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南京市教研室    刘江田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4年秋季,江苏开始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2005年秋季,江苏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第一轮实验。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使理想的课程目标真正转化成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积极变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系统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搞好发展性评价。而在这一工作系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做好教学设计。如何按照新课程理念来设计化学新课程实施方案及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实施化学新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化学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化学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与方法。

课改伊始,关于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多属个体行为,发表的一些教学设计与案例大多是对化学新课程某些内容的教学经验。总体来看,对于化学新课程实施层面的研究比较零碎和经验化,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关资料缺乏普遍指导意义。我们在化学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过程中,从实际需要和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迅速启动了《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对于广大化学教师顺利实施化学新课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示范价值;同时,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整合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和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某种意义来说,新课程对于教师是从更新教学观念、重建教学设计范式开始的。这也是《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课题的价值所在。本课题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开始,针对如何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组织管理和学业成就发展评价等进行科学设计,分别从理论上、设计方法和策略上进行深入、具体研究,其中结合了大量来自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研究中亲身经历的教学设计实例和实践素材,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和整理,构建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型框架和范式,初步构建化学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课题研究过程既是发现和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提高的过程。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该课题研究将哲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学习科学、行为科学、化学教学论等方面的一般理论与化学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化学教学实践经验,形成有关化学新课程教学的设想,制订新课程教学工作的具体方案。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同步进行,开展课题研究。另外,该课题的理论基础还来源于课题组负责人及有关成员多年来对化学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如《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2]、《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库》[3]等,都为该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究式教学与合作学习理论。新课程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教学设计一方面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运用系统方法,以保证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事物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学生需要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与产生学习的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确定以下教学设计的原则。

3.1以学生为中心

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3)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2突出“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3.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3.4重视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3.5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3.6设计意义建构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课题研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1)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贴近生活和社会,培养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4)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转变学习方式;(5)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6)设计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设计的范型,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转化的中介,因其简约性、程序性、可操作性,已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推崇、所研究、所实践。基于上述理论和原则,结合我们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提出一些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作为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时参考。例如,突出科学探究的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如下图1

关注  参与

实验  探究

解释  推论

整合  精致

应用  迁移

反思  评价

学生活动

明确研究方向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实施方案、得出结论

思考假设、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推论

建构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对上述活动过程以及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进行总结

应用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关注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巡视和发现、参与和协作

鼓励和促动、支持和帮助

指导和督促、转化和改变

 

总结明确结论

概括生成概念原理

拓展补充知识

 

巡视、促动、发现、指导

 

引导、鼓励、评定、反馈

 

 

 

 


 

1  科学探究的建构模式

4.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是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该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4.1实践价值目标

实践价值目标是通过该课题行动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及时推广和应用,促进广大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研究化学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以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解决教学问题,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有效落实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4.2理论价值目标

在该课题中进一步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学理论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化学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推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化学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策略,并探索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整合模式。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按照不同的层次和环节,结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来进行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课题研究。

5.1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解决新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制订新课程教学的蓝图和宏观方法学。包括下列内容: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方案及考试说明等综合分析,确定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根据课程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指导意见。

