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中物理学科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观念已由知识的灌输转变为科学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变为问题性、情境性;课程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对话建构。然而,在教师的实践层面,我国高中物理学科现状仍是侧重于“教”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重视的是纵向教学环节的系统编排和横向教学内容的逻辑设计,讲究的是教学方式的选用和教学法则的规范。课堂教学依然是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已出现严重脱节。
  
  叶澜教授曾在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时指出“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关联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在以往的讨论中,我们偏重于对理论与实践的关联状态分析,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状态与关系研究。而正是他们在从事着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关系状态,决定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与关系状态。所以,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主体身上。”简言之,解决这两者关系的中心问题应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的教师都应该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改变研究方式、思维或者策略,不仅限于研究对象本身,而要关注相关对象,并随时注意提高自身的水平。因而,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要联系教育实践,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断发掘和建构教育理论;同样,教育实践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断通过实践正确理解和运用教育理念。
  
  但是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的联结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纽带和载体,使双方在连接的桥梁上互动、互相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这个纽带和载体便是双方共同面对的同一个教育问题、同一个教育现象,但是由于他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所以他们的关注点肯定不同,因而这样便能够共同进行探讨和基于此问题互动互学。但是同一个事件要怎样呈现出来呢?这便需要一个文本,即形成一个基于实践问题的案例,由此,“案例研究”成为联接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最佳结合点,这也成为了新课程中急需重视的一个研究策略和课题。
  
  二、概念界定
  
  案例是一典型的舶来语,英文是case,也称个案,事例、事件等。美国学者卡根.(D.M.Kagan,1993)对课堂案例的定义是:“课堂案例是对真实的课堂情景的一种描述,这种情景包括与所要澄清的和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有关的所有事实”。我国著名学者顾泠沅教授认为:“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事件。在叙述这个事件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事件加上精彩的点评。
  
  综上所述根据在众多的教育学术杂志和教学网络资源中出现的教学案例,目前国内教育教学案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完成案例。是指教学案例尚未完成,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引起的教学前的案例设计,是一种尚未经过师生操作的案例,是教师在课前对所教内容的一种详尽的探讨和对新教学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记录与思考。我们称之为教学设计型案例。另一类是已完成案例,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进行反思和探索后形成的案例。它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典型事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主题的事件及行为的真实记录。我们称之为教学反思型案例。是教师针对一个真实的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者事件进行的反思与探讨,是对实践中存在的或者发生的事实的再现与思考。
  
  根据这种观点,案例的设计与开发不仅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一种动力,它还代表了观察和组织再现现实的一种方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被认为是教师用来清晰地表述他们的观察和表明他们的教育学理念的一种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从自己的教学体验中获得有益的东西,或从撰写案例、分析他人的案例以及相互交流中强化自己的决策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先进的课程理念、精心设计的教材要靠教师在不同的课堂实践去体现。如何适应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策略,如何适应问题性、情境性的教学,如何促进学生适应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需要学习和提升。)
  
  教学案例研究既包括教师教的策略,也包括学生学的策略(要通过教的策略的研究和改革影响学生学的策略,才能使科学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的教,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学,要实现这种转变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策略,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予以正确的评价。)
  
  教学案例研究既要有理论作背景,更要有可操作性(不同情境下的教学策略应有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更要以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不断扩展和更新。)
  
  教学案例研究是多元的和综合的(教学案例研究需要学科教育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的合作,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应整合为教育教学一体。)
  
  教学案例研究是灵活的、可适应的(教学既有一般的教学策略,但同时由于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注意教学策略的差异性和选择性。)
  
  教学案例研究除了关心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要重视人文素养塑造(教学不应当是片面的、机械的,要注重学生全面的人生体验,包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对社会的体验和对自身的内心体验。)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正确树立课题研究思想,对课题情景和过程进行全程追踪,并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为了行动,在行动中,基于行动。在教学实践中分析、优化、改进课题实验方案。
  
  2、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等方式,对案例教学现状进行科学分析,进行亲历实践,并搜集具体教学案例,获得第一手资料,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3、文献资料法。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教学案例和案例分析等文献为参考,认真仔细阅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找出二者的相互关系,做好资料信息加工和整理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就受到田家炳实验中学强有力的支持,学校每学期拨专款开展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汪明老师将物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多种形式推广、传播、研究和内化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规范课题研究制度,激发教师研究热情
  
  1、抓好制度建设。为使课题研究真实有创意的开展,课题组建立了四种制度:1、听课制度。工作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工作3年以上不满8年的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工作8年以上的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课题组长和负责人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听课要有完整的记录,并及时交流反馈。2、反思制度。课题组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有事就记,有感而发,用自我反思来记录课题研究的历程,来反思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得失,在学生成长中感受课题研究的意义。3、例会制度。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每两周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会上由实验教师通报本学科本课题研究重点是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研究所取得的效果怎样,研究中有什么困惑,以及下月研究的重点是什么,观摩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例会制度起到横向交流,相互督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作用。4、课堂教学研究制度。课题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上一节教研课。 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每年至少开一节校级以上研究课或校对外公开课。如学校校两次以“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课、两次以“从理解到行动——课堂德育情境的构建”为主题新课程研讨课活动,课题组教师作为核心研究人员重点参与,吸引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学校前来观摩,受到《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常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给予了报道。
  
