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dao《师生互动角色的研究》开题报告
《师生互动角色的研究》开题报告
贵州省望谟县乐元小学课题组
课题名称:《师生互动角色的研究》
课题业务主持人:黄正禄
课题组成员:岑文景 陆成 班声辉 班相坤 卢少丹 韦敏 班振勇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其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纲要》在述及“教学过程”时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总之,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不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促进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的形成,倡导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2、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毫无疑问地处在强势地位,教师居高临下地掌控着教学的进展与节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五个强调和五个忽视”(即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教师的中心地位被提到不适宜的程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无法得到应有的体现。优化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角色成为破解这一“沉疴”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
为了切实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角色这一课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策略。
3、课题界定。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同局限于传统的师→生单向活动,也不是师←→生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师生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师、生→生、师→师等之间的多边互动。要求教师既要发挥领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又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进行综合性、批判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师生互动角色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的研究应与时俱进没有止境的,师生互动角色的研究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尝试实践、探索总结,做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和先行者。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创意法教育原理“最差即最优”。即最差的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必定是最优秀的学生;最优秀的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必定是最差的学生。实际上,学生无优差之分,平等才有发展。
脑科学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逻辑思维,右脑主形象思维。当前教育主要以标准答案来考试学生,标准答案的应对从脑科学上来说是一种逻辑思维训练,是一种左脑思维训练。而心理学认为,人的左脑一旦过度发展,右脑就会受到抑制。所以说,在一般情况下,考分高的学生,右脑思维往往被扼杀。所以从右脑思维的角度来评价,最优秀的学生也是最差的学生。而在标准答案的应对下的差生,一般来说,由于左脑受到的训练少,右脑就相对发达。所以从右脑思维的角度来评价,最差的学生也是最优秀的学生。因此,从整个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无优差之分。
创造学证明:创造学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学生被以标准答案来评价优差。其实,差作为一种非标准答案,是个人最原始的一种创造品质。因此,最差的学生最具备这种品质,所以说最差即最优。而在现实中,差生因为差,往往被淘汰,其创造能力得不到展示;优生为了远离差,其创造能力却被无情扼杀。
哲学证明: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之间是对立的,同时也是统一的。优与差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可以互相转化。物极必反,最差即最优。
2、创意法教育的操作模式:创意法教育认真反思中国教育改革中某些失败的教训,历来重视对现实教育大环境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它研究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来度过应试教育的难关,如何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而不受到伤害。具体操作模式是:
(1)、把“最差”生的创意思维展示,使之转化成“最优”生。
(2)、把“最优”生被应试教育扼杀的创意思维激活,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优”。
(3)、把“一般”生的创意思维修复,使之转化成“最优”的学生。
为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并最终实现左右脑和谐发展。只有成为和谐的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运用郭成志创意法,建立“最差即最优”的全新认知体系,分别训练着学生的左脑和右脑。教师运用郭成志创意法,建立“最差即最优”的全新学生观。每个学生既是优生又是差生。实质上废除优生和差生的概念,平等才有发展。
3、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广泛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新动态。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起点是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然后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同时,只有实践才能有收获。通过行动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并会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3)、专题活动。
按计划开展研讨专题活动,定期研讨。如开展教育科研“六个一”活动,会教活动,培训、讲座等,落实课题研究的内容、阵地。
三、研究的内容。
1、探索创意法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规律。
2、建立师生互动的创意教学过程。
3、转变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教育教学观,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造就一批具有创意教育思想的新型教师。
四、预期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倾听同伴发言,尊重他人,学会交流,善于发表意见,交流思想,阐明观点,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学习的能力。
2、 通过“师生互动”促使数学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活力,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和睦相处,使他们学会宽容、接纳和辨析。
3、通过“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在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课题研究的任务与分工。
五、课题研究的任务与分工
岑文景:课题组组长,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协调各方面工作,负责落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等;
陆成:协助主持课题研究。
黄正禄:负责课题的运作,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撰写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成果总结,编辑系列文稿。
班声辉、班相坤、班振勇、韦敏、卢少丹:负责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开展检查、督促、评价等。
六、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周期初步定为一年,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
课题论证,申请立项,制定实施方案;
宣传培训,举办讲座,收集材料并印发;
酝酿实施计划,如骨干培训、团队组建等。
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分解课题,落实研究任务和内容;
制定专题活动内容,并按计划实施,积累资料;
汇编阶段性研究成果,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示。
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0月)
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汇编成果集;
撰写实验报告,成果展;
召开成果鉴定会,进行成果推广。
八、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师大版;
2、方培珍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人教版;
3、张 兵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交往策略》《教育革新》2002
2009年9月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