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题申报
论素质教育的“一体两翼”
——基于考试、课堂与教育执法的分析
孙苻凯1(13092393871) 魏金娥2 (13092390795)
〖1.江苏省灌南县六塘中学,222506;2.江苏省涟水县华禹外国语学校,223411)〗
【摘要】 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其实是一致的。虽然两者之间一直交织着国家的愿望、民族的呼唤、社会各界的呐喊、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与各级学校的积极响应,新思想新课改新理念也无时无处不体现、引领、创新着我们的课堂;但是,实践创造智慧,教育走向生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于我们的生本课堂,生本课堂的扎实推进需要科学规范考试和教育行政执法共同保驾护航。
【关键词】 公正考试 生本课堂 素质教育 教育执法
一、唤归百分制
社会进步需要各类人才,考试天生具有人才选拔功能,这就是各级各类考试现实存在的合理依据,我们不可能指望取消它们;更何况像高考、中考能力化综合化生活化的命题趋势越发与素质教育改革浪潮合拍,越发令人欣慰让人期待。
有感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曾经的姓“资”与姓“社”之辩,现在,我们也大可不必再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一味地对立起来了,因为素质教育有考试,应试教育测素质,考试只是形式、手段,人的素质才是内容、目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考试是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的。
但是,我们总想就一个形式问题向同志们请教,不知从何时起,高考、中考语数外三门科目由一开始满分100分上调至120分,150分,一路飙升将达200分了!这到底有多大必要呢?真正飙升到千分、万分一门的那一天,不算得人们心虚气短叫苦不迭才怪呢!相比之下,被人们戏称为“七个小矮人”的政史地生音体美七门学科,要么不考,要么象征性地合卷各考个三七十分、四六十分或五五分成!大、小学科分值悬殊接近天壤,考试本身已预设了不平等,学科知识与相关教师地位不平等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不过是人为的学科歧视或人性压抑罢了!因为考试对课堂教学还具有导向功能,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指挥棒”,校园内大考大教小考小教不考不教早已司空见惯,学校评比“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日益严重:无论谁采取何种手段,哪怕是违反教学常规或违背青少年身心成长和发展规律都少有人嗔怪,反而常被表扬为责任心强事业心重的模范,只要考试成绩上去了,谁就是“天”!这一点,我们一直不敢恭维。
试看其一,考试频繁,奖惩力度加大,直接导致教师绩效收入悬殊,竞争因此日趋激烈,为了拔高考试成绩,明争暗斗,各显其能,每天,语数外理化等主科试卷雪片般铺天盖地,压得学生直不起腰,喘不过气,忙得教师起早贪黑,疲惫不堪;小学科“七个小矮人”却被剥夺了很多机会和权利。一些人因此忙得快要累死了,另一些人却闲得要命,大家都不满意于教育被异化——学校异化为考场赌场,教师异化为考官赌徒,学生异化为考生赌具。学校考评制度“一切向分数看”的现象背后难以掩盖“一切向钱看”的逐利动机,人与人之间竞争不但激烈而且残酷,充满了血腥味和铜臭味!于是,假日补课、课业繁重、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等违法乱纪案件屡有发生,师生、家长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再看其二,校园人际关系不论是同事还是师生之间,并不太和谐,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冤家路窄”,诙谐点的象“人间哪有真情在,得到一块是一块”,“你若松一松,他就攻一攻”;课堂内外,因不道德言行而引起师生、同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师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十分淡薄,真诚的团结协作精神比较贫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损人利己言行不足为怪;解决矛盾或处理突发事件时,真正能春风化雨、细致入微地解除学生思想“疙瘩”,让他们心悦诚服地迈出政教处大门的学校又能有多少呢?曾几何时,言犹在耳——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李岚清)①
“浙江省人大代表楼茂园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小学生负担的‘四多二难’现象,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楼茂园代表说,当前学生学习负担主要存在‘四多二难’。‘四多’:一是家庭作业多…二是各种测试多…三是‘特色任务’多…四是辅导材料多。‘二难’是教材难度大和测试难度大……”②
“本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和校园情趣的学校教育,被窄化为见‘分’不见‘人’的单一重复的教学活动……‘分数’、‘考试’、‘升学’成为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的最大追求和奋斗目标。……我们的教育走上了‘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迷途!……”③
现在看来,教育方面的所有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惹的祸,即片面考试催生了应试教育极端化,亦即一味注重文化科学知识考查的结果。
于是,我们特提如下建议,以期纠正片面考试,促进素质教育——
⑴尽快恢复百分制,确保各门学科地位平等。今后,凡是考试,不论是文化基础知识考试还是技能达标过关考试,卷面分值皆以一百分为满分来衡量、比较、评价。
⑵一年开考两次,为考生多创造成功机会,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借鉴我国自学考试成功经验,自主权力下放扩大,学校开考与学生选考可双向选择有机统一。为了防止文化课程门门都考、频繁测试导致青少年学生身心疲惫,我们可以尝试多学科综合考察,比如文科卷、理科卷,但一定要注意同一卷内各学科分值均衡,忌厚此薄彼。
⑶技能考核与文化考试并重或比之更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才艺展示和活动竞赛,并颁发获奖证书或资格证书,使学有专长的考生也能脱颖而出。
⑷提倡高校联盟办学或远程办学,特别是地方职业学院、技工学校、培训中心等要与国家重点大学或其重点专业学科广泛携手或友好对接,共谋发展,让名校强校文凭随处可得,学生们再也不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二、课堂生本化
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双向反馈、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本非难事;但因学校教学工作牵连千家万户,波及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竞争评比密切联系着学校乃至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大计,有时真的让人感到精彩与无奈并存,欢乐与忧愁同在。
譬如说,社会各界(主要指学生家长们)乃至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假如仍局限在升学率上,那么,校长必然向教师要成绩,教师则会强化考试训练,让学生看重自己的分数,于是,为了达标,必然考虑该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一旦人们批评某个老师的课堂嘈杂声起、秩序紊乱时,这就意味着此人的无能,管不住学生了,该淘汰下岗了;一旦学生们看到某个老师走进课堂或考场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掌声却被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理解为此人的生性懦弱、没有威信、教学管理不严不狠时,你又怎么高兴得起来呢?因为这些评论的背后无疑树立了一条不成文的标准:最安静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多么荒谬肤浅啊!在我们看来——
鸦雀无声、一潭死水的课堂才是失败的课堂,因为它不容学生发言,仍停留在教师“一言堂”的老传统上,搞的还是师本教育那一套,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生本教育背道而驰了;鸦雀无声、一潭死水的课堂才是失败的课堂,还因为它的创生与维系往往依托于教师的杀气腾腾气势汹汹之上,始终充斥着教者的恐吓、谩骂、讥讽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师生双方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时间与精力大多花在了相互防备上,这样高压的课堂气氛既累人又伤己,无论从情感、态度、意志力等哪方面看,孩子们应有的活性、灵性、德性或最起码的人性都被扼杀殆尽了,于师生身心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置身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又怎么高兴得起来呢?
