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题申报

《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课题

 

我曾听很多小学老师说:现在的小学生一张嘴像小鸟一样,总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老师一提问,总有同学一边举手,一边口中喊着“我来、我来,甚至把桌子撞得嘣嘣响……可见,问题意识,本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小孩刚开始会说话,说的最多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但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后,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却越来越薄弱。而化学学科是到初三年级才开设的一门学科,在化学课堂上,很多学生往往表现得很冷漠,有时真有“千唤万唤始不出”的感觉。由此,我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我的课题《初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我觉得这个课题的提出是迫切需要的: 1、这是改进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这是引领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化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这一意义的有效方法是什么?是问题,而且是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因此,我提出对初中化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进行研究,致力于改变学生不善于提问、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现状,引领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为此教学应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未来社会“实用”的知识,即所谓的“问题教学法”。

2、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才有了思考,才有问题解决的方法,才有独立思路的可能。

3、我省洋思中学也曾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

这些都说明已经有相当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至今未能深入研究,未形成初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模式。国外的教育经验不适合于国情,国内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缺乏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认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将这些内隐的问题显性化,正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哲学依据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3、心理学依据

1)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A、基本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尊需要,E、认知需要,F、审判需要G、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要满足的追求。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否则,就会生病或者衰弱,但一旦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成长的需要,它们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成长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的需要的满足,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的人,才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此处人的认知需要,即获得知识的需要,他直接向知识本身,以知识的获取为满足,听到见到新异新奇的事情,总想弄明白这是什么,为什么。可见问题意识属于认知需要,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与前四种的需要满足与否有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满足学生前四种的需要: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

2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经历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我校学生化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向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学会敢问、能问、善问。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目前化学课堂教学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促进学生由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发展

五、实践阶段及相关主要问题对策

具体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激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讨论、辩论,如此才能构成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碰撞、相互交流来解决,养成相互交流的风气,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三感三心”(即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案例1:在教学实验室氧气的制取,讨论以双氧水为原料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时,引导学生从最简装置到添加长颈漏斗再到分液漏斗,引导学生思考每步如何检查气密性,每一步改进的优点,层层推进,步步设问,这样不给学生以导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使探索更广泛,更深入。从提出问题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问题和探索中获得发展。

第二、运用多种途径及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创设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如实验、多媒体技术、化学史、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等,为学生创设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案例2:我在新授《原子的构成》一课时,播放原子结构模型动态录像,把微观粒子直观、生动活泼地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很快就了解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而且提出电子在核外运动有固定的规道吗?电子在核外运动会跑出这个原子吗?这一系列问题,这样又给讲授核外电子排布及离子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案例3:我在新《分子和原子》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投分别一个氧分子、一个氢分子、一个水分子模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发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并提出了分子可分成原子等问题来。

2、利用学科特点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化学化学又是一门实验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和灵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独到的功能。因此,怎样把化学实验用得恰到好处,使其与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的训练相适应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案例4:学生在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明明发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但在书写实验报告时却不敢写上去,因为教科书上没有这一点,担心出错或考试时得不到分数,为了打消学生顾虑,上课时我把该实验重新做了一次,同样出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并让学生回答相关现象,学生们持怀疑回答出了“火量四射”的现象,我给以肯定,并表扬了回答的同学,接着又问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是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风干的木炭固体中迅速膨胀而引起的。让同学懂得发现了问题应该大胆提出来并实事求是的对待,然后弄清为什么。通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渐渐的敢于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了,如学生在做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时,有的同学发现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没有出现浑浊;有的同学发现石灰水先浑浊,然后又变澄清了;有的同学发现把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给加热红色不褪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交流、讨论很轻松的解决了问题。

 

3、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是“师讲生听” 、“师演生看”地“满堂灌”,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即使是学生实验也多是“照方抓药”,按照教科书和实验书亦步亦趋,学生很少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和时间。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质疑、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时间。案例5:在进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一课时教学时,我把教学时间分配为:(1)学生阅读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自己总结提出问题,欣赏图片约五分钟,自己归纳提出问题,师生讨论(2)回忆铜的冶炼方法并写方程式约五分钟(3)观看光盘“古代金属的冶炼及生铁的冶炼”约十分钟,让学生从冶炼生铁的原料、原理、设备等方面提出问题约十分钟(5)我指导、讲解、师生交流、归纳总结约十分钟,(6)本节课最后五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惑。这样就学生有了足够的时空自主提问与学习,成了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

