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有某件事情你能够做得比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好,这个星球上除了你之外,没有第二个人有这种天赋及其再现方式;而对于每一种独特的天赋及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也存在着独特的需求。当这些需求与你的创造性表现方式相匹配时,就撞击出了创造富有的火花。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目的就是要发现我们真正的自我,就是要发现我们高层次的自我独特天赋。发现之后,你就会感受到你的人生就是神性的一种奇迹般的表现-----不是偶你如此,而是总是如此。你将会懂得快乐和成功的真正含义------你自己精神的极乐与狂喜。并以这独特的天赋去满足人类同伴们的需求,为他人服务,为人类服务。”

人的天赋如此美妙,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没能发现自己拥有独特天赋呢?

原来,人的独特天赋深藏在心灵深处,自己不易发现,需要外在教育给予引导帮助才能使受教育者拨开层层迷雾,自己发现自己。如此,教育首要任务必须深入受教育者的灵魂深处。否则,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和教育工作者要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种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

创意法教育与一般教育(多指应试教育)相比,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第一,知识体系不同。学生运用“创意法”,形成“最有用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校用“创意法”学习,走上社会直接用“创意法”发展事业。一切知识最终归结为“创意法”。开有专业课以及基础课语、数、外创意法等。而一般教育下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无用的”,“小学一套,中学一套,大学又是另一套,走上社会后又必须重新来过,早知如此,何必读书?”一切知识零散而无法作一种“最有用的”的归结。

  第二,教育方法不同。教师运用“创意法”,形成“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展示“最差”学生的“最优”处是该教育的“硬功夫”。而由“差”变“优”的最佳途径是“创意法”。因此,“创意法教育下,人人阻挡不了自己最后的成功”。一般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淘汰教育,一个学生在小学是“优”生,在中学和大学可能就是“芸芸众生”,“任何优秀的学生也逃脱不了不如人的命运。即使一直优秀,走上社会后可能又碌碌无为”。实质上,“一般教育下,人人逃脱不了最终的失败。(真正的优秀者只是一般教育的反叛者)”。

创意法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因材施教。这与国家实施均衡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的教育目的,一是能使“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真理真正得到体现。世上没有一个多余无用的人,使人感觉到缺陷、不如人的心理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所引起的错误人生观念。当一个人学会接触到自己最深处的本质,懂得自己拥有独特的天赋潜能,明白自己拥有无与伦比的自我力量和人生价值,他就无所畏惧,自由自在,不在人下,也不在人上,不卑不亢,不怕批评,不畏挑战,神奇无比,充满了魅力和魔力。由于自己已经感觉到具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力量,也就没有了恐惧感,不需求外力支撑,不受到身外之物的影响。同时也具有同理之心,知道大家都是同有一个自我,各自有其特质和价值,只不过是乔装打扮得不一样而已;明白人人都是平等,是同一个精神,也就没有分别心,根本没必要对人、事、物有强烈的控制欲和与别人外在对比之心。

二是彻底改变我们现今还存在的过度恐惧和夸大的“社会竞争激烈”的错误观念。人类还在蛮荒时期,由于生存空间很小,生存竞争压力巨大,人不但对自然充满恐惧,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着你死我活的斗争与竞争,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敌意和暴力。因此,当时的教育主要是生存技能的训练,体现强烈的敌意、防御、不能共存的排他竞争观念。然而,时过境迁了,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和文化已高度丰富,生存已不是问题,生存技能的教育已显得不重要。强烈排他的竞争观念已不适合时宜了,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人和平相处、合作共赢,共同为人类社会创造幸福和谐的生活。生存是需要竞争,但生活是不用竞争,生活是用爱心去体验和体会。所以,现今的教育是有必要脱去那些用于激烈考试竞争的、繁琐沉重的、过多过深的技巧训练的知识枷锁,代之以轻松、欢快、充满情趣的生活知识,启迪和开发人类本已在心灵深处拥有的爱心和智慧,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

人生本来追求的就是幸福,而幸福绝非来自外在的人或事物,幸福是内心的平安和满足。现在我们的社会,物质财富收入比几十年前多了好多倍,但幸福感却没见得增加,反而到处充满冷漠、空虚和不安!先哲说,人本来是圆满的,天生心灵充满着爱,只是后天的社会物质教育给层层蒙蔽住了。过度地对物欲世界的攀比追求,使人心灵感到欠缺,于是就用怨怼挑剔的眼光看世界,所见的世界都是充满亏欠和敌意攻击。反之,如果心灵充满着爱的人,用爱心去看世界,会看到世界处处充满爱和美好。人的心灵一旦感觉到自己是圆满的,就不再在乎外界的评断,也不再拿自己跟人家横向对比,他会懂得自己的好,外界是拿不走,毁不掉,心理安宁自在,对他人也只注重内在本质,不在乎外在的光环。正如杜鲁门总统的母亲回答美联社记者所说的:“我有总统这样的儿子,十分自豪;不过,我的另一个儿子,种土豆的那个,同样让我骄傲。”这就是无条件的大爱:无论他是做什么的,都是值得骄傲的。人人如此,人世间也就充满着爱与和平,社会怎能不和谐文明?国家怎能不富强美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