当然,独断型课堂看重师道尊严树立教师威信,学生对老师往往敬而远之畏而避之,实质是师本课堂,早该淘汰了,这是一个极端;反之,放任型课堂只顾讲课,不顾效果,学生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老师放任不管或驾驭不住,课堂如同闹市场放牛场,也不是生本课堂,是另一个极端。生本课堂大致有如下几个特征:⑴民主,宽严适度,师生双方既亲又敬;⑵情感,课堂始终洋溢着温暖、亲切、喜爱、融洽的浓厚情谊;⑶理智,井然有序,庄重严肃;⑷兴趣,通过形象语言、从容教态、精美板书和多变节奏等手段,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生本课堂力行“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定教,教学做合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追求一种“不教而教”的至高境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协调健康特色发展。“可见大智慧产生高境界。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保持学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④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积极探索,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南头小学,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和昌乐小学,还有诸如洋思、杜郎口、启东、海门、东洲、后六、兖州一中、新知双语等等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可谓硕果累累,形势喜人。
三、教育生活化
南京师范大学李学农教授的一个讲座以“什么是学生?学生就是学会生活”作开篇引言,可谓一语惊人又意味深远。
翻开近现代教育学,从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再到郭思乐“学习化社会”、朱永新“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及班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德育现代化”等等,无不揭示出,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学校从来就不是“孤岛”,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连成一体。幸福是生活的主题,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学校教育起码应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经验(“学会学习”),二是使他们获得谋生本领(“学会生活”)。
反思多年来的中小学课堂,“学会学习”工作大致占用了广大师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在校时间,做得日臻完美,近乎登峰造极,成绩卓著可算有目共睹;而“学会生活”工作却十分肤浅,不足教学工作的十分之一,甚至为零!以至于有的大学生一首歌不会唱,有的一幅画不会作,还有的生人、众人面前一句话都不会说、不敢说,根子就在以前没人教过,自己也没学过;高分低能者从未绝迹,说明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做好一件而丢了另一件事情。
其实,对于一个中年人而言,当初在学校学到的、考过的,究竟还有多少跟我们的工作与日常生活有关?更不用提及与我们幸福的关联性了。我们会气馁地发现,大部分的书本知识我们都已忘记了;更何况现在网络上,随时都能搜索到那些知识!如今在我国高等院校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继续教育、在职进修随时随地唾手可得,我们又何必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灌输或“考试机器”操控呢?
我们今后的课堂迫切需要在“学会生活”上狠下功夫了!传递给孩子们更多的生活技能、乐观心态与社会责任心,进而是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民族素质等等许多宝贵的东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生本课堂不仅能与考试接轨,也能与生活接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路径。然而,这条路能否走得好或者说将来还能行多远?一方面要看考试“指挥棒”能否摆得公正?各级考试首先要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命题应该趋向人的实践活动及行为能力,注重考查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体能心态、实践技巧与创新精神等方面,克服繁、难、偏、旧,真正做到学科平等,程序严谨,规范操作。另一方面还要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否依法规范、监管中小学办学行为?强化教育行政执法,将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教相结合,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违法乱纪案件的发生。2009年秋季,我们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五条禁令”——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凡是触犯“五严”规定者,严惩不贷!真是雷厉风行立竿见影成效卓著大快人心,便是极好的明证。反之,如果上述两方面有一个做不好的话,推进素质教育的生本课堂兴许是昙花一现抑或是纸上谈兵,那么,传统的师本课堂还可能大行其道,所谓的“课改低迷”状态也许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总之,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灵魂”;生本课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是“主体”、“一体”;而公正考评和教育执法,既要以提升我国公民素质为方向为指针为旗帜,又要确保学校素质教育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是“双臂”、“两翼”。 “一体两翼”,有机统一,素质教育,教改主题,中华腾飞,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①江苏教科所:《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②岳德亮:《浙江:人大代表感叹学生负担“四多二难”》,《教师报》2007年2月28日。
③徐金才:《教育家:引导教育回归本真》,《成才导报》2008年6月11日。
④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8页;第75页。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shaomei研究员申请表
- 下一篇:创意法教育研究员袁考培被评为第七届全国…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