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子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姜景娟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高中二年级下册

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高中二年级下册  

目录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阅读课)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阅读课)  

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第四节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节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节  美苏争霸  

第五节  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阅读课)  

第六节  亚洲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二节  世界政治的发展  

第三节  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  科学技术  

第二节  学术思潮和教育   (阅读课)  

第三节  文学艺术        (阅读课)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姜景娟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我的学习目标  

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性质。  

3、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及背景。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6、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导入  

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需要十月革命的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有力地推动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开创了新的现代化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文明的方式。十月革命仍然是一面旗帜,它体现的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原则不会变,但会有新的内容,如夺取政权的方式除武装斗争外还可以走议会道路。不过在夺取政权后,仍然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讲解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特点及胜利的原因                   

根本原因:  

从一般规律导入:旧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学生的理解:一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当时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  

俄国的十月革命的特点:  

对比中国民主革命进行总结:  

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革命方式: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十月革命同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式相同道路不同,中共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胜利。  

胜利原因:  

革命爆发的条件也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客观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③利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的革命时机,俄国反动军队集中前线,后方薄弱。  

主观原因:①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就是事件的积极影响,一般从国内、国际、人类历史三方面分析国内: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国际: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  

人类历史:人类进入探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政权建立后,首要的任务是巩固政权。  

政治上: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经济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外交上:结束同德奥集团的交战状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生活化导入:十月革命后一个农民要到集市上卖粮食,外国资本家到俄国办工厂。选择在哪一政策时期?  

学生从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方面理解这两种经济政策,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评价  

评价:(1)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2)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学生的理解全面准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非常措施,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习题讲解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确切的表述是  

A.资本主义有较快的发展  B.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C.农村中保留大量的农奴  D.沙皇专制制度继续加强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得了一战前的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只是对俄国在帝国主义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理解不准确。  

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一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选B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经掌握了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只是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你了解了沙皇专制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只是不属于经济发展的表现。  

2)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得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只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十月革命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只是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经了解了十月革命的方式,只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  

因为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正确答案是D  

3)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得了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巩固政权的措施,只是对具体措施掌握不准确。  

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正是国内战争时期,所以选B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经掌握了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只是混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你了解了农业集体化时期对粮食问题也采取了强制措施,只是对富农采取了强制措施。  

4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32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分析:从材料中可获取的有效信息是实行粮食税对农民有利,然后结合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进行概括。  

进步性: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对勤劳的经营者实行优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税额减轻了农民负担。  

意义: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  

3、实践运用  

1 十月革命后不久,一个红军士兵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不满新政权的人唆使煽动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  

C.农民非常怀念沙皇统治时代    D.士兵信中所言缺少事实依据  

2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个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3)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异同点  

从领导阶级政党、所处的时代、领导人的作用、对世界的影响总结相同点  

从两国的国情、道路、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点  

   

   

   

   

   

   

   

   

   

   

   

   

   

   

   

   

   

   

   

   

   

   

   

   

   

   

   

   

   

   

   

   

   

   

   

   

   

   

   

第一章 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的学习目标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  

2、五年计划的实施;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  

41936年苏联宪法;  

5、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6、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7、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导入: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要制定一个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 一是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处理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必须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讲解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请阅读教材,归纳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理解掌握)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提出、特点、成就  

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②开展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农业集体化方针提出、作用:1)原因: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2)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3)完成标志:到1933年,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4)积极作用:绝大多数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有所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消极作用: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存在不少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归纳教材中的知识要点  

2斯大林模式  

形成的原因:这种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没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残余思想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特点: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评价:该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二战后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该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处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因而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基本上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②这一体制在五六十年代,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起了积极作用。③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形成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的推行,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最终导致“文革”十年动乱的发生。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借鉴列宁当年的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国情与当时的俄国有类似之处,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同时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习题讲解  

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如果你选A,说明你对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掌握不准确。  

因为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已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因此斯大林的这段论述肯定在1937年之前。而ACD三项都发生在二战后,因此应予以排除,所以选B  

如果你选C,说明你没有抓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再现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  

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你对斯大林这段论述的时间掌握不准确。  

2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得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只是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  

如果你选B,说明你从材料中提取了表面信息,只是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理解不准确。  

因为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不满,所以选C  

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你了解了材料的表面现象,只是不了解材料的真实意图。(3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的苏联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阻碍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得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只是没有看清题干的要求。  

