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授课教学中高效问题设置的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2010年7月,我们组织了开题活动,沭阳县教科室李自天主任,泗阳教科室王通主任等专家领导,应邀到开题报告现场给予了指导。根据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原先的研究方案进行了一定的完善,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思路,确定了实施步骤,扎扎实实开展了2年的工作。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调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1)经过大量的调查、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物理课堂,教师缺少高效问题设置的意识,存在教师为问而问的倾向,问题设置难易失调,思路狭窄抓不住重点,问题设置缺乏探究的价值,出现很多无效问题。教师出于追求传授知识速度、数量等功利意识的考虑,追求问题解决的简单化,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疑、质疑、释疑的时间、机会减少,空间受到挤压。
  
  (2)大多数学校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做题,讲题上,不重视提问。学生在课堂中缺乏问题意识,多数学生不愿提问题,或不敢提问题,或没机会提问题。
  
  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忙碌”中被压抑甚至湮灭,这是教育使命与行为的不和谐。
  
  2、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老师用不着花多大力气思考,问什么、如何问、什么时间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
  
  (2)教师缺少高效问题设置的意识,缺少效问题设置的方法,不知道怎样设置高效问题。
  
  (3)高考要求和课标要求不一致,高考考纲和新课标要求不统一。高效问题主要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的,而高考主要从考试成绩上评价学生,侧重于知识目标和解题能目标,学生动手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难以考察,使教师追求传授知识速度、数量等功利意识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3、高效问题设置研究的对策
  
  (1)培训、指导,解放思想,更行观念,夯实研究基础 ,
  
  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将是盲目的、浅层面的、低效率的研究。为此,我们把理论学习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负责人做到先行一步,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有重点地对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根据可能涉及到的培训内容,学校购置了相关的书籍,供教师阅读。课题组与学科教研组有机联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研读教育专著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作为理论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科室还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围绕课题来讲学。
  
  我们的课题源自课程改革实验,课题研究服务于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将课题研究牢牢植根于课改实验的基础之上,将课题研究的培训工作与课改实验的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有意识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省、市级课改实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从而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课题研究期间,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省、市级培训一百余人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高效问题设置的研究,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侧重于实践操作。为了高效指导、引领教师的实验,校领导和县教研室领导经常深入到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作专题讲座、教学指导、教学示范、教学案例评析等,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高效问题设置的策略、途径、方法等现场说法。课题研究期间,教研室领导和校领导累计作专题讲座九场次,作教学指导、教学评析近四十场次并亲自走上讲台为一线教师上示范课与研究课。
  
  (2)定向、交流,加强研究管理,打通高效问题设置的途径
  
  ①.明确活动指向。开放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策略之一。每一学期,课题组成员都要结合自己的子课题上一堂实验课,向课题组开放。课题组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个环节,力求使课题研究的宗旨在课堂上充得到分体现。我们力求改进教学评价,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主旨,将教学态度、媒体使用、过程推进、方法点拨、教学素养、即时效果等列入评价内容,让听课教师填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评议表,在肯定成功做法的同时,提出相应建议。课题组集中整理大家的意见反馈给上课教师,让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施水平和教师的实践能力。课题组力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和强化教师设置高效问题的意识,使教师具有发现高效问题的眼光、思考高效问题的头脑和设置高效问题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节课、每次研讨活动,都要把高效问题的设置作为头等大事来办,将高效问题设置的研究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始终,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②.落实研究环节。每学期初,子课题组负责人根据课题组的安排,制定好阶段研究计划,严格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课题组牢牢抓住实施这一研究过程的重点环节,开展相应督促。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每季度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一次总结,肯定好的做法,指出存在问题,以指导下一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的一贯做法。
  
  ①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我们课题组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课题组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 机械能减少,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课题组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认知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②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我们课题组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本质和构建物理模型,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③、交流合作,自提问题。
  
