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5年12月30日
阅读(229) | 评论(0)
《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有效性研究》是2011年12月经县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县级课题,该课题在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的关心、支持、指导下,通过全体实验教师的潜心研究,围绕如何让新授课教学更有效的教研目标,认真深入开展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经过四年多的潜心研究,我们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九畹溪中学化学中考成绩从2003年至2009年一直是全县乡镇第一名,没想到2010年中考化学成绩严重滑坡。为什么一直成绩优秀的九畹溪中学,会忽然下滑这么严重呢?经过我们苦苦思索,发现过去的辉煌成绩是靠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缩短上新课时间,地毯式的训练取得的,要想重振雄风,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寻求适合当今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集思广益,我们确定了《初中化学新授课有效性研究》研究课题,经学校批准后上报县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
2、在我们课题立项后,又恰逢宜昌市化学教研员刘四方老师带领大家探索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模式。“高效课堂”的理念在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均衡发展;其本质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难点在于转变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其重点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其落脚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让教师幸福工作。宜昌市有多所学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经过交流学习后,我们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
3、全组实验老师深入学习了2011年重新修订的教材与新课标后,逐步更新了教学观点,转变了教学行为,找到了研究的策略,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将主要利用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罗森塔效应等的基本原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各种状态下效益的优化和调控策略进行实验研究,以得出明确的效益值,从而验证该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性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是一套教学策略,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情景做出及时的决策。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优化统一起来。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五个基本成分,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选择每个过程的最优化方案,发挥整个教学系统的最大可能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几项智力,这诸多层面的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差异组合而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个性”理念。
(四)罗森塔效应,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以上四种教育理论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每一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乐园,从而最大化提高新授课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指导学科组的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勤于实践”的习惯,从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让教师幸福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解决新授课教学的难点和困惑点,让新授课的教学更有效。
(2)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授课方式?
(3)探索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打造属于自己校本特色的课堂。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该课题计划三年延期一年共4年完成。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1、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理论学习:学习研究高效课堂资料。学习认知心理学、最近发展区、多元智力理论、罗森塔效应、门槛效应的基本原理,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研讨、交流活动。
3、认真规划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拟定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5年7月)
1、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实施阶段的方案。先开展组内说课,关键看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是怎样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的学的?
2、根据说课交流,然后集体备课。
3、展开上公开课活动,完成观课记录,互相交流,完成议课稿,总结经验。
4、对特殊的学生建立档案袋,关注他们的发展做好成长导师制。
5、收集教师的研究论文、经验点滴、活动教案、案例分析。
6、发放调查表,调查学生实施方案后化学课堂的变化。
(3)总结阶段 (2015年9月-----2015年10月)                    
    1、推广运用理论研究成果,使之能最快、最大限度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及时总结、归纳、提升教学实践经验,完善理论研究成果。
    2、对前一阶段实验情况进行详实的调查,总结经验与不足。
    3、对实验教师实验后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4、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并编辑成册。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各级领导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顾问,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效益性,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认识的双重目的。
4.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开展“同课异构”“磨课”等从教学案例中总结高效课堂教学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课题研究主要以集体备课为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依托校本教研主要渠道,以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借助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利用比较法,开展研究。
(一)先学后思: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请进来:每学期我们请我们的郑教研来我们学校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并给我们带来示范课,给我们指引方向。帮助我们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困惑。
走出去:自课题研究以来每年派出去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学习教学模式和新课标。学习的过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因地制宜为我所用。回来的教师在课题组做好汇报并上交汇报材料,上好汇报课。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           
1、目标是否达成:首先上课教师对照教材、新课标自述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并根据授课情况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其他的实验教师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大家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修改目标,其余实验教师再进行实验。
