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创意法运用
《特殊教案》
班主任工作实践创意法教育的成功案例
A.成功案例:美化教室(童心创意法)
刚进入高中的学习生活,学生心情都很兴奋,教室的卫生也显得脏乱,虽然多次强调了,但是效果不令人满意,废纸、空瓶仍有学生随手乱弃。于是我决定从美化教室入手,利用教室空间建设班级文化。
让空白的墙会说话,需要下一番的精力。
首先,针对教室内垃圾乱扔,规定了垃圾放置区,并设了垃圾筐。为了让效果增强,决定一改过去中学教室一般贴上“严禁乱扔垃圾”的标语,来个童心创意。
让班委挑几个有绘画特长的学生,亲自授意一番,于是教室垃圾放置区上的墙上出现“垃圾请扔在此”并色彩鲜艳的可爱卡通图。教室的卫生状况改善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分析个中原因,一方面,学生的卫生意识,在参加布置及绘图的学生身上,以及看着同学为班级忙碌的其他学生身上,在渐变中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生动可爱的充满童真的卡通图也在吸引着青年学生的目光,童心回归,卫生意识得到二次强化。
接下来,“班务公开”“励志口号”“光荣榜”等全由学生做主动手,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守律励志怡情的熏陶以及成功的喜悦。(周武权)
B.成功案例:班级分工(反向创意法、相加创意法)
班集体是一个特殊的团体,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要为这个班争光,这个集体才有生命力。
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但看到报载小学生“送礼拉关系”竞选班干部,,一些参加竞选的学生使出 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出钱出力拉票的现象在高中是不可思议的。
升入高中,学生们的学习任务陡然间繁重起来,加之短短三年还有升大学的压力,“时间紧、任务重”成了家长与学生心中的结。所以在高中期间,很多家长都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诸如课外活动、当班干部等在家长眼中均属于“旁门左道”而不受欢迎。
我国从小学起就有“班干部制度”,且分工明确,职责全面。从网上资料了解到,①日本是通过“石头剪子布”来选班干部,靠运气不靠能力;②英国淡化竞争,提倡毛遂自荐。同学们信任的,并且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乐于为班级和同学服务,肯吃亏、有沟通和协调、领悟、创新能力 通过 老师推荐、学生民主选举的方式,对班干部的职务进行适时调整。
决定借鉴日本班干部构成(班长、摆放桌椅管理员、分饭管理员、扫除管理员、黑板报管理员、电源开关管理员、鞋柜鞋箱清扫员、失物管理员、保健员),根据本校本班的情况设置的很多的职位。窗帘管理员,花木管理员,桌椅摆放管理员,开水管理小组,电源开关管理员,教室保洁员,校园清洁区保洁员,再加上各科学习科代表,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班中大小事务责任到人,从公物维护、室内、外卫生分工、从擦黑板到倒垃圾都有明确的分工。让学生毛遂自荐,切实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做到人人有事做, 迅速营造集体氛围,增强主人翁意识,让班集体成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陈颖)
C成功案例:消除贫困生自卑心理(传真创意法、“最差即最优”)
我校是广西西部一所民族高中,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生是一个特殊而不容忽视的群体,有些贫困学生在小学、初中成绩一直比较好,虽然贫困,但学习突出,心里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自感比较充实。然而到了高中,他们看到家境好的同学生活讲究,花钱自如,一方面很羡慕,一方面又很自卑。
对这些同学的关注,不是在物质上多给予帮助就可以了,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而这首先要做的是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由于其年龄与阅历的条件制约,不少贫困生需要从思想认识方面加以引导,这需要实话实说,让他们明白家庭经济贫困是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能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让他们认识到家庭经济贫困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贫困不是一种缺点,更不是一种耻辱。
特别是运用"跷跷板"原理, ——"从一头看低,从另一头看就高","任何事物的从一头看'最差',从另一头看肯定'最优'"。还有郭成志创意法精髓“最差即最优,最优即最差”的思维方式,来引导这些学生,让贫困生认识到家庭条件虽是"最差"的,但这种条件更容易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格,所以,他们的家庭条件也是"最优"的,他们应该为此而感到幸运。
这个过程,一些家境优越的学生也同时得到了教育,他们明白家庭条件"最优"的学生,容易产生惰性,这也是“最差”的家庭条件了。这些道理也无形中对家庭经济相对优越的学生起到了警戒的作用。
经过班会的“洗脑”,全体学生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心中有明镜,每个学生看上去精神状态大不一样了。自卑忧郁的眼神不见了,高傲无畏的目光也变得谦和了。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家庭条件或“差”或“优”,不必怨天尤人,也不炫耀自我,关键是如何利用各自家庭优势,走向成才。
平时除了利用集体班会,个别交谈的方式尤为主要。
道理的渗透,班会内容和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有
⑴讲名人励志故事。如霍英东的故事,在香港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出身可能要算最苦的一个。18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曾经在轮船上做火夫,在太古船上做打铁工,在起航机场作过苦力……,他从一个“舢板客”到成功企业家,知名慈善家的人生,我们不能不说他是富有的,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同时,他也用一生向我们证明了:我出生时贫穷,但我不可能一辈子都贫穷!