  (二)校本研究推动,完善研究激励机制
  
  学校课题在校本教研三个层面进行强有力地推动。这三个层面是:1、个人层次——自我反思。教师采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运用科学探究,针对本学科试行新办法,让教师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2、教研组层次——同伴互助。成立研究行动小组,对本组教师的研究行为进行不断反思,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策略”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探究怎样做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从而改进教学实践。3、课题组层次——专家引领。由大学教授、市教研室专家、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等组成稳定的研究队伍进行集体研究。我们聘请市教研室虞澄凡老师等到学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工作,明问题,抓关键,提升课题组教师研究水平。同时我们还建立成果奖励抽,对于评奖办法、操作程序、奖励内容都给予了明确规定。2006年6月,课题组举行了“新课程校本教研推进会”受到常州市教研室专家的充分肯定,其研讨成果在《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应对》在《常州日报》上发表并向兄弟学校进行推广。
  
  (三)加强教学研讨,开展专题性研究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题组在课题管理过程中在加强“管理、指导、研究、服务”四在职能的品位,充分挖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潜能,注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自身素质的提高。重点做到了三抓:1、抓紧课后反思。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教师成长日志。教师每堂课进行教学反思时,会进行追问,是否已经做到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科学探究是否融入课堂的精神生活层面。这样进行实验教师交流时,就会形成互动交流,互相吸取各自长处,互相借鉴有效策略,提升科研品位。2、抓好小课题研究。各备课组和教研组提出“真实有效的教学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把问题提升为课题,开展教学问题研讨。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沙龙。案例分析、问题会诊等,在观念的相互碰撞过程达成新的共识,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3、抓住案例分析。对案例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益的探讨,把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现身说法,寻找教学中的成功和遗憾,从而改进教学实践。课题组每位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故事或提供一个典型教学案例,每学期撰写一篇专题总结,引导教师对工作保持一种敏感和探索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
  
  (四)注重科学探究,重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全面推进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重新构建积极、有效、互动、高质量、动态生成的理想课堂教学,并为之作出不懈努力。
  
  1、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教学目标设计依据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可能;教学内容设计关注体现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沟通,体现学科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设计体现师生双方活动形式、考虑双方活动的有效性和开放性、设计要有弹性、
  
  2、加强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研究力度。常规活动关注灵活性、趣味性以及节奏的恰当;要从导入开始就关注合理性、发散性和深刻性;课堂教学过程要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时间,关注资源的动态生成并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改进教学过程。
  
  3、加强课后反思与重建的研究力度。要求教师以积极、有效、互动、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进行反思,注意问题的归纳与重建,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重建。
  
  六、 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历经三年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组长汪明老师的主持下,课题组人员群策群力,不仅通过教育教学澄清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而且通过课题研究,教会了学生从实践中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团结合作等能力;同时有机地将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校本课程三位一体,丰实了研究过程,提高了研究绩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了教师的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全组教师首先彻底摈弃了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树立了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牢固树立在实验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发掘知识,进行知识的创新,教会学生在实验中如何学、如何探、如何思、如何归纳总结,侧重于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求异创新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现代教育观念。其次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平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全面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①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与学民主化的理念初步形成
  
  在实验前教师通常都是课堂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跟着教师转,师生间是从属关系,缺乏平等的民主意识,教学中学生很是被动,不利于探究性教学氛围的形成。而现在教学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对教学进程加以影响与改进,教师也完全放下师者尊严放下架子,教师也可以走下讲台,充当配角充当“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探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质疑。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使学生倍感到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对学习有成功感,易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
  
  ②实现了“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观念更新
  
  以住的实验教学大都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在在教学时,教师摆脱了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实现了以实验探究为基础和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求异创新能力
  
  ③实现由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观念转变
  
  教学中教师既重视课内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实施,更重视向课外延伸,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实践的完美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做课外小实验,去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研究实验的能力。
  
  (二)更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验探究,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学习科学持有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也有明显改变。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自己从以前教学的“旁观者”已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有近1/3的学生喜欢“自己设计,自主探究”,有近1/4的学生课外喜欢动手做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并乐于撰写小论文。由此可见,源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变导致到“看、想、做、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乐于实探究的兴趣。
  
  ②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和学习能力
  
  由于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现象”、“方法”为基本要素,以“假设”、“实验”、“类比”为基本研究方法,给学生造就了很大程度的自由思考、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时空条件,为帮助学生求异思想的萌发提供了良好的情境,从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据一年来的研究发现一向在班级中可以讲是“反应迟钝”的学生也乐于独立思考,乐于独立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智慧潜能得到了发展。更可喜的是,大部分学生还学会了对各种实验现象能进行分析和筛选,发现提供假设和作出推理的关键素材,运用已学的规律,推测出可能的结论或规律,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③小组合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合成一个个小组,在小组中按照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这不仅有益于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学生特长的发挥,更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功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也教会了学生一些做人道理。
  
  ④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课外动手小实验,学生绕有兴趣地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还鼓励学生写小论文。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写作水平、归纳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反思
  
  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努力寻求要适合学生探究型学习之路。通过实践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1、我们发现,教学案例的研究、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良好个人素养、优秀的思维品质、丰厚的知识底蕴、敏捷的教学智慧、精湛的教学技术和良好 的人格魅力。如何培养更多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师将是课题组思考的重点。
  
  2、我们发现,教学案例的挖掘和课堂的开发与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并能切实实施有效教学,将是课题组思考的下一阶段需要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注:此结题报告已发表于《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2007年第50期)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