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
贵州省望谟县乐元镇中心小学 黄正禄
一、调查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对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反思:
(一)传统教学评价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主要采用试卷检测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是以鉴定和终结为主要特征的水平性定量评价,对于学生存在的发展性问题缺乏及时的评价和引导。检测后的试卷分析,一般采取的是答案订正,有错误的学生往往只知道了正确答案,而不知自己当初的思考错在哪里?因此,这种评价有不足之处。与此对应,还有一种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多次检测,形式也以试卷检测为主。该评价注重过程,注重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其目的是将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整体发展联系起来,但毋庸置疑的是,其检测形式本质上很难摆脱终结性评价的阴影,且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也是独立于课堂教学过程之外的活动,同样对学生发展缺乏及时性的诊断、激励和引导。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在学习进行的历程中,即:在学生发展的历程中,随时都在行使着评价的权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口头语言评价。该评价是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景性的评价,它具有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赵明仁在《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并不是独立于课堂教学过程之外的活动,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有机地融合于整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只不过有时课堂教学评价较为明显,有时则隐含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实践证明,改善课堂教学评价实为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所提出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中的教师评价问题。
(二)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层次低,缺引导,少互动,滥激励,话单调。有的教师评价语言往往纠缠于答案的问答,一个不行,就叫下一个,直到某个学生答对教师心中的预想教案,对于没有答对的学生缺乏引导。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不置可否,或者简单敷衍,或者不知所云,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也缺乏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方向的引导,更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生成。有的根本不等学生答完,教师听到有价值的话就赶紧接过话头,讲了起来。有的时候,为了赶时间(主要是完成教案的意识在作祟),或怕答错,或怕学生出现不曾预料到的问题,把课带偏了,收不回来,因此就不给学生发言机会,学生们高高的举着手,但是教师们却视而不见。有的教师滥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以鼓励为主,没有给出明确否定,说话模棱两可。有的语言单调,在学生发言或是朗读后,教师往往是“请坐,还有谁说?”“真好!”“你能读读吗?”等等。更有甚者,还将学生的智慧扼杀在萌芽状态下。如:某位老师在执教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一个孩子天真地问道,“老师,为什么说是热泪呢?”但是,老师却冷冰冰地回答到“你眼中流的是冰呀!”另一孩子问自己的母亲,“有热泪,有没有凉泪?”这是多好的一个话题呀!它说明孩子们的语感多好呀!泪可能有热,也可能有冷,甚至还会有甜,还有苦,这主要源于语言表达者的心境。该教师不恰当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是的教学片断足可以说明问题:
片段1:《飞夺泸定桥》
师:通过学习6、7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学生讨论)
师:谁能汇报一下讨论结果?
生1:我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吗?
师:你能用文中的句子说吗?(生1沉默,坐下。)
师:谁能说?
生2:“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书中原句)
师:还有吗?(教室内静寂无声)
师:我刚才不是给你们时间讨论了吗?哪个小组没有讨论出来?(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师:生3,你来说说。
生3:我从战士的枪炮声、喊杀声能看出他们很勇敢,他们能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向对岸冲去,我觉得他们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生4:读课文第7自然段。(师满意地点点头。)
……
片段2:《落花生》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话。
生1:落花生,我想对你说,我不想学苹果、桃子、石榴,凭着美丽的外表炫耀自己。我要像你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生2:落花生,我想对你说,我非常敬佩你的品格。我长大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你们看过《绝对挑战》这个节目吗?去参加挑战的人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认可而胜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你们完全可以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对落花生的品格进行质疑。
生3:老师,我觉得落花生的品格有点过时了。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总是默默无闻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学会大胆地展示自己。
师:太棒了!给点掌声。
片段3:《一夜的工作》
师:下面我们来评读课文,谁愿意来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生1: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读得还不够有感情,应该把“俭朴”和“劳苦”这两个词读得重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师:那请你来试着读一读。
生2: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生3:他读得声音有点小。
师:读课文时声音要响亮,谁能接着读?
