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育课题:贫困家庭大学生生存状况的个案研究

大学生家庭教育课题:贫困家庭大学生生存状况的个案研究

作者:于 韩丽颖     来源: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媒体报道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开放式访谈,更加全面、细节而深刻地了解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较准确地诠释出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调适。
   
【关键词】质化研究贫困家庭大学生生存状态
   
一、研究的缘起
   
高校贫困生存在由来已久,但是高校贫困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凸现出来还是最近几年,特别是1994年开始实行高校收费上学制度以后。从“七五”到“八五”期间,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从统一招生到双轨招生,然后过渡到并轨招生,并轨招生的核心是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并轨招生是高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接轨的第一步。目前,大学生人均缴费大都在2500-10000元之间,培养一名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0000元甚至更多,对此,一般家庭尚难以支付,贫困家庭更难承担,这种情况反映到高校则必然形成贫困生这一现象。
   
随着贫困生问题的日益突出,贫困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比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投资研究》、由福特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中国不利群体参加高等教育的政策研究》和国家“十五”本课题《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等,都是系统研究贫困生问题的重点课题。目前研究的基本内容都集中在:贫困生的学费支付问题、社会及学校的资助问题;贫困生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在本研究中,我们期望从贫困大学生自身如何看待问题这一角度入手,关注贫困生的精神领域,通过对“贫困故事”和“贫困心情”的考察,对贫困大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以往对于贫困生的研究多集中于泛泛的整体心理状态的反映,然而,大学贫困生由于个体心理素质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心理负担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自然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中开放型访谈的方法。质的研究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陈向明,1998)。质的研究具有很明显的“平民性”,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研究这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本研究中通过这种个别访谈的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真实心理动态,较准确地诠释出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调适。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我采用的是目的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目前我国国内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中,较少有北方贫困大学生研究的个案,因此,在本研究中,我选择的是北方两所高校的本科学生。
   
方晨:男,东北长春某师范院校二年级的学生,家住在四川省某县城农村,家里有父母和他三口人,虽然人口并不多,可是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贫困。
   
王强:男,东北长春某理工院校二年级的学生,所学的是电子专业,是国防生。家住吉林省某市农村。现家有五口人,父亲、继母、继母带来的哥哥、姐姐和他。父亲是农民,家里种水田,贫困,继母和哥哥、姐姐对他十分不好。
   
(二)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开放式访谈。对每个研究者分别进行一次访谈,访谈的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
  
(三)推广度及其他
   
推广度这一概念来源于定量研究,指的是: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的样本量进行调查,将所获的研究结果推论到从中抽样的总体。定量研究者关注的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否代表了从中抽样的总体的情况。本研究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其研究结果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推广到从中抽样的人群。但是,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虽然对方晨、王强的调查只是两个普通的个案,其真实性只限于他们两个人,可是对他们心路历程地深入剖析可以使很多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得到一种认同,他们在读到这个报告的时候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共鸣。
   
三、被访者的故事
   
故事一:来自贫困背后的警示
   
大学校园内的贫困生大都来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他们一旦步入城市,很快就发觉了城乡之间经济、文化上的差距,特别是城市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一切变化往往会使他们变得敏感,敏感于外在的差距、敏感于内在的压力,慢慢地在性格中融入些许偏激偏执的色彩,使他们对贫富差距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不够,在他们坚强自立的人格品质背后隐藏着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些曲解。
    1
、背景介绍:
   
方晨是四川省某县城农村的一名学生,家里只有父母和他三口人,虽然人口并不多,可是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依然贫困潦倒。由于家居过于偏僻,他长期处于一种较为闭塞的生存环境,父母是从来没有进过城市的农民。刚入大学的时候,他父亲送他来长春,从他父亲的衣着与言谈,可以看出着实是一位不曾见过世面的农民。
    2
、大学生活
   
方晨是一个较能自立的学生,入学伊始便迅速地适应了新的环境,他为自己筹备了上大学所需的资金,“我要赚够生活费”。他说。入大学后的生活也节俭到了极至,甚至到了刻薄自己的程度。
  
1)家教生活
   
问:家教工作是如何找到的?
   
答:第一个站了三周,但只做了两个星期;第二个站了几个小时,一直做到现在;第三个比较容易找到。还想找一个,而且现在还在做一项勤工俭学。
   
问:做家教的地方远吗?
   
答:远,骑车要一个小时。
   
问:为什么不坐公交车呢?
   
答:一方面浪费2元钱,另一方面交通也不方便。
   
2)日常消费
   
问:你认为自己的家庭状况如何?
   
答:我家挺普通的,也没什么钱。
   
问:这些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答:也就是生活上不好过一些,不过这也好,可以让我早日独立。
   
问:你用贷款交学费,寝室的同学怎么看?
   
