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拜师与研究>>正文内容

《创意法教育下的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创意法教育下的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青莲小学  杨旭梅  

一、 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堂过程中充满了探索与创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学习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加以描述,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如今,观察、实验、猜测、矫正与调控等等推理模式,已经成为人的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因此,作为现代数学教学应该关注学习过程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数学学习中最薄弱的正是创造性学习这一环节,但它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地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即坚持创造性数学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创意法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运用“创意法”思维,对受教育者的“创意法”思维进行“展示、激活和修复”,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  

 “创意法”将揭示事物的更重要的另一面——“最差即最优”!  

然而,应试教育下的“差生”因“差”被淘汰,其创意品质得不到保护,应试教育下的“优生”为远离“差”,其创意品质却被“扼杀”!“差”,其实是困扰着每个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严重问题!  

有没有一种教育体系,既可以让学生适应不可避免的“应试环节”,又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这就是创意法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来看,一般教育是单向思维教育,创意法教育是双向思维教育。  

从教师方面来看,一般教育是单方法教育,创意法教育是多方法教育。  

创意法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因材施教。这与国家实施均衡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创意法教育的独特理念是:最差即最优。  

具体诠释:最差的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必定是最优的学生;最优的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必定是最差的学生。实际上,学生之间存在的只是差异,无优差之分,平等才有发展。  

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我认为要因材施教;构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研究,制定出改进学习过程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2、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3、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时间创新。  

4、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总结提炼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研究的成功经验。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数学生活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对比法:实验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过程的现状分析研究;当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过程差异的研究;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学习过程的关系;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的综述;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与研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四、课题实效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累积,且实验效果明显。  

 (一)、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近三年来,有近二十篇实验教师的课题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或市级以上获奖;有一位教师在市举行的五年以下青年教师竞技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己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九位同学在小数报举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赛”中获奖;在小数报举行的科学小论文评比中,有五位同学的小论文获得一等奖,三位同学获得三等奖。  

五、课题总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受益匪浅。从教师方面来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与优生看法。也进一步明白了“最差即最优”真正意义。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心目当中的“差生”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差生”,无形之中是原来的差生鼓足了勇气和信心,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原来意义上的优生也不再感到自己就是“优生”了,是他们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家长方面来讲,学生家长亲眼目睹了自己孩子的进步,再也不因为孩子被别人看不起而感到难过了。都真心的感谢“创意教学法”带给孩子的转变。    

六、课题组织  

杨旭梅:负责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统筹安排。      

吴光平    勇:负责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查找,后勤保障。  

    李秀琼: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案例的征集等。  

何树芬  吴雪梅: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提供公开教学现场,材料的征集等。  

    苟小林: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研究经费的管理。  

七、参考文献  

《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原理》郭成志  

《素质教育教程》湖南师大出版社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