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幼儿园佳鑫分园江凤玲《创意法教育家庭环境下2-3岁幼儿入园前衔接教育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创意法教育家庭环境下2-3岁幼儿入园前衔接教育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概述。
幼儿由家庭走向幼儿园,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很多幼儿都会经历分离焦虑的体验。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
每次路上看到很多孩子离开父母就大声哭泣、尖叫甚至打滚或者每学年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我们总会看到很多孩子因为面临和家长的分离而哭闹,有的孩子因为害怕分离甚至伤害自己,不愿进食,不愿午休,不参与活动等等,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孩子的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减缓幼儿的这种焦虑情绪,帮助幼儿克服焦虑,缩短适应期,培养幼儿积极的入园情绪。我们以2-3岁的晨曦、雨彤作为研究个案,据此开展了《创意法教育家庭环境下2-3岁幼儿入园前衔接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
《创意法教育家庭环境下2-3岁幼儿入园前衔接教育研究》这个课题是2016年5月进行申报,在12月份批准立项。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围绕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通过理论学习、文献查阅、交流经验、实践探讨、个案跟踪等形式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预设通过2年时间的研究,在2018年7月底结题。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调整研究方案、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价值。
自课题立项以来,首先探讨研究形式,针对2-3岁的幼儿,晨曦和雨彤正是这个发展阶段,于是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经验,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家庭教育、儿童社会教育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课题组成员对幼儿情绪发展的规律认识、幼儿焦虑情绪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及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注意事项专业知识,并收集有关信息,分析、归纳、筛选有价值的研究信息,深挖围绕课题辐射的研究范围,将课题研究内容和步骤进行细化,并根据晨曦、雨彤的分离焦虑情绪反应的强弱和倾向,进行研究。
(二)与家庭成员沟通,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
情感教育是人情商培养的主要途径,人在接触社会时,总是会对现实中的任何事产生情感体验。幼儿情感教育的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一个孩子长大后的为人处世,对幼儿将来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性尤为重要。自主性,即不依赖他人,不受他人的干扰与支配,自己思考,自我判断,自我行动。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征,也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它体现在自身特性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如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以及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
2-3岁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进行这样独立性的培养,与家庭成员沟通,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调整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让孩子体验成功感,减少对成人的依赖。
(三)创设温馨的育人环境,缓解孩子分离焦虑
温馨、舒服的环境是幼儿的隐性教育。它能够很好与幼儿发生无声的对话,起到积极地教育作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作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 物质环境方面
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以及入园后的独立生活要求,家庭环境上我们尽量的创设不同的区域培养孩子的各个方面,促进他全方面的发展。
(1)生活自理方面;
根据入园后他需要自己吃饭、穿脱衣服、穿脱袜子,自己会认自己的标记,家中在1.5岁之后开始提供他自己的专用碗筷,有意识培养他自主吃饭,自己收拾自己的碗筷。提供专用的小马桶,有意识培养他自己如厕、擦屁股等。提供一些示范图,贴在他的玩具区、洗澡区、衣柜区等,有意识培养他自己选择衣服,自己搭配衣服,能够从脱裤子、脱鞋子能简单的动作逐渐过渡到自己穿简单的套头衣服、脱简单的套头衣服及全身的衣袜。同时在洗手区提供示范图,培养孩子规范洗手的常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学习方面:
通过参观幼儿园,根据《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3-4岁儿童发展目标的要求,以及2-3岁儿童发展规律的要求和孩子的兴趣,家中进行玩具区的合理规划:
美术领域方面:在家中根据孩子的成长年龄和兴趣,不断的提供不同的材质绘画、手工的材料,让孩子充分去感知色彩,学习认识颜色,欣赏美术作品,学会剪纸、泥工等跟美术有关的的材料,让孩子充分去探索,感受,想象和创作。同时配合孩子的作画需求,家中还设置不同的涂鸦墙、采购不同的涂鸦板等,让孩子们能够不受思维限制,尽情的表达自己。
音乐领域方面:根据孩子的需求、兴趣等提供不同的音乐,让孩子感受不同国度的音乐风情,不同元素的音乐风格等。同时根据孩子直接感知的发展规律,提供不同的乐器演奏,进行奥尔夫音乐活动游戏等,促进幼儿对音符的认知、节奏的把握、歌唱的表达等等,让幼儿能够通过音乐表演大胆表现自己。
数学领域方面:根据2-3岁孩子的数学认知规律,提供不同1-30的数字涂鸦字卡、人民币、数字1-10操作玩具、扑克牌等让幼儿认知数字,根据年龄发展水平进行1-10、10-20、20-30的唱数、1-3的手口一致点数等,让孩子简单认识数字、了解生活中的数字以及数字的妙处等。同时提供不同的形状组合玩具,让幼儿感知生活中不同的形状,了解圆形、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感知图形变化的乐趣。