生4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
生5:它应该把“每个夜晚”重读。
师:生4刚才读的感情特别深厚、特别饱满。评价同学时应该先说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请一名同学将这两段连起来读
生6:读课文的7、8自然段。
生7:他读得一段比一段高亢,更能体现出作者当时心潮澎湃的感情。
师:我们共同来体会一下这种情感。请女同学读第七自然段,男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效果很好)
……
片段1是我随堂听的一节课,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语言很尖刻,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她就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到你那里怎么就那么困难了呢?”而且当她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时就会生气地批评学生,直到学生答出她预想的答案为止。由此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与学生缺少沟通,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缺少赏识性、期待性和鼓励性,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教师以学生是否用书中的话来回答问题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学生不能畅所欲言,导致课堂气氛极其沉闷。
片段2中,学生本来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很好,对价值观的认同也很到位。当老师要求学生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话时,学生情感流露得也很真挚、很感人。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甚至是置之不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对落花生的品质进行质疑,最终使得学生认为落花生的品质过时了。
在片段3中,教师就设计了“评读”这一个环节,而且在学生评价出现问题时,教师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让学生先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再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学会接纳。但是,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往往喜欢先挑毛病,很难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中加上“自评”,效果会更理想。
从以上三个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备课时缺少对评价的精心设计。教师应该通过口头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做一个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品质,又要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这样就能避免在肯定当前社会需要展示自己才能这一特点的同时,否定了落花生的默默无闻、平实无华的品质。教师盲目的评价忽视了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内涵,偏离了课文的主旨,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
以上三个教学片段中使用的评价方法十分单调,都是以他评为主。这种他评的权利集中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只是处于消极被动的评价地位。除教师的口头评价外,学生的互评也可以在课堂中见到。在学生读完课文时,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是否有进步等等,学生就能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说出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评”属于个人内评价,学生运用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将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做以比较,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
下面就以案例的形式来分析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状况。
案例一:教师提问:《军神》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谁在最短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表现:
“知道了的,你就可以举手告诉老师。” “好!已经有三位同学,你们的速度非常快!我们再等一等。” “好!头抬起来的同学,是不是也读完了?”全班同学一齐回答道:“是。”
“好,我们请这位女同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当该女生十分出色的说完后,老师说:“说得真(真字有重音,表达了比较强烈的情感)好!请坐!”“那么,谁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呢?”一个小男孩回答到:“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教师立刻说到:“对不对呀(呀字声调高扬,赞许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就这一教学片段而言,不难看出:(1)教师的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的教案意识太重,急于赶时间,担心后面讲不完。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能否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2)教师的评价语言着眼点在于知识掌握层面,缺少对技能、情感、过程、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与评价;(3)评价太匆忙,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三)现代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现代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以为文本为载体,以对话交流为基本手段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的可能性”(叶澜语)才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科学的特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科学,才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正因为课堂具有科学的特征,所以教师的评价就应具有科学的特点,不应是机械、呆板、僵化的。
二、问题的界定和基本点
本调查探讨的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中教师的评价问题。
(一)问题的界定
1.课堂教学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活动;
2、科学评价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状况,已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进行的一系列评定与引导性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教师的语言。
科学评价体现了课堂教学具有的复杂多变性,评价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发展的过程。评价必须发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之中,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互动所体现的是围绕学习内容和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教学行为,并引起学生的变化,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学生的学,必须要有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获得不同层面发展的“顺学而导”,因此。其过程必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触动,相互成就的一来一往的系列的动态活动。一句话,互动的过程要促进学生发展。
(二)调查的方法