如果你选B,说明你掌握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实质,只是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如果你选C,说明你掌握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作用,只是没有看清题干的要求。  

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你了解了材料的表面现象,只是不了解材料的真实意图。  

因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所以选D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分析:从材料中可获取的有效信息是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实践运用  

1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  

A.执行新经济政策           B.农、轻、重协调发展  

c.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实现  

2)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绩,包括(    )①使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点是(    )  

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4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联的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   2B   3A  

4)变化及影响: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蛇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的分给农民耕种,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了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我的学习目标                 

1、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和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  

2、对德《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3、凡尔赛体系的内容、影响和隐含的矛盾。  

4、国际联盟的实质。  

5、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导入    2009年五四青年节时,全国各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由此导入新课。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讲解  

1)巴黎和会的召开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是对弱小国家及战败国的掠夺。巴黎和会的召开:根据以往大战之后的对世界新秩序的安排情况可知,这次也是战胜国之间在大战后为重新安排世界新秩序而召开的会议,战败国和苏俄都被排斥在外,另外,在所有参与国中,其最终决定作用的是英、法、美三国。《凡尔赛和约》及凡尔赛体系在会议中,如何处理德国成为中心问题,大国们为了牟取最大利益而相互争吵,最后在争吵中签订了对德《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在军事上德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德国要支付大量的赔款。对德合约签订后,协约国又和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及中东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重新处理,其次,奥斯曼帝国解体。但同时,在凡尔赛体系下,仍隐含着许多矛盾,分赃不均和对战败国的掠夺性的处理都是的在这个体系下潜附着深刻的危机。  

2)国际联盟的建立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想要谋取世界霸权,于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要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但由于英法等的抵制,最后虽然国际联盟建立起来,但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野心却没有达到,于是,国联也就成了英法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3)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召开原因: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尖锐。召开目的:为了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划分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内容: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有《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以及中日关于山东主权归属的《中日协定》等。影响:华盛顿会议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胜利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形成,构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分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一战后一种重新按排世界格局的必然结果,对它的评价,要从全局把握,力求能够全面具体的认识,既要看到他的巨大的消极影响,也要看到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第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第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战后初期也起到了维护世界秩序,给各国发展或恢复经济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这应该是其产生的一个客观的积极作用。  

2.习题讲解  

1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都  

A.要求最大限度的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败国陆海军军备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了解了这次会议室战胜国掠夺战败国际弱小国家的分赃会议,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要最大限度的削弱战败国,如英国对德国。  

因为在召开巴黎和会前,五大国都已拟定好了自已的目标,且在会议上为了自己的利益长时间的争吵,故B正确。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掌握了巴黎和会使一次分赃会议,只是意大利和美国没有分得战败国的殖民地。  

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掌握了战胜国对德国军事力量的担心,只是美国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建立国际联盟                B.调整欧洲国家边界    

C.签订对德和约                D.分配德国战争赔款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了解了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野心,只是这不是会议中心问题。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了解了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只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因为德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强国,他的一系列行动,严重冲击了传统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极大影响了其他大国的利益,因此,如何处理德国就成了回忆的中心内容,故C正确。  

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了解了在经济上要制裁德国,只是会议并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分配的过战争赔款问题。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如果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因素在于影响国际关系的国家实力的变化,所以正确答案为A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了解了列强对战后果机关的态度,只是比不是所有的猎枪都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满意,如德国对遭到过度宰割是极度的不满。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了解了两种制度存在矛盾,只是刚成立的苏俄正遭受到国内外敌人的武力干涉,处境艰难,无力影响列强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掌握了恢复经济是战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是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大增。  

4)结合构成“凡尔赛体系”诸条约的有关规定,谈谈你对“凡尔赛体系”的看法。分析:从题目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时是对凡尔赛体系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评价,而且要实时求是的进行评价。  

答:①《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②凡尔赛体系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首先,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奥匈分立、波兰复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建立,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其次,重新划分土耳其的疆界,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再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土耳其的属地被战胜国重新瓜分,改变了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③ 凡尔赛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对德国的掠夺,加深了德国与战胜国的矛盾,后来成为法西斯发动战争的口实。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重新划分殖民地,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因此凡尔赛体系必然不能持久。④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的国际联盟是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3.实践运用  

