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研究课题申报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  

    作者:何英 来源:新北区实验中学

  •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情境化……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情趣的学习乐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在认识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导致课堂形、实不一致,教学内容不明确,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结构设计不清晰,课堂教学缺乏让学生有效探索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表面化,教学效率低下。

    鉴于此提出课题:构建清晰的课堂结构,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于2007年10月开题,预计到2010年10月结题,历时三年时间,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前阶段概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课堂教学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因素:目标、过程、反馈。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大多是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所谓过程,就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将研究这三个要素的清晰有效性。

    2、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智能为主旨”的原则,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变为以教学生会学为主的课,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主动掌握这一结构的认知程序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课型(概念课、练习课、专题课、实验课等)设计不同结构,采用不同的教法,逐步优化学科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提高教师设计教案、驾御课堂、指导学生的能力。

    4、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查阅法

    (二)研究途径:本课题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课题组成员分别以学科为单位进行教案研究、示范课研究,从理论的层面、实践的层面、清晰的层面、有效的层面对各种课型的结构加以分析,归纳,形成本学科的各种课型的课堂结构的教学模式,再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和优势进行经验借鉴,最后形成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我校的校本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上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四、课题研究基础

    课改至今,课堂已趋于理性,教师已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怪,而是转向实效。因此,本课题现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并且卓有成效。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教法、不同学法这一理论,别人的经验要通过我们的内化方可鉴戒,加上近年来教材变化较大,更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所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形成我校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并成长一批骨干教师。

    前一阶段研究成果

    (一)、开课情况:

    ①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何英:苏科版七上:《线段、射线、直线》获校春蕾杯一等奖

    高茹:苏科版七上:《丰富的图形世界(1)》

    周立言:苏科版九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万丽:苏科版七上:《角》获校春蕾杯一等奖

    包枫桦:苏科版七上:《线段、射线、直线》

    曹宣:苏科版七上:《角》

    王丹娟:苏科版七上:《从问题到方程(1) 》;《线段、射线、直线》

    ②2008年2月-2008年7月

    俞艳:苏科版八下:《生活中的不等式》

    包枫桦:苏科版九下:《正切》

    王丹娟:苏科版七下:《确定与不确定》

    朱晓玲:苏科版八下:《说理》

    (二)、相关论文:

    朱晓玲:2007年11月论文《化静为动,以动促思—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获省“师陶杯”三等奖。

    何英:《创设数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发表于2007年8月版《中外企业家》;《中学数学课堂新课改的理性思考》发表于2007年7月版《中外企业家》、同时获2007年10月新北区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高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获2007年10月新北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8年7月在校案例评比中获三等奖。

    何英:《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表于2008年9月15日出版的常州教育报教师版;《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几点谈》于2008年区年会交流.

    王丹娟:撰写了论文《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

    三、获奖情况:

    高茹:2008年9月获区优秀班主任;2008年8月获区政府嘉奖;2008年7月获校优秀班主任。

    何英:2008年9月获区先进教育工作者;2008年8月获区政府嘉奖。

    俞艳:2008年8月获区政府嘉奖。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第一,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 “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课堂已趋于理性,教师已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怪,而是转向实效。因此,本课题现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并且卓有成效。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教法、不同学法这一理论,别人的经验要通过我们的内化方可鉴戒,加上近年来教材变化较大,更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2008-10-26


  •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