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栏目:课题研讨发布单位:武汉市吴家山中学

武汉市吴家山中学课题组   执笔黄立俊

关键词: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学校德育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五位一体”的教育,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等相互联系与渗透的促使人社会化进程的教育,它所造就的人才,应该是行为规范、心灵健康、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应该是能够为自己负责也能为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现代公民。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德育工作的软化,导致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理想”与“现实”不协调。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他们有报效国家的愿望,但是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追求时尚,学习和生活目标不高;二是“自我意识”与“集体观念”不协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和集体的理解与尊重,但团队合作意识与交往沟通能力不强;三是“道德认知”与“行为方式”不协调。他们有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对道德规范有基本认知,但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和多面性,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互相转化;四是“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协调。当代青少年生理成熟前倾,心理成熟相对滞后,身心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校“开放式德育模式”正是基于上述“四种不协调”而提出来的。

1.1 从“对外开放”对教育环境的影响看提出“开放式德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视觉文化产品的勃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对学生的文化心态和解读各种事物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传统的德育工作只是提出要求,下达指令,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搞德育,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教育活动是否有效果,只管完成任务了事。这种教育方式处于封闭的状态,忽视日益开放发展的社会现实,把复杂的思想教育简单化。因此,传统的德育方式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1.2 从“市场经济”对教育环境的影响看提出“开放式德育”的紧迫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了社会转型,动摇了传统价值规范体系,新的体系尚在构建之中。经济成分、经济组织、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惑与迷惘,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增强。

1.3 从“数字化生活”对教育环境的影响看提出“开放式德育”的发展性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和语言方式;面对网上的大量信息,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难以适应;面对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碰撞与冲突,一些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甚至沉湎于虚拟世界之中。

1.4 从“多样化家庭”对教育环境的影响看提出“开放式德育”的全面性

独生子女家庭的居住环境的日趋封闭,使学生的交往范围大大缩小,同伴关系缺失,阻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发展;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过高期望,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单亲与残缺家庭增多,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造成一部分学生身心的创伤和性格变异。学生家庭背景、贫富差距的强烈反差,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

1.5 从两种德育模式的比较看提出 “开放式德育”的科学性

比较内容传统德育开放式德育
德育方式封闭式开放式
德育内容唯书唯上,单一性五位一体,全面性
德育目标培养听话顺从的人培养健康发展的人
教师角色指挥者,指令者合作者,引导者
学生地位客体地位主体地位
师生关系单向传授,单向发展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教育理念以服从为已任以人的发展为目的
德育评价智育为上,单向评价全面发展,多元评价

2、理论界定

开放式德育,是指通过德育目标开放,德育方法开放,德育途径开放,德育内容开放,德育实施与管理开放,德育评价开放,解决新形势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正其思、端其行,博其学,显其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具备以下特点:

2.1开放式德育是“互动教育”,教师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一道成长,师生关系是精神对话关系。

2.2开放式德育是“人性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主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2.3开放式德育是“公民教育”,教师学生具有既享受公民权利又应履行公民义务的自觉意识。

2.4开放式德育是“生活教育”,把德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

2.5开放式德育是“活动教育”,学生在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感染中走向心灵高尚。

2.6开放式德育是“自主教育”,学生通过自育、自理和自治,使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得到升华。

3、理论依据

现代德育方法要借鉴国内外关于品德心理发展研究的最新理论和大量的品德教育实践经验,超越传统的德育方法和经验,大胆尝试国内外品德研究成果,将开放式德育的内涵提升到具有理论水平的高度。

3.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人的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亲和作用,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

3.2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评价,是受自己道德观念支配的人格倾向。

3.3 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具有自我指导能力,认为个体本身就是他们自己改变中的主要动因,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3.4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赛尔曼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承担这种社会认知形式,在形成一个人的社会性自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道德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内部机制。

3.5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个体道德水平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特别是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