1)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福煦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  

A.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凡尔赛和约对德的宰割埋下复仇种子C.美国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了深刻矛盾  

2)在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的问题上,美英支持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借中国遏制苏联        B.中国政府奉行亲英美政策  

C.反对日本独霸中国      D.中国政府代表的外交努力  

3)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缓和了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      B.消除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缓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D.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    

参考答案:(1B2C3D  

   

   

   

   

   

   

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第一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我的学习过程  

一 、生活导入  

通过200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工厂企业倒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来导入新课。  

二 、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讲解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原因①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战友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  

③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刺激的市场虚假繁荣。  

④股票被大幅的抬升,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特点:①来势猛②范围广③持续时间长④破坏性特强,影响特别深广  

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学生理解,根据以往发生的经济危机的情况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经济危机就会制动过去,经济会重新复苏,然而这次危机持续四年而无休止迹象,可见这次危机相比以往要严重得多,护肤政府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应付经济危机方面无能为力,因此,必须调整政策来应付经济危机。于是,上台之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及时性新政来应付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下令银行暂时修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对个工业企业进行一定的经营方面的规定,防止盲目竞争出现生产过剩。  

③调整农业政策:鼓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④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通过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实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但是罗斯福新政毕竟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局部性的调整,不可能清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习题讲解  

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如果你选A,说明经济危机对人们生辉的巨大影响,只是理解不正确,应该是价格大幅度下跌。  

因为危机期间,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工商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由此可知,找工作在当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B正确。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认识到经济危机对西方世界的严重打击,大量工厂倒闭,变得死气沉沉,只是没有看到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世界局势紧张加剧。  

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只是各国都是为保护本国利益,纷纷设置关税壁垒,加紧争夺殖民地和本殖民地,是各国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  

2)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
.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因为罗斯福新政事实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而工业复兴法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因此答案应该是A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了解了解决失业问题是罗斯福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只是增加就业机会主要是通过推行“以工代赈”的措施实现的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懂得了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影响,只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掌握了盲目竞争是引起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没有认识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  

3)与以往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  

(A)调整维护资本主义政策                     (B)促进了社会发展  

(C)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D)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罗斯福新政通过调整政策来应对危机,只是没有能够明确指出“新”在什么地方。  

如果你选B,说明你掌握了新政取得的客观效果,知识与题目要求不相符。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认识到了法西斯势力的危害性,只是混淆了影响与具体政策的不同。  

因为以往的政策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没有政府的干预,而罗斯福新政的事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因此D正确。  

4)联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谈谈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有什么最显著的不同?  

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两种不同政策的对比,而且是最显著的不同点。然后进行高度概括。  

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罗斯福新政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政策以提倡自由经营为主要特点,而罗斯福政府则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3.实践运用  

1)罗斯福新政中哪一做法为美国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的          

A.逐渐恢复银行的信用           B.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加强对工业指导,振兴工业     D.奖励贸易,扩大出口  

2)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遏制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B.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C.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堡垒   D.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3)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有利于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参考答案:(1B2D3D  

第二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我的学习过程  

一.             生活导入  

20094月日本首相麻生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中国人民的不满,由此导入本节内容。  

.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讲解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经过及其内外政策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因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后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现实原因:德国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政府无力解决。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的欺骗宣传。纳粹党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广泛的支持。  

2)建立过程①1932年在德国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②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标志着德国的法西斯专政建立;德国从此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内外措施: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A、对内:①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打击取缔其他政党。②经济上——希特勒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③军事上——在军事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并公布了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的法令,把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到100万人。④文育上——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摧残进步文化,迫害知识分子,焚毁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教育,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⑤民族关系——疯狂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民绝政策  

B、对外:侵略扩张(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开进莱茵河非军事区等)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建立原因:①历史原因:日本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缺乏民主传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华盛顿体系不满。②现实原因:经济基础薄弱,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建立过程①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中国东北。②1936年,一批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了“二二六”兵变,这次兵变虽然由于军阀集团的内讧而未能得逞,但军部却借此进一步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③“二二六”兵变后,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①在政治上: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了对舆论及宣传机关的控制和收集情报的活动。②在军事上:加紧扩军备战。扩建陆、海军。③在外交上: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大力进行侵略扩张。  

美国和德、日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是什么?  