本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在理性思考与教学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通过研讨与反思,最终形成结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其调查重点是:
1、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三)评价的基本观点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多维发展
学生是活生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评价就是为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不应该是单一的,它呈现出多维性的特征。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教学评价都应关注语文素养的多维度,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不应成为教师的主宰,也不应该成为好学生的天堂,也就是说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调查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评定的功能。因此,我们首先对科学评价的语言结构进行了调查。
(一)评价的语言结构及特征
我们认为:当学生陈述自己对于话题的思考,即回答问题的时候,或者是进行朗读等学习行为后,教师此时的科学评价语言结构为:
肯定、激励性语言+导学性语言=评价语言。例如:“你说的很概括,如果你能结合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谈自己的理解,比如说:从那句话,那个词看出来的,你的发言就更加言之有物,就更好了。”(肯定性话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明确反馈,鼓励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基本结构与变式运用
以上所述的语言结构是科学评价语言的一般结构,这种结构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意图。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根据学情,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某一部分或重激励,或重导学。也可以为了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教学情境的统一性,暂且没有科学评价语言。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重点问题、重点环节、重点进程……,敏捷地抓住教学(或学生)的“生长点”,实施科学评价,要讲求评价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统一。而不是每个学生发言后,教师都要进行科学评价。
2、肯定、激励性语言结构特征
肯定(激励)性语言是科学评价语言的结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挥榜样示范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语言结构具有准确性、具体性、情感性等特征。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倾听,用准确的语言对学生发言中所反映出的正确认识,好的学习方法,所表达出的真切情感体验等内容进行评价。语言要具体,明确地说出“他(她)的发言好在哪里”。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应枯燥无味,应该富有情感和情趣,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案例二:某老师教学《丰碑》一课时,一个女生抓住“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你真能行,老师已经把你训练的很好了!(幽默,发自内心,自然亲切),既能抓住词语,又能结合句子,谈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不但是字面的理解,内容的上的理解,你还从修辞上去理解,真棒!请坐。”
教师的这一评价精彩之处有两点:一是教师对这个女生真诚的赞扬与鼓励;二是教师的评导艺术,既是对这个女生的优点的全面肯定,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具体准确的评价语言给其他同学以学习方法的启示:可以抓词,结合句子谈自己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还可以从修辞上去理解。
3、导学性语言结构特征
导学性语言是科学评价语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它具有引领、指导的作用。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因而他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水平上是参差不一的。在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欠缺也不尽相同,而学生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恰恰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该珍惜每一次和学生对话的机会,认真倾听,获取对话信息,敏捷地捕捉到“生长点”,依据“教学的三维目标”、“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机智地确定教学策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力争使不同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学生在同一维度内得到一定的发展或引导学生在其它维度获得多维发展。
案例三:在《丰碑》教学中,一个学生回答不够具体时,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你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很完整,很概括(以上为激励性评价),如果能够往下再说,那些困难是什么?你就更聪明了(以上为导学性评价)。”
从概括到具体,培养学生细致理解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就语文课堂评价而言,从文中找到答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在这一点上,这名学生是欠缺的。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通过课本中具体的语言描写说出了四个困难,可以看到这个学生获得了一定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评价的导学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科学评价的理念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多维发展。因此在重视鼓励、保护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下,我们更为重视的是对导学策略的研究。基于学生在课堂的一般表现,我们整理了一些主要的导学策略:
1、顺学而导,导向具体语言感悟
根据文本中具体的语言进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语感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信息的整体性直觉体悟能力。它要靠不断地感悟语言文字而逐渐提高。教学中,学生发言有的时候的理解往往是概括的,甚至是存在脱离课文的文本语言而随意生发。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时回归课文,回归文本,通过反复感悟具体的语言(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等)而获得基于作者本意的理解,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语感能力。
案例四:《穷人》的教学内容:“丈夫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教学要求:“通过读书体会桑娜一家生活贫穷”。
学生1:通过读这段话,我觉得桑娜一家很穷。不像一些人家每天能吃得很饱,穿得很暖。(学生脱离课本的语言谈理解)
教师:你的感受非常准确,但你说得很概括,你能不能联系课文的重点语句来具体谈谈呢?
学生2:“冒着寒冷和风暴”说明天气不好,如果桑娜的丈夫不去打鱼有可能今天一家人就要饿肚子了,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打鱼,他们一家人生活真是很贫穷。
老师:你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谈得很具体,你真棒!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
几个学生立即抓住“勉强”、“黑面包”、“菜只有鱼”等词语谈出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吃鱼不是挺好的吗?天天有鱼吃多好呀?(学生马上举手)
学生3:“只有”说明没有别的菜。“只有鱼”可以看出吃的单调。
老师:抓住“只有”来谈,你真会学习。你再想一想桑娜一家是以打鱼为生呀,那他们吃的鱼会是什么样的鱼?
学生4:好的鱼肯定买了,他们吃的肯定是又小又不好的鱼。
老师:你谈的真好!