4、引导家长督促

对于一些问题家庭,通过家长会、校报、分布“告家长书”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到目的和意义,介绍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理念,使家长知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家长帮助自己从家庭生活中寻找与化学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和家长一起寻找共同感兴趣的化学问题,以此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家长通督促学生,通过和孩子一起实践,一起感受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加以表述,形成能力。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以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鼓励学生对发现的实验现象作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述出来。对学生所表述的化学实验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正确的表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恰当的表述,要及时给予纠正。学生经过多次的经验积累,随着他们化学知识、技能的提高,就可以逐步发展他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的能力。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加强对实验现象及其结果和结论准确表述的方法指导

语言虽是直接和思维联系的,但是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不一定就有好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解释现象成因、分析现象与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应做到准确、简洁、全面。在教学实践中至少做到“三多”,即①多复述。引导学生多次复述教材实验的结果和结论。②多提问。在做实验时,老师有意地多提问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简述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等。③多讨论,给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有人说,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可见,实验在化学学习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借助实验训练学生的“化学表达”能力也成为必然。案例6:在学习饱和溶液时,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把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之一加入少量硝酸钾,向另一份加入少量食盐,分别搅拌(温度不变),学生观察发现,加进去的硝酸钾没有溶解,而加进去的食盐不见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饱和溶液的性质之一:“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这种表述,只有当学生观察了实验,有了亲身体验才能有恰如其分的表述。但如果只注重做实验、看实验、而不强调正确表述“规律”,那么所“学”到的知识也将容易漂浮失去,不能为学生所“积淀”。

2、总理化学实验现象描述常见错误,避免学生产生谬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不仅要求学生会做实验,还要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准确描述,这并非易事。描述实验现象的语言要求非常严格,稍有不当,就会产生谬误。在此总结了一些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常见的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避免类似情况产生。

3、让学生在模仿关键性词句中提高“化学表达”的能力

中华民族的化学史源远流长,世界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前人和现代科学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瑰宝,让学生多阅读课文、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学习其中准确的语言表述,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从而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如在实验题中模仿以下关键性词句来规范化学用语答题。(1)规范书写试剂用途。对化学实验的四大组成装置分别用以下的关键性词句来表达。(2)规范书写实验现象。如表2,特别要写全面、准确,有时需要指明何处。(3)规范书写实验方法。

 

通过这样反复读、多次练,使学生从模仿他人的语言到逐渐变成自己的表述。 

4.重视教学信息反馈

  要想有效提高学生化学表达能力,同样必须重视教学信息反馈。

  (1)课堂同步反馈。主要表现在课堂提问,随堂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针对学生在化学表达中暴露出的弱点,围绕教学主题,即时有效指正。我们知道,反馈时差越短,教学效果越好。

  (2)课后延时反馈。 课堂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就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得如何?还须在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或组织必要的检测手段,通过课后教学反馈来实现。因为化学表达上的种种漏洞与不当,也会通过作业、考试等形式暴露。课后的教学反馈是一种延时反馈,一定要及时批改作业、试卷,以努力缩小延时差,有效调控化学教学。

六、研究成效

(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已经发挥了出了他的优势。课堂中教师不在采用的是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提问内容有了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多数敢问或愿意提问题,善于回答问题;教师的提问做到科学学生的配合默契,学生答有所问,解答者踊跃,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这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问数量精,学生能深思后再答;重过程轻结果,提问不在流于形式,不在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学生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预见性,课堂上“启而就发”的良好局面;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不在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真实活跃,发挥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已经掌握等。总之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前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的现象已经得到改变。

(2)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参加2008年南京市教育规划第三期“个人课题”第六次研计会并作大会发言;开校公开课四节,县公开课二节;撰写《初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学模式研究》一文,获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七、存在问题与今后的设想

一年来,在各方支持和本人努力下,我民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同时我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  

 

1、一年内形成初中化学课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学模式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问题意识增强,再加上要进行化学实验,教师很难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变化,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设计教学时学生提问和实验现象描述时,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来不及独立思考就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这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真正有效提问值得进一步研究。

  3、生生自由提问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较难实行。学生过多的班级,由于学生问题较多,而且有时讨论的时间太长,容易产生说闲话、做小动作的问题,课堂气氛也难以控制,有时会产生看似热烈,其实混乱的局面,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题结题后,我们将:

1、进一步将课题模式推广至全校及全县,在全县范围内兴起学生提问的热潮,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扩大探究的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不仅研究初中化学课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而且要推广到课外,并形成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的一般模式。

经过一年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习惯逐渐养成,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但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问卷的设计不够严谨与科学,取样规模也不是很大,故某些结论或提法可能不很准确。又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故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能不够透彻和准确,可能某些观点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某些分析是错误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