①政治条件不同。美国具有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787年宪法就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有效地防范了独裁者的出现。而德日两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军国主义盛行。  

②经济条件不同。美国尽管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但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仍然具有比较雄厚的金融力量,经济上的回旋余地比较大。德日两国金融力量薄弱,市场相对狭小。  

③领袖素质不同。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而希特勒从年轻时就表现出了独裁倾向(应强调这一条不是最主要的)。综上所述,美国尽管也出现了法西斯团体,但通过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开始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德日两国则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发动对外战争的道路,成了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和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方式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②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2.习题讲解  

1)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相比,突出的特点是  

A.具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倾向             B.背弃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C.没有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D.没有政党形式的法西斯政权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军国主义是法西斯的一个显著特征,只是日本和德国都具有弄有的军国主义色彩。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掌握了法西斯是一种专制统治,只是日本语德国都是典型的法西斯专制统治。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掌握了法西斯上台的一些原因,只是日本和德国都得到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因显德国是希特勒建立的纳粹党的法西斯政权,而日本是以军部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政权,故D正确。  

2)导致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诸因素中,相同的是                      A.政府和议会已瘫痪             B.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军人在国家政治中占主导地位   D.法西斯政党成为法西斯运动的核心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经济危机对各国政府的严重打击,只是并没有导致市政府完全瘫痪。  

因为意大利在一战后出现了经济危机,而德、日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这些危机都对各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故B正确。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掌握了军事力量在国家中有重要的地位,只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掌握了法西斯政党在法西斯专政中的重要地位,只是日本的法西斯运动是以军部为核心而不是法西斯政党。  

3)希特勒和纳粹党势力在德国迅速扩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控制军部                    B.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旗号骗取支持  

C.借“国会纵火案”取缔所有其他政党      D.魏玛共和国政府的支持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了解了军部是法西斯的核心力量,只是军部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的核心。  

因为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府有软弱无能,于是,纳粹党进行了大量的蛊惑人心的宣传,还许下了许多美妙的诺言。故B正确。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掌握了法西斯的专政与反动政策,只是“国会纵火案”是纳粹党上台之后的政策。  

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了解了纳粹党在扩张是历史与统治阶级勾结,只是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共和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3.实践运用  

1)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主要原因是  

A.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B.迫害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D.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  

2)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A.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B.制造暗杀等恐怖事件   

C.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      D.军部是法西斯的核心力量  

338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集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竞争激化 C.法西斯集团的欺骗宣传和恐怖活动  D.政府企图通过战争摆脱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  1C2D3A  

   

   

   

   

   

   

   

   

   

   

   

   

   

   

   

   

   

   

   

   

   

   

   

   

   

   

   

   

   

   

   

   

   

   

   

   

第四节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我的学习目标  

1、共产国际“七大”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埃塞俄比亚军民的抗意斗争和中朝军民的抗日斗争。  

3、西方大国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绥靖政策。  

4、西班牙内战和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英法等国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国际纵队。  

5、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导入:目前中东地区、印度半岛、朝鲜半岛局势不稳,局部冲突不断,这些局部冲突会不会引起战争?19291939年是走向战争的十年,局部战争是怎样引发世界大战的?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讲解  

1)国际进步力量的反法西斯斗争  

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①目的: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的斗争。②召开:    年七八月间,在莫斯科召开。③主要内容:季米特洛夫作了重要报告,号召在实现团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了适应各国反法西斯斗争的具体需要,会议决定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④意义:这次会议在反法西斯斗争问题上提出的政策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行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进步力量对西班牙民族战争的支持①苏联对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大援助。②5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了国际纵队,直接参加了保卫共和国的战斗。  

2)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实质和影响  

①原因:西方大国为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②表现面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行径,英法控制的国联虽承认意大利为侵略国,宣布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重要的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仍归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却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在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之际,英法仍推行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美国实际上也执行了不干涉政策。对日本入侵中国:英法控制的国联派出李顿调查团,调查九一八事变,实际是纵容日本侵华。  

③实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以牺牲局部和弱小国家利益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是反苏反共的政策。  

④影响: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3)美国“中立政策”的影响  

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有:①发展了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势力。②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是美式的绥靖政策。  

4)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  

①中国:“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②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  

③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6年,西班牙爆发人民阵线政府与法西斯军队之间的内战。后来,由于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5)一战后欧洲霸权地位的削弱  