 2、课堂是否高效: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新授课的有效性,上课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课堂是否达到了高效:是否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是不是只是充当了合作者、参与者、引领者的作用,讲解点拨是否精当,训练是否有效,运用的教辅手段是否恰当,课堂实施是否有条不紊。
3、策略是否恰当:课堂能不能达到高效的效果,关键看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上课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课堂结构是科学合理,环节是否紧紧相扣,新课导入是否设疑激趣,讲解是否形象直观,演示是否规范精准,评价是否融入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是否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佳境。
(二)集体备课备出了“真情实感”
    ①真:每周一的上午第一节课是我们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在集体备课时从不走过场,而是认真研讨并做好记录,把点点滴滴落到实处。
②情:随着课题的开展,教师们的感情也深了,我们总是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一起成长。
③实:为了确保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我们提前确定研究的内容和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中以“说课”的形式发言。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大家在一起研究本课题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障碍点和出现困惑的地方,把这些内容列出来,大家讨论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和解决策略。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
④感:通过集体共研,研出了智慧火花, 我们带着集体研究成果走进教室,感觉上课成了一种享受过程的愉快旅行,沿途有看不尽的美妙风景,大家由衷感叹到上课的感觉真好。
备好课是新授课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①目标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同时也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有时我们的教学过于倾注主观意向,对每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的,怎样去达到目的”心中无底,有兴致,随意发挥、扩展;无兴致,点到为止,匆匆结束。教法也呈现出随意性,结果章法不明,学生晕头转向。集体备课让教师做到胸中有纲、心中有法、目中有人。只有克服随意性,增强明确性,脚踏实地地执著探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②活学巧用教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要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作为教师要有能力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体现教学的最优化。这是一个艰辛而重要的收集、创新、进取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备课上要求教师在灵活运用多方面资源的前提下,开放、立体、动态的进行课堂设计。比如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部分原子的结构是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出的非常成熟的理论,好像没有什么好探究的,如果我们直接给学生讲解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些,它们的带电情况如何,学生也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甚至经过多遍复习也能考出好的成绩。教材在这里提供了两幅图,一个表,一则资料。我们在新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图2自己找成原子的微粒有哪些,又通过反复比较表中的几组数据,得出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强行“注入”的,而是学生主动获取的,学生印象深刻且获得了成就感。
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11
17
18
17
 
③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努力将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应该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概念的抽象过程,方法的提炼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等。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是由教师讲出来、给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再创造而得出来的。
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材主要设计的是制取装置的研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增设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微课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就将机械地记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也是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
(三)课内比教学和磨课让课堂构出了“新”、“趣”、“活”、“实”
课题组的教师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经历说课、上课、观课、议课、反思的过程。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观课:教学环节(引入到小结)、教学呈示、教学中的对话(师生交流)、教学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学机智(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议课:议教学目标、以教学过程、议教学评价等。反思:这节课的有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哪些值得自己借鉴。
1、“新”:新授课教学内容是 “新”的,通过学习后,学生应取得“新”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给学习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题: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加水的质量/ g
0
pH
7
加NaOH溶液质量/g
0
沉淀质量/g
0
溶液质量/g
反应时间/s
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反应时间/s
     A                B                 C               D
文本框: 溶液 

 
 
 
 
 
 

A.向pH=10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H2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加NaOH溶液
C.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反应     D.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杜剑老师的处理方法:就是挨着一个一个题的去分析,耗时间,学生不一定掌握,下次出现类似的题目仍然不会。
郭庆老师的处理方法:先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画出ABCD的图像,总结出解析图象题规律后,再训练相应的题型,这样小小的改变,角色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2、“趣”: 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要想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兴趣,提高新授课的有效性,就要发挥化学的魅力————加强实验教学。
①新课伊始,增补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九年级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我们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先做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雨落红花开”“算命”“清水变牛奶”“白兰地变红葡萄酒”“魔棒点灯”等趣味实验力图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使化学这门功课犹如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产生想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的强烈欲望。