3.6 心理学界研究表明: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

3.7 新课程改革要求:传统的学科课程改革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较少顾及个体的情感因素。这个课程被称之为“非人性的教育”,它妨碍完整人格的实现。新课程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同等重要,新课程是人本主义课程,被称之为“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课程”。旨在唤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它与德育教学的核心极其相似。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完善的人格,从他律走向自律。

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都是值得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扬弃、借鉴、移植和运用的。现代德育的基本精神正朝着崇尚人性的人文主义方向发展,强调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人格教育为核心,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

4、模式构建

“开放式德育模式”概括为:“63688”模式(目标六层面——过程三阶段——教育六方法——内容八主题——实施八途径)

4.1 德育目标(六层面)

德育目标: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成才自信,事业自强(简称“六自”目标)。

开放式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一种和谐教育,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培养学生“独立的生存能力,规范的道德准则,负责的处世态度,自主的求知能力,真挚的情感世界,牢固的特长基础,创造的科学意识,顽强的进取精神。”

4.2 德育过程(三阶段)

德育过程概括为过程三阶段,即高一养成教育阶段,高二素质训练阶段,高三理想教育阶段。

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抓吴中一日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德育要求:认真上课,独立作业,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热爱劳动,整洁干净,服饰大方,举止得体,合理饮食,生活规律,讲究卫生,自我料理,生活节俭,拒绝毒害,健康上网,高雅娱乐,遵纪守法。

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以意志、品格、道德、心理等素质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德育要求:意志坚强,品德高尚,诚实处事,守信他人,言行一致,团结协作,热心公益,保护环境,助人为乐,公民意识,克服困难,坚持正义,热爱生活。

第三阶段:高三年级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增强责任促成才,走好人生第一步”。

德育要求: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正视挫折,健康生活,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同时要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升学就业中的各种矛盾。

4.3 德育方法(六方法)

4.3.1 师生交谈法。

教师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谈,通过语言交流,交换思想,从而说服学生,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它一般是通过激励和矫正两种方式进行的。

●激励。即是激发、勉励,旨在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在交谈过程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动机,帮助学生立志,强化他们积极上进的内驱力;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锐气,保护学生的热情和乐观旺盛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尽量给予学生以思想情绪上的鼓励、学习上的帮助、心理上的支持、工作上的信任、人格上的尊重、生活上的关心,直至为其提供出成果的机会。

●矫正。就是对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或不良思想行为给予诱导和转化。矫正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刚柔相济、宽严适度。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切实做到导之以行。

4.3.2 热情关怀法。

教师要热情帮助学生,科学指导学生,真正爱护学生,以真诚感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通过期望或预防、赞许或反对、表扬或批评等形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选择适宜的教育环境。不同地点、场所、氛围,需要教师流露不同的感情;教师表达怎样的感情,也要选择与此相适宜的环境。

●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人的行为是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需要引起的。只有满足学生各种正常需要,把甘泉雨露点点滴滴渗到学生心灵深处,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3.3 情感渗透法。

教师力求在调整学生不良情绪、发展学生情感、养成学生良好的情操上下功夫。

●心理育情。教师充分发掘“事实”、“道理”中隐含的情感因素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情知交融,以理智支配情感。

●以情激情。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要特别注重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载体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实施爱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

●以意制情。意志和情感相互制约,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节、控制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流露不良情绪,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提高抗御各种不良情感的能力。

●以行固情。实践活动既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又调节、巩固着道德情感。所以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参加健康的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中,实现情感升华。

●以境治情。客观环境能影响学生的情感。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优化校园环境,创设良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受到熏陶。

●以美唤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美的语言,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唤起学生的情感。

4.3.4 合力促变法。学生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更离不开家长、老师和同学相互引导,这种依靠各界力量教育学生的合力促变法,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形成德育教育的“磁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使他们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有所警觉,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4.3.5 自我反思法。自我反思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世界上一切道德高尚的人,都是严于剖析自己、自觉内省的人。自我反思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理性思考,反躬自检,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达到自律境界。

4.3.6 师德示范法。“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坚持以塑造师魂为重点,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代”,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情感、为人处世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良好形象,做到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为人师表,这样才能积极影响学生成人成才。

