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致远中学杨春晖《新课标下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创意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课堂数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应怎样实施创新教学?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郭成志老师的创意法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发课题---新课标下学生数学创意潜能开发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创意法”将揭示事物的更重要的另一面——“最差即最优”
第一,知识体系不同。学生运用“创意法”,形成“最有用的”知识体系。
第二,教育方法不同。教师运用“创意法”,形成“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展示“最差”学生的“最优”处是该教育的“硬功夫”。而由“差”变“优”的最佳途径是“创意法”。
根据此理论笔者作了如下探讨性尝试。
一、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意创新思维的基础
1. 新思维的展开,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理解知识的系统性,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在知识系统中的作用;认识基础知识的各种变形,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认识基础知识的诸多应用,了解知识在其他科学中的表现形式。
2. 创意创新思维的展开,必须建立在熟练的基本技能之上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熟练的按照一定程序和步骤进行推理运算;学会使用尺规作图,使用其他工具或徒手画图;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算、估算和测量;能熟练地按照要求使用数学语言。
3. 创意创新思维的展开,必须建立在灵活的解题经验之上
所谓解题经验是某些数学知识、某种数学解法的组合。
二、激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然而,一些人能创造,而另一些人却不能创造,这首先与一个人的创新欲望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创新能力,要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始。
1. 展示创新意义
创新的基本意义在于发展,一门科学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创新的意义,不断强化学生的这一认识,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欲望。如在讲微积分时,我们适当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史。微积分几乎同时在英国(由牛顿创立)和德国(由莱布尼兹创立)诞生,然而由于莱布尼兹又为微积分创造了先进的符号系统,使德国在微积分诞生后约一个世纪就将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领先于与自己同时起步的英国。学生从中领悟到了创新的意义,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2. 提出创新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学生的创造欲望跟老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密切相关,具有一定难度和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内部机制。
3. 营造创新氛围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推动创新的力量来自于创新主体的外部。例如,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引起军备竞赛。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促进创新的氛围。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识
素质教育要求:“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2.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成果,无一不是质疑的硕果。当学生提出一些有悖于常规离奇古怪的问题时,不要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爱钻牛角尖”,而应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某些既定定理,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
四、注意特性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措施
1. 流畅性
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想法,信息、反应量多,心智活动畅通。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应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答、思维向多方发散,以增强和实现思维的流畅性。如一空多填、一题多变、一题多词、一题多思、一题多解,都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2. 变通性
即指思维灵活多变,不受现有思维的限制和心智定式的束缚,能从不同角度想问题,能随机应变等。在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当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立即转到另一方面,就可以产生新的思路,以增强和实现思维的变通性。
3. 独特性
即指能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新方法认识事物,反映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教学中,通过寻找题目的简捷解法、反常解法等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五、 狠抓思维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常用手段
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课堂练习是教学实际工作中采用最多的一种练习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 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 巩固和加深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解题的思路广,解法多,方法好就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探索欲望,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习思维,
六、课题实效
青岛市致远中学学校创意法教育实施效果统计
①创意法教育学生对创意法教育感兴趣的程度明显高于一般教育。
等级 问题 与人数 | 很感兴趣 +2 | 感兴趣 +1 | 不感兴趣 —1 | 很不感兴趣 —2 |
1.对创意法教育感兴趣吗? | 2000 | 500 | 70 | 30 |
2.对一般教育感兴趣吗? | 300 | 500 | 1200 | 600 |
问题1:F=∑an/2N=(2×2000+1×500—1×70—2×30)/2×2600=0.82 为正表示整体处于感兴趣。
问题2:F=∑an/2N=[2×300+500×1+1200×(-1)+600×(-2)]/2×2600= -0.25为负表示整体处于不感兴趣。
②通过实施前后各种参数的对比,可以准确看到创意法教学的实施效果明显高于一般教学。创意能力评价结果比较
实施校 人数 | 等级 时间 | 优秀 | 良好 | 及格 | 不及格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实施前 | 130 | 5 | 130 | 5 | 260 | 10 | 2080 | 80 | |
实施后 | 1300 | 50 | 1040 | 40 | 130 | 5 | 130 | 5 |
(特别指出:这里的优差评价和以下涉及到的分数评价,这些都是从单角度提出的评价方式,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学生不存在“优差”。)
表1:创意文科成绩分析
实施学校 | 人 数 | 平 均 分 | 标 准 差 | 显著性检验 |
实施前 | 1000 | 62 | 9.3 | T=5.21>2.58 |
实施后 | 1000 | 92 | 4.8 | P<0.01 |
(根据“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思维+学习细节”来评分,每项占25分,总分100分。)
表2:创意理科成绩分析
实施学校 | 人 数 | 平 均 分 | 标 准 差 | 显著性检验 |
实施前 | 1600 | 63 | 10.7 | T=6.20>2.58 |
实施后 | 1600 | 93 | 6.36 | P<0.01 |
(根据“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思维+学习细节”来评分,每项占25分,总分100分。)
表3:创意综合成绩分析
实施学校 | 人 数 | 平 均 分 | 标 准 差 | 显著性检验 |
实施前 | 2600 | 64 | 12 | T=4.07>2.58 |
实施后 | 2600 | 93 | 10 | P<0.01 |
(根据“创意理解+创意表达”来评分,每项占50分,总分100分。)
③学生升学率、获奖率明显提高。由原来的百分之四十提高至百分之九十
B:提高了实施单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科研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是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科研,科研论文获奖从原来的没有到现在的120篇
七、课题总结
创意法”将揭示事物的更重要的另一面——“最差即最优”,既可以让学生适应不可避免的“应试环节”,又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这就是创意法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八、课题组织
主持人:杨春晖
九、参考文献
《最差即最优——创意法教育文集》,郭成志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