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2011XKT-ZXSW024

课题名称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研究

负责人

王伟

所在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结题报告

关键词

人文素养,初中生物,生命理念,育人为本,培养策略

结题

报告

摘要

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形成人的问题,反思我们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大多重视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人文素养的养成,这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极为不符。本课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以下七的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1理解生命理念,体会人文精神;2落实生态教育,确立人文关怀;3重视科学史教育,感悟人文精神;4深挖教材资源,感受人文情怀;5丰富教学方式,培养人文素质;6关注社会科技,渗透人文思想;7鼓励创新探究,体现人文素养。我们以教学片段为例证,值得在日常教学中推广。只有将人文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全人”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结题报告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研究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形成人的问题,也就是形成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目的和怎么形成人的教育方式这两个问题[1]。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2]。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重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导致了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目的,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人文素养的养成。

新时代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确定了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3],具有明确、全面和稳定的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是全面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基础是文,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自己记忆人文和科学的看法就不同,对人文的追求及其形成方式也不同。以人为本的科学世界观是认识和形成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依据”。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需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即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创的意识上来[4]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教育,传授的是科学和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而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不仅强调思想的健康,还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中只重视科学素养,忽视人文素养,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如果把两者剥离,会培养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者不懂科学技术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更要善于发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没有崇高的人文精神作为底蕴的人类是可悲的。本研究基于教学实践,着重探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同时,挖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完成传播科学-人文知识、科学-人文方法、科学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们倡导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的完整生物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基于相关教学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来回答“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探讨了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方法和过程如下:

1. 20115

前期调研,立题:了解相关教育教学原理,收集资料,提交开题报告。

2. 20115-6

深入探讨主题,展开课题研究。

3. 20117-8

探讨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深入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资源。

4. 20119-10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提升策略;提交中期报告。

5. 201111

课题总结,整理资料,提交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本课题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浅谈如下:

1. 理解生命理念,体会人文精神

结合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培养人文精神可以从生命教育的理念入手。生命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体,都只有一次,它是如此的珍贵而重要。然而在学习压力增大的今天,有些学生应失落和迷惘的心态,或缺乏正确的竞争观而走上绝路,令我们心痛同时,我们也需要立刻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基础,也是体会人文精神的基础。

例如在《人的由来》一章,可以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在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后,体会“爱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唤醒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了解每次参与受精作用的一亿个左右的精子最后只有一个最健康最具生命活力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需要大约280天才能分娩降世,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应该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善待自己的生命,也需要保持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在学习《青春期》一节时,由学生自己讲述心声,坦然面对身心的变化;在学习《健康的生活》一章时,让学生了解烟酒、毒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要从小、从自我做起拒绝烟酒、拒绝毒品的意识。在学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中,使学生认识到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上加以分析,从各种营养物质的缺乏症上去考虑,结合自身的发育状况,找出适合自己和家人的营养食谱,纠正偏食、爱吃零食等毛病。珍爱生命不仅是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认真积极地生活,健康的成长,也需要应对挫折,也需要正视死亡的过程。要每一个生命,都要走向死亡,应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让生命不朽,即肉体生命虽然会消失,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不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的思想,体会人文精神。

2. 落实生态教育,确立人文关怀

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人及其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本原,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之物,并非人的创造,是人赖以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初中生物人教版的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展开十大主题,教学中可以安排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在关注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安危、关注家园健康的气氛中,确立人文关怀。

以人教版中《生物圈》一章的整体设计为例,可以给一章内容设置一个大的背景,如这一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自己最爱的那种生物,然后为生物寻找家园。首先通过几个星球竞标的形式开展,最终地球获胜,然后为了在地球上好好生活,所以要进行去地球前的培训,生物们知道了地球上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要想办法适应环境,同时发现自己也可以影响环境,最后,因为生物数量太多所以要分散来住,所以生物们根据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找到了适合自己生活的家园,要分开了,我大家在向伙伴们介绍我们家园的特点时突然发现,我们的家园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有着相互的联系,是一个整体叫做生物圈。最后,我们还是冷静客观的看到了我们现在的生物圈已经受到了很多破坏。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真正把自己看作了知识的主人公,愿意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能力才有所提高,情感才有所升华。

再如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和八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两章,可以由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汇报交流,结合近年来越发增多的生态污染事件,了解破坏环境事件的负面效应,增强环境意识,对自然、对祖国、对人类、对地球家园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生态道德价值观。

3. 重视科学史教育,感悟人文精神

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物科学史一方面从历史角度直观反映了科学家探究真理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深层次突出了科学家的思辨过程和奋斗史。

例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一节,再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介绍关键实验和实验结论,由学生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同时理解科学在不断前进,也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

在七年级《人类起源与发展》一节可以先简单介绍达尔文,在八年级《生物的进化》一章,再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去掉伟大科学家的神秘面纱,像朋友一样去了解真实的达尔文,更容易引发学生对进化论的认同与深层次地思考。