这种削弱,首先表现为欧洲自身实力的削弱。①经济上,一战使欧洲各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英法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②政治上,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政局动荡。特别是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强烈地震憾着世界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心。③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严重削弱了欧洲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殖民统治。特别是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已使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瓦解。  

这种削弱其次表现为美日实力增强,特别是美国开始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①在经济上,美国取代了英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②在军事上,美国取得了同英国相同的制海权。③在国际事务上,美国操纵了华盛顿会议,并利用金元外交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美国的崛起与争夺,严重地威胁和动摇着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  

3)西班牙内战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及结果、教训  

①较量:德意法西斯侵略势力公然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支持叛军;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际上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社会主义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正式援助;此外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十多个国家的三万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到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一起,抗击法西斯进攻。②结果:由于敌强我弱,以及西方大国的纵容侵略,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西班牙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政权,法西斯势力进一步增强。  

③教训:只有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联合起来,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才能制止战争;对法西斯侵略只能进行坚决斗争,任何以退让来换取和平的想法,都只能是空想,最终要遭到失败。  

2、习题讲解  

1)下列有关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意大利首先点燃了法西斯在非洲的侵略战火  

B.埃塞俄比亚军民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粉碎了意大利速胜的企图  

C.英法姑息纵容意大利侵略,国联拒绝承认意大利为侵略国  

D.埃塞俄比亚国王领导了人民抗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意大利侵略非洲的时间,只是对其它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先后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概况,只是对具体知识掌握不准确。  

因为英法尽管纵容法西斯侵略,却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所以选C  

如果你选D,说明你掌握了国王在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法西斯斗争中的作用,只是对作用的程度掌握不准确。  

2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在亚、非、欧三洲广泛展开  

B.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  

C.无产阶级在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D.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范围,只是对以往民族解放的范围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掌握了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帜,只是对以往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帜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掌握了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主体,而对以往民族解放运动的主体掌握不准确。  

因为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而且是这一阶段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特点,所以选D  

3)二战前夕,英、法、美对德意日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德意日的侵略未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  B.德意日都反对共产主义  

C.英法美三国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 D.德意日三国对英法美进行欺骗性宣传  

因为绥靖政策是一种对外政策,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所以选A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掌握了绥靖政策的实质,只是对绥靖政策的原因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C,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的不平衡,但不是引起对外政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你选D,说明你只是了解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表象,而不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  

3、实践运用  

120世纪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民族解放运动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一潮流的产物②都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③都与中国人有关④都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A.给予法西斯国家直接援助      B.模糊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C.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D.没有给予苏联等国的中立国地位  

3)材料解析  

材料一:(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 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制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千米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战斗舰6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12艘……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在德国建造及获得之任何潜水艇虽为商务之用,亦应禁止。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 14万人)──《德国国防法》(1935年)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受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材料三:(英国)于19356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回答:①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些情况的背景。  

参考答案:   

1B (2B  

3)①主要不同: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得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  

②英国允许德国发展海军并拥有潜水艇;与德国一道破坏了《凡尔赛和约》。  

③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扩军备战;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了容忍态度;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  

我的学习目标  

1、慕尼黑阴谋的背景和影响。  

2、二战的爆发和扩大。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的原因、标志和意义。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导入: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美国绕开联合国发动的一场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灾难,发动者美国也遭到了世界舆论的谴责和主要国家的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给参战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讲解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点拨:本问题从三个角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一是它爆发的根本原因;二是直接原因;三是导致二战加速爆发的客观原因。把握本问题,一方面可以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受到凡尔赛体系限制的德国,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日益强烈要求从英法等战胜国那里重新夺取殖民地和市场;意大利和日本也认为自己在一战后分赃太少,强烈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的对外扩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上台后,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不断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使战争日益逼近。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在客观上加速了战争的爆发。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英法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纵容法西斯的扩张;苏联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点拨:评价历史现象,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既要看到它对苏联备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更应看到它所起的消极作用,我们不能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就片面强调这一条约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重大的消极影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英法大力推行绥靖政策的背景下,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而同德国签订的一个条约。这个条约使苏联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更使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解除了其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使其大胆发动战争。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利益换取自身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是苏联继英法之后掀起的又一绥靖高潮。这个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放松了对德国法西斯的警惕,导致了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节节失利。  