⑵看有关视频,如大学生辩论赛《逆境/顺境有利于成才》,如感动人物洪战辉、孟佩杰等新闻人物在贫困中砥励成才的事迹。
⑶还有身边的例子一些农村贫困学生成材的例子。我校的2010年和2011年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班韬泽和韦子豪,都是家境清贫,在逆境中自强不息,考上中国一流的大学,他们的事例启示着广大贫困学生:知识改变命运。树立信心,路就在自己的脚下,你能行。(陆海波)
典型案例:
黄小姚是来自广西平果县偏僻山村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她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老师,帮助山区贫苦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小姚很争气,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市重点高中。可家里实在太穷,父母本打算不让她读高中的。可老师不愿看到这么优秀的学生就此辍学了,便帮助她作了各种申请。
到市区学校读书后,小姚的心理开始不平衡了。和班里的同学相比,她的条件悬殊。在食堂,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一天的花销仅二三元钱。而她的那些“贵族”同学却是手机、早餐奶。在没课的时候,室友可以去逛街.周末和朋友去看电影,或者去找好地方吃饭。而她无法享受到这此。每当这个时候,小姚就不由自主地想:老天爷太不公平,为什么把我降生在贫困的山区和贫穷的家庭? 她曾一度自卑与茫然,也很少跟同学交流和交往,总是独来独往。
后来,经过了一番思想引导,她有了很大的改变,她认识到家庭贫困不是耻辱,也不是自己的错,应坦然面对贫困。 在心理上摒弃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积极、主动地 和同学 老师交流。 在学习,将自身学习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她把所有的时间都让学习排得满满的,不让自己有太多的时间想别的问题。“不能比生活,就比学习 ” 她学会运用“思维阻断法”抑制胡思乱想。现在的她名列年级20句。
因为她拥有健康、豁达的心态,相信她的明天会美好。(黄景焕)
D.成功案例:疏导学生的抑郁心理(实话实说的传真创意法 两面创意法)
高中生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对于各类挑战和压力还不能充分适应,且容易受到感情的困扰,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的消极情绪。
我班的一位女生,留着一头“樱桃小丸子”样的头发,长得端庄清纯的模样,乖巧而安静,学习成绩优秀,但她是一典型因情感缺失而有抑郁心理的留守学生。在她读小学时,父母就到福建打工至今,小学时住在阿姨家,上初中后长期住校,远离父母和亲人。随着年龄增长,步入高中后,抑郁倾向明显。她性格内向而文静,如果不接触交流,很难发现她的心底还有另一个隐匿的世界。
去年年底,我校一名高二男生为了阻止父母离婚,竟采取了从宿舍三楼跳下,人未死,却成了植物人。这对她的本是抑郁的心理更多了一层诱导。她每天都静坐教室学习,但日益消瘦,目光呆滞。
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她的表现不现正常,主动找她谈话。原来校园跳楼事件给了她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她说她站在高楼的护栏旁,有想跳下去的冲动,她说她在思考:人既然都会有死亡的一天又何必辛苦地活着?她说想回家(她在农村的家目前无人在家),还说她的外婆几个月前去世了。听着听着,我紧紧地抓住她的冰凉的手,心底泛起一股悲凉。她小小的年纪经历太多,小小的身心遭到了摧残,思考本不该在她这样年龄去思考的人类终极难题,也难怪她无法承受。
我实话实说地告诉她: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有的人会因心理情绪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而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感觉无法承受的痛苦。但很多人会在停止呼吸前出产生后悔心理,但此时往往已经难以挽回了。告诉她实情:跳楼的男生只是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要阻止家庭的分裂。分析事件:这位男生处理方式不当,但出发点是积极作为的,人们会谴责其父母而对他报以同情;而她就不同了,父母为她的未来在外辛苦劳动,对她心怀期待,而她亲恩未报,怎能此想法呢?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不仅不会获得同情,只会让人认为她是懦夫,是生活的弱者,是不孝子。如果连死都不怕,为什么还怕活呢?天下没有过不了的河,没有爬不过的坡。 这些话都讲了。
同时,我也及时向学校反映了她的情况,在学校领导的批准下,亲自带她去公立医院心理科就诊,让专业医生为她进行心理疏导。
还同时不忘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近况,并向他们指出了后果的的严重性,最后她母亲决定回到她学校附近务工,填补她的亲情缺失。