《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推进规划化学》就是基于此项研究所形成的全市化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从20059月到11月省教育厅颁发《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开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选修指导》),各中学都处于新课程实施的摸索阶段,急需解决新课程各学科模块设置顺序、每周课时安排和教材预订等具体问题。为此,我们根据省《选修指导》,在借鉴第一批课改实验区经验和调查本市化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于2005年底组织课题组研究制定了《南京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推进规划》,对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推进步骤、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具体说明,并提供了《高中新课程化学科目各模块开设意见》等附件。2005年寒假对全市高一化学教师进行了及时宣讲和研训。这个规划对各中学有序推进新课程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5.2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是对一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阶段性规划。它是在完成课程教学设计之后,在了解学校的学年(或学期)教育教学计划,通读和初步研究教材,了解过去,特别是上学段(学期、学年)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动机因素以及学习表现等方面的一般特点和发展可能性,了解教学资源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下列工作:考虑本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跟前、后期间教学工作的联系;进一步确定本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进度、基本工作方针、措施以及教学评价工作;制定学段(学期、学年)实验和活动等计划。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我市各年级每学期教学内容和进度、调研测试范围的确定、期末调研测试试卷的设计及各模块教学建议就是基于此项研究。例如,向全市各中学发布的《必修化学教学建议》,在对照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三套不同版本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与选修模块的衔接关系的基础上,将人教版必修化学各节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弹性要求”“发展要求”和“不宜拓展”四个层次,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了具体界定: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达成;弹性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本节延伸;发展要求——全体学生可在必修内容结束时融会贯通,全面掌握;不宜拓展——不作要求或留待后续选修课程学习。为全市化学教师把握必修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5.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是对一个内容单元教学工作进行的局部规划,是以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设计为依据,对一单元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在比较深入地分析教学内容和主体状态的基础上,进行下列工作:研究课标、考纲和考题;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确定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的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包括怎样把握单元内容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怎样搞好重难点内容的教学、怎样发挥化学实验教育功能、划分各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方式等;确定单元的教学评价工作方案。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单元教学计划、提出具体教学建议等。

为了加强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研训,我们按照教学进度提前组织各年级分单元专题备课讲座和单元检测设计,其主要内容就是基于此项研究的成果。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为:本单元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与《江苏省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对比分析、考点与题型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实验与探究活动分析、总体教学设计、各节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典型教学案设计、单元检测设计等。

5.4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是在课程教学设计、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设计和单元(课题)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以课时为单位进行的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工作: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案或一体化教学案。我们组织的各年级分课时教学案设计、研究课点评研讨、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示范课及名特优教师说课录像等都属于课时教学设计研究的具体内容。

《新课程中学化学实用教学策略》(VCD6.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行):本研究选取中学化学典型课型内容(第一集: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第二集:空气;第三集:制取气体;第四集:分子和原子;第五集:水的净化。第六集:质量守恒定律),将新课程化学教学常用模式与策略融入其中,依托丰富而新颖的教学案例和方法,力求展现在新课标下,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多种操作方法和实践过程,将课堂教学策略的讨论落在具体的、情境化的实践之中。课题组成员担任主讲,在每节课中,根据具体的内容实施穿插教研员的及时点评,点评针对刚刚结束的环节、刚刚使用的策略加以述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从而形成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高中新课标示范课例化学》(VCD4碟)(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本研究选取高中化学概念课、理论课、元素化合物课和化学实验探究课四种基本课型的典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示范。全部课例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生动、具体阐述化学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与组织策略,揭示化学新课程基本课型的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及其运用策略。所选课例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改革的精神,为广大教师认识化学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教好新教材提供了生动范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对于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会有很大帮助。

《新课程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高中化学》(高一年级,必修1210VCD;高二年级,选修3510VCD)(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高中新课程高考复习名特教师说课》高三年级化学复习10VCD将于20099月完成):本系列片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和组织结构进行编排,涵盖必修12和选修15各模块所有教学内容,通过名特优教师(名师、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均为课题组成员)的同步说课,把每节课备课的思维过程和教学过程系统地展现出来,教师不仅说出“教什么”,而且着重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并结合学生的差异情况,由点到面地提供一些教法上的建议。为了让广大教师能够对说课的内容听得清晰,看得见,学得会,对于切实可行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说课教师本人所拥有的独特教学手段在说课过程中适时进行了示范。

5.5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复习迎考策略研究

教学设计必然涉及教学评价、测验考试、中考和高考复习等相关现实问题。课题组对化学新课程过程性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纸笔测验与考试命题技术、复习应考策略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例如,课题组在研究制定南京市《高中化学学分认定指导意见》时,将高中化学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细分为具体可操作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设计了具体的化学学业评价体系和化学学业成绩单,并对评价的方法、原则和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此外,课题组结合中考命题、全市高中期末调研测试、高三高考复习调研测试的研究和命题实践,对新课程命题原则、考查目标、测试范围、题型特点、试卷结构和命题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每次测试的数据对试题及考试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具体有效建议,指导教学和复习策略,及时向全市化学教师进行反馈,对全市化学新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提升。设计的化学新课程必修调研测试试卷获得全国化学新课程教学成果一等奖。