答:他们的思想并不狭隘,较为理解,用贷款交学费也是应该的。
   
问:如果寝室的同学一起出去吃饭,你会去吗?
   
答:我也会同他们出去,但我会把握好分寸,花费好几十元出去我是不会的,他们也比较理解我。
  
3)同伴关系
   
问:你和寝室同学的关系如何?
   
答;关系挺好的,吃饭的时候在一起,就是有时有点分歧,想法不一样么,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有时我会想得多一些。
   
问:同女生的关系如何?
   
答:我是比较内向的人,没有什么事情不会同女生接触,这是我从小到大的习惯。
   
问:为什么有些人同女生接触比较多呢?
   
答:他们可以大声说话,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
    3
、心态分析——坚强的背后
  
1)对社会的认识
   
问:家长对你如何?
   
答:家长对我不太好,态度也较为平淡。
   
问:为什么呢(你父母对你不太好)?
   
答:这个社会就是如此。
  
2)对人的认识
   
在他的心中有一种理想型的人,他比较喜欢这样的人。
   
问;为什么这样想呢?(关于“理想型的人”)
   
答:我不知道,我的想法同别人不太一样,别人说我是比较老的人。
   
问;你自己的感觉呢?
   
答:我不清楚,我想的那些,理论上是对的;可是一旦实行起来就错了,理论与实践总是脱节。人都会掩饰自己,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却做另外的一些事情,而且成功者大都如此,戴着面具生活。
   
问:你认为人是该怎样的?
   
答:人们应该是坦坦荡荡的,无论想什么都应该表现出来,即使是不好的,也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但是这种人太少了。
  
3)对于金钱的认识
   
问:你讨厌现在的贫困生活吗?
   
答:我没有钱就应该过这种生活,社会就是如此嘛!优胜劣汰。
   
问:为什么这样想呢?
   
答:我是一个敏感的人,从小的角度只能看到坏的一面,似乎从身边的小事,别人不在乎的事情在我这里都会表现得很强烈。我认为自己这样是正确的,但理智上分析起来又往往是感觉不对,或许我在自欺欺人吧!
   
他是需要钱的,而在他的话语中,却表露出对钱的厌恶。
   
问:为什么会讨厌钱呢?
   
答:从小事中看出来的,从小事中养成的,在我看来,钱就像大便一样,我不喜欢它,但是,人只有与众不同才可能出类拔萃,我要是有一千个亿,我会去说服比尔·盖茨,我们拿着钱到世界最高的地方去,把钱一张张地烧给世人看,看他们的反应如何!(表情很坚决。生活的艰难使他过早变得成熟而敏感,他极力守护着自己,坚强的背后是自己精心建立的层层防线。世界对于他来说似乎是可以用“淡漠”来形容,金钱则是万恶之源,今天努力的获取金钱只不过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将其痛快地销毁。这种观念的形成固然与其生活的困苦有关,但是从他个人的认知的角度来讲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4
、讨论:
   
方晨作为一个东北长春某所师范院校的困难生,生活的困苦固然培养了他自立自强、节俭度日的优良品质。但是家庭的贫困也给他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贫困的生活使他过早的体味到了人世间的困苦和世态的炎凉,他没有用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而是变得心态默然而又感情用事。他对现实的一些极端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理想的不合理的定位,使得他充斥着一种强烈的不安的因素。另一方面,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他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逐渐变少,生活于他而言,更多的*自身的感悟,加之物质条件的匮乏,使他将生活中阴暗面不断的人为地扩大。对于社会对于他人充满了怀疑,对于金钱财富更多的是嫉妒。
   
这种心态在某些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某些“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中是存在的,他们往往坚强却厌世,执着追求实则内心空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仅仅停留在对贫困生表面物质生活的关注,更多地则应该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从他们心态的稳定性、理想的合理性等多个角度出发,更加全面、细致而深刻地了解学生。教育他们自然地接受生活而不放弃梦想,努力地改善生活而不苛求自己,帮助他们保持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生活,增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正面理解。
   
故事二:关怀的力量
   
家庭缺损必然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和家庭气氛的不和谐,而家庭气氛的不和谐,则往往导致孩子的心态上的不平衡发展。在大学生群体内部,不乏家庭缺损且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承受的不仅仅是家庭的不和谐,更有贫困所带来的生活的不和谐。
    1
、背景介绍
   
王强是东北某省会城市一个大学二年级的男生,所学的是电子专业,是国防生。家住东北某市一个贫苦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种水田,父亲有时出去做工,生活条件不好。在他十一岁的时候,母亲生病去世了。大约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再婚,继母带来两个孩子,都比他年龄大。五口之家,生活条件就更糟了。
   
生母在世之前,王强的家境虽然贫困,但是有母亲、姥姥等人照顾,生活也算开心且平稳。然而,母亲的去世和继母的到来却让王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继母
   
谈到继母,王强最开始的感觉就是“反感”。
   
我:你什么时候有继母的?
   
