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法教育下的农村“差生”
出于这样的原因: 现实社会纷繁复杂,在这缤纷的世界里,农村中学生因为社会影响、家庭影响,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大或者没有兴趣,因此有很多孩子学习困难,没有理想,缺乏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偏颇。作为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的我们,因此而迷芒,困惑,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到郭成志的《创意法教育》的课题,我们就饶有兴趣的参与其中,在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中。有很多体会:那就是不要人为的设置差生观念,所谓最差即最优。
首先,要树立信心,给自己更给孩子们。要抱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思想。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关照,尽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同时,要把“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观念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样得到重视的他们,自己也树立了信心,没有什么比自信更能激发人的斗志,这样,便能发现奇迹:原来觉得是差生的他们,也是很出色的。真的是最差即最优。我教的一个学生吴磊,由于从小身体不好常打针的原因或者就是智力不好,所以连二年级都升不了,一年就念了3个,后来年龄大了才随班就读,文化课成绩总是不好,但是我也没有放弃,就是认真地对待,耐心的教导,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总还能有所收获。偶然的时间我发现他在一本书上的图,画的像模像样,就在这方面启发他钻研。他果然有了兴趣,后来就学于美术专业,现在做园林设计,小有成绩。这难道不是“最差”即最优吗。诚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需要不断的努力、强化、巩固、夯实。
其次,要勇于实践,对自己更是对孩子负责。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就是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也考不上上级学校,或者,学期太累等原因产生了厌学的心理。结果就是恶性循环,越不学越不会,越不会就越不学了,所以差生就产生了,像这类要求老师家长早发现早校正,及时走入正轨,然后多扶植,那么最差即最优就得以体现。这是必然的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努力也学不会某些科的课程,自己就理所当然的定义自己为差生,这种情况就更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本着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循循善诱,更多耐心的传授他们以知识,由浅入深,尽量多学一些知识。拓展特长,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孩子要树立长远目标。持之以恒,每一个孩子都是金子。即使“最差”也是最优。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