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意作文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创意作文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唐山师院玉田分校附小《小学生创意作文能力的培养研究》 课题组
执笔:黄义德 张芝双
一、课题的提出
创意法教育是郭成志老师历经十五年研究和实践而创立的有着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和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创意法教育以最新人类脑科学、创造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以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为原理,提出了“最差即最优”的人文理念,变“单向思维教育”为“双向思维教育”,变“单方教育”为“多方教育”,把“最差”生的创意思维“展示”出来,使之转化成“最优”生;“最优”生被应试教育扼杀的创意思维 “激活”,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优”;把“一般”生的创意思维“修复”,使之转化成“最优”的学生。
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的地位不言而喻。作文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重要素养,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可是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以考试为目标造成“应试”的无奈;为做“题”而作“文”形成“应题”的束缚;为合师命违心造“应命”之景;为显文采不惜作尴尬“八股”……文章词不达意、空洞无物、了无情趣;思维受束缚,思想无创新,文辞趋雷同,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主动意识泯灭殆尽。而创意法教育则能帮助我们确立作文教学新理念,建构作文教学的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意作文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将来才能锻炼出创新能力,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因此我们提出“培养小学生创意作文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试图在素质教育不能完全落实,应试教育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的大背景之下,通过创意法教学实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评价方法,走出“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细改独评”的传统训练模式,改变作文教学 “少、慢、差、费”的低效徘徊状态,引导学生宣泄情感,展示灵气,张扬个性,激发自信,提高作文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帮助学生度过应试教育的难关。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依托创意法教育的认知体系、教学体系和新课程教育理念,以创新为核心,建构“最有用的”知识体系,更新广大教师教育思想,珍视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智慧火花的迸射,真正实现 “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 的创意作文主张。通过改进作文评价体系,提升“人本”价值,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富有灵气的儿童语言,富有生机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行动研究、查阅资料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在实验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使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并在实践中随时发现问题、纠正方向、解决问题。第一步,以本校五、六年级教学班为主要对象,各语文老师调查了解并分析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使下一步的研究和实验能够有的放矢;课题小组各成员轮流学习创意法教育理论,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规定课题研究的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通过个体学习和集体研讨的有机结合,强调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步,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创意法教学引入课堂,探索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升小学生创意作文的能力。通过观摩、座谈、批阅、撰写博客等方式,了解学生创意作文能力的发展情况,存利去弊,改变师生的学习状态和习惯。第三步,总结提升,巩固验证实践成果,总结归纳各时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实践,对整个课题进行验证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摸清作文现状,研究有效对策。
实验前,课题组教师分头组织了学生座谈会,随机选取了班内语文成绩优秀、一般、较差的学生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我们主要探讨了这些话题:
※ 你喜欢写作文吗?(喜欢、一般、不喜欢)
※ 你写作文是为了什么(完成作业、表达个人感受、给别人看)
※ 你作文的内容是哪里来的?(真实生活、自己编的、两者都有)
※ 你喜欢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
※ 你希望老师怎样评价你的作文?
※ 对于习作,你有什么样的好建议?
在座谈中,我们发现了几个显著问题:一是学生写作文大多是为了完成作业,就连成绩优秀的学生,平常的日记、周记也没有为了“表达个人感受”而写的,这样的作文显然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负担;二是很多同学生活在学校、家庭两个点上,重复着每天差不多的学习生活,即使知道作文应当有新意,如此枯燥的生活,创意又从何而来?第三是对于老师的评语评价,多数孩子并不喜欢,认为太没意思。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课题组首先从提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入手,丰富学生生活,探讨开展创意作文的新思路。
(二)多措并举,培养创意作文能力。
1、自由想象,煽动创意“小翅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学生的创意主要来源于想象。因此我们就想方设法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放飞想象,在想象中快乐地作文。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没有直接联系的词语,甚至几个抽象的符号,学生靠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自编成故事;播放一段音乐,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想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灵感;然后写成作文,看谁最有创意……
2、多彩活动,搭建“创意大舞台”。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品味成功的自豪和交往的愉悦、丰富情感体验,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深化作文教学主题。
①组织快乐游戏活动。玩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最基本的生理心理要求,也是他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玩有助于课堂无意学习氛围的形成,减轻他们的学习焦虑,激发学习情趣。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也总是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做游戏,“护蛋行动”、“吹鸡毛”、“比手劲”……每周的文学课上,总会看到孩子们喜滋滋的神情,“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游戏?“老师,写这一类文章我最拿手了。”……做了游戏写游戏,学生乐在其中,创意流诸笔端,教师喜上眉梢。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
“只见贾思阳抓起包,使劲地轮了两圈,突然一甩,那只包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向张建新飞去,张建新一抬腿,来了个“金鸡独立”,包从他的腿下“嗖”的飞了过去……不等张建新站稳,包又向他飞来,这叫“追身包”,一般人是躲不过去的,可是张建新不躲不闪,竟然迎着包向前猛跨一步,伸出双手往怀里一搂,呀,包被他稳稳地接住了!”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非常准确地使用了“抓”“轮”“甩”“抬”“迎”“跨”“伸”“搂”等动词,突出了游戏紧张、欢乐的气氛。正是由于学生充分获得了习作的主动权,他们的语言、思维的创意都得到了充分、主动的发展。
②结合学校多彩活动。我们学校地处县城,是一所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学校,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与人文底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市红旗大队”,少先队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文明礼仪小标兵”评比,“书海拾贝——与你共读一本好书”、“我参与、我运动、我快乐”系列“迎奥运”活动,“百名小艺人评比”……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着那一份快乐,体验着那一份情趣,也乐得把这些事儿写进习作,珍藏那一份美好的记忆。下面是一个同学的日记,你看写的多生动啊!
