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拜师与研究>>正文内容

《运用创意法教育理念进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运用创意法教育理念进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语文。语文是我们的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郭成志创意法教育理论。     

2、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4、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5、《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6、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条理清晰,操作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我们要求参与课题的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在充分挖掘教材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具体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块。(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结合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1、学生生活积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学生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广播站,成立小小表演社等。    

  四、课题实效: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2、[场景1]一年级下册《识字1》,其内容是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春天 春风 春雨 小草 柳树 嫩芽  燕子 蜜蜂 布谷  桃花 杏花 梨花。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四组词语,并知道词语所描绘的美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野外观察春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前看到的春天美景,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找春天,观察校园里的柳树、桃花、小草。这样让学生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来读韵文自然而然的就能读出韵味了。练习中的成语‚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再舞、灯火辉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在课前准备了奥运时 候及我们传统的过节时的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孩子们观看,这样一来词语的意思不用解释,孩子早已牢记于心。    

3、[场景2]《村居》一诗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草长莺飞的春景图以及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飞风筝的情景,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早已飞到春的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积累背诵的任务也就很容易完成了。    

 4[场景3]教学《鲜花和星星》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鲜花的数量多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说自己认识哪些季节的哪些花儿,当时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很多花的名字,这时再来读句子自然读出花的多与美。这是一首诗歌,在学习时我认为不能仅仅是学诗歌,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语言表达、文字创作的能力。当时是春天,校园里开满了虞美人花,我引导学生仿照课外观察说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就诞生了:我最喜欢春天校园里满园的虞美人花,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然后我让孩子们一起来诵读他们的诗歌。这样孩子们创作的激情激发了,趁势我发给大家课前我画好的画:水里游动的鱼儿、天上飘飞的白云、秋天地上的落叶、空中飘落的雪花。(一组一张用水彩笔画的画。)让他们在组内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画面,合作作诗,然后全班交流,记得他们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争着要汇报呢。听了他们各组一起朗诵合作创作的诗歌, 我激动万分。看到孩子们当时学习的热情,我倍受感动。是啊,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这样的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  

六、课题总结:“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    

、课题组织:    

1.课题所在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七小学    

2.课题负责人:刘厚林     

3.  经费来源:个人自费。    

、参考文献:    

1.郭成志 《创意法基本原理》  2006     

2赵国忠 《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2010    

3.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2012    

4. 任恩刚 张卫苹《我们这样教学生》2009    

5. 冯卫东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2011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