再如八年级《基因的显性和隐形》一节,可以从人文精神的角度介绍孟德尔:在科学界十分孤独的孟德尔潜心进行着自己的研究,这位遗传学奠基人在过世几十年后才被科学界所认识,现今人们已经开始向控制遗传机制、防治遗传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于人类的工作方向前进,而这一切都与圣托马斯修道院那个献身于科学的修道士的名字相连,也和修道院支持他的无名的院长相关。使学生了解到任何伟大发现的背后,除了科学家的奋斗,也有很多相关工作者的默默支持,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崇敬。

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先后6年时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才培养出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让世界远离饥饿,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而他淡泊名利,脚踏实地,为科学、为解决人类饥饿问题不为艰难,终身奉献,至今仍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的第一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感悟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深挖教材资源,感受人文情怀

中国古诗词和近代作品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生物教材中有《生物学与文学》的小专栏,促进学生感受人文情怀。在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资源:如有古诗词中有大量的诗词描绘生物个体的特点,《诗经·国风》中的《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迎风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诗词则反映了生命现象,例如不同生物之间、或者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诗经·国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李绅《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生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另一方面的例子,如关于秋愁的描绘: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对于为什么会有秋愁,今天的生物学研究已经能够利用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知识去进行解释了。再如介绍两栖动物繁殖时,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了解蛙鸣的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学生陶醉于诗词意境其中,欣赏感受美,也体会文人墨客的细心观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除了直接利用古诗文,还可利用《西游记》,在讲克隆技术时,介绍最早的克隆技术实际在中国,它的产物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孙猴子;利用《红楼梦》,在讲到人体内60%--70%都是水时,引用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在讲到心脏连接的主要血管时,说人都说比干有七窍玲珑心,而红楼梦里描写林戴玉非常聪明时说她“心比比干多一窍”,说明曹雪芹还是有一些解剖学知识的,而且告诉学生“我们都比比干多一窍,大家都很聪明”。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但吸引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5. 丰富教学方式,培养人文素质

培养人文素养,要注重思学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种子植物》一节,将种子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剖种子的结构并掌握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方法,通过比较得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不同点,并掌握种子的结构,然后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两个探究性课题的结合,便于学生理解由种子到幼苗的过程。亲自的种植试验和细心的观察,对植物的生命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和主动地爱护。

课堂语言也不应只有生硬的科学语句,如介绍生物进化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去阐明:“生命在地球上逐步演化到如今的状态,每一次的灭绝与演化中出现的各种生命形式,都值得我们去欣赏。生命的树干可分裂为两个支干,问世不久的动物支干和继续分叉的植物支干,而人类是动物支干的一个嫩枝。在生命诞生后漫长的20多亿年期间,它始终存在于植物界,后来,它孕育了一种突变,一个构成像单细胞原始生物,它有一张嘴,可以吞噬世界,有纤毛,可以迁徙狩猎,再后来,我们的统治时期开始了。”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观看“人与自然”等影像资料,播放最新的纪录片《家园》、《美丽中国》、《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大秦岭》等,或组织学生在动物园、植物园的观察,去掉教师的语言,由学生自己去体验生命的真与美。

6. 关注社会科技,渗透人文思想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人们永无止境地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它包括人们通过对世界的认识、利用和改造,以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可见,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近年来生物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解决粮食、能源、疾病、生态问题的曙光,却也有不安。在科学-技术-社会的STS教育中,也应渗透人文思维,进行科学-人文教育。

如关注社会最新的热点话题,由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的杂交水稻,引发学生对世界粮食问题的思考,目前世界仍有六分之一的人处于饥饿状态,前景并不乐观。西安世园会的主题“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由学生探讨城市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核污染与生物圈环境,再次成为人们担忧的焦点。转基因食物和食品非法添加物的新闻,常常出现在报纸头条。甲流、超级病毒、癌症等疾病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后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解码生命。克雷格文特尔合成第一个人造生命,等等。通过社会新闻和科技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认同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要正确使用才能为发挥最优的价值。

7. 鼓励创新探究,体现人文素养

“为创造性而教”是我们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和理想。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杨振宁教授说过:“创新比诺贝尔奖更重要”。培养人文素养,要注重知行统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我国历代教育学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这里的思考除了对科学真相的探究思考外,对人文素养的体会更为重要。

例如从探究不同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延伸到探究不同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从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延伸到探究酸雨、白色污染、粉尘对于生物的影响等等,培养学生进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另外,联系生活“认识艾滋病”、“认识白色污染”等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个性健全发展”才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的全面发展”才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带带递交。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出人文的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 [5]”。没有崇高的人文精神作为底蕴的人类是可悲的。美国教育学家赫斯柏说:“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部分”。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育人为本”。我们倡导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的完整生物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生命课堂”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未来的人才在拥有高度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更要拥有厚实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初中教育就应当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打好基础。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学高为师”的“伦理先知”教育规劝,更需要“身正为范”的“楷模先知”行为示范。每位教师都应该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将人文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全人”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本课题时间较短,还应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升。

2. 教无定法,本课题总结的方法要因学生因具体情况而相互结合实施,时刻以育人为本。

3.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测评有一定困难,课题的成效考察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J].教育研究, 2006,(10):8-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3] 肖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4] 蔡伟.普通中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21,21-23

[5] 余秋雨.千年庭院[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