4.4 德育内容(八主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面对社会大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开放德育内容,克服“空”,增强针对性;克服“老”,增强现实性;克服“软”,增强坚实性;克服“窄”,增强广泛性,从而确定八大教育主题,丰富了德育内容。

4.4.1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把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意识转化为爱校爱家的具体行动。

4.4.2 理想信念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教育,切实把理论教育转变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使之升华为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4.4.3 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学生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有社会正义感,依法办事,守法光荣,反对不正当的竞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4.4.4 合作精神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崇尚合作精神,使学生懂得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靠的是团体比拼和集体智慧,与他人相容,善于合作的人,成功的机会会更大。

4.4.5 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师生既重视学科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促进学生追求完美,获得全面发展,做既有人文气质又有科学精神的时代青年。

4.4.6 心理素质教育。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4.4.7 思维方式教育。思维方式教育,既是育“智”问题,更是育“德”问题。思维方式不科学,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不可能积极健康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因此,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4.4.8 创造个性教育。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机会展示个性特长,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还要给学生营造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5 德育途径(八途径)

4.5.1 校本德育课程

年级校本课程德育作用
高一《社区服务》                                                    《“三个代表”思想读本》                                                    《吴中一日规范》                                                    《校史、校训、校歌》了解社会,热爱社会,为社会建设出力,增强使命感                                                    理解“三个代表”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                                                    学习一日规范,养成良好习惯                                                    继承学校传统,明确努力方向
高二《共产党宣言》                                                    《创造发明》                                                    《社会心理》明理立志,以天下为已任                                                    学会观察,形成科学思维方法                                                    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
高三《人生漫读》                                                    《心理疏导》                                                    《理想与前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心胸开阔,健康向上                                                    接受祖国挑选,立志报效祖国

4.5.2 学科德育渗透

组织各学科教师,分析学科特点,提炼教材中德育内容,不失时机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道德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同时保证了学生从众多教师的教学中汲取德育营养,避免了德育队伍的单一化,形成了全员抓德育的良好氛围。学期末,要求全体教师将课堂德育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进行归纳,以论文形式交流学科德育渗透感受。

4.5.3 青年党校培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在高中举办青年党校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主要抓好三点: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主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在青年党校的培训内容上,坚持把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光荣传统放在首位,讲党课举办系列讲座;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先进人物事迹和当前同学们关心的国内、国际形势结合起来,增强党校培训的教育性和现实性。

●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增强培训的严肃性。成立青年党校领导小组,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规范入学程序。学员申请,团委审定,支部把关,全校公布,保证每期学员的先进性;二是制度档案健全。学员守则,考勤制度,学员鉴定,优秀评比等从严要求,以体现培训的严格性;三是跟踪推荐提升。对各方面突出者,由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和党员发展对象。

●以新颖多样的形式为载体,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利用青年党校的学生为主体,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歌颂党,祝福祖国”演讲比赛,开展“崇尚科学,抵制邪教”签名活动,开展“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实践活动,开展“捐助贫困生,献一片爱心”资助活动等。使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好地接受党的先进性教育,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了基础。我校三年来有800余名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15名已成中共正式党员。

4.5.4 三位一体联动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工厂、街道、社区、农村、家庭的道德文化底蕴丰厚,存在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于是主动与工厂、社区、农村、家庭联系,争取支持,建立了“校企联教、校街共教、校农结教、校家同教”的德育网络。这种德育网络的建立一改过去德育靠说、教、灌、督的旧模式,变“听”为“看”,变“训”为“感”,变“补”为“防”,变“言”为“行”。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联动,德育内容具体,使学生感到亲切,感情上容易接受,思想观念上容易受到平实而深远的影响。

4.5.5 社会实践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宣言:“他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志愿者服务内容有:“敬老助残”、“扶贫结对”、“社区活动”、“城市文明使者”等,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走进大课堂,接受锻炼,明确责任,增强道德实践。