  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是体现学生主体性,课题组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课上先通过分组实验、课件模拟等方法解决本节课的基本内容,接着又通过课件展示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后,课题组设计了“问题门诊”环节,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作用力和反作用里力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作用力和反作用里力的关系的认识也一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请同学们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组内同学发问,讨论交流,如组内解答有困难,请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发问,我们全班共同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想到,这样做竟然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提出:“一个孩子和一个大力士“掰腕子”,两手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大吗?若两者一样大,大力士怎么会赢呢?”,有的学生提出:“直升飞机是靠什么力量能悬浮在空中的?”,有的学生提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鸡蛋相碰,是运动的鸡蛋容易坏,还是静止的鸡蛋容易坏?”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丰富多彩,有的问题是我们老师课前都没有想到。讨论又是那样的投入、激烈。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了知识、在争论中提高了的创新思维能力。
  
  (3)总结、反思,积聚研究成果,着力打造以高效问题为主轴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现实土壤是实践,研究的阳光便是教师的理性反思。对于教师来说,理性反思就是自觉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对象,全面、深入地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以达到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通过研究自己的教,达到改进自己的教,教中学、学中教,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问题设置的高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进行反思,主动撰写课题研究随笔。
  
  通过大量实验,不断完善,我们课题组尝试构建了高效问题为主轴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理念是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决不浪费时间与精力.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③教会学生合作,学会生存;④关注学生的发展,力争让每一学生学会求知;⑤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该模式教学流程为: “问题导入”、“问题导学”、“汇报展示”、“问题门诊”、 “课堂总结”五个环节。(教案、学案案例见附件)首先,教师自编学案,通过高效问题指导学生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通过预习,发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老师根据学生需要来讲课。
  
  ①、问题导入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问题。“问题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课堂上通过高效问题激趣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增强有意注意,往往在老师进入课堂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进入课堂。
  
  ②、问题导研
  
  “问题导研”指的是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就本节课的部分重点内容、研究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讲解。可以动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解决本节课的部分主体知识。
  
  ③、汇报展示
  
  对本节课余下内容,老师再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同学,让学生回答、汇报,展示自己。“汇报展示”的形式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独立回答;也可以是老师提问,学习小组稍作交流派代表回答。“汇报展示”是师生共会教学平台,也可以是学生讲,也可以讨论式的“大家谈”。
  
  ④、问题门诊
  
  完成“汇报展示”的环节,也就完成本节课的基本内容,至此,有的学生可能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没有完全理解,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提问题。可以先让在学习小组内部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如小组内部无法解决,下一步,小组可以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老师能不讲的尽量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讨论。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航”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一些典型问题对学生作必要的引导,这也可以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是学生需要的问题,可以说才是真正的高效问题。
  
  ⑤课堂总结
  
  无论教学内容如何,都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即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过程。这些过程,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总结,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普遍规律,并引导学生将其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扩大知识网。
  
  该模式的操作
  
  ①每一学科核心备课组集体备课,形成共案.
  
  ②教师个人再备,将所学的材料设计成问题,以问题链形式发给学生预习
  
  ③教师收集学生预习信息,并汇总.
  
  ④学生和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进行生生或师生之间交流,共同探究.
  
  ⑤概念或命题的建构学习.
  
  ⑥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过程进行反思.
  
  ⑦概念或命题学习的检测
  
  ⑧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模式的策略
  
  ⑴教师设计问题(即学案)提前一天印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学案后,学生自我围绕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通过学案反映给教师,教师将学生问题情况进行汇总,决定课堂教学重难点(也许你认为难,学生可能觉得不难;而你认为容易,学生却大多又觉得不容易)。突出的是先做后讲.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论所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
  
  ⑵教师设计的问题应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②问题要有典型性;③问题有层次且要有一定的梯度;④问题尽力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最终应用问题解决达成教学目标。
  
  ⑶教师给学生的帮助,应是恰当的,即不多不少。可以通过学生的研究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帮助方式。如属个别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单独与个别学生交流;如属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若是大家的难点,则一定要教师进行讲解,加以突破.
  
  ⑷要注重引导学生反思,不仅要反思自己的不会做的题,还要反思自己会做的题。对不会做的题,第一要求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技能三个维度进行;第二要求学生要从解题的过程反思,如题目审清了吗?是否所给的条件能转化?通过这些问题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会做的题要求学生反思,如你题还有其它的解法,你是否可以优化你的解题?此题涉及哪些知识,用到哪些方法?等等。教师自己也要反思,如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并能即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是否可以调整改进(作下教学札记)?教学行为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等等。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做了许多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自我、收获喜悦。
  
  物理组 吴庆华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