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课题简报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课题简报

2007年5月10日总课题开题会后,各子课题组按照总课题组要求,调整了研究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课题组成员分工,积极组织开题,并向总课题组提交了开题报告、会议纪要等开题资料。截至2007年10月,总课题所属七大部分二十七个综合子课题,已有二十五个正式开题,开始了课题研究工作;总开题率达到93%。其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研究》课题因不能按要求落实研究任务而予以撤项。

绝大部分课题组开题工作组织严谨、规范,为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开了一个好头。概括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提交的开题报告质量较高,体现在观点清晰,研究起点高,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对于各自课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如:《在新农村建设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研究》(湖北恩施黄国树);《新时期农村初中劳动技术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研究》(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庞志飞);《农村中学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山西芮城县风陵渡中学肖宁月);《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研究》(人大附中刘彭芝);《新时期小学劳技教育发展的研究》(江苏省教委小学教研室汪晓铅);《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研究》(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党好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王秀玲);《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吉林省校办产业办公室李国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河北省石家庄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吕宗海)等;均按照开题会的要求,并根据各自的研究条件和基础,对课题选题、内容框架、人员组成、成果形式等进行调整和设计,使课题研究具有更高价值意义和可行性,体现了各子课题主持人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慎重态度。

二.课题研究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其中,《提高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效性的实验研究》(天津教育教学研究室曹全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研究》(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党好政),《综合时间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王秀玲)等课题组在省教研室领导的支持下,做了很好的组织发动落实工作,并召开了省一级的较大规模的开题会,在全省形成重要影响。例如在山东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联合召开课题开题会上,教育厅徐曙光副厅长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于课题研究价值、意义予以充分肯定,并且承诺今后在全省范围支持进行较大规模的研究与实验工作,使课题组成员受到极大鼓舞。

三.各字课题组总结创设行之有效的课题运行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如江苏省《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按照总课题组加强“三级管理”“过程管理”“自我管理”的要求,很好发挥了大市一级教研室中间环节的管理作用,在省级课题组统领下,苏州、无锡、徐州、扬州、镇江等大市一级教研室很好行使组织管理职能,具体实施对本辖区课题组、实验校的管理,使得课题的组织、运作、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课题主持人汪晓铅在开题报告中还强化了“动态管理”要求,提出“大浪淘沙”,强调课题研究是十分艰苦的工作,要求有“五于”,即1.乐于奉献;2.敢于创新;3.善于学习;4.勇于实践;5.勤于总结,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

总课题组(代)

2007年12月10日

附件1

天津市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建设现场会在蓟县隆重召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司长等出席并讲话

为了总结、交流一年来我市高中通用技术学科课改的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新问题,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2007年10月24日,“天津市加强通用技术课程建设现场会”在蓟县一中隆重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司长、高中处刘月霞处长,天津市教委孟庆松副主任,蓟县王庆利副县长等出席会议。天津市教研室主任曹全路、副主任霍晓宏带领相关教研员,各区县教育局主管高中课改的局长、中教科长、教研室主任,各高中课改样本校校长及通用技术学科教研员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午的全体会上,蓟县副县长王庆利致辞,蓟县教育局局长张怀君、蓟县马伸桥中学校长张振兵、蓟县康各庄中学校长闫自龙分别以《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创设通用技术课程支持环境》、《科学实践扎实推进通用技术课程建设》、《应对挑战、破解难题、扎扎实实搞好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为题,就蓟县及学校如何实施通用技术这门新课程做了总结和汇报。全体会后,各位领导和与会人员深入到蓟县一中、四中、蓟州中学听了三所学校推出的通用技术研讨课,并参观了学校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下午的会议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刘月霞处长对我市在推进通用技术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处长认为我市在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不但认真地进行了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而且已经深入到了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领域,接触到了关键问题。作为农村地区,蓟县在通用技术这门新课程的开展中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值得借鉴和推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司长做了重要讲话。朱司长首先和大家分享了“十七大”优先发展教育的会议精神,并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分析了学校教育的本质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而就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以及下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重心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意见。最后,天津市教委孟庆松副主任就本次全市通用技术现场会的重要意义、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下一阶段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重心作了总结讲话。孟主任强调下一阶段要进一步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要努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本次大会开得很及时、很成功。大家坚信在市教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我市通用技术学科一定能够成为高中课改的“亮点”。

