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阶段论文报告

《注重积累、学会阅读、培养语感、形成能力》课题阶段论文报告  

   

   

一、对本课题的认识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也仅就某一方面进行探讨,来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我们认为,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加强课内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一把快犁。其实,博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宝贵经验,它的重要作用也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的。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正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使课堂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  

   

而当前,加强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小学阅读教学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一篇课文的课堂模式到一个训练组中不同类型课文的各种教学模式,从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到适应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特点的课文的各种教学变式,从教学模式的框架建构至具体操作与方法的探讨,人们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认识也越来越具体、深入。这对于深化阅读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命、解决阅读教学过程不够完善合理的问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优化环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校在“橱窗”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得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我校为学生订阅了各种书籍,报刊杂志等,每天开放阅览室,定期更换报纸,充分发挥了报刊、杂志的最大效益。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开辟了佳作赏析节目,并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图书……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加强指导,培养兴趣  

   

无意注意是小学生的主要特征。它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课题,也是搞好课外阅读的主要课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实际情况,独立阅读常常会遇到不少困难,这会给阅读兴趣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只有知道了读什么书,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能对课外阅读有兴趣。我们首先教会学生筛选读物,除了教师推荐一此些好书外,也允许污水处理自主选择不涉及原则性问题、不违法、不违反论理道德的书来读,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用辅导讲座启发学生读书的直接兴趣。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学生怎样精谈和略读,教会学生边读边想的方法,怎样写笔记等。  

   

3.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1)“课本”导趣。“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帮助,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各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教完《狱中联欢》后,及时诱导学生去读《红岩》等等,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内容:学了《颐和园》,对祖国的名胜古迹知道多少?学《马背上的红军》看几个革命故事,讲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动人故事,学《三味书屋》请多了解一些鲁迅爷爷。学《只有一个地球》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学《牛郎织女》读一些民间故事……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学老舍先生的《林海》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养花》等。  

   

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相互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2)故事引趣。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反而能从讲者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听的欲望。教师便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然后开故事会,可由教师讲故事,也可由学生讲。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引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3)“季节”牵趣。一年四季,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赞美四季,每年在不同季节,我们都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观赏完后,便适时地牵引学生的兴趣,问他们看到的景色怎么样?然后让学生去读描写相应季节的诗歌或文章等,再开一个赞“春夏秋冬”的朗读会。这样,就把学生的举动由“看”牵引到“读”。从学生朗读的《春》《荷塘月色》《秋菊》《梅花》等文章中,可见学生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另外,一年之中,还有许多传统节目。如: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  

   

4)表演成趣。课内外有许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教完《狐假虎威》后,教师教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趁热打铁,举行一次表演比赛,以寓言故事为表演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许多寓言故事,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表演取得了成功。这样,通过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从儿童语言发展的活动规律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感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一是训练语义感,即对语言文字的丰富的蕴意的感悟,它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二是训练语法感,即训练对语言法规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现力。三是训练语韵感,即训练语言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四是训练语势感,即训练语言表达的语气、语势、风格等的感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尝试了以下学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  

   

1.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要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纸船和风筝》一课,在理解“天空中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一句时,教师分别出示“飘荡”与“漂流”两个词,让学生先辩认形近字,发现偏旁不同,并让学生自主区别两个词的意思,再贴在黑板的图画上,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体会两种事物的美,读出美的感受,反衬出美的事物失去后的难受心情,最后配上合适的音乐,朗读句子,使学生深深体会友谊是多么的珍贵。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生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缔。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足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3.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并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通过调查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高度“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一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段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解,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三、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一)广泛性  

   

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当时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应该把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作为协调发展的整合体。  

   

(二)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  

   

(三)实践性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注重主体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等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影响。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参加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在实践和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能力。  

   

四、本课题研究中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是去发现,我们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这样对于习惯接受性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本课题研究给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新的内涵。因为家庭、社会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所,那么家庭与社会都要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帮助,努力使社会、家庭都成为开放的学习环境。  

   

   

 2006-03-27      

 下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