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技术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未来教育技术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实践研究

工作室课题组

一、概述

1.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教学空间、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等都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掌握的教育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善用技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教育。

未来教育技术,顾名思义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技术。众所周知,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未来教育技术是未来教育思想理论与未来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种产物,这就是说未来教育技术,不仅仅包括教育技术层面,还有与之配套的课程等相关资源。

2.选题背景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但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其变化更是难以预测。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改变之一是,学习的渠道扩宽了。以往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改变之二是,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以往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改变之三是,课程内容要变化。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加以整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是综合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上发生的。以往课程是分科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未来课程将重视学科内容的整合。国外开始流行的名为“STEAM”的课程,就是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和数学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思维。

改变之四是,学习方式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个人的部分体力,那么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变成人类共有的大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转变?》中所说,知识是人类共同财富,可以人人共享。

改变之五是,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

改变之六是,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媒体设备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走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近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媒体技术,学校也开始逐渐“网络化”。国内外对未来的教育进行了很多的设想与探索。

从国内来看,杨宗凯认为未来的课堂是基于“云端”的课堂。“云”的概念源自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即教学资源与教学信息记录都储存在教育“云”上,强大的存储功能为未来课堂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云”存储内容强大丰富,随时可以获取媒体中的学习资源,满足21世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宋卫华提出了这样一种未来的课堂教学环境:以现代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电子白板、投影、智能空间、无线射频、物联网等技术支持的教室环境。他提出的未来课堂教学以互动为核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互动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保证。

近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地研究在“未来课堂”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他们提出,“未来课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思维力和能力为最终目标,发展学生的认识、技能和情感: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电子书包的环境支持下,运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教与学过程中的目标与内容、方法与策略、评价与反馈进行具体计划,创设适合未来课堂的系统性教学过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创建的未来课堂实验室得到了许多科研项目和科技公司的支持,张继平教授、陈卫东博士等研究者基于对未来课堂的定位与基本特性的分析,为未来课堂的环境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做出了一定探索和研究,并在课堂教学应用与评价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构建了包括素材/资源、情境工具、习作工具、交互工具、实录工具六大组成部分的未来课堂学习环境,未来还将探索从单一到多个课堂连通方面的研究。但是当下对“未来课堂”的教学法,教学与学习模式的研究较零碎、不够系统、全面,而且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课堂内。

从国外的现阶段研究来看,基于未来课堂的研究主要是学习空间的设计、教学设备的更新,从而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并未从系统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所以,国外的未来课堂研究大多注重于硬件设备的支持与架构,以及教学媒体的设计和开发。

4.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而来,而是建构而来;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5.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课题通过对近年来对未来教育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分析当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地理教育的教学现状,明确未来教育技术对中学地理课程的影响,尝试建构未来教育技术条件下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过程的理论(操作)模型。

实践意义:在实践应用层面,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并且运用适合的教育技术,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实验法、考察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合作学习。

6.创新之处

当下对“未来课堂”的教学法,教学与学习模式的研究较零碎、不够系统、全面,而且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课堂内。国外的未来课堂研究大多注重于硬件设备的支持与架构,以及教学媒体的设计和开发。本课题基于未来教育技术领域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围绕着新媒体与技术环境下的未来地理教学进行设计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和其他技能为目标,创设具有技术性、人本性、交互性、体验性的高效率课堂教学设计形式。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编制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初中地理自主探究学习设计。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了解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究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应用的效果,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地理信息新技术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应用。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Google地球的资源整合,尝试利用地理电影视频引导知识点的思考与落实。

(5)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重新构建地理课堂教学、户外实践、科学实验三者结合的初中地理课程。

2.研究内容

(1)设计出几个典型的培养初中生高阶思维的自主探究学习案例。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具体研究内容有:①研究未来可为中学地理课程所用的信息技术;②研究未来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策略;③研究挖掘有用的网络课程资源的方法,建立起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库,以提供给学生参考使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④研究在优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探索真正实现有效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建立起监督评价机制;⑤研究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的方法,建立起通畅的师生沟通平台,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及交流。

(3)编制地理实验课程和户外课程,建立地理实验室/观测站。在兼顾融合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材的同时,因地制宜,结合深圳的特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资源,进行户外实践,并将户外采集的资料数据,在学校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与分析。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本课题的基础,课题成员通过网络数据库、图书馆和其他文献资料搜集关于未来教育技术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作用等资料,完成三方面文献梳理工作:一是对核心概念做出界定;二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与梳理;三是查阅相关未来教育技术的书籍,为未来教育在中学地理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整合网络中的中学地理课程资源,分析其优缺点,探索不同教育技术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运用对策。

(3)个案分析法:针对课题实施过程的需要,实施学校、班级和学生个案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4)调查法:学生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未来教育技术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采集数据,分析反馈,并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研究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6月-2018年1月)

①成立子课题组,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

②分析当下教育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工作。

③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未来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④完成《课题申请·评审书》,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年2月—2019年7月)

①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②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③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④撰写实验心得和论文,做好阶段小结,定时交流研讨。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9年8—12月)

①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③申请结题,做好实验推广工作。

5.预期研究成果

1、预期成果:建立面向初中学生的地理实验室,编制一套面向未来的地理课程。

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成果个案实录、课堂测试集(堂堂清)、多媒体课件、微课精选、课题研究报告等。

三、其他

1.研究人员及分工

研究人员及分工
序号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
1准备阶段(2017年6月—2017年8月)成立课题组报告陈建生
2调研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资料搜集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报告会相关培训、问卷调查论文综述张陈送 林晓君廖瑜白开霞朱维维 邓珞琬梁俊虹 陈芸芸黄婉庆 冯振彪
3实施阶段(2018年2月—2019年7月)课程、教学设计的编写与实施相关书籍与课件张陈送 林晓君廖瑜白开霞朱维维 邓珞琬梁俊虹 陈芸芸黄婉庆 冯振彪
4总结推广阶段(2019年8月—12月)总结研究研究报告陈建生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 责 人
12019年8月《课题论文集》书籍邓珞琬
22019年8月《案例课件》软件张陈送
32019年10月《课题研究报告》书籍陈建生

2.完成研究的条件及困难

条件:

(1)课题负责人陈建生老师在一线教学30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担任工作室的主持人。课题成员既有业务能力很强的教学骨干,也有近几年在学科教学崭露头角的教学新秀,硕士学位教师有4人,课题组成员配备较好。

(2)课题组成员近几年在省、市、区地理学科竞赛中有着良好的成绩,体现了良好的地理素养与信息素养,包括但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微课制作、板图板画等。

(3)自课题组成立后,制订了较严密的课题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定时定点开展研究活动,做到责任到人。

困难:

(1)信息化设备不完善,后期需要采购。未来教育中户外实践课程的设计需要走出校园,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

(2)课题成员缺乏成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以致理论依据比较单薄,给课题研究带来困难。

3.经费预算

4.参考文献

【1】王帅.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 2011(9):31-34.

【2】伍民友,过敏意.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J].计算机教育,2013(20):5-8.

【3】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4(7):18-21.

【4】罗华玲,李劲松,李云峰.交互影响下的教育地理学发展探析——教育地理学的研究综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6):6-8.

【5】马雪标.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作用[J].新课程·中学,2017(2).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