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开始的感悟是非常模糊的,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没有联系课文的语言,只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感受而谈。随着教师的导学性评价,明确引导着学生重新回归到对作者精准语言的理解,学生们立即联系课文语言将感受谈的很具体,这时学生的理解更为准确、清晰。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理解是真正地在解读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教师要倾听学生,相信学生,更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导向性语言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感悟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
2、顺学而导,导向理解
理解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因而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单一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的导学策略就更为重要,运用导学性语言使学生的认识逐渐达到全面、多元、清晰、正确。
案例五:《曼谷的小象》的教学内容:“聪明的小象走到坑边,用那长长的十分有力的鼻子东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汽车从泥泞的陷坑中拉出来了。” 教学要求:“理解小象的聪明、乖巧”。
教学过程:
老师:你是从哪看出这是一头聪明、乖巧的小象的,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1:读“教学内容”中的句子,并结合“长长的十分有力的鼻子”和“很快拉出来”谈小象的聪明和乖巧。
老师: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小象有一条长长的十分有力的鼻子,那它为什么不直接把汽车拉上来呢?而先是东一掀,西一撬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主要观点是:这样做是为了被泥紧紧裹住的车子能够松动一些,这样拉起来就不是太费力了。
反思:这是一句多么有智慧性的导向性语言!教师的这一质疑性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深入地对“一掀、一撬” 两词的对话交流,学生不再简单地、模糊地感受到小象的聪明乖巧,而是清晰地认识到小象干活时不使蛮力,会动脑筋,干活很巧妙,的确是一头聪明的小象。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接受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更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的过程。教师的导,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正确到正确,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
3、顺学而导,导向学习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才能逐渐习得方法,逐步提高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传授与引导。教学中,学生会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学习策略问题,如:学生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抓词谈感受等等策略性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迅速做出判断,顺学而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并且通过经常性的运用,内化成为一种能力,那么学生就是获得了发展。
案例六:《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的教学内容:“他坐在豆大光亮的油灯下贪婪地读着他在乡下能找到的一切书。”教学要求:“通过理解重点字、词,体会上私塾时的毛泽东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并渗透“边读边想象,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师:(出示投影)自己轻声地把这句话读一读,想想,你能读懂什么?
生1:(学生轻声地读书后谈理解)毛泽东恨不得让乡下里的一切书都属于他,让他去读。
师:你能结合语言文字谈自己的理解,很好。请大家再轻声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生2:(该生用自己的话把毛泽东坐在豆大光亮的油灯下贪婪读书的情景描述出来。)
师:(在与该生的交流中,发现他对“贪婪”一词理解的不够深刻。)“贪婪地看”是怎样地看?
生3:像小孩子吃奶似的!
师:你结合重点词想象,想象得是这么真实,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毛泽东深夜读书的情景,你能不能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现出来?生:情感朗读课文。
反思:这个学生结合重点句谈了毛泽东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但是这种理解是就文字而谈文字,学生并没有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读书时的如饥似渴,不顾一切的情景。把文字的描述变成画面的呈现,在读中想象这种学习策略是最为有效的。老师科学评价肯定了该生抓住了重点句谈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并且再次深化了结合重点字词理解文本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结合重点字词展开想象,对文本理解得会更深入,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通过这次对话,这个学生在学习策略上、情感体验上有所发展了。
4、顺学而导,导向情感理解——朗读
朗读是深化理解、激活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有时学生的认识是正确的、理解也很到位,但往往他的情感没有与文本、作者真正产生共鸣,表现出来的是技巧重于情感的朗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运用导学性语言,引领学生进行感情理解——朗读,正如叶老所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通过朗读教学,力争在该生现有的基础上,使他在情感朗读这一维度上得到发展,以理解促朗读,以朗读深化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案例七:《松坊溪的冬天》的教学内容:“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教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感悟雪花飞舞的意境和情境”。
教学过程:
师:严冬到来了,下雪了,雪降落在松坊村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了。谁来读一读雪花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雪花的美。
学生读。(由于没有入情入境,此时学生只注意了技巧性重读,没有读出雪花轻盈飞舞的意味。)
师:唉呀,你们读的,让人感觉太沉闷了,雪花都“飞”不起来了。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来感受一下吧。
演示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一丛丛蒲公英的种子,在秋风中漫天飞舞。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蒲公英种子的轻盈,欣赏它们在空中飘来飘去的优美姿态。由此,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师:这真是在“飞舞”呀!
