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拜师与研究>>正文内容

新疆乌市第十五小学邓弼尹《创意法教育下的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有效训练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书

 

创意法教育下的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有效训练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现如今,教师、学生对作文也非常重视,但学生作文水平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带着创意法教育理念审视当前作文教学,我发现现行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症结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教师不重视调查学情,作文指导如同盲人瞎象,许多命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概念化,成人化,题目命不到孩子的心里,文章与人之间隔着一道屏障,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学生写作实际上是在为教师而作,不是孩子生活所需。有时,教师似乎也注意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所定的题目也往往是记时令性的活动(节日、假期生活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父母、老师、同学等),差不多年年在写相近的题目,对学生写作既无推动力又无吸引力,同时所写文章难免千篇一律,写出来的作文也缺乏童真和新意。

2)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导致学生作文“语言成人化”——缺乏儿童语言个性;“结构模式化”——用公式化的章法套写作内容;“人物、事件虚构化”——虚造人物形象和实践,移植情节;“主题与题材陈旧、单一”;“思维品质肤浅”。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就写作练写作,尽管写作的量上去了,质却得不到提高。不重感悟,不重内化,不重积淀。不是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发现写作规律,而是“喂给”学生各种写作技巧知识,提供各种“捷径”“便道”。总之,这样忽视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积淀,学生必然源头枯竭、感情淡薄、认识肤浅、表达困难。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仅仅把写作局限在小小的课堂。

语文教育观念“与日俱进”.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水平能有所提高呢?我试图多角度地探索实现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打开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表达,改变长期以来作文课堂的低效现象。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是“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活动理论科学地揭示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揭示了活动与人的本质、与人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也就是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对于作文教学来讲,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教学之前确实不能独立解决的表达问题,却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就显示了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3、有效教学理论。

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一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二教学过程策略: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回忆,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等。

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钟启泉的有效教学理论,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4.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谢锡金博士的观点

香港大学课程系谢锡金博士提出“创意写作”。他指出,写作是创意,是多于语法运用的活动,所以不应用语法的学习来限制学生的创作意欲,教师应从学生的现状去考虑,激发和培养学生本身的创造力,帮助他们挖掘写作素材,让他们对写作发生兴趣,并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地、逐渐地掌握有关写作的技巧。教师则在学生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来磨炼和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6、奥苏伯尔( David P.Ausubel)的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文教学有效训练策略”指的就是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观察社会,感受生活,进而将自己的体验、独特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即让作文成为学生表露心声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在训练中学习如何习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感受“真、善、美”。

(一)让作文成为学生表露心声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高段作文有效训练策略是建立在自愿表达基础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作文训练策略是一种手段,学会表达才是目的。作文有效训练策略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自我表达的要求。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使作文训练避免“假、大、空”。

 1.做和写结合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获得习作材料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统一组织参加的活动中,如在公益劳动、班队活动、游戏活动、手拉手活动等等中感受和体验,用习作反映丰富的生活内涵,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面。在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使他们产生想写作文的欲望,同时做到有话可说,文思泉涌,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作文。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劳动基地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把“做”的活动与习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整个过程写下来。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及教师的指导,具备了写作素材,自然能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个体活动与习作结合起来。如学生平时做小制作,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把制作时用了什么材料,制作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碰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写下来。

   2.看和写结合 

     教师可以采取确定一个人物、动物、植物、景物作为观察对象作历时性的有意观察,在观察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观察,并引导质疑、调查、探究,最后用习作来反映这个人或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如看日食奇观,可以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太阳的圆缺变化记录下来,还可以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弄清日食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星空奥秘并且用文字展示奥秘的兴趣,使习作内容丰富具体。同时教师可以尝试在观察中引入游戏和竞赛,使看和写的结合趣味盎然。

3.议和写结合 

      教师可以利用文本,适度开发文本,或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欣赏中获得写作的材料和灵感。

(二)鼓励学生抒发独特的体验 

      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教师应倡导以“记真人、叙真情、写实景、抒实情”来组织习作活动,强调用自己的话抒发独特的体验。

 1.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教师可以给学生备两本写真集,一本《个人写真集》,专门记录个人生活中的事情及体验;另一本是《社会拾真集》,主要记录社会见闻、热点透视,让学生随感而发。强调不虚构、不抄袭,表达形式自由活泼,只要写真事、吐真情就好。在“写真”活动中,可以每周组织12次的交流活动,邀请家长、社会知名人士与学生代表一起担任评委,当场进行点评,激励学生“写真”的热情,激发学生“写真”的兴趣,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

2.鼓励自由作文 

     在写作训练中,鼓励学生自由作文,不限时间,不拘字数,实行自主命题,自选内容,自拟形式,自由表达。少了老师指导的束缚,相信学生就不会再怕作文,反而容易产生写作的冲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抒发自己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乡村环保情况,写些感受。经过亲身调查,孩子们就能根据各自不同的体验写作,只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畅快地抒发自己真实的生活,真情就释放于学生的每一篇习作中。              

3.营造自由开放的写作环境 

     让作文教学更开放,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日、队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并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

4.鼓励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 

     在传统的作文指导中,教师常常采用“求同思维”的模式,引导学生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去思考。习作要体现个性化,首先要让学生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

5.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独特感悟 

      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现个性化的基础。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对生活的体验必然不同。指导学生作文,要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如同样记一次春游活动,可以写景,可以写春游的快乐,也可以写在春游中发生的事。允许学生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选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四、预期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摸索出一套促进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策略,使教师全面地、客观地、有选择地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帮助学生培养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努力追求个人言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言语生命的创造与享用。

2、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和推广,使每个走进作文课堂的学生都必然会在走出课堂的时候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被逐步调动起来,从而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五、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邓弼尹负责课题的统筹、组织、实施和课题方案、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及资料汇编等工作。


六、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45月——20148月)制定本课题方案并请专家论证。这一阶段是课题酝酿研究方案以及课题立项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搜集资料,了解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已有的情况),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2、实验阶段(20149月——20154月)实证研究。这一阶段是初步探索向深入研究过渡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结合日常教学开展初步的实验工作,及时调整、改进研究内容和方法,注重资料积累。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

3总结阶段(20155月——20166月)全面分析与总结,写出结题论文,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这一阶段为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课题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的结集。

预期成果:

1、教学案例若干

2、学生作文(发表或获奖)若干

3、论文若干

4、总结报告

 

七、课题组织

主持人:邓弼尹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最差即最优——创意法教育文集》,郭成志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2.吴立岗.《引进、融汇、创新——吴立岗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薛雨梅,《“真话作文”之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2015.3

4.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4.

5.鲍里奇(美),《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6.余文森,林高明,郑华等《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