5.6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典型问题研究

在教学设计研究过程中,为了加强课题研究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在多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典型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例如,《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化学》一书(23万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从初中化学新课程课程标准、教材使用、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精选16个问题进行研究,每个问题从问题现象、问题思考、理论学习、他山之石、教学实践、策略研究、成效与反思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书被用作一些实验区教师培训资料,为化学教师研究解决化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中新课程教学问题与问题解决化学》(30万字,2008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四个部分涉及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系统性、资料性和实用性较强。课程教材篇:从课程教材和高考的视野,重点研究了各模块核心知识和高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要求,并对如何整合多种教材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和怎样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等教师普遍关注的11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教学策略篇:主要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14个主要问题。对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化学情境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化学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化学信息素养和解题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策略,以及各种化学典型内容的教学模式,从高考化学素养和能力考查要求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研究。评价考试篇:主要解决新课程评价与考试中的7个主要问题。在实践基础上对新课程过程性评价、习题的设计、高考试题的编制、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复习策略等进行了探讨。专业发展篇:主要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建设和化学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7个问题,包括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网络远程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校本教研、教学案的设计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栏目具有操作性。每个问题分为四个栏目。【问题的提出】从新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象,提出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问题的研究】联系与此问题有关的新课程教学和高考试题的要求,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抓住问题的本质原因进行深刻分析,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层面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等进行阐述。【成果与案例】介绍问题解决的成果与案例,具有普适性、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延伸思考】对问题解决的成效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延伸。文章具有可读性。案例研究是一种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这种研究不作单纯的理论阐述,而是从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归宿。本书对问题的研究,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远离“说教”面孔,贴近教师实际,许多案例都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各种市级专题研究课和点评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借鉴性。

概括起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l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范式与策略研究;

l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典型问题与对策研究;

l       初中化学新课程各章节教学要求及教学设计研究;

l       初中化学毕业升学考试要求与复习策略研究;

l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库研究;

l       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衔接研究;

l       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设置方案与衔接策略研究;

l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教学要求与策略研究;

l       高中化学不同版本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对比研究;

l       高中化学必修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教学复习策略研究;

l       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模块教学要求与策略研究;

l       化学新课程高考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研究;

l       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库研究;

l       化学习题与试题设计原则与技术研究;

l       化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l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

 

6.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及其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理论设计和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相结合,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化学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构建初、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与案例的完整体系。

鉴于该课题研究的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和实践性强、研究人员多等特点,采取专家引领、广泛发动、系统安排、分工协作、个体研究、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实践展评、反思提炼的方式进行研究,其基本运作模式如下:

各环节发挥教研员(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指导、管理、服务作用

各环节体现校本教研的理念和一线教师的主体性

计划

分工

备课

研究

预审

试讲

研讨

完善

实践

展评

反思

提炼

 

 

 

 

 

 


 

教学设计方法主要采用试验设计和系统设计。所谓试验设计,是设计者先根据某些理论或假说进行验证性教学试验,然后在总结试验情况、形成实践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过程比较深刻地概括了教学实践经验,使设计依据的可靠性增强,设计质量有所保证,加快了经验的累积过程,也对理性认识起到了检验、修正、完善、发展作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成熟。例如,我们组织的许多研究课就是用这种方法设计的。所谓系统设计,是依据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的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注重教学的指导理论的完备性,注重遵循教学系统的运行规律,运用相关的科学理论处理系统内的构成要素、结构方式、目标优化、约束条件、总体协调以及系统与环境关系等问题,并且综合集成了教学专家的经验和创造性思维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规范性、指向性、自觉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它能够使教学理论准确地转化成实践,使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本课题研究成果《新课程中学化学实用教学策略》、《新课程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高中化学》、《高中新课标示范课例化学》等录像中,许多教学设计就是采用的系统设计方法。