他:我记着是小学五年级一天中午午休回家,就发现家里有好多人,忙乎这,忙乎那的,多了三个人。
   
我:突然看见那么多人,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他:感觉——挺模糊的。
   
我:有没有那种,比如说像电视里那样觉得多了两个孩子,爸爸不疼了?
   
他:就是感觉挺反感的,以前看过很多继母的片子,受影响了吧。
   
当我问他继母对他好不好的时候,他的话多了起来。
   
我:后来生活条件好点了吗?(继母她们来了之后)
   
他:更糟了。你看我现在特别瘦,就是那时营养不好。我总吃方便面。她从来没给过我一分零花钱。那时与那个哥哥一起上学,他比我大一岁,他用新书,我用旧书。带盒饭,我的菜特别少。有一次,我打篮球回来,窗子特别大嘛,远远就看见他们在吃冰果,我一进屋,她们就(把冰果)藏起来了,我就一直在屋里待着,那冰果肯定都化了。
   
我:你小时候淘不淘气?
   
他:不淘,小时侯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每天放学都是先做作业,再去玩。
   
我:那时不愿回家吗?
   
他:回家就睡觉,大家都不和你说话,什么事情都用一种话来讥讽你。母亲去世后,我就自己洗衣服了,他们不给我洗。最开始时洗了几回,装的,给别人看吧,后来就不给洗了。小时侯用手绢嘛,他们都让我洗,有一次他们洗衣服,让我倒水,一大盆水,我倒不动,他们就把水分成一小盆一小盆,让我倒。
   
说到继母他们对他那么不好,我问他,你和爸爸说过吗?他说:“没有,他在中间也不好做。”后来他说在家很压抑,他们都不和他说话。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和爸爸说呢?他说:“他也很难办的,他是个挺老实的人,不会动心眼。”(他对爸爸很体谅,可见,他也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
    3
、影响他一生的几个重要人物
   
面对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环境,他也消沉过,但有几个人物的出现帮助他重新站了起来。
   
他:初中的时候挺惨的,吃饭,饭多菜少,那时自尊心挺强的,家里也不给钱,就不想念了。那时学习还特别好,满分900分,我打870多分。
   
他:爸爸不在家,家里人都不和我说话。初二的时候,周六周日,不爱在家待着,上游戏厅玩,当然我去游戏厅不花钱。我每星期只上四天学,周一要写作业,所以不上课,这样持续了一年,像吸毒似的,只是逃避。……天气挺好的,可从游戏厅里一出来,就觉得天昏昏沉沉的。初三的时候,有个老师,教语文的,对我影响很大。那时候不去上课,她就去我家找我,后来就步入正轨了,……本来都不打算念了。
   
我:她是怎么帮助你的,能说详细点儿吗?
   
他:刚上初三时还是周一在家写作业,周二上学,前两个月都这样,她去我家找了我三四次,但有时候也找不着。
   
我:去游戏厅了?
   
他:嗯(不好意思地笑笑)其实我们家离学校挺远的,我骑车还要半个小时呢!
   
我:她是你的班主任吗?
   
他:是,教我们语文。
   
他:第一学期,那时也是刚刚开始回来正常上课嘛,考得不好,三、四名吧。
   
我:三、四名还不好吗?
   
他:我们学校也就前两三名能上高中吧。她找我谈话,给我讲道理,就是说家庭条件不好,将来要有出息,得好好学习。
   
我:那时在班里担任什么干部吗?
   
他:刚开始时担任了,还管点什么事,后来又给换了,换个闲职,她怕耽误学习。后来还特意安排我单独一座。可以这么说吧,她使我的人生方向转入正轨,如果没有她,我可能在街上混呢,她是我一生中关键的人。
   
我:上了高中后呢?
   
他:上高中只是为了证明什么,当时家里都不愿意让考,我说要是考上一高中就念,结果考上了。我高中时性格特别孤僻,那时也不自信,没有王红和李鹏(他的高中同学),高中念不完,有了他们俩,就定位了,挺感激的,压抑了很久的事有人倾诉。如果他们有事,我什么都愿意为他们做的。
   
我:对于他们俩的帮助能说得具体点儿吗?
   
他:我刚开始上学时,不说话,他们可能以为我这个人不正常,有一天晚上课间,大家都出去了,王红、李鹏我们三个坐在中间最后一排。他们问我,我就把所有的事都跟他们说了。感觉有人听你说,很感动。
   
他:李鹏,因为是男生嘛,无话不谈,有时候晚上聊着聊着就天亮了。
   
我:都聊些什么话题呀?
   