3)关于“慕尼黑阴谋”  

(点拨:本问题阐述了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的目的、"慕尼黑阴谋"的实质以及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把握本问题,既可以全面认识“慕尼黑阴谋”,也可以加深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  

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的目的: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满足法西斯的侵略欲望,以便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慕尼黑阴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是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没有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参加,严重违背了国际惯例。这一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4)二战中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  

1)形成:①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此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正式形成。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逐渐联合起来。l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制裁;1941年秋英美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5)不同时期欧美国家矛盾的演变  

思考:一战后至二战期间,欧美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哪些?举例证明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30年代至二战期间,这些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①矛盾和成因: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英、法、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分赃不均或继续争霸引起的。如美国想控制整个世界,英法反对;法国想称霸欧洲大陆,英国推行势力均衡政策进行牵制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德国为首的战败国与以英法美为首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加以瓜分,并从经济、军事上加以控制,引起战败国的仇恨。最突出的是德国仇恨《凡尔赛和约》。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引起的。  

②变化:主要变化是由过去的几种矛盾转化为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变化原因: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并与意大利结成法西斯同盟。之后,对外侵略扩张,不仅加剧了同英法美之间的矛盾,而且也加剧了同苏联之间的矛盾。后两者出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目的,二战期间结成同盟,调整过去的矛盾。  

④变化最大的影响:这一矛盾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2、习题讲解  

1)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C.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禁止当事国参加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慕尼黑会议的有关内容,只是对题干的要求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B,说明你了解了慕尼黑会议是日耳曼民族对外的侵略扩张,只是不属于种族歧视。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掌握了慕尼黑会议是大国压迫弱小国家的一次会议,明显带有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只是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因为慕尼黑会议是背着当事国签署的有损当事国利益的会议,违背国际惯例,所以选D  

2)下列有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有力地遏制了法西斯德国对东线的扩张  ②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③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避免了两线作战  ④是苏联式的绥靖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条约的内容,只是对条约的影响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了解了条约的内容影响,只是影响的分析不全面。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掌握了条约的内容,只是对影响的掌握不到位。  

因为随着德军在西线的得手,19416月开始进攻苏联,对东线进行大规模扩张,所以选D  

3)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  

A.美国开始援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反对纳粹的同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家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只是对建立的具体过程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只是对建立过程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C,可以看出你掌握了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时间,只是没有掌握美国对日本和德国参战的时间。  

因为反法西斯同盟是反对法西斯轴心国的国家结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所以选D  

4) 问答题: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据此回答:  

①这一同盟得以建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②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③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对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根本原因:世界人民同法西斯的矛盾已成为压倒一切的矛盾。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密切合作;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已成为当时世界压倒一切的矛盾。②美国对法西斯的态度及政策逐渐改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③作用和影响: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3、实践运用  

1)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回忆,他熬过三年战争岁月靠的是每晚睡四个小时,每天喝20杯咖啡,吸四包骆驼牌香烟,偶尔加一个三明治。那场战争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独立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南北战争2194012月,罗斯福总统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苏联  

3)材料解析       

材料一: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193810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193810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关心维护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波兰……一支强大的波兰陆军的存在意味着大大改善德国的处境;波兰部署在俄国边界一侧的陆军师节省了德国相应数量的额外的军事开支。  

--193915日希特勒 与波兰外长贝克的谈话                    材料四:……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然后将轮到波兰。……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进行清算。  

――193938旧希特勒在德国政、经、军界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五:.…·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    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19398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请回答:  

①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在观点上有哪三点不同?  

   

   

   

②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其中哪一材料给了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辩论以最好的回答?另一材料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③比较材料五和材料一,材料五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C   2B   

3)①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第一,对该协定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第二,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第三,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②材料四。因为它是希特勒的内部重要讲话,以后的历史说明了这个讲话。材料三说明了希特勒的狡猾。第一,欺骗波兰;第二,给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德国的敌人是苏联的印  象;第三,不刺激苏联。  

③材料五说明,英国的态度已与捷克危机时有所不同,它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转折和胜利  

我的学习目标  

1、二战中转折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  

2、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内容。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导入:战争的结局是由战场上的战局变化决定的,而战局变化的关键在于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1942-1943年随着各主要战场战局的变化,二战朝着反法西斯一方发展,最终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讲解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胜利  