本课题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为:设计准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方法,具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结合。

6.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教学设计既要研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的优化与衔接、有效教学模式与策略、发展性过程评价与中考高考选拨性终端评价要求等宏观问题,又要研究各模块、各章节、甚至每课时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既要有课程和教学的理论视野,又要有教学细节的具体优化策略。因此,本课题注意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统筹整合,以此拓展教学设计研究思路和理论视野,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6.2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

文献研究是指对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书籍和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开展研究,从中得到启迪,激发灵感,进一步把握研究的方向。案例研究是通过对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已有成功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提炼,揭示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范式与策略。在该课题中,研究者把两者结合,既注重文献研究,及时把握信息,又开展案例研究,对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因果关系的归因分析。

6.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结合

在该课题中,研究者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以研究课公开展示和点评研讨的形式进行实践研究,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提炼与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

6.4专家引领与行动研究结合

在该课题中,教研员(课题负责人)统筹安排课题分工、研究方案,对每个子课题、每次专题讲座、每节研究课提出研究的重点问题、基本模式和设计理念等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研究者发动化学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化学教育行为开展行动研究,切实把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置于现实的化学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从中寻找研究的起点,跟踪研究的轨迹,归因研究的结果,推广研究的成果,改善研究的行为,优化化学教育教学行为。

6.5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结合

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的内容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两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课题研究的成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得到实践检验和及时推广,另一方面教研活动内容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其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升。课题研究人员大多是化学教研中心组成员,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机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

6.6教学设计与问题研究结合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南京市初、高中化学教师共进行了9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对课程教材的理解、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高考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教研等方面。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和归纳,根据其普遍性和重要性,确定研究专题,组织研究课和研讨活动,进行专题研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进行提炼,以此为基础组织骨干化学教师编写《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化学》[4]和《高中新课程教学问题与问题解决化学》[5]两本书,将教学设计与问题研究相结合,使其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7.课题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是:提前渗透-理论学习-问卷调查-专题研究-审核评议-修改完善-展示研讨-反思提炼-推广成果。整个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7.1铺垫阶段——组建队伍,启动研究

该课题研究从2004年秋季进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开始酝酿,着手组建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队伍,成立了南京市初中化学新课程研究指导小组及各区县新课程研究中心组,每月开展一次课题学习和研讨活动。20042005学年,组织有关课题研究人员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共组织了14次由各区县新课程研究中心组承担的新教材研究培训活动,有50多位骨干教师(包括区县化学教研员在内,平均每个区县45人)直接参与了初中化学新课程单元备课讲座、研究课、研究课点评活动,另有50多个化学教师参加了教学案例的设计,50多个化学教研组直接参与了单元备课或教学设计研讨活动。形成了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全书12个单元及课程标准5个主题内容复习的备课讲座材料和电子文件,50多节课的教学设计参考教案及课件、17个单元或专题的评价检测试题。在2004年下半年召开的全国新课程实施研讨会上,我市被中国化学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评为全国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单位。此外,我市选送的3篇教学案例参加全国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选都获奖。选送的10篇有关新课程实施研究论文参加江苏省新课程实施研究论文评选均获奖。有几节课被拍成录像课在南京教育电视频道播出。这些前期工作及其成果都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2005年秋季正式启动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7.2规范阶段——申报立项,有序推进

经过一年初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的研究探索,在积累经验、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200511月,课题组向江苏省教研室申报了《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的课题,该课题被批准为江苏省立项课题,进入了课题管理规范化和有序推进的轨道。开题论证专家组对课题研究方案给与了充分肯定,并进行了指导。市教研室课题管理中心按照研究方案定期对课题进行了督促和指导。课题组采取了“抓薄弱环节,促进平衡发展;抓经验推广,扩大研究成果;抓热点研究,开拓研究新领域”的推进策略。深入各区县和有关学校组织现场课题研讨交流。通过每月一次全市“四个一”专题教研活动及时向全市化学教师推广单元备课讲座、研究课、点评、教学案设计和单元检测等研究成果。

