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人才和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新世纪更需要创造型、复合型、合作型、个性化的人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会由原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内容的五个板块。设置“综合性学习”对于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 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及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多元整合。

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内在动力。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的直接原因。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在内容上,还整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等多种内容;体现在语文课本上,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功能上,语文学科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纽带,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记录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担负着传承人类科学和文化的重任。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离不开“现实生活”这块土壤,对教师来讲,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并体现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乃至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社 会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间、课内外、以及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最直接的动力。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世纪,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才的素质核心,作为基础教育主体学科的语文教育要率先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极富情感、形象的人文学科,蕴含着无限的创造空间。语文教育是从人的活动的角度,去考察、理解、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无论是语文的学习途径、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目的都离不开语文实践。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自己同社会生活、同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在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取向,《中庸》就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编撰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化”语文教科书。孔子创立了一套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才智教学与道德教育为一体,集内在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寓教于本性内心,寓德于仪礼外形。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智育与德育、内修与外学、启智与笃行、学文与学工、求是与求德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创立的这种智德、内外、知行合为一体的基本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 目标的统一,实现了德智体美、知行体用、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 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 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历次课程改革都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活动课的开设。《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与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通过研究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用新课程的理念,针对学生实际和年龄特点,选用适宜的活动形式,设计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语文,训练智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研究

2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3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

4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2008.9--2008.12

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在小学语文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2009.1--2010.7

完成实验研究的措施、方法并在教学中试用,论证其可行性、有效性,并对这些措施方法进行完善。对完善后的实验研究再次进行试验、论证效果。

 

第三阶段:(2010.8--2010.12

整理、分析课题实验材料,进行课题反思,完成消费结题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选题新颖实用。语文学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自由发展的余地太少,死记硬背多,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僵化局面,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为探究重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2、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 开展综合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开展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3、研究基础扎实。研究者平时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对研究课题有了一定的实践和思考。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

2、研究案例

3、教学设计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