②精心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与学生活动实验。新课标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基于此,我们化学课题组精心分工与合作,保质保量完成了书上的所有的实验。
③不失时机地增补创新实验。新教材中初中演示实验共有 80个左右,除此之外,根据授课需要我还补充了某些创新实验。虽然做实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我们始终认为实验是化学课的灵魂,其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没有实验,有效性就无从谈起。比如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要给学生解释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的间隔,杜剑老师设计一个打火机的创新实验。实验用品来自生活,学生感到很新奇,体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操作快速高效、可控性、现象明显,学生能够自己操作。并获得省市一等奖。
3、“活”:主要是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为了把学生教活,应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参与的不同层面,即学生是在行为参与,或是情感参与,还是高层次的认知参与。教学活动中要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坚持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学中除了实验活动之外,我们还开展“开心辞典”“幸运52”“快乐大比拼”等课堂活动,每学期组织理化知识竞赛,我们化学主要是化学用语知识竞赛和科普小论文,以赛促学。
4、“实”:它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要充实,二是教学目标要落实。要教真实的、有用的化学,“从生活进入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如:《燃烧和灭火》由学生猜想燃烧的条件到验证燃烧的条件再到通过熄灭火柴盒酒精灯来得出灭火的原理,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最后运用针对不同的火情采用不同方法来灭火。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走向生活收效很好。比如,分解反应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的?我就让同学们用手触摸锥形瓶,感受双氧水分解是放热的;学生的亲身感受是最有效的教学。
(四)反思总结“新授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点燃学生兴趣爆发点
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完整的导入由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方面构成。
①、“温故知新”导入
新知识传授开始时,通过复习再现原有知识内容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教师很容易提出新的课题,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新课的角色。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学习条件。
例如,“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节课的导入可做如下的设计:“先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学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要研究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2)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3)需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下面我们就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当然,在使用复习的方法引入新课时,不能占用太长的时间。因为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是教学的黄金时间。此时,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必然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
②、教具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借助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等手段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由于教师使用的教学媒体,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因此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和直接的兴趣。借用直观教具创设的情境,教师及时地针对学生观察到的内容设置疑问,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变直接兴趣为间接兴趣,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例如,“硫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导入可做如下的设计:教师先演示白纸的脱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以下问题“白纸为什么会变黑?”接着,教师说道:“要探索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硫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③、设置疑问导入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通过演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电诸方面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通过实验巧疑布阵、设置悬念。 
④、创设情境导入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可以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比如苗志芳老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屠狗洞”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了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教学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再如冀璐老师在上分子和原子这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演示了这样几个实验:事先准备好一个喷有香水的手帕,在教室里抖动一下,教室后面的学生惊呼:好香啊!然后加热试管中的水至沸腾,试管中的水会减少。通过这些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确实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方式方法得当是提高新授课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以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获得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①  、为学生构建表现自我的平台。
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能把这种积极性转化为一种持久的人生趣味的,就是成就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来说,他的自信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强化,他的能力要通过这个平台来锤炼,对知识的获取,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在实践中,我们在化学课堂上开放讲台,讨论采取群言堂,学习采取能者为师,实验自主进行等,这些都为学生才能的张扬构建了多维平台。
②、恰到好处的比喻能为课堂增色
