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子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新疆兵团七师123团中学刘梅《创意法教育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教学研究》阶段总结

《创意法教育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教学研究》

阶段总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23团中学(初中) 刘 梅

     

一、课题理念的认识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是人们长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自主性与独创性缺失。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掌握知识,老师要少一些繁琐的讲解,给学生多一些必要的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钻研教材时,寻找一个切入点,或者寻找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的东西,直击主题。创意法教育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教学就是这条线。

从阅读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个人从文本提取意义并重组文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文本中获取意义并对文本结构进行加工的过程。再换个说法,阅读乃是学生个人与文本之间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相当复杂而且困难的。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和思想方法等,才能切实的获得信息、处理信息乃至创造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文本,处理信息特别是创造信息就取决于读者了。尔后这恰恰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是相对于文本的作用和教师的地位而言的。相对于学生的自主性,文本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普遍性而不是特定意义上讲,任何文本都可以批评乃至否定。教师也不再是主宰者,教师的任何观点都可以怀疑乃至批驳。当然,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又因文本的存在、教师的存在而存在

课题组成员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学生上课学得死,不会权宜,不懂应变;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存在着严重的思维惰性;课前或课外,如果老师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部分学生就会无所事事;学生学不得法,学得苦,学得累,常常费时长,收效微,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课题组成员通过交流和讨论,确定了学生语文学习中最需解决的问题——利用创意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师思想理念的转变,是创意教学法的前提

“创意教学法”最核心的理念是“六个讲好”和“六不讲”,六个讲好是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则;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六个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先学后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有的放矢点拔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让语文课堂实现多学少教的双赢。

还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养成与文本对话能力。现在还有些课堂借着高效课堂的名头,常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文本内容通读一遍就让学生复述或概括;有些句子学生还不能读通顺、读流利,就匆忙地让学生谈感受;一个问题下去,还没让学生从文本里找到依据思考,就匆忙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谈不到点子上,就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就恨铁不成钢地引导到规范答案上。这样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仅是“走马观花”,谈不出独到的见解,养不成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可想而知的。我在教授阅读时,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向“创意教学法”迈进第一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布置预习课文时,笔者指导学生采取“分步预习法”,

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

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

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

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然后就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好处。

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

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囚绿记》一文中,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预习情况时,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虽然学生的表述的不够全面,但多数都能把握要点,能悟出作者的思路。

第五步:再读课文质疑难。

俗话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二)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让少教多学顺利起航

首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关键。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我在授《孔乙已》时引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在《藤野先生》中“从东京到仙台所经地方很多,鲁迅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记住水户的原因可参见课本注释,记住日暮里原因何在?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这些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活动,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人人参与,热闹非凡,兴趣盎然,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潜能。 

其次,设计语文交流的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人物最真实的情感,从而领悟创作来源于生活。

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活动?除上面的辩论、竞赛、抢答等方式外,还可以适当把课文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参与、调动来领悟生活的内涵。在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笔者让男女学生分别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姐姐、姐夫、约瑟夫等角色,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体验调动中领悟到: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故乡》里,“少年闰土”,“少年我”在“舞台”中“活泼健康地交谈着,机智敏捷地捉“小鸟”,手拉手伤感地分别;“木偶的中年闰土”在分别二十年后与“中年的我”相聚后机械的、麻木的、呆板的神态、动作、语言,在角色扮演的对比中,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对人民的热爱,对等级观念束缚的批判,从而让学生受到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布置阅读写作任务,使少教多学延伸到课外

布置课外阅读写作任务,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生活,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感受课外的另一份天地,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在自己的笔下: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著,写周记或把有意思的事写下来,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读者》、《世界博览》等;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摘录课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摘抄所读课外读物的佳作佳句,教师定期让学生在课外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老师对这些课后作业别忘了赞扬,培养他们更大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们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课后作业在他们眼里是浩瀚的大海,蕴藏着无穷的乐趣,使自主学习的快乐永无止境。

三、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和文本的充分对话,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感悟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预读课文的能力。

预读:课堂预习,有效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预习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要科学合理,不能太空,也不能太多,不能偏高,也不能偏细。四句话:读读课文内容晓,翻翻词典查资料,记记划划留痕迹,多提问题勤思考。

课堂预习设计一些栏目:

(1)我读课文。要求:标注段落序号,给生字词注音。

(2)作家作品简介、识记文学常识

(3)词语积累。要求注音

(4)词语释义。要求:结合语境,并抄写词语所在的语句。

(5)妙语摘抄3--5段或句。要求:能简单的赏析

(6)造句或者连词成句。要求: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3—5个次写一段话。

(7)我要提问,针对课文中的疑点提出疑问。

学生的课堂预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要读课文,查资料,记疑点,想问题,做题目,还要做到识记积累,想象联想,分析比较,温故知新,让预习成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得,自我提高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与教师的“引导、帮助、培养、组织、指导、引路、提升”一系列教学行为交相融合,学生的“自主”之下有教师的“规范”与“示例”,“个性化的读书笔记”有教师的“格式要求”, “交流”之中有教师的“补充、修正与完善”。