附件2

徐 曙 光 同 志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

子课题开题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8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研究》开题会,今天在济南开幕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这次开题会高度重视,教科所党委书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总课题组负责人徐长发同志,教科所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坚同志,亲临会议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也应邀到会作专题报告,这充分体现了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对开题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表示诚挚欢迎,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书记以及刘主任、裴教授多年来对山东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省教学研究室组织立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研究》课题,是在我省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开题的。组织开展好这一课题研究,完成全国总课题组分配的任务,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推动我省素质教育的蓬勃开展,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对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十分重视。今年初,省政府在总结近几年工作情况、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研究出台了7号文件(鲁政发[2007]7号),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为全省素质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其中就强调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将校外教育活动纳入课程计划”。目前,省教育厅正在筹备召开全省素质教育大会,对贯彻省政府7号文件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下一步工作作出研究部署。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作用重大。尽管新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把劳动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高中发展为通用技术课程,但是,它们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改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加强而不能削弱的课程,是其它课程无可代替的。“十五”以来,随着我省实验区逐渐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为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我省适时提出了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的策略,先后在150多所实验学校开展了课题实验,开发了一批优秀课程资源,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促进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和课题实验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如,济南市市中区在开课方式上作了认真的研究,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几个领域的课程都开全开足;青岛市、潍坊市发挥综合实践中心和基地的优势,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科学规划,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为在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如何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课题实验研究还培养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在2007年全国劳动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省参评的16节课有8节获得一等奖,8节获得二等奖;在今年全国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我省参赛学生获金奖的8人,银奖的20人;在全国十佳创新青少年评比中,我省被评上1名;评出的20名优秀创新青少年中,我省有2名。

高中新课程实验,我省是首批进入的四个省区之一。省政府、省教育厅对高中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为了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条件差异大的实际情况,整合教育科研机构、高师院校、各级教研部门和骨干学校的力量,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和业务指导。用项目研究支持课程改革实验,推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重建工作。同时,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纳入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发挥了高校招生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正面导向作用。到今年,首批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已经毕业,第一轮实验已经完成。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在总结研究。

几年来,我省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就,但实事求是来讲,对课程改革的成就不能评价过高,课程改革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学校的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通用技术等课程开设的还很不尽人意。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对此,我们将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政府7号文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也希望参加今天会议的学校,以承担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为契机,重视和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和技术教育工作,为全省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带好头、作表率。借此机会,我就做好这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一、要端正态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研究》这两个课题,是对“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的继承、深入和发展,是又一次全省大规模的教学研究。所有参加课题研究的单位、学校和个人都要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实践的力量、科学的精神来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研究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和可行性。要树立严谨、细致、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做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在下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敷衍应付等不良之风。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实现完成课题任务与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双赢目的。

二、要落实责任。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按时和高质量地完成这两个课题,不仅影响到全国总课题的开展进度,也是对我省各级教研部门和承担学校组织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具体检验,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实验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题实验要给予大力支持,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关注,从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各承担学校要将课题实验当作重头戏来抓,搞好人员保障和课时保障,落实好实验经费,实验负责人要切实管理好实验,对实验教师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严格要求;广大实验教师是课题实验的主力军,要深入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技术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实验活动,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课题实验在我们手上开花结果;各级教学研究部门要参与课题实验的全过程,深入教学和实验第一线,与实验教师一道,科学梳理、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的优秀环节,总结出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

(三)要抓好调研和督促检查。省教学研究室要经常深入到各市、区、县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培养典型和总结推广典型。要协调各级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引领课题实验活动健康发展,确保完成课题实验任务,为推进全省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精神愉快!