按照研究规划,至2006年暑假前,初中化学新课程经过两年实践和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实践与课题研究进入第2年。课题组指导各区县子课题组对所承担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剖析缘由,探索规律,提升水平,整理子课题结题材料,并指导成果整理、教学设计的提炼、研究报告的撰写。于200612月完成初中子课题结题材料和成果的整理。高中课题组直接由总课题组负责各模块教材分析、单元备课、教学案设计和研究课点评的分工、指导、管理和实施。课题组按照全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的规划,提前落实单元教学分析、课时教学设计、典型内容研究课等研究,通过组织单元备课讲座、研究课点评等教研活动和南京教研网定期向全市推广,在实践中反思完善研究成果。按照教学进度,20086月完成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各模块第一轮教学设计与案例的研究,并及时修改、整理,上传南京教研网推广。在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在06级、07级、08级高一和高二按照教学进度跟进开展了相关模块的第2轮和第3轮研究,并及时将新的教学设计与案例通过教研活动和南京教研网向全市化学教师推广。其间,课题组成员发表教学设计论文和教学案例多篇,积极推广研究成果。

7.3发展阶段——基于问题,深化研究

课题组在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中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统计和筛选,提炼问题,编制新的问卷跟进调查。课题组根据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确定研究专题,组织研究课和研讨活动,进行专题研究。2005年秋季开始,课题组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进行提炼,以此为基础启动初中课题组骨干化学教师编写《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化学》。高中课题组至20084月进行了6次问卷调查,在3年研究的基础上,随即也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教学问题与问题解决化学》一书的编写。同时,课题组根据有关出版社的要求,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的文本成果转化成音像出版物,进一步提升成果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向全国推广发行。

 

8.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8.1显性成果

1)主要出版物:

l      刘江田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化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l      刘江田主编.高中新课程教学问题与问题解决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l      刘江田主编.新课程中学化学实用教学策略.北京: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7

l      刘江田主编.体验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标说课、听课、评课:初中化学.郑州: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2005

l      刘江田主编.高中化学新课标示范课例. 北京: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8

l      刘江田主编.新课程高中化学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高一).北京: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8

l      刘江田主编.新课程高中化学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高二).北京:中央电化教育馆和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2009

以上内容包括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各课型常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策略及其教学案例分析,涵盖初、高中化学新课程全部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为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2)主要发表论文(按照论文题目、作者、期刊、年份期数排列,统计不全):

l      化学信息素养及其考察途径与培养策略.刘江田,化学教育,2008/12

l      构建化学和谐课堂的方法探究.陆建源,化学教育,2008/09

l      考查化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引领新课程的实施.刘江田,化学教育,2008/08

l      信息技术催生农村地区有效教研模式网络远程教研.刘莉莉,化学教育,2008/07

l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试题命制原则初探.陈益,化学教育,2008/04

l      科学设计教学起点  扎实实施有效教学.张发新,化学教育,2008/04

l      化学课堂设问的几个误区.张发新,化学教育,2007/05

l      真实性化学问题命题研究.刘江田;化学教育,2007/01

l      高中化学“STSE”试题命制探微.陈益;化学教学,2008/06

l      怎样判别晶胞.陈益;化学教学,2008/05

l      追问——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张发新,化学教学,2008/05

l      “葡萄糖结构和性质”的教学设计.龚国祥,化学教学,2008/02

l      也谈新课程标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钱海滨,化学教学,2008/02

l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陆建源,化学教学,2008/01

l      《金属氧化物》探究式教学设计.李惠娟;王延广,化学教学,2007/10

l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保志明,化学教学,2007/10

l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的探究教学设计.钱华,化学教学,2007/04

l      化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内容”的教学处理.张发新,化学教学,2007/04

l      浅述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在判别分子构型中的应用.陈益,化学教学,2007/06

l      “一体化教学案”的编写探究.陆建源,化学教学,2007/06

l      “含氯消毒剂组成和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陈益,化学教学,2006/06

l      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评析管理模式的构想.马春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1

l      新课程下中考命题的策略.刘江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3)在南京教研网上发布初、高中化学新课程系列教学案、教学课件。