1942年夏~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26月,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年夏秋,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场结束。  

1943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4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德军受到盟军的两面夹击。  

194558日,德国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815日,日本宣布投降;9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具有突  出的特点,它的发生与绥靖政策的推行密切相关,它从一开始  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把握本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除战争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以外,还有两大突出的特点: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不同。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而德意日与英法美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布尔什维克的旗号,取得了英法美对它们侵略扩张的纵容和让步,而法西斯国家首先向英法的盟国开战,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美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直到战争结束。第二,战争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殖民利益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开始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世界人民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3)二战后期盟国召开的几次重大会议的背景和影响。           

(点拨:本问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召开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背景及影响进行了梳理。把握本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这几次重要的会议)     

德黑兰会议:①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取得根本性好转:苏德战场发生了转折;北非战事结束、,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取得绝对优势。②影响:初步解决了苏美英三国在重大问题上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在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面前,各国暂时放弃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暂时的盟友;进一步加强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团结协作.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胜利的进程,尤其是第二战场的开辟,既减轻了苏联的军事压力,又使德国两面受敌,加速了法西斯的崩溃。        

雅尔塔会议: ①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苏军从东面。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打击德国侵略者。②影响:积极方面,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军事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消极影响,参加会议的三国首脑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和关于战后世界安排等许多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他国的权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波茨坦会议: ①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德国法西斯溃灭;日本的溃灭已为时不远。 ②影响:有利于维护二战后欧洲与世界的和平;有利于社会在和平环境中的发展;体现了苏美英等大国对战后世界格局划分的要求;反映了三国对欧洲和平安排的相互妥协与分歧斗争。  

4)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点拨:本问题归纳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启示。把握本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的思想认识)  

原因:①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人民与政府调动一切资源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②各大国召开一系列会议,协调行动,加强政治上的团结。(3)各方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如第二战场的开辟、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等。(4)苏联、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启示:①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就是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决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②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为了应对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团结斗争。(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前进的最伟大的动力。   

问题2:巴黎和会上,德国代表在接受和约文本时说:"有人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在二战后的纽约堡审判期间,德国一名战犯声称:"如果你们想审判德国企业家的话,那么你们应该让美国的企业家也站到被告席上。”结合史实,谈谈看法:  

分析:上述观点虽然是德国方面为推动战争罪责而进行的狡辩,但是也道出了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l)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新的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霸权和瓜分世界的局势。②在这场角逐中,形成了帝国主义矛盾的三个中心环节,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导致两大军事侵略国家的形成。为实现其野心,他们疯狂扩军奋战,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③大战中,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厮杀,最终以德国为代表的同盟国失败而告终。④因此,德国虽首先挑起战争,但并非是“战争的唯一祸首”,这位德国代表的话是有所指的。  

2)①20年代,美国为实现其野心,采取了扶持德国的政策,道威斯计划为美国资本侵入德国打开了方便之门。②美国的贷款和担保,促使德国经济恢复,德国军国主义重新复活。30年代,法西斯上台,德国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策源地。③1937年,美国通过“中立法”,但并没有阻止美国企业家和德国军火贸易,实际上起了纵容侵略的作用。④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人说:“应该让美国企业家也站在被告席上。”  

5)丘吉尔及其外交政策分析  

简要评述丘吉尔  

①英国保守党著名领袖,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英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大英帝国利益的维护者。19405月,继任英国首相。  

②上台后,他放弃绥靖政策,拒绝与希特勒和谈,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使法西斯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  

③苏德战争爆发后,他感到只有联合苏联反对法西斯,才能维护自己切身的利益。他发表声明,将尽力援助苏联。19418月,他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④在“二战”期间,他参加了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⑤在德、意、日法西斯覆灭已成为定局之时,他反苏反共反民族解放运动的立场进一步显露出来。19463月,发表“铁幕”演说,拉开战后“冷战”时代序幕。  

丘吉尔外交政策的实质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进坟墓里,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丘吉尔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20世纪上半期英国与德国、俄国(苏联)之间的哪些交往体现了丘吉尔这一思想。  

原因:①英国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进攻,英德矛盾尖锐,这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②仇视共产主义仇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矛盾,同样无法调和。  