谢谢大家。

附3

《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

开题报告

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汪晓铅

我们江苏省《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已由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今天正式开题。

从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的劳动技术教育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归功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们的有力帮助;归功于兄弟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诸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省各地级市、县(市、区)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各级学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这是我们申报本项课题,并且有信心顺利完成课题研究的力量源泉!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江苏子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和要点

(一)课题研究有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们江苏子课题被总课题组归为“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研究”这一部分,说明我们的研究主要在实际操作、实践应用这个层面上。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且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必须对与我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现在,就课题中的“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和“发展”这几个关键词,简要地汇报一下我们的认识。

1关于“新时期”

我们课题中的“新时期”,应该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首先,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自始至终都应该置于改革开放这个前提之下,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心态,始终拥有改革开放的精神,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

其次,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路线是发展的路线”。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的课题研究自然应该国家的发展而进行。

第三,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意味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努力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关于“新时期”,还有一个对“新课程”的认识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始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引课题研究的方向。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观蕴含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等等,无一不是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因此,新课程观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贯穿我们整个课题研究的思想红线。

而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来实现的,教育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影响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全面关注学生发展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课程目标所确定的都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的最基本素质。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位学生既是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可见,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

2关于“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这是主题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体所在。对此,我们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对它有个完整、全面、深刻的理解。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技术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需要,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

在提高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牢固树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劳动技术教育”观,也就是要准确地、辩证地理解“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

首先,我们要树立起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观念。要看到,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后,也不论科学技术将发达到何种地步,劳动都是并将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活动。而且,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奋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还必须要有刻苦的劳动精神和极其认真负责的、优良的劳动品质,特别是优良的劳动道德品质。

其次,我们要打破那种认为技术教育只不过是教人一技之长的狭隘的技术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的技术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技术教育,它具有普及性、广泛性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们还要树立起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观念。劳动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劳动。技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得到实施,产生具体的成果。火车、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和电脑,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制造出来,也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很好地运行。所以,劳动技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将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避免和防止只重其一、不重其二的倾向。

总之,我们一定要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到劳动知识、动手能力、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关于“发展”

所谓“发展”,一般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我们课题提出的新发展,则是要以党的十七大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使江苏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能够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我们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推进理论学习、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要统筹兼顾,齐心协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城市乡村、各个地区、各级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的主导思想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块。劳动技术教育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育人功能。

本次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前进、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深化研究,使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三)课题的意义价值

小学生无论是生活能力、认知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是处在人生起点阶段,可塑性很强。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获得生活技能,学会自强、自律、自学、自护、自理等等,既是广大家长的殷切期盼,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新时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江苏新编了“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开发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促进我们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本课题是对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是对建立新的科学的劳动技术与综合实践的联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将寻找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新的评价,不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具有理论意义;既能针对国家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能面向国家长远的发展需要,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中心,以同项组合的实验学校为载体,以研究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会、教学研究活动等为主要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教材建设的研究、校内外劳技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劳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为一体,兼顾农村城市和各类学校的特点,协同努力,齐头并进。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国家社会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重点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在新时期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其研究目标是:为进一步发挥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为开拓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新局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框架

我们江苏省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劳动技术教育现状;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问题的再研究;区域劳动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基地集中教学与学校分散教学的规律研究;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培养与专业能力发展研究;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的研究。

课题将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侧重于理性认识方面的研究,像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同志等关于“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关系的研究”;二是侧重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如苏州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谈琴芳老师等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研究”“劳动技术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提升劳动与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有效促进学生劳动与技术素养发展的研究”等等;三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建设的研究,例如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徐明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与劳技实践研究”,苏州常熟市石梅小学顾泳的《以“生活本位”为中心,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苏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潘一涵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集中教学与学校分散教学的研究”,以及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吴全福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茶艺教学的实践研究”等等。

我们要以“劳动技术教育”为经,以三种课题研究内容为纬,加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要把课题研究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教研以及特色学校的创建结合起来,实现多元整合、全面推进的最终目的。

三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一)研究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法,即运用课程理论指导研究,依据劳动技术教育的有关理论指导本课题。

2.调查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3.经验总结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4.个案法,即运用个案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探求劳动技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

5.行动研究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策略、途径和方法。

与此同时,课题研究还将充分利用各地级市、各县区教研室的力量,利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杂志的影响,从而使课题研究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