他:生活呀,感情呀,白天不如意的事呀,什么都说。
   
他:王红那人挺开朗的,挺主动,经常问我,有事就帮我。
   
我:和以前相比是不是开心了许多呢?以前不开心时都做什么呢?
   
他:唱歌,跑调也唱,一首歌都唱烂了。遇到他俩之后,变了许多。王红还帮我改了许多毛病,比如走路啊说话啊什么的,她一看见就说,一看见就说,后来就改了。初中时挺随便的,留下了不少毛病。她挺开朗,经常逗我开心。
他:他们是心交心的朋友,最深刻的朋友,可以说我是他们塑造的。如果说初三语老师让我走上正轨,那他们俩使我有信心克服遇到的困难,一直走下去。
    4.
他的心态
   
据他同学说,他平时还是挺乐观的。
   
我:你觉得现在的自己乐观吗?
   
他:感觉是。
   
他:其实人总是隐藏一种东西。
   
他:李鹏问我唱歌跑调,为什么还唱?我说人不只是在高兴时唱歌,痛苦时也唱歌。其实我小时候总哭,不过,上高中后,只哭过一次。
   
我:怎么回事呢?
   
他:那是高三下学期,回家取生活费,高三四个月没拿到生活费了,四个月啊,老师(高三班主任)有时给我拿钱。那天回家,继母的亲戚来了,爸爸不在,哦,不,他也在,我回家拿钱,爸爸很无奈,家里拿不出钱,他也是个挺老实的人,不会动心眼,不活动。回到学校,下晚自习后,在路上,李鹏和孙小明问我,我就哭了。
   
他:其实也习以为常了,困难多了就不觉得困难了,回家也很少在家待着,去同学家啊,去别人家玩,过年有时也不在家。高一时,补课,有的同学租房,就和他们一起住,晚上一起出去玩。我回家也不学习,心情不好。
   
我:上大学以后生活怎么样?
   
他:国防生,什么费都不免,但每年给5000元。刚来时,自己凑的钱,家里只给拿1900,才1900啊,学费要4000多呢,我打工做家教挣了2000多。
   
他:我觉得我不是特别正派、了不起的人。高考时为什么考得那么不好,为了钱嘛!
   
我:帮助别人了?(当“枪手”)
   
他:嗯。
   
对于将来的打算,他说要有很多钱,做很多事情,虽然命运很糟,但遇到很多好人。有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回报大家。
    5
、讨论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念起那些曾经给予过我们生命以指导的人,因为他们,我们度过了无数个生命中的艰难时期,因为他们,我们对于生活对于他人心存感激。应该说,王强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在于没有能够拥有完整的家庭,幸运在于他在成长中的两个关键时期都遇到了能够影响他一生的几个关键人物,那个初三语老师和高中的两个好同学在他的成长中了起了近乎关键性的作用,用王强自己的话说,没有他们,现在可能在街上流浪呢!
   
这使我们看到了关怀的力量,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贫困大学生。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而带来的生活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对于贫困的不良认知和错误的应对方式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因此,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不能仅仅依*物质上的补偿,因为一方面,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即便我们解决了他们所有经济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很多贫困生在受到资助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我们关注贫困大学生,除了为他们提供切实的物质帮助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明确生活的方向,给他们以生活的动力和勇气,教他们学会“自助”,帮助他们立足于自我发展,自主走向社会、适应环境,引导贫困生走上自我发展、自主自强的良性心理历程。
   
四、分析与建议
   
贫困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一旦被赋予文化的色彩和打上时代的烙印之后,对人们的意识心理和行为就必然产生外显的和内隐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本应该是人生最绚烂的季节,但是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承受着其他同龄群体所没有的心理负担,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巨大的消费水平的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挫败感,使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所受到的精神困扰甚至大于物质困苦。
   
在本研究中的两个个案,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因为不管外界的环境如何恶劣,他们最终都能够在逆境中直视压力,自立自强,贫苦的生活造就了他们坚毅的品质和顽强的生活能力。“苦难是一所很好的大学”,在对于贫困生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他们辩证的分析问题,正确的看待“贫困”,妥当地的应对“贫困”,从而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此外,在物质上给予贫困生帮助的同时,更应注意对其精神上的供给。由于生活上的压力,贫困大学生较容易产生负性情绪、情感,当负性情绪、情感充斥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消极举动,在这个时候他们更需要我们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逐步改变对人生的种种不合理的信念,唤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以度过危机。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的贫困生工作给予困难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多和他们进行交流、关注他们成长,鼓励他们前进,使他们能够克服身心的不良,走上身心和谐的良性之途。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财务司、国家财政本公共支出司:《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问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5.
丁小浩:《对中国高等院校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群体的调查报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6.
刘永琴:《高校贫困生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高教探索》,2001.1
7.
赵海信:《贫困大学生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理论与实践》,2001.7
8.
谢桂阳 陈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科学》2002.5
 (
作者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