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文化观的有效历史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新课程文化观的有效历史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出处南京市教研室
作者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侯建飞、袁廷虎

一、对本课题的两个理论概念的基本阐释

  1新课程文化观

    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

    新课程文化观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从文化根源和文化发展上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文化层次上看,课程文化应该正确对待知识、技能和智慧,力争塑造完美人的完善,自由的心灵,全面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课程文化建设在以人为本;新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关注生命教育、体验生命的深度和理想的高度。

    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精神文化,其中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内核。

    新课程文化的特征是:

    1、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与人文理想,是新的课程文化与旧的课程文化的在教育的意义、价值和精神层面的根本区别。

    2、作为一种制度文化,课程无疑是一种刚性规定。新课程从制度设计层面(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形态等),以制度化的刚性要求力图保证统一与选择、规范与创新、预设与生成、过程与目标的结合,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3、作为一种组织和行为文化,新课程强调师生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性创造性,提倡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性参与性,促进一种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合作性共享性

    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是基于新课程的文化观,以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展开与实施为主轴,通过对涉及有效教学的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在操作层面提供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

    2、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就开始致力于探索一种旨在提高教学效率的班级教学制。

    有效教学理论(effective  teaching)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革命后,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使整个社会的效率意识得到加强,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开始重视效率,有效教学理论随之产生。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还受到二十世纪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心理学的影响。20世纪以来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中,有效教学理论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研究主要是围绕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而展开。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到6070年代,国外的研究已扩展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加涅(Gagné, R.M.)、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认为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更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强调了社会文化与社会交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合作的建构过程。

国内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1],学术界目前对有效教学还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界定,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有效性指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的特性;在有效课堂教学上,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进步、在情感上体验幸福,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也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发展需要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得俱佳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3]。还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或方式对学生施以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4]。这类观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5]。但这类观点在更多地照顾到学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身发展价值。同时,它注重了教学结果的有效性而忽略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另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三重意蕴[6]。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7]。这里所指的有效果即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益即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即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产出(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这类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与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高度统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注重社会和个体的需求。但是教学效果并不能仅看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人的进步与发展并不是都是显性的,更不是在教学过程一结束就能立即显现出来的,也并不是都可以测量的。所以说,这种界定只看到了教学活动的即时性、显性的、预设性的效果,看不到滞后性的、隐性的、生成性的效果.


[1] 崔允漷,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中小学教材教学(月刊),2005年第2

[2]顾之川,论教学的有效性,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5

[3]林德全,有效教学研究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

[4]熊文中,新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教师如何作为,辽宁教育,2006年第12

[5]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课程·教材·教法,20058

[6]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

[7]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5

 

二、强化研究的三个原则

    1、理论性。课题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模型的指导。有效历史教学的展开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以系统的思想为指导,在新课程教育理论如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等理论支撑下,认真研究新课程文化观下有效历史教学的实施;

    2、实践性。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关注的不是专门理论的辨析,也不是某一具体教学方式的论述,而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教学的重大突破,重要问题的解决,以及呈现出来的需要进一步展开深入的新问题,力求从更为整体的、动态的、生长的学科认识出发,把蕴含在学科教学中的行动智慧呈现出来。

    3、有效性。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关键要突显一个字,要真的发现问题,发现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为此要以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度调研为切入点,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为立足点,对问题的深刻解决为归结点。

 

三、把握研究的五个内涵

    本课题研究的主干内容是围绕历史学科有效教学,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维度进行,基本内涵包括:

    1、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2、历史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关键点的实施策略;

    3、以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养成与实施策略;

    4、历史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5、有效历史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处理好研究的三种关系

    第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只有同实践结合,并生成出新的行为范式,才能显示出力量。在一定理论模型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分析研究有效教学的相关因素,要处理好一般因素与个别因素的关系,关键因素与非关键因素的关系,方法因素与具体因素的关系,注意辩证的逻辑的统一。

    第二,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普遍只能在特殊中存在,只能通过特殊存在。任何特殊都是普遍,反之,任何普遍都是特殊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普遍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任何特殊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普遍之中。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影响有效历史教学的相关因素,有普遍与特殊之分,制约有效历史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有普遍与特殊之别,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从特殊到普遍,也要从普遍到特殊,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把普遍问题从特殊问题中分离出来,把普遍因素从特殊因素中概括出来,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问题的现象中抽取出来。

    第三,点与面的关系。实施课题研究,要注意蹲点抓面以点带面

    1选点。选择适宜的学校、年级、班级、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点与典型,这样的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能对全盘工作起示范作用。

    2蹲点。点不在多而在于能深入地蹲下去,认真分析研究问题,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做法,并具体分析哪些经验做法具有普遍性,哪些经验做法只有特殊性等。

    3跑点。再寻找若干适宜的典型,进行比较分析,反复验证。

    4抓面。将上的经验总结推广,带动面上,推动一般。


 

[8]关文信,有效教学内涵探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

 

五、采取研究的四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个案研究法

 

六、推进研究的四个步骤

    本课题对问题研究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发现与收集——分析与对策——实践与解决——修正与完善。

    即从影响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相关因素的梳理分析入手,找出问题在教学中的表象,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路径、方法、策略),再验证方案的正确与否,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七、落实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深入实验点,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度调研,梳理影响有效教学的相关因素,提炼出有针对性问题,并在操作层面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时间在20097月结束。

    第二阶段,结合本课题中期评估,完成主要论著、论文、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片断)、电子光盘等成果;并将有效历史教学的问题解决策略模式回归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修正。时间在20107月结束。

    第三阶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使之规范成形,并推广研究成果,指导面上的一般教学。完成结题论证。时间在201012月结束。

    以上每个阶段,本课题组全体成员都参加,具体由侯建飞、袁廷虎等人负责。

 

八、取得研究的三方面成果

    1、论著,即正式出版新课程文化观下有效历史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论著。

    2、案例、课堂实录(片断)的电子光盘等,即初、高中全套《有效历史教学研究》案例,初、高中全套《有效历史教学课堂实录(片断)》的电子光盘等。

    3、论文,在省级以上和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