(二)课题组织

课题组顾问:朱家珑、董宏亮

课题组组长:汪晓铅

课题办公室主任:沈绍绪

课题组主要成员:李生元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傅小芳 苏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傅梅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沈绍绪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杨大龙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陈寿欣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郜庆希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徐大宁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高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邹水男江苏省苏州市教研室

薛大威江苏省扬州市教研室

林未延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王雁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

赵春声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

(三)时间进度

第一阶段: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建组学习,申请立项,开题论证。①成立研究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提高研究能力。②填写课题申请报告,申请立项。③拟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研究文献。④申请开题,诚请总课题组及有关专家给予指导。

第二阶段: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全面展开研究,进行中期评估。①探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探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及其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策略。③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④有关的实验学校进行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特色建设的研究。⑤申请中期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总结整理,汇集成果,全面结题。①分块、分项进行整理。②全面总结,按课题组分工的项目积极组织整理资料,形成初步研究成果。③2010年9~10月,邀请专家指导,全面结题。

(四)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集

3特色学校资料集

附件4

《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问题研究》

开 题 报 告

《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问题研究》课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是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创新教育的发展研究》基础上的继续研究和深化研究。

“十五”研究,各个课题学校从各自开展劳技创新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出发,进行了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提升,成果可喜,但仍遗留有问题没有解决,为此,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申报了《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问题研究》的课题,旨在遵循新课程背景下劳动创新教育发展的规律,探索出推进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题的研究是在各课题学校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动态生成着的。因此,今天的课题开题报告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设计建议。

一、课题研究设计思路和要点

1、课题的主导思想

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劳动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机整合,探索出劳技创新教育的崭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劳动技术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发展,而且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2、意义价值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即将进入到一个以脑力、以知识决胜负的知识经济时代。美国总统曾提醒人们:“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亟须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创新、鼓励创新的新时代,国家的创造力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挂钩,创造力强的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及民生等方面都表现卓越,引领世界潮流。而国家的创造力最终取决于人的创造力。富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培养因此成为决定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该组织甚至提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日本人也提出:“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开发国民的创造力是“走向21世纪的道路”。创新教育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实际上,美国早在70年代起,就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并且经常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之中,使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用学过的理论及经验,回答和解决他们不熟悉或不明白的问题,强迫其不断向智力和能力的极限挑战,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洞察力、想象力、预见力和创造力。在美国的许多大学,开设了一系列专门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如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前苏联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

1991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旨在打造创造力国度的《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宣示以创造力教育作为贯穿日后教育改革之重点:培养终身学习、勇于创造的生活态度;提供尊重差异、活泼快乐的学习环境;累积丰硕厚实、可亲可近的知识资本;发展尊重智财、知识密集的产业形貌;形成创新多元、积极分享的文化氛围。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胡锦涛同志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做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强调“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现状并不容乐观。2002年,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发起了“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对象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2万名大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只占21.6%。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85.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考、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39.3%的被调查者感觉“目前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与创造力培养的目标相矛盾”;56.7%的被调查者不赞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88.2%的被调查者不赞同“创造力主要由天赋决定,与学校教育无关”,这表明广大青少年已深切感受到学校教育对其能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同时,调查亦分别显示出,当前学校教育内容对学生能力素质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削弱,而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却日益增强。这一现状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亟待改革。如何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课题是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创新教育的发展研究》基础上的继续研究和深化研究。经过十五课题研究及实验,劳技创新教育已经初步形成理论,劳技创新课程也成为引爆学生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导火线,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训练场。劳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如何利用劳技创新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更好地推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推进的条件和策略又有哪些?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希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期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探索一种新的路径,丰富创造力教育的理论,丰富劳动技术教育的时代新义,本研究的重要价值即在于此。

3、研究思路和研究目标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劳技创新教育推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从个案研究中总结一般的规律;进而探索出劳技创新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推进作用及其推进的条件、方式以及策略等。用实践的力量、科学的精神促进人们对素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形成深刻认识,对劳技创新教育达到正确理解。

4、选题创新点

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造力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平台作用也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发挥。本研究希望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引领下,探索出劳动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相整合对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推进作用及推进的具体条件、方式和策略。这既是对创造力教育的理论的丰富,也是对劳动技术教育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二、课题研究框架