在进行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时,我们往往因为无法展示给学生具体的实物,无法用形象的实验来表现而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难于接受。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形象的比喻则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比如我们在讲授原子的构成时,对学生说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就在原子核外的空间内绕核作高速运动。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学生很难想象。我们就把原子比作我校的运动场(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原子核就象在这个运动场中放了一个小小的乒乓球,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原子核外的这个相对空间有多大,那么电子就象一只小蚂蚁在这个操场上运动,当然他的运动速度要快得多。在讲授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时,我们是先和学生回忆了一下在运动场上长跑的情况:发令员一声令下,所有同学冲出起跑线几乎没有什么差距,但是一分钟以后,可能体力最好的几位同学就跑到前面了,体力比较好的一些同学就稍微落后了,体力较差的几位同学就落后了。这样同学们就分出了层次(学生答)。电子的能量也有高低,电子运动要克服原子核对它的吸引力。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而且电子能量越高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近。
②  、科学有效地的提问
[过去提问]随意性大,没有反复推敲、仔细斟酌,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语言。
[现在提问] “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不同的想法吗?”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接受的区域。
问题的设置,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地理解、熟练地掌握教材内部结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所设计的问题应使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又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比如在《水的净化》这个课题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以下一连串的问题:1、平时饮用的是什么水?(自来水)来自哪里?2、河、湖、海水为什么有出现浑浊的现象?能直接饮用吗?3、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的流程有哪些?4、自来水是纯净物吗?5、要到较纯的水该怎么办?6、净水的措施有哪些?达到什么程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它能步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层层开发学生思维,而且一连串问题串联起课题的中心内容,这就体现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源,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就必须要让学生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后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喜欢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同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比如我们在讲授氯化钠的形成以后,就有学生提问,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氯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不带电的离子化合物这很好理解。但如果是镁离子和氯离子在一起那该怎么办呢?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苗老师没有立即给他答案,而是让他想想。第二天这位同学来告诉他,如果用一个镁离子和两个氯离子结合是否就可以解决了。苗老师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如果大多数同学都能象这样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后面化合价的理解,化学式的书写这些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⑤、教给学生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跳出固有形式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通过识辨、类比、变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以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封闭状态过度到开放状态,让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并通过联想迁移,拓宽思路,捕捉有用信息进行主体思维。如:一般情况下学生觉得水火不能共存,通过奥运火炬水下传递的情景,猜想燃烧的条件到利用控制变量法验证,最后重现水火共存的场景。不仅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让学生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
⑥、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做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同时可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学校层面:化学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自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化学成绩由下滑后又跃居乡镇前列。2011—2014年连续4年荣获乡镇第一名。我校的化学教师也连续4年获得县中考化学优胜学科教师。教研组在2014年被县评为“优秀教研组”。 
(二)教师层面
1、教学理念发生重大变化,教学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①新授课教学从重知识传授到重目标达成
新授课教学要强调目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目标行为,不是随意行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出示目标,通过目标的出示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明确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这样才有的放矢,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会全身心的完成导学案,才会认真的观察实验,认真的总结归纳结论和学习方法。目标是课堂上指引学生的航标,是抓主学生主体的有力措施。
②新授课教学从重知识讲解向重教法转变。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多维度多角度去构思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用电子白板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比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守恒的原因时,通过电子白板的功能来展示电解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一是看原子前后的种类二是清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这样让微观的概念以宏观的形式,通过数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从而让学生理解了守恒的原因,突破了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③新授课教学从重学生练习向重学法指导转变。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和老师的教是两条平行线,老师讲完了学生就开始做练习,对教学的反馈不能当堂反馈。现在通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注重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突出其主体地位,学生掌握程度在老师心目中能一目了然。如:在讲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时,通过让学生写熟知物质的化学式,再让学生观察共同点对物质进行归类,通过发现共同点明确概念的关键所在,达到了理解概念领悟概念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学习方法,那就是由点到面,归类类推的方法,这样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达到了反馈教学效果的目的。
④新授课教学从重传授知识向全面育人转变。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基础千差万别,学生的心理也是各不相同,作为教育不能只是精英教育。教育要让所有学生全面成长,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这种观点得到更进一步体现和加强。一是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指导;二是注重了学生的成长,像冀璐老师在讲燃料和热量时,通过我们秭归的瓦斯爆炸事故引入要研究的内容,让鲜明的事实让学生明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珍爱生命必须从我们自身做起那就是要掌握科学知识,这样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⑤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课题组教师一人先设计导学案,然后县级骨干教师审核修改,最后定案。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2、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①三课:杜剑老师在2011年省中学化学实验创新大赛决赛中《气体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隔》获得第一名,获省、市一等奖;2011在镇“课内比教学”活动获二等奖;省NOC大赛中《分子和原子》获省三等奖,课件《常见的碱》获市二等奖;在镇“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白板课件”一等奖;2014年公开课《常见的气体制取》先后到磨坪中学、归州中学参加“送教下乡”活动; 2015年在全县教研会中作《物质的转化与推断》专题讲座;郭庆老师在2014年全县“课内比教学”中获得三等奖;冀璐老师在2011年全县“课内比教学”中获得二等奖;汪玉铭、杜剑和苗志芳老师在县“三课达标”的活动中示范课验收。
