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理想课堂认为,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学习,交流研讨,达成共识:初中学生语文自主预习指导与习惯培养对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减负提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汉滨区教育系统深入推进有效教学,积极打造高效课堂。而传统的初中语文课较低效,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艺术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自习能力,特别是课前预习方面的能力指导,才能对语文课堂产生正面的补充作用。

  依据调查情况分析:我镇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预习方法缺乏必要的持久性引导,许多学生不知怎样预习。老师因找不到省时有效的办法搜检、督促预习,在繁重的教学负担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作为语文学习前奏曲的预习也就成了一句口号,基本上没有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或被动预习。这样学生对教材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认识。课上又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而且一篇课文几课时就学完。这样课堂教学,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所以说,我们提出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课题研究概况

  (1)、主要事项:

  1.调查实验校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形成原因。

  2.深入班级对初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摸底。

  3.召开学生预习方法培训会,组织教师学习动员开展学生课前预习方式及方法指导。

  (2)、目标达成:

  1.通过探究语文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逐步推进语文课前预习常态化,实验校(谭坝九年制学校)初中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著提高。

  2.通过预习清单、导学案等对课前预习的实践,语文课堂有效性得到提升,通过质量检测发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学生体会到预习好处,自觉预习的意识在增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深入开展课前预习实践为同学们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 研究措施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

  2.通过观察分析,探析课前预习缺失的原因所在;

  3.运用行动研究法,探究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4.在实践中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运用。

  三、研究主要过程回顾

  课题探索阶段(2014年9月1日——11月20日)。2014年9月初,课题组成立并投入课题申报环节中,开题报告中确定郑贵军老师为课题负责人。开题报告之后,为了便于研究确定在谭坝九年制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时值谭坝学校积极推行高效课堂改革,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实施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尝试”其实就是先学后教的洋思中学教学模式,这也是指导我们课题研究的理论之一。在初中语文教研组实施同课异构,先行自主备课,然后集体讨论,调整备课思路及重点,各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修改。实施本课题研究后,预习作业的设计安排就成了一项重点内容。每篇课文的预习题都要从“有效性”出发,经过讨论,形成预习任务。

  调查分析阶段(2014年11月——12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我们特意从学生角度考虑设计调查问卷,在2014年12月初份进行调查问卷。问卷由20道题组成,内容涉及预习习惯、兴趣、内容、方法等领域。从本校三个年级随机选取了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00张。结果分析表明大多学生还是被动预习,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对课前预习重视程度不够,不关注预习质量;学生未养成预习习惯,不讲究预习方法,不善于合作学习。然后,课题组成员积极探求有效解决方法。

  效果反馈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为了了解预习效果,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备课之后上课之前,都会将具体的预习任务明确给学生,预习题或呈现在黑板、多媒体屏幕上,或印发纸张上,让学生预习有的放矢。每节新课教学教学的开始,都会让小组长检查预习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给老师。朗读任务的检查,抽读一段话;书面任务的检查,主要看书中预习痕迹和抽查掌握情况。例如,字词抽查字音的读法,抽查字形的写法,对重点词语的解释。上课开始,课题组教师先利用小黑板或电子屏幕为呈现媒体,抽查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完成掌握情况。对于无故不完成的学生适当惩戒,限期补上。通过正面引导、评价鼓励促使学生乐于预习、善于预习,逐步养成预习习惯。此外,课题组成员间,相互听课评课,及时分析反馈预习效果及课堂效益。

  优化设计与阶段小结(2015年3月)。课题组各成员结合教学实际从语文预习形式、内容上进行优化设计,全程监测预习的有效性。针对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综合性学习等不同题材的课型特点,讨论分析并优化设计了预习题或导学案。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初稿。召开中期交流会会议,安排下阶段课题研究工作

  总结提升,推广运用(2015年4月1日——2015年6月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准备结题。1.结合教学实际继续设计和修改实用优化的语文预习清单、导学案,并分析整理作为资料保存。 2.修改论文《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积极准备论文校级交流。3.课题组成员每人完成一篇较高质量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策略研究的教后反思或教学叙事。4.推广运用,要求学校抓好小学阶段学生预习落实,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初中部各学科都积极做好学生预习工作,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显著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备课重点有所调整。课题组教师本着研究服务教学宗旨,加强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强化了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的课后反思应包括有效性预习,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应该用何种方式呈现、怎样检查及评价,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反复实践、调整,确定了备课中的预习任务侧重点,最终确定包括字词积累、文学常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等四大块内容,不同的课文类型,侧重点又有不同。特别是备课时预习题设计发生很大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备课时陈述模糊预习的任务变为现在备课时写明了具体的预习清单、预习方案等。

  2.上课的环节有所调整。每节新课前,实验教师都会安排各小组长检查各学生的预习情况(笔记或痕迹),取代了上课时让学生举手看一看和象征性的问一问。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实验教师会通过小黑板、多媒体等媒介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做的好的学生,教师会适时表扬,激发其积极性。

  3.教后反思和教育叙事有了活水。以往课后反思,大家都注重在课堂得失上。本课题实施后,关注了课前有效预习这一板块,将课前预习、课堂效果、课后作业一并纳入教学反思范畴之内。同时对学生

  的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两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分析表明,实验之后,学生预习的任务更明确,更利于检查,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预习中来,自主学习的效果更好。

  4.课题研究引领作用得以体现。随着课题组研究工作的积极进行,各位教师的对于学生预习的必要性认识再提高,纷纷在本学科执教中认真落实。实验校小学部的语文教研组也把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作为校本研修主题,进行专题研究。

  五、存在问题与思考

  总之,经过近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有行动的快乐,有反思的欣喜,也有实践的不足和困惑。教师固有意识中存在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错误认识还尚有残余,彻底扭转过来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它是导致预习布置与落实中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是否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改变预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前提是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第二,预习即自学能力。第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第四,学生预习任务的有效落实与评价。

  教师如果能树立好正确的观念,就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改革语文预习教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久。也许成效一时不明显,但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