对德: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一战"中,英国是与德作战的主要国家之一。  

③巴黎和会上,英国参与处置德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④在1932年世界裁军大会上,英国反对德国拥有凡尔赛和约所禁止的武器。  

⑤丘吉尔上台后,英国积极对德作战、直至德国法西斯投降。  

⑥“二战”后,英国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对俄:①十月革命发生后英国积极主张并参与对苏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干涉。  

②从30年代到不列颠之战前,英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推动法西斯势力进攻苏联。  

③“二战”中,发表《大西洋宪章》,联苏反德。  

④“二战”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进行反苏宣传。  

“一战”后至“二战”期间,英国对欧洲大陆政策的变化及带来的后果  

①推行反共政策:十月革命后,参加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遭到失败。20世纪60年代,竭力引诱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  

②“一战”后,继续推行欧洲“势力均衡”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拒绝与法结盟。  

③在对德赔款问题上实行扶植政策,使德国战争赔款问题不了了之,增强了德国的实力。  

④英国参加签订的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加快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20世纪30年代,对欧洲法西斯势力采取绥靖政策;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制造慕尼黑阴谋,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爆发后,坐视波兰灭亡,结果自食其果,英国本土遭到狂轰滥炸。  

⑥丘吉尔上台后,放弃绥靖政策,使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无法得逞。  

⑦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明确支持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结果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灭亡,保卫了英国的安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2、习题讲解  

(1)战争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典型战例是  

 A. 西西里岛登陆战             B. 阿拉曼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中途岛海战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西西里岛登陆战是二战中一次重要的登陆战,只是没有新型武器的使用。  

如果你选B,说明你了解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上的转折性战役,只是没有新型武器的使用。  

如果你选C,说明你已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只是普通的陆上战役。  

因为中途岛海战中,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美国海军舰载机,炸沉了日本海军的4艘航空母舰,宣告了战列舰时代的结束.这些著名的战例充分显示了航空武器对战争形式及胜负所产生的影响。其他战役都是陆上战役或者登陆战,因此选择D  

2)“完全毁灭纳粹的一切形式和制度,俾使和平与民主的敌人永难卷土重来。”这一材料最初出处应为   

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C.雅尔塔会议决议D.波茨坦会议决议  

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掌握了开罗会议是二战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只是对会议的内容掌握不准确。  

如果你选B,说明你了解德黑兰会议,只是对会议的内容掌握不准确。  

因为雅尔塔会议决议规定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所以选C  

如果你选D,说明你知道了波茨坦会议是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只是不符合题干中的最初要求。  

3)材料解析(能力提高)  

材料一:“西方统治者想到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而共产主义将取得胜利时都不免惊惶失措。在这方面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不安。”  

-一英国《劳工月刊》  

材料二: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曾描绘到“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然而在这三者中惟有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  

材料三:英国某大臣在194331 5日同罗斯福谈话时说:“我们最困难的问题是俄国,英国要单独对付俄国可能力量太弱。”  

材料四:丘吉尔在致战时内阁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写道:“我相信,欧洲各国大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在欧洲会议领导下组成统一阵线。我主张建立欧洲合众国。我希望欧洲会议可以有10余名会员,包括从前的各个大国.包括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土耳其人。”  

请回答:  

①举例说明“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材料一中“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更加不安”,这表明他意识到了什么?  

   

   

   

②材料二表露了丘吉尔的什么心态?说明他意识到了什么?  

   

   

   

   

③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材料二中“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的含意是什么?之所以如此,决定因素是什么?  

   

   

   

④综合上述材料,丘吉尔对战后世界结构是如何设想的?  

3)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使德军转入战略防御;北非战事胜利结束;意大利投降,法西斯侵略集团开始瓦解。苏军愈战愈强.必定要彻底消灭法西斯,随后可能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革命运动。②痛苦与激奋。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英国的变化,即苏联在决定战后世界命运中的作用加强,美国在同盟国的影响扩大,而英国的影响则下降了。③含意:建立英美同盟。因素:在20世纪.英美两国有共同的对手:在欧洲有德国,在亚洲有日本,而在全世界范围则是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革命运动。④一方面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建立联邦国家,另一方面建立英美联盟,以称霸世界。  

3、实践运用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突尼斯歼灭战   D.阿拉曼战役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A.发动阿拉曼战役         B.召开德黑兰会议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登陆西西里岛  

3)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参考答案:(1B2B3D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