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问题导学引领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如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中小学全面铺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生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现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即探索性地学习生物课程,养成终生受用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许多教师埋头于全讲全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主宰了课堂。即使有提问,那些问题也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提问权牢牢地抓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思考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都是现成的,也就是前人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线索,并非真的疑问,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接受前人已经确定了的知识,并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老师安排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算是完成了。很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是表面的、复现性的问题,只是为了引诱学生接受、记忆现成的结论。问题只不过是一种陪衬,只是获取现知识的跳板而已,已最终消灭学生的问题为归宿。由于它常只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试题越来越向能力型方向转化。如高考试题中文字说明类、实验设计类题目的增加,强化了对学生分析、推理、综合、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因此,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性教学。它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变灌输学习为发现学习。它能促进知识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建构,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当前“削足适履式”的问题教学,积极研究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1.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了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思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有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环境中,有关研究认为应先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环节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把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方式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即以常态化下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将有价值的问题“课题化”,采用小课题的研究方式加以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在限定学时内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首要目标,改进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支撑性理论
  
  1、 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二,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问题定向教学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定向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问题的呈现与陈述;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根据已有知识针对问题展开陈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与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索与搜寻;学生列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可能提出的建议,尝试解答并检验;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问题定向教学实质是促进学生认识的螺旋性发展。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
  
  2、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3、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应用“问题导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生物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研究形成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问题导学”让学生根据问题,根据老师设置的情景,有目的地探索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问题导学”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通过教师的正确“导学”,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五、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与听课,了解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包括新模式运用与传统教学法的成功点与不足处,以及学校课堂教科研的成熟与制约因素,了解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呼声,摸索符合生物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2.优化“问题导学”的教学环境
  
  在实验的初期,实验班的教学不一定顺利,可能出现学生害怕答错,或者有问题不敢提的情况出现。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养成好问的习惯;且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遇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等。
  
  3.问题导学研究的小课题:(1)、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3)、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4)、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包括问题对话、问题研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5)、问题导学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6)、问题导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7)、如何有效利用多面小黑板。(8)、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9)如何关注帮扶课堂学习困难学生。(10)、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板书。(11)、问题导学法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12)如何设置有效达标检测。
  
  4.构建生物问题知识体系,注意问题“度”的设置。
  
  对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深入研究,针对各个知识点列出问题,构成知识体系,并且注意问题的角度、难度、密度、广度等方面的设置。
  
  5.问题导学中的引导技巧。
  
  找出关键知识点,在学生方法技能上给予指导,在学生情感上引导,多提鼓励性和赞赏性问题,让学生经常处于跃跃欲试,若有所思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6.问题导学模式实验。该模式的主要教学流程是:
  
  教师
  
  学生
  
  创设问题
  
  启中导学
  
  感知受启
  
  分析解决
  
  综合再启
  
  收获发展
  
  具体操作是:一、问题情境导入。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学习目标认定。师生共同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复习的内容。三、合作探究。找出疑难问题或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答、交流、展示,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爱动脑,会动脑。四、总结升华。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好的做法、讲解教学的难点。五、达标检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训练,要有坡度、密度、难度,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基本练习、对比联系、综合联系、实践联系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做到“放优生、促后进生”。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力求完美。
  
  六、课题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学习、查找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相对集中地选定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并定时作阶段成果汇报。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二)研究对象
  
  高三理科班,每四个班为一组,课题组成员分组具体负责实施
  
  七、课题的实施策略
  
  1、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课题组成员的意识。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学习开始就一边学习课题方案,一边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研究“课程论”“自主探究的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课标的解读”等材料。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通过学习,使成员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确保课题研究出成效。建立以学校监督指导——课题组具体实施的课题教研制度、材料缴交登记制度、教研成果汇编制度等,变制度为习惯。
  
  3、课题进入课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子课题的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以课题组为火车头,非成员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实验成果或课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汇总并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八、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培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2.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研究。
  
  3.组织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
  
  4.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研讨总结会,及时交流实验中的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
  
  5.办家长学校,取得家庭和社会上的支持。
  
  6.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加强资料管理。
  
  7.联系学校领导给予研究、实验等工作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1
  
  【3】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 北京出版社,2005.1
  
  【4】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
  
  【5】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6】陈红兵.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张汉光.生物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0】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