科学领域方面:主要创设家庭的种植角,让孩子们从小开始自己种植花草,照顾花草,萌生爱花草,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提供一些磁性玩具、科学探索实验类玩具如火山喷发小实验、气球泡泡、颜色变变变等小实验,启蒙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
语言领域方面:创设家庭阅读角,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水平和近期的培养目标提供相应的书籍,让孩子丰富自己的经验的同时,也能巩固自己的所学。
健康领域方面:提供简单的各种球、手持性抛接玩具等让孩子能够在家中也能得到大肌肉、小肌肉的锻炼,培养孩子的身体平衡性和手眼协调性。
2.人文环境方面
(1)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与亲子关系。很多研究表明,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容易形成安全、健康的情绪体验。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与家庭成员沟通,协调祖辈之间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一致性,放手,多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去学会独立,不代办孩子力所能及和应该会的事物等。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大胆表达对彼此的爱意,相互理解和尊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进行争执,对矛盾温和处理等,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2)每天进行1个小时左右的亲子阅读时间。研究表明,亲密与积极回应的亲子互动有助于降低分园焦虑。通过相应书籍的阅读和每天有质量的、愉快的亲子互动,让孩子了解离别、学会合理处理离别的方式方法等,降低分离带来的焦虑。
(3)注重教育的引导性。
家长在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更新自己教育理念的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重引导孩子。如遇到不良情绪时,除了哭还可以怎么处理、遇到困难时,可以怎么寻求帮助等等,在日常生活把握教育契机,注意随机教育。同时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在适应社会生活规则和人际交往规则,从而减轻分离焦虑。
(4)给幼儿良好的社会互动榜样。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孩子的同伴较少,容易产生孤僻的性格,害怕或者不愿与小朋友交往,喜欢独自游戏等。因此,家庭成员协调一致,尽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关注孩子,同时充分利用任何一个引导孩子的机会,如在超市、小区、公园、街边,积极引导孩子与社会互动,邀请同龄小朋友、亲戚等来家中,提高孩子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互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同伴相处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减轻分离焦虑。
(5)给与幼儿适当的社会性实践。
查询文献发现,研究表明上过早教课或受过其他培训机构的幼儿比直接入园的幼儿有更少的入园焦虑,且差异显著。因此,在家庭经济基础允许上,带领孩子上早教班,给与他们新的环境,根据早教的系统性的培养,使其能够独立活动,各方面都能相应得到发展,同时也锻炼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孩子各项能力。
三、初步成效
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同龄的孩子比,在生活自理方面,孩子相对较强,能够独立吃饭,自主搭配衣物,大胆表达自己的搭配看法,并且会自己穿脱衣物,洗手能够认真操作,并且在生活中还会协助他人,纠正他人不规范,不卫生的行为,最大的表现就是从依赖父母开展任何活动,逐渐过渡到,可以不需要父母自主开展活动,如娃娃家游戏可以自主开展1-2小时,早教课程也无需父母陪同,能够独立认真活动,且活动效果不错。特别是在父母不在家时,幼儿能够不再连续大声哭闹来表达分离,而是在哭后会马上自主安慰,并自己操作玩具,或者邀请其他成员开展游戏,父母回家后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并且告知自己是如何处理的。
四、存在问题
通过课题的前期阶段研究,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1. 在前期的培养中,祖辈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能够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致性,但是还是不能做到放手,代办、喂饭和让孩子看电视的处理方式运用较多,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反复性。孩子会寻找到大人教育的漏洞,进行“双重标准”生活。
2.有些方法的覆盖面不是很强,没有办法得到较好的推广,要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进行不同形式方法的注重教育。
3.父亲及爷爷在处理孩子个别比较调皮的事情时,还是采取打、威胁的方式较多,没有办法很好的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合理教育。奶奶在对待孩子的任何事情上,属于说教型较多,无法真正放手,给与孩子平等的位置,进行合理,科学的沟通。
五、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1.继续推进家庭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进行跟踪记录,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
2.做好家庭成员教育理念的一致性、科学育儿理念的沟通,达到科学育儿的平衡点。
3.幼儿独立性、参与活动的积极情绪培养。
六、参考文献
1.《最差即最优——创意法教育文集》,郭成志主编,2012年出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不当拐仗当向导_浅谈2_3岁幼儿独立性的培养》,顾永安,观念与思潮,2012(05)
3.《焦虑问题的理论研究状况分析》,刘旬,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 18(4),79-83.
4.《家庭教育缺失背后的真问题》,吕林云,许之名,基础教育研究,2016
5.《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白丽英,叶一舵,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1)
6.《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述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6)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