4)组织全市初、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和新教材单元备课系列讲座。

5)组织全市初、高中化学新课程典型课系列研究公开课与点评研讨。

6)向全市各中学发布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推进规划(试行)。

7)向全市各中学发布南京市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模块开设意见(试行)。

8)向全市各中学发布南京市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

9)向全市各中学发布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教学建议(试行)。

1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和课例(包括实验创新设计和试题设计)在全国及全省新课程教学成果交流评选中获奖。

(11)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并实施高一必修教学调研测试与教学质量分析反馈。

8.2隐性成果:

1)课题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南京市新课程推进规划、教学指导意见、专题备课讲座、教学案、公开课等,有效地指导了全市化学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通过课题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促进了全市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按照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通过发表论文、出版书和VCD等成果,扩大了该课题在全国的影响。据有关出版和培训机构的反馈信息,一些成果被用作实验区教师培训资料,对教师理解和实践化学新课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4)培养锻炼了一支研究队伍。经过多年的合作研究,课题组成员及相关教师通过交流沟通、实践合作,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提高了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了基础。

5)创建了新课程背景下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整合模式。

 

9.课题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通过课题研究及其成果的及时推广,促进了南京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课题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南京市新课程推进规划、教学指导意见、专题备课讲座、教学案、公开课等,有效指导全市化学新课程的实施。

第二,通过课题研究及其成果的及时推广,促进了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成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第三,通过发表论文、出版书和VCD等成果,扩大了该课题在全国新课程实验区的影响。据有关出版和培训机构的反馈信息,一些成果被用作实验区教师培训资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四,培养锻炼了一支研究队伍。经过多年的合作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交流沟通、实践合作,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提高了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了基础。

 

10.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10.1存在的问题

该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限于时间,对有些问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例如,应对江苏省新课程高考方案,目前不同层次的学校对各模块的教学衔接有以下几种模式:参加“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按“化学l→化学2→选修1或选修4的模块顺序组织教学和复习,参加“选修学业水平测试”的模块教学顺序主要有:“化学1→化学2→选修5-选修4→选修3“化学1→化学2→选修3→选修4→选修5“化学l→化学2→选修5→选修3→选修4等,还有某些学校尝试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化学l→化学2主题1→化学2主题2+选修4→化学2主题3+选修5→选修3“化学l→化学2主题1+选修3→化学2主题2+选修4→化学2主题3+选修5模块教学顺序。各种顺序的适用对象和实际效果如何界定和比较?不同层次学校究竟应该怎样设计模块教学顺序?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各课型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限于条件,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的范围仅限于南京市的学校,所获得数据和成果的代表性、典型性还有待拓展。

10.2今后的研究设想

1)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和丰富化学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库。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常常是人们对人才和教育质量需求矛盾的不断运动的产物,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只有不断深入,而没有终止,优化的模式与教学设计只有较好,没有最好。目前,人们已从八十多种学习理论中,归纳出二十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据此对照,实际用于化学教学的模式类型很少,几乎均属于知识信息处理类的模式,常为应付考试所需要。而站在素质教育高度,那些涉及人际关系、行为矫正、人格发展的各种教学模式,如何逐步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来,将是化学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以往在教学构思中常感到模糊、未知的领域,能站在更高的理论层次,研究教学基本要素(变量)以及这些变量间的规律联系;同时,突破教法单一的个人传统缺陷,运用多种优化模式教学,可以使个人教学风格更加饱满。各种教学模式所创设的不同形式的学习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2)进一步加强同课异构实验研究。研制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同课异构实验研究,比较各课型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更全面、更科学地揭示不同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和适用条件等。

3)与外市合作互动,扩大调查、研究和实践范围,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并研究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刘江田.化学教学,1996.4

[2] 刘江田.化学教学,1998.3

[3] 刘江田、臧继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江田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 刘江田主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