●“徒步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街道、农场调查访问,了解产品销售,工厂污水处理,农村经济结构变革,城市建设规划,社区治安环境等,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思想认识,写出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不少为相应部门的改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爱我东西湖,建设我家乡”的“环湖拉练”。东西湖的建设日新月异,东西湖的经济突飞猛进,东西湖的秀色美丽如画,……这些无不令东西湖人骄傲和自豪,通过环湖拉练使学生溶入大自然,意志得到了磨练,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升华,“爱我东西湖,爱我中华,爱我秀丽山河”油然而生。

●“军事化训练”。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国防教育,参观军营,访问战士,顽强训练,磨炼意志,形成雷厉风行的作风,纪律严明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学生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

4.5.6 校园文化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全校通过升旗仪式、党团活动、辩论演讲、知识竞赛、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如组织了“新世纪成人誓言”、“中学生的爱国意识”、“吴中学子的责任行为”、“热爱班级我该怎样做”、“爱国与爱校、爱家”等20多个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教育,使德育在活动中得到了升华。同时学校对节日教育也作了系统的编排,为每一阶段的主题教育定好位。开展了“3·5”学雷锋纪念日的“助人为乐,雷锋在我心中”,“3·8”妇女节的“尊重父母,听从教导”,“3·12”环境保护日的“校园是我家”、“人与自然,花与情”,“5·1”国际劳动节的“劳动光荣,从我做起”,“5·4”青年节的“青年祖国的希望”,“6·26”国际禁毒日的“为了明天,远离毒品”,“7·1”建党节的“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使命”,“9·18”九一八事变的“永远记住这一天”,“10·1”国庆节的“共和国哺育我成长”等班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提出并开展了“社团创一流,点滴见精神”社团文化活动,完善人格修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制定并落实社团和自身的发展规划。于是产生了文学社团、环保社团、天文社团、科技社团、车模社团等,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谷秧子获首届全球华语青春写作大赛二等奖(湖北省唯一一人),该生10万字散文集《我的影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刘利鹏获04年第五届武汉国际中小学生楚才杯作文竞赛特等奖(共10名);刘丽菲获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蒲公英”青少年推新人艺术大赛金奖(湖北省共4人),另有3名学生获二银一铜;车模比赛获全国团体三等奖;有115项科技小发明获得了武汉市专利局的“受理通知书”,其中两项发明在今年武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由学生自己筹办“吴家山中学科技艺术节”,从形式到内容,从参与人数到作品质量都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氛围在育人过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对全体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教会每一届新生唱校歌,爱我吴中;我们定期请校友作报告,感受“成才——责任——奉献”的经历,传承学校文化;学校建成的“六园”、“十二景”,让校园每斗墙说话,每一处育人;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无时不在鼓励学生图强,激发学生上进。这一切的一切使学校文化建设达到了:行为规范化,校风优良化,校园园林化,活动系列化,环境育人化。使每一次活动都像难以忘怀的伙伴,使优美的环境成为无声的师长。

●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有益上网。我校以网络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德育工作,变“堵”为“疏”,变“害”为“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网络利弊,认真履行“上网公约”,做到健康、安全、节制上网。通过一年多的疏导,学生上校园网人数达20000余人次,上网吧人数下降了26个百分点,出现“校内上网,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和有节制上网”的良好势头。《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和湖北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了我校开展“网络教育”的情况。

4.5.7 学生自能发展

自能发展是指本体属性能够在实践中建构自我和提升自我。自能发展突出一个“自”字——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依靠一个“能”字——主体自身的本能、功能和智能;落实发展的目标——建构具有个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发展基础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确基础教育是“立人的基础”,是使发展方向与能力倾向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意义不是训练、规范和塑造,而是唤醒、引导和升华。因此,处于人一生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基础教育,全面唤醒、引导和升华学生自能发展的本质属性,使之成为高度自觉的人,就等于为学生构划了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从人本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信任学生与促进自律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律,形成科学、严谨、诚实、诚信、自强、不息的个性化品质,让学生体验自律的重要,感悟自强的愉悦与成功,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以自尊,还学生以自主”。