在各实验校提交的分课题申报基础上,我们对本课题研究最初设计的框架进行了细分,设计出以下五个研究的角度,供各分课题组参考:

(1)劳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跟踪调查研究

(2)劳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劳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条件研究

(4)劳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推进策略研究

(5)劳技教育与科技教育整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深化研究

(6)“劳技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个案研究

三、课题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充分利用各地区、各学校在劳技创新教育方面、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方面的经验和力量自发推进研究工作,理论联系实际,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成熟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等手段。

2、研究队伍的组织

课题组顾问: 卓晴君

课题组组长: 刘彭芝

课题组副组长:罗滨竺豪桢

课题组主要成员:

刘鑫灿湖南省株洲二中
张天如湖南省株洲二中
黄林浙江省新昌中学
潘洪涛浙江新昌县青年路小学
何飞浙江省绍兴市成章小学
王永红内蒙古呼市二中
王小勇海南华侨中学
黄志安上海市向明中学
周德保湖南省汨罗市第二中学
衡炳锋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常建强江苏省江阴市化士国际学校
李忠诚北京丰台二中
尹天鲲北京市大兴八中
李凤茹北京市育才学校
岳云霞北师大实验中学
董智勇北京市昌平教师进修学校
李安北京市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教部
肖燕北京市延庆四中
王越北京市海淀劳技中心
赵德胜北京市密云教研中心
耿连发北京市平谷教育科研中心
尤金来北京市平谷进修学院
柴福华北京市平谷教科研中心
张立芹北京市平谷区马昌营学区
刘建新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第二学区
陈连力北京市平谷二中
李德成北京市平谷峪口中学
马占丽北京市朝阳区沙板庄小学
史振泉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第二学区

3、实施步骤与时间进度

在研究任务适当分解的前提下,科学安排的时间进度,以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1)2008年1月初,课题开题会。

(2)2008年1月-2月,各专项课题根据课题组要求,调整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开题。

(3)2008年2月至年底,各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4)2009年10月,召开课题组中期研讨会,检查各专项课题组进展情况,并进行中期优秀研究成果交流评选。

(5)2010年初,各专项课题结题。

(6)2010年中,子课题结题,递交子课题研究报告,最终成果评选。

4、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总报告

(2)调查报告

(3)论文集

(4)学生创造力发展个案研究系列丛书

5、关于课题管理的几点要求

(1)各地各校申请的专项课题需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总课题组批准,按照课题组的设计框架开展研究工作,选择的专项课题既要和子课题相关,又要符合本地本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2)学校(地区)重视教育科研,充分利用子课题组的研究平台,强研究工作的横向交流,形成专业特色,积极参加总课题组活动(每年至少一次),且参加人员相对稳定。

(3)要求在本次会议结束修改、确认专项课题,于2008年3月10日前将申请书发到课题组(课题组颁发立项证书),并积极组织完成开题论证,提供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实施研究,原则上要求在2010年3月完成,交结题报告。

(4)加强实验研究,课题参与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解决以校为本,谁来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成果如何运用等问题;促进新教育理念的课程化的实施;探讨本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完善自我教育过程,形成学习型的教学组织体系。

(5)每年我们将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并通过网络、通讯等手段,交流研究信息,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切磋,互相支持,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扩大研究队伍,培养追随者,取得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适时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

(6)按研究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每年至少正式发表一篇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或案例报告;承担专项课题开支的一切费用;要及时反馈信息,加强与课题组的联系,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案有重大调整,需要向总课题组报告。

成员校要关心《劳动技术教育》杂志和少创委网站的建设,及时投稿,展示研究成果、宣传和展示先进典型,扩大劳动技术教育的社会影响。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论》余自强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2.《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上)、课程改革国别研究(中)、学科课程改革研究(下).钟启泉、张华主编.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5.《新课程新教学的探索》高峡、赵亚夫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6.《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10月

7.《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课程新论》廖哲勋 田慧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9.《技术批判理论》[美]安德鲁?芬伯格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王贵友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1.《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12.《美国技术教育标准》 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