视频停止,音乐仍在继续。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坊溪旁,放眼望去,漫天飞雪,那像柳絮、像芦花、像薄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样的雪,落在你的头上、肩上,还不时地轻轻地打在你的脸上,这时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说道:“实在太美了!”、“真凉呀!”、“雪真大呀!”、“雪花真轻呀!”……
师: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在读中感悟“雪花飞舞”,读出自己的理解。(此时学生读得有情有味,和前面的读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反思:情感朗读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导学设计是:理解语言——视觉欣赏——语言想象——情感朗读,无痕无迹,而又丝丝入扣。最终通过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将“话”(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的一幅美若仙境的“画”。朗读是情感理解的有效手段,老师的导学要真正使读者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契合。
5、顺学而导,导向个性表达
每当读学生的习作时,常常感叹学生表达方式很单一。我们想这与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忽略对表达方式的感悟是有关系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学生要从文章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最终运用语言。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教材中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在习作时才讲授写法,从而失去了很多训练学生表达的契机。此外,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想像力遭到了扼杀,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之作随处可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本中可训练学生表达的资源,引导学生用习得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语言与学生个体情感融于一体。
案例八:《养花》的教学内容:“体验育花之理”,教学要求:“理解文章中蕴含哲理的句子,并结合实际谈感受;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运用”。
教学过程:
老师:在养花的过程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你是否读出来了,请在文章中找一找。
学生1:(找到相关句子谈感受。1.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老师: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2:(学生很快地说出一句是感叹句,一句是反问句。)
老师:你能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吗?
学生3:(情感朗读)
老师:请你自由读第5自然段,体验其中蕴含的哲理,试着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达。
(读书交流后)
学生4:分享是一种快乐!
学生5:与朋友分享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学生6:把高兴的事情拿来与朋友分享,一份乐趣就变成两份乐趣,这难道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吗?
学生7: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反思:习得文本的表达方式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一。我们抓住了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感悟。同样一个内容由于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加入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理解,得以大放异彩。可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训练表达,可以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到丰富的表达方法。
6、运用评价导学策略的基础:尊重学生、面向全体
我们认为,尊重学生是运用科学评价导学策略的基础之一。与学生对话,顺学而导,不仅仅是使学生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从一元到多元;使学生的情感从单薄到充沛,理解他人到产生共鸣;学习策略的单一到全方位的……还有一点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我们的评价应该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呵护孩子易碎的心灵,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获得自信。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发展,也是我们所企盼的!
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全体学生发展的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们时刻树立着这样的意识:课堂不能追求几个优秀学生的发展。一个学生明白了不等于教学的结束。我们还要问自己,其他学生都会了吗?这个学生还有什么方面可以继续发展呢?
仅仅树立这样的意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具体的教学策略,即实现全体的发展,实现这个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养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先后安排了全体自学、同桌互学、四人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的学习环节,努力促使每一个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发言时,扩大学生发言面,争取更多学生的发言机会。据统计:全班48人,发言两次以上14人,发言一次的18人,举手未给机会的12人,未举手的4人。应该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更多学生提供机会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对于那16位学生,特别是那4位未举手的学生我们仍然抱着一份歉疚。
课堂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教师、学生为发展对象,以文本为载体,以交流为手段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应尊重每一个体的差异性,学会倾听,捕捉对话点,顺学而导,实现发展人与完善人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思想的交融,心灵的碰撞,自我价值的提升。
四、调查的效果和结论
(一)调查的效果
1.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多维发展。在我们的语文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小手林立,一改往日的语文课堂就是几个好学生的天堂的局面。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道德价值观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课堂上所表现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与好评。
在调查研中,我们发现:1、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引导学生的多维发展,在每一个学生发言后,有一种个个都评的倾向,显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过多。因而在实施此评价策略时,教师应注意在重点问题、重点教学环节、重点教学进程中实施,使科学评价达到有效性与高效性的统一;2.评价对老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课堂驾驭能力、自身文化底蕴、教学机智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深刻地理解教材,深刻地理解学生,深刻地理解语文教学。课前对教案要精心准备,充分把握,充分地进行预设,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及采取的导学策略做到心中有数,而课堂上就应该心中只有学生,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快速地捕捉“生长点”,通过教师的科学评价共同探讨对文本的感悟。因而教师应不断提到自身的语文素养,厚积而薄发,多读书,勤思考,常实践,会反思。
(三)结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调查是有意义的,它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51页
2、《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89页
3、《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52页
4、《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412页
5、《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第276页
6、贾群生:《回归生活的中小学教育评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页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研究员申请表
- 下一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二课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