“噌——”李杨势如猛虎半路杀出,断球成功!抢到球后,只见他向左一摆头,做了一个假动作,巧妙地躲过了对方的阻拦,沿着右边线迅速地带球切入篮下,“噌——噌——噌”一势不可挡的“三步跨篮”,然后腾空跃起,右手将球托起,手腕轻轻一抖,那球就沿着一条弧线乖乖地跃进篮筐之中。
3、感悟生活,编织“创意情感网”。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是写作的生命。有人说写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述,而人的思想感情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一篇文章成功绝非因为题材,关键在于能否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别人之未感,挖掘出别人未道出的新意义。下面是学生的一个习作片断:
“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万物成熟,树叶飘落,菊花盛开。满地枯黄的落叶,恬静地睡着;风,不热也不凉,时而轻轻地撩动我不整齐的短发,时而柔柔地给梦中的落叶翻个身。
“我喜欢收集落叶,在别人看来可能觉得很是无聊,而我却感到他们分外富有诗意。脚轻轻地踩在满地的落叶上,伸手接住飞落的蝴蝶儿,蹲下身去捡拾这些时令的智者,总有一种悠悠然的感觉。凑近鼻子闻一闻,一股淡淡的幽香直入心脾……我把他们小心翼翼地夹在日记里,我要好好珍惜这独属于我的快乐!”
这是一个女孩在学完《山中访友》一文后写的一篇题为《秋天的快乐》的片断,短文充满对秋天独有的热爱,充满童心童趣,尤其是“风,不热也不凉,时而轻轻地撩动我不整齐的短发,时而柔柔地给梦中的落叶翻个身”一句,多么富有幻想,多么富有创意,多么富有美感!这是孩子在充分感受自然的基础上,我手写我心,童言写真趣,这是内容的创造,更是精神的升华,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
4、多种平台,营建创意“自由场”。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与心态,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出创意作文。我们想方设法创设多方平台,调动学生创造积极性。
①“与你分享”。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如日记、周记、手抄报、剪报等。为了厚实学生日记画面,让学生结合内容配上合理的画面,插图。
②“心灵花园”。利用班队活动课及其他时间,组织全班同学“习作经验交流会”,确定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同学也可以穿插叙述自己的写作历程,发表自己成功的创作经验,也可以交流习作过程中的困惑与感想……师生互动,情景交融。
③“美文赏析”。组织学生交流最近“得意之作”,开辟“美文欣赏”专栏。既是对这些学生的褒奖,又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
④“请你点击”。利用现代网络,有兴趣的同学开辟个人博客,把自己的习作放置网络之中,欢迎其他同学点评留言。
5、创意课堂,引领创意“步步高”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意作文能力的主阵地,学生有了创意还要学会表达创意。为此,课题组着重进行了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意的课堂教学的模式的探索,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交给表达方法,激励创意表达。主要模式有:
①生活创意型课堂模式:走进生活→观察参与→定格镜头→自由作文→习作点评。
大千世界,无其不有。让学生勤于观察、乐于体验,及时捕捉生活信息,写下片言之语,用我手写我心,用我笔抒我情,这是最好的创意。
②活动创意型课堂模式:创设活动→参与体验→精彩“回放”→创意作文→习作点评。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为学生创设游戏场景或实验过程,激发他们参与热情,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学生有了参与的经历与心理感受,言语的表达与情感的流淌溢于言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与情节,阐述过程、畅谈感想、释放情感,而后动笔成文。
③想象创意型课堂模式: 提供素材→确定主题→展开想象→自由创意→习作点评。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给一些素材,给一个基点,让他们乘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创意,创造七彩的人生。
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师生的创意活动提供生成、展示和交流的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意作文的能力。
四、课题总结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的作文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以创新为核心,帮助学生建构“最有用的”知识体系,走出传统作文成人化、章法化、模式化的误区,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手,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习作水平大面积提高,各级作文竞赛获奖的人数达到30多人次,在网站发表各类作文100多篇,有3人的习作在刊物上发表。有9人在全国 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教师有5人获得相关奖励证书。
(二)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小学生创意作文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习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人文素质得到全面、生动、和谐的发展。
(三)作文评价体系的改进,提升了学生的“人本”价值,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改善,培养了学生富有灵气的儿童语言和富有生机的创造能力。经过实验,学生学习作文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有效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题研究促进老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老师们更加珍视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智慧火花的迸射,为孩子发挥创意的空间,实现 “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 的创意作文主张提供了广阔有力保障。教师撰写论文的水平有所提高,一年来,本课题组写了12篇论文,有三位老师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6篇。
五、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一年的实验中,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由于经验、技巧等方面的原因,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其一,我们的实验核心是“创意”,虽然很多同学参与热情高涨,但是心理历程的表达,学生间差异很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缩小这一差距尚需更多的时间与实践经验。
其二,“鸟笼式”的都市生活,“安全第一”的家庭、学校、社会形成的育人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束缚了孩子们放飞心灵,也封堵了学生创意的源泉,这着实不是一年的实验研究所能解决的。
其三,应试教育的大山压在师生的头顶,尽管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应试能力与素质发展的矛盾,但很难标本兼治。如何缩小差距?如何减少束缚,敞开瓶颈,尚待进一步探究。
六、课题组织
课题主持人:张芝双、黄义德
课题组成员:孙同才、宋珍伟、张庆钊、高秀艳、付晓光、王述红、吴玉英、张余文
七、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创意法教育下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成员…
- 下一篇:结题申请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