4.5.8 学生心理疏导

由于升学压力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不少学生在认识上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情感上缺乏自尊与自信,意志上缺乏顽强与毅力,行为上缺乏良好的习惯。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在高三年级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请心理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对冷漠心理——开启动力点,对失落心理——调节平衡点,对依赖心理——确立自主点,对逆反心理——沟通相容点,对自卑心理——拔亮内燃点,对忧虑心理——找出闪光点,对惰性心理——刺激兴奋点,使不少学生的心理疾病及时得到了疏导。如高三(二)班主任彭俊同志,通过自学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他将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学生教育之中,他班的一名女生钟××,是单亲家庭,跟长年卧床不起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家庭贫困,父母离异,使得她性格孤僻、心理自卑、敌对逆反,看什么都不顺眼,谁的话都不听,在这种情况下彭老师从不放弃,总是耐心教育,用“爱”开启她的心灵,用“导”激励她进步,最后使她找回了自我,胜利完成高中学业,并以理想的成绩考取大学。

5、构建原则

5.1 主体性原则

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在主体向自由主体转变。“主体参与”是现代教育论关注的核心要素。开放式德育要以学生的自主教育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较多思考、认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健全人格。

5.2 民主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要建立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合作性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热烈、愉快、共进的教育环境。

5.3 整体性原则

新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弊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5.4 开放性原则

传统德育方法由于其封闭性,已经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开放式德育通过开放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实施、管理和评价,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5.5 改革性原则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把品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或刺激物,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遵循,外塑行为;或者强调利用表扬、批评和惩罚的作用来强化规范行为。以至德育影响无法深入学生的灵魂内部。开放式德育的改革在于既要求学生掌握品德规范,还要求学生能用一种更广泛的伦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的方方面面,做出伦理上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上的抉择。从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整合,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

6、实施与管理

6.1 实施流程

开放式德育环境的营造必须考虑全局的整体性,运行的流畅性,实施的实效性。基于此目的,我们设计如下德育实施流程。

开放式德育工作系统
科研引领
德育资源开发
校本德育资源
学科德育资源
社会德育资源
德育途径
政教处
团委
年级组
班级
德育目标

文本框: 校本德育课程

文本框: 校园文化教育

文本框: 三位一体联动

文本框: 社会实践活动

文本框: 青年党校培训

文本框: 学生心理疏导

文本框: 学科德育渗透

文本框: 学生自能发展

6.2 管理流程

我校现实行以“二级管理”为特点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即校长室直接领导下的年级组长负责制。因此,年级组作为学校的重要管理实体,对本年级中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最直接的全方位整合和调控。具体管理流程如下:

校长室
党委会
规划德育工作思路
年级组
政教处
团委会
制定贯彻德育工作计划
年级层面德育                                                    工作整合、落实
学校层面德育                                                    工作指导、服务、评估
学生层面全校性                                                    德育活动组织、培训

7、德育评价

武汉市吴家山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于多种层次的家庭,有商人、工人、农民、军人、科研人员,也有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建立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在评价方式上,变以往教师学期单一的终结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这种融肯定与否定评价、动态与静态评价、主观与客观评价、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于一体的多元评价,既帮助学生找到了不足,又能突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在思想上不断上进,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了确保德育效果,我们采取:一日自评、一周班评、两周家评、一月社区评的评价方法。一日自评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心理;一周班评可以激励学生向上的从众意识;两周家评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一月社区评可以反馈学校的德育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做到:“在家是好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的“新三好”学生。因此,开放式德育的评价应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7.1 重视自我评价,辅之他人评价

开放式德育评价,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自我评审思想、学习的进展情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也可邀请教师、家长、社区干部对学生进行评价,但要能被学生所接受,并能调控德育过程,给予恰当鼓励,让学生保持持久的进取精神。

7.2 重视过程评价,辅之终结评价

开放式德育评价应重视过程。如关注某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在思想、学习、生活、活动、劳动等不同方面的点滴进步和点滴收获,充分关注个体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在意志品质、行为规范、学习生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渐进过程。至于德育的终结评价纵然不可少,但不应成为主要方面。