坚持不懈学生从不会预习到放手预习最后到学生课前按各自的速度预习,有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有效课堂奠定扎实丰厚的基础。

(二)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读课文的能力。

品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悉心品读文本,从词语或句子或语段去理解、体味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精髓,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我在讲《背影》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反映父亲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加以体会。

(三)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朗读: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本。学生通过独立的诵读感悟,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把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探求出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可以说,追求语文阅读高效课堂,一定要让“课堂响起来”。从“动口朗读”到“动情朗读”,再到“动心朗读”来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上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又充分地唤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如,“动情朗读”部分安排的是讨论交流:为什么写背影?哪些地方可见父亲对我的深深关怀?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并读出情感;“动心朗读”部分先让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件事想告诉我们什么?由于前面已经调动起学生情感,主旨句的朗读更能体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收到理想的效果。

其实,课堂上的朗读除了要注意朗读形式多样化外,读前教师还要明确要求,读后还要注意及时评价反馈,读时更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揣摩理解文本。通过自主试读,反复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方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切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就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阅读的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就应该简简单单的教给学生一根引领他们走进语言艺术殿堂的魔棒,阅读兴趣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快餐书籍过渡到大师作品的盛宴,学生的能力就从我们的“放”中得到锻炼,审美素养和能力也由此得到提升,学生阅读的胃口也被调动起来,语文课文也就变得丰盈起来了。

(四)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记读的能力。

记读: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积累。读书积累可以设计一些栏目:

(1)积累词语不少于20个或30个,(要给词语标注拼音)

(2)摘录不少于5段,每段不少于100字

(3)一句话书评(30—50字左右)

(4)人物形象、场景等精美句段赏析,不少于300字

(5)概括本书的主旨。

(6)介绍本书最大的一个特色。

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积累要每周一评,以表扬鼓励为主。帮助学生自主规范读书笔记,每一篇摘记统一规定形式,内容具体要求明确,强调积累语言,积累篇章样式,积累思想情感,让学生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初步分类,是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查阅和使用。把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批注、写读书札记养成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让学生经历丰富的积累,删繁就简,最后触类旁通,这是一个认识逐步登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真正的登高过程。

四、课题成果

学生学习成果

(一)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1、在阅读中,学生养成了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 。

如:学生在学习《吆喝》一文时,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找句子做批注并交流的方式阅读课文。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后,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快速找到相关的句子,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及质量。

2、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3、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如《吆喝》师播放视屏录音先让学生欣赏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体会吆喝人的个性演绎,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然后学生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用自己的语调展现其中的“京味儿”。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种吆喝,先在小组内试着唱一唱,又让学生来个吆喝串烧表演。即使平时性格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也要求积极参与。

 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造,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4、课题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比未参加课题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好。

本年度八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八(4)班成绩比(3)班的平均分高2分,(4)班语文最高成绩是95分,而(3)班的最高成绩是90分。(4)班最低分是52分,而(3)班最低分62分。通过成绩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班在采用“创意法”教学后,成绩有很大的变化。

成绩对比情况

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八(4)班成绩比(3)班的平均分高4分,(4)班语文最高成绩是96分,而(3)班的最高成绩是92分。(4)班最低分是65分,而(3)班最低分55分,通过A级对比八(4)班成绩由第一学的均衡到明显高于八(3)班八人,这是创意教学带来的益处。

 

附:

  实验班级学生成绩对比表

实验教师:  刘梅    实验班级:八(3) 时间:201.9-2019.7

 

 

 

实验

时间

    等级衡量

合计

人数

班级

平均

年级

平均

年级

排队

对比

班级

A

B

C

D

 

2018-2019(上)

10

24

1

 

35

80.4

 

79.8

4

实验班

八(4)

27

0

 

35

78.5

7

对比班

八(3)

 

2018-2019(下)

20

15

1

 

36

84

 

81.1

2

实验班

八(4)

12

22

0

 

34

80.8

4

对比班

八(3)

五、存在的不足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达成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困惑:

1、目标不明确。

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舞台。老师们因循着既定的教案,不厌其烦地把学生赶进设置的埋伏圈。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

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似乎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生,对课文的朗读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

 3、人文精神缺失。

课堂上,老师不会在事情的矛盾处,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通过人文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不会在文中的省略号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通过人文哲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题的研究实践还是有一些值得反思之处,

不会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不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不会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教学形式单调。

有的课讲讲读读,问问答答,从头至尾一直处于窜讲的单调状态。好象除了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就想不出招数了。即使偶尔用上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

六、今后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阅读教学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对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要加强。善于创设情境,在问题情景中阅读。

2、树立正确的现代阅读教学理念。

“创意教学”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排除讲述法,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要在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不断研究探索新模式。

 3、善于提出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学生成绩不好,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4、善于加强课内外联系,扩大阅读量。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在班内举行课外知识大比拼,或者请家长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请学生在班内读一读,并评出一周最佳“阅读之星”等活动方式。

总之,“创意教学”是一种教育理想,新课程下,人人平等。只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吃透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新课程也一样能在初中的课堂精彩纷逞,理想变成现实。

 

 

 

 

 

 

第七师123团中学(初中)语文课题组  刘 梅

二0一九年九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