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组织与引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组织与引导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
贾汪区新集中学/孙雪花 |
摘自:《徐州教育信息网》 一、课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现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几年的时间里,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有:一、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针对以上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此课题,对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实践 二、课题的界定 探究性实验是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实验操作或从事的实验活动。在化学教学中,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教材、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实验专题,由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操作实施。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实验活动。探究性实验一般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体验性等基本特点。开放性----实验专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等多方面、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各不相同呈多样化;探究性----实验内容、实验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结论;实践性----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实验设计和操作学生主动参与;过程性----注重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活动,注意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性----注重实验获得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积极求知的态度、激发探究创新的欲望。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应是基础性的探究性实验,它应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取专题,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最根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理论: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课题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理论来研究在初中化学实验中能帮助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能有利学生开发潜能、勇于实践的一种实验类型。 学科教学理论:在《化学实验论》中,中学化学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基本类型。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获取书本知识为重点、以学生模仿操作为基础、以实验结果为评价标准,学生在实验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探究性实验则以学生为主、以掌握科学方法为重点、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以实验过程和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持续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本课题通过对两种不同实验类型的比较,研究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基本特点、基本目标、操作模式、评价标准以及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2、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 3、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4、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六、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实施时间为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前测工作:2009年12至2010年2月) (1)为了了解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在进行课题研究前,笔者对初三学生进行了现状摸底调查。 (2)确定研究步骤,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报表。 (3)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和专著。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课堂实践: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 1、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2、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3、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4、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总结运用的指导策略:2011年2月--2011年3月) 在一年的实践与研究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实施水平、针对不同特点的探究性实验,我们总结出了一些不同的指导策略。比如: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合作实验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策略,等等 七、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及其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2至2010年2月) 阅读《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改革》、《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 完成一篇读写笔记。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 2010年3-4月:阅读《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 2010年5-8月:阅读阅读《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化学教与学》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 2010年9-12月:阅读《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完成一篇论文。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 阅读《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完成一篇读写笔记;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发表研究论文。 八、预期研究成果 1、针对不同形式的探究性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师指导策略。 2、整合策略,形成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问题→学生提出猜想→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过程→学生自主研究→交流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得出研究成果 3、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