7.3 重视差异评价,辅之绝对评价

差异评价是依据个体标准来评价,它不仅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注重了学生实际现状,因而不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和心理负担,相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差距和不足,增强学习信心。绝对评价是看其是否达到了德育目标要求和达到了德育目标程度,这种评价用得过多,有时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要掌握绝对评价的分寸,灵活运用。

7.4 重视定性评价,辅之定量评价

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知识、能力、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等往往是个体内在素质,难以进行测量,也不需要量化。若采取定性分析法进行等级测评无疑是较科学的。当然必要的定量评价必不可少,但应慎重使用。

具体评价见附表(Ⅰ)、(Ⅱ)。

附表(Ⅰ)

开放式德育自我评价表

姓名:                   班级:                   时间:

项目德 育 规 范评价等级量化评分
ABC
道德行规1、尊敬师长,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听取师长的指导和教育                                                    2、诚实勇敢,犯了错误主动认错,并勇于改正                                                    3、集体观念强,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积极上进


20′







学习行规1、上课认真有实效,专注程度高,认真做好笔记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讲求速度和准度                                                    3、学习有计划且能努力执行,注意总结学习方法


20′







生活行规1、生活习惯好,注意个人卫生,有一定自理能力                                                    2、坚持体育锻炼,认真对待两操一活动                                                    3、节俭消费,爱惜粮食,维护环境卫生


20′







交往行规1、人际关系和谐,主动与老师交心,态度和蔼诚恳                                                    2、尊重他人,时时处处不影响别人学习和休息                                                    3、孝敬父母,敬老爱幼,活泼合群,有自信心


10′







劳动行规1、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认真上好劳技课,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3、养成爱护环境,遇废弃物自觉拣进垃圾箱


10′







社会行规1、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公民意识                                                    2、具有同情心,关心他人,捡金不昧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有社会责任感


20′







总评A等[80′,100′],B等[70′,80′],C等[60′,70′)等级

附表(Ⅱ)

开放式德育班级、家庭、社区评价表

姓名:                   班级:                   时间:

项目德 育 规 范评价等级量化评分
ABC
道德规范1、有感情,有责任心,大度心灵美                                                    2、有正确的道德观,遇见不道德行为能主动制止                                                    3、有坚毅勇敢的品质、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0′







学习规范1、刻苦学习,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个人见解                                                    2、积累和总结学习方法,并能交流和公认                                                    3、全面发展,有自己积极健康的爱好、特长


20′







生活规范1、不求个人享受,并能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2、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3、注重个人仪表,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语言美,行为美


20′







交往规范1、能委婉地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2、有较强的耐挫力,能自我调节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3、在思想、学习、身体等方面能以实际行动让父母放心


10′







劳动规范1、积极为社区服务,只讲贡献,不求回报                                                    2、有较强的“磨难意识”随时准备迎接挑战和考验                                                    3、做事不分内外,主动积极,踏实肯干


10′







社会规范1、维护社会公德,保护国家、集体财产                                                    2、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不浪费资源                                                    3、主动帮助他人解决生活困难,有同情心和爱心


20′







总评A等[80′,100′],B等[70′,80′],C等[60′,70′]等级

8、科研引领

“开放式德育模式”的研究光靠实践积累是不够的,还应以德育科研带动改革,以科研引领研究,使研究有源头活水。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德育科研规划,以“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为切入口,针对我校“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和“转变班主任职能,加强班级自主管理”两大科研课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实践。同时我们还设立德育研究成果奖,加强研究成果的运用,指导学校解决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9、问题与思考

几年来,我校《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在专家们的具体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认为:现代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研究空间极大的高难课题,因而靠一所学校一个阶段的研究很难达到圆满的程度。我们还有不少困惑需要专家的指点和进一步研究,如“开放式德育与传统德育的比较研究”,“如何提高开放式德育的实效性”,“开放式德育实施管理办法”,“开放式德育过程中班主任角色定位”等等。对于这些新课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群策群力,科研引领,努力探索,一定能使《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更加圆满,更加科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