②论文论著:苗志芳老师撰写《浅谈如何提高化学新授课的高效性》刊于吉林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华章》2012年第7期;《立足新授,创化学高效课堂》刊于2012年县《教学研究》;《第九单元知识清单》、《清单在手课程无忧》、《C还原CuO与CO还原CuO实验辨析》、《酸和碱测试题》《解读“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等刊于《中学生学习报化学周刊》上发表;论文《提高新授课的有效性》2015年获县一等奖;《让新课教学成为高效课堂的主阵地》2011年获县二等奖;杜剑老师《生活中的物品在理化实验中的应用》刊于《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年第2期;《创新实验 让精彩纷至沓来》刊于《湖北教育》2013年第12期;《增补实验证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刊于《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2年第一期,《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的间隔》成果在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全解》公开出版发行;《化石燃料考题一览》刊于《中学生学习报》2011年第18期;《让创新实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获省二等奖,2015年全市原创试题评比中《溶解度曲线》获得市二等奖;《浅谈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如何提高新授课教学的有效性》《注重衔接提高新授课教学的有效性》等获县二等奖。
③表彰:通过课题的研究,苗志芳老师被市教科院评为“宜昌市初中化学优秀学科教师”;被县组织部和人社局表彰为“秭归县第五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汪玉铭和苗志芳老师被县教育局评为“秭归县初中化学骨干教师”。
④辅导学生:2014年辅导学生余幼波《果蔬安全调查报告》在宜昌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节中荣获优秀奖;苗志芳、郭庆、杜剑被镇评为“优秀辅导员”。
(三)学生层面
化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化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可见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研究的新授课有效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四年的研究,我校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1)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心理学明确指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在四年的研究中我们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放在首位,整个教学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邀请其它学科的科任老师来听化学课,被邀请的老师听课后发出感叹:有些学生上其它的课昏昏欲睡,而上化学课却兴致勃勃,《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确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改变了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我们课题组创设了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环节是:引入新课---出示目标------学生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学生展示(个人展示、小组展示)--------交互反馈------多边评价-------归纳整合-----构建新知------运用新知。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独学,产生疑问,通过对学、群学的方式倾听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疑问,而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与不足。通过展示、反馈,收集到了强大的信息流,师引导学生对信息归纳整理构建新知。
(3)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情感
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养成了以下学习习惯与情感。
①通过我们组织的化学用语知识竞赛活动,学生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了。
②动手能力提高了。通过课堂教师的细心教导,在实验操作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规范性强,效果更好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变了。学习化学情感打开了,思路开阔了敢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去体验、去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1)前4年研究存在的问题:
1、师资流动大,实验教师的不同追求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化学属于教师比较少的学科,近几年分配到我校的化学教师留不住。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好不容易培养一名年轻的化学优秀教师离开我们的队伍。
2、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习惯犯经验主义,习惯于过去的课堂结构,穿新鞋走老路,存在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蜻蜓点水、重知识目标轻能力目标,不能根据学情灵活调整等问题。
(2)经后研究的方向:
①怎样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来转化班级班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取决于良好的班风,一旦班风出现问题,严重干扰我们的教学效果。面对学习习惯差,不听从指挥的学生。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打动我们的学生是我们比较困惑的问题。
②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强化了中考功能,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功能。教学中片面地压缩新课学习时间,加快教学进度,弱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延长复习课时间,拉长结果和结论的训练,只能看到显形的知识,不能看到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在化学教师的视野中具体的知识不断清晰,而整体上的学科价值和学科思想方法却不断模糊。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开展《初中化学学科思想方法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标高,让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十、参考书目
[1]杨金凤.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中学化学,2011.1
[2] 王玉蓉.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宜昌高校课堂,2013.4
[3]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4]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J/OL].www.mathsedu.com
结束语:课题的研究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相信我们的研究并没有结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对教师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它同时也是教师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精彩上好每节课是我们每位老师永恒的追求,开心幸福工作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