她在给我的一张便条写着:“老师,你不知道自己有多伟大,当你拉住我的手时。”(陆维安)
E成功案例:体育生与学优生隔阂的心理疏导(“木桶理论”创新运用)
我班有几个体育生,文化科成绩确实很弱,在平时课堂的学习中,他们都是像只缩头昏睡的猫,趴在课桌上,对学习提不起多大的兴趣。
我找了一名学生来交谈,并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在同学中有自卑感,平时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很疏离,甚至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
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常说的“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我利用班会,将“木桶理论”向学生介绍,与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不管是体育生还是学优生,都是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 。 体育生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学优生则是相反。每个人都有长板与短板。所以体育生是不必自卑的,学优生也不该自矜。生活中,如果将沿口不齐的木桶往长板方向适当倾斜,其存水量会有所增加。那么,如果体育生能适当地向文化课倾斜,个人的发展前途会更好些;如果学优生能够重视体育锻炼,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也更利于今后事业的发展。自这一次班会后,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陆维安)
F成功案例:“捣蛋鬼”的成功转化(不定创意法)
学生黄刚,进入高中学习时是全校有名的“捣蛋鬼”。据了解,他在初中时候把整个县城的初中学校都读过了。他是以择校生的资格进入本校学习的。刚入学,他脾气暴躁,抽烟、喝酒、打架、夜不归宿等违反纪律的事情,他都有份,于是他成了政教处的常客。这也使得班里大多数同学都畏惧他。
面对这个令老师们都头痛的“捣蛋鬼”,我认真分析原因。该生家住在乡镇,父亲是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母亲文化不高,是做生意的个体户,因此父母两人都比较繁忙。从初中开始,黄刚就离开家在县城初中读书,而父母每个月给足他生活费用,就很少有时间过问他的学习、交友情况。再加上他当时也只有十二三岁,未成年的少年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在处理个人问题上欠考虑,容易冲动,遇到与同学产生的纠纷,总想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加上交友不慎,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混混小青年,这也阻碍了他身心健康发展。
我采取的方法有: ⑴寻找他的优点。我通过观察发现,黄刚虽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但是他为人仗义,有集体精神,在组织班里同学参与各种活动时表现出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的,班里的同学畏惧他,也服他。抓住这一点,我让他在高一开学初期担任班里的临时班长,一是想通过这个班长这个职务来束缚他,提醒自己要遵守纪律,二是想给他展现自己隐藏的这方面的能力。
⑵主动给予他关怀,感化他暴躁的脾气。有一段时间,他喉咙哑了,叫他去校医室取药,他强着不去,我正好有罗汉果和草珊瑚含片,就拿了一些给他,他很感动。
这以后,在纪律上,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了,班里的工作他都尽心尽力,有什么事情也主动和班主任商量。
⑶利用善意的谎言。记得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他家长没来。他挺失落的,跟我说过:“老师,从小到大,我家长没来开我的家长会。”我愕然,但是,马上故做镇定,告诉他:“刚才你妈妈主动给我打电话了解你情况了,她还是很关心你的,只不过她有点忙。”“真的吗?”他的眼里闪现出一丝亮光。
辅导效果:在我的努力下,黄刚的脾气变好多了,遇到什么事也不喊打喊杀了,而是会向班主任汇报,然后通过学校来解决。他也把班里管得不错,他担任班长的那个学期,班里的量化分还挺高的,由他组织参赛的男女篮球队在高一年级也表现得不错。因为初中的基础很差,高中的课,很多他都听不懂了,他也努力过。后来家里可以给他找到更好的出路,他离开了校园走上了社会,自己当私营老板。他还经常给我打电话,感谢我当年让他少走了许多弯路,没有误入歧途。现在他自己的生意也不错,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还经常打电话给我请教问题。(陈爱芬)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