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研究课题申报

                 人文精神研究课题申报

详情请登陆:

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意法教育研究总课题组

 

附录学习资料:

南川人文精神有关问题研究

来源: 南川党校网   www.ncdx.gov.cn

作者: 南川区委党校课题组

弘扬人文精神  打造人文南川

全面提升有利于南川科学发展的软实力

——南川人文精神有关问题研究

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义,学界仍处于争议中。为方便研究,我们把“人文精神”简略化表述为:人文精神是人类群体意识的一种高级表现形态,是整体的、生活着的人所形成的精神与气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一起,构成现代人类文明的意识基础,是人类社区得以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撑,是构建现代社会的意识纽带。弘扬南川人文精神是打造“人文南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南川软实力、改善南川软环境的重要支撑。因此,关于南川人文精神的研究、提炼、弘扬,对推进南川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诸多条件的缺乏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区委党校课题组短暂而草率的研究,只对涉及南川人文精神的几个简单问题进行了粗浅探讨,所形成的观点也仅具初步的抛砖引玉效果,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深入研究。希望本文能够对南川人文精神的发掘、塑造、培育和弘扬工作起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及早启动南川人文精神的发掘工作

南川有独特的生存生活环境,长时间的整体建制、相对封闭的生存、生活环境,造就了南川人独有的精神气质。所谓弘扬南川人文精神,实质上是对南川人文精神的重建,必须站在对历史上的南川人文精神进行充分发掘的基础上。因此就必须首先对南川既有的人文生态进行抢救性、整理性发掘。

第一,从时间的维度,对南川的历史的、文化的遗产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提炼。南川历史文化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在于,南川的历史基本上还是一部近代史或“革命史”,缺乏远古的系统资料,更缺乏古代史的研究。南川建制前处于什么状态,建制前的南川原住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如何?建制以来至上世纪中叶,南川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结构与网络经历了哪些调整?建制以来南川普通民众的生存、生活状态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不清楚,南川的人文精神就难以落地、难以持续。因为人文精神不可能只是短期群体气质,更不是简单的期间性的群体意识,而必须是基于历史的积淀提炼。

第二,从空间的维度,对南川各地的精神气质进行疏理。由于南川人的居住区域在宏观上具有相对分散性,在微观上又具有相对集中性,因此南川的精神气质必然由多个具有相对差别的人文社区组成,而不可能存在单一的精神与气质形态。从南川人近代以来的生活形态看,至少在较短时间前,作为整体的南川人,他们的流动性是严重不足的。“村落”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结构,往往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边界。这就造成了,南川人的精神与气质往往局限于村落,以村落为单位形成独有的文化生活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群体意识已经逐渐向乡镇、区县层面延展,但如果作相关研究,还必须以村落为基础。而有关南川乡村社会的田野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片空白。而这是研究南川人文生态的最基础性数据。

第三,从主体的维度,对南川的精神与气质进行发掘。尽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在南川地区属于空白,南川村落层面的文化发掘却已经开始。如近十余年来南川对南平镇后山村的“开发”。但这样的“开发”行为主要从经济的市场的维度,对该村苗族居民的文化、生活等生态性状况的研究还缺乏起码的深度。同理,对石溪乡“板凳龙舞”的发掘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商业价值开发有余而文化内涵发掘不足,对它们与南川人文精神的关系更缺乏思考。另外,南川人文精神与南川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南川的外部生态环境对南川人文精神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还没有深入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将决定南川人文精神的地域性特征。

为此,需要采取一些具体举措,加大南川人文精神的发掘力度。以目前的技术和人力条件,正是开展相关发掘工作的时机。

1、开展考古和史料钩沉工作。可以联合南川文化、方志编撰等部门,邀请区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尝试着对南川的部分遗迹、轶史做一些抢救性发掘,对散失于区外的重要史料、以及部分尘封的史料,进行收集整理。

2、开展村落(社区)人文生态的研究。可以采取联合研究、帮助设立研究基地等方式,重点邀请市内人类学、社会学学者,会同区内专家,对南川区内带典型意义的、较为原生态的村落(社区),以及以村落为起点的人文生态的扩散进程,开展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可充分发挥南川人的作用,在对区内干部群众作基本培训的基础上,把该项工作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起来,与“三下乡”、“大下访”等工作结合起来,为此作一些基础性、抢救、宣传性的工作。

3、开展社区文化研究。结合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散见于农村、城镇社区的居民文化活动开展研究,重点研究文化活动的源起、演进过程,发掘其中的属地性因素,从而找出蕴于其中的人文脉络。

4、开展群众性的南川人文精神发掘活动。采取问卷、辩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发动群众力量,集体对南川的人文特质开展讨论,通过对民众认可度的分析与打量,找出最能代表南川人文精神的生态结构。

二、加大南川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力度

我们认为,人文精神是与科学精神同行的、积极健康的群体性精神和气质。因此它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的、阶级性的范畴,并因而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外部影响的施加,加以塑造和培育。塑造人文精神和意义在于,它可以经由可控的路径,通过与科学精神的联合,形成整体的现代文明精神。从南川的角度出发,人文精神的塑造培育,将使南川人文精神更好地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使南川的科学发展拥有较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支撑,增强南川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南川的人文氛围,保障南川的科学发展;提升南川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档次,直至提升南川人的整体素质。但是,塑造与培育人文精神的做法无疑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正本清源,也可能谬以千里,必须用得非常小心。

第一,南川需要自己的人文精神。用哪种文化来命名自己,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庆市在几年前曾经总结出“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此后,部分重庆市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又提炼出了“坚毅自强,勇为敢闯,重信尚义,兼容开放”的16字“重庆人文精神”。从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重庆的城市精神。出于种种原因,相关研究者呼吁全市群众都来认同这样的“重庆人文精神”,而不能“争着提各自的口号”,“‘一窝风’地提出所谓的各区县、各部门、各行业等的人文精神”。但时至今日,上述两种提法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特别是在区县响应者寥寥。我们认为,因为生活空间的差异,不同人群所凝炼的人文精神必须是不同的,特别是在相对封闭的生活区间之际。南川不仅需要提出自己的人文精神,也应当鼓励区内各地域群众,在南川人文精神的总揽下,提炼出自己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正是现代性的最重要特征。

第二,塑造、培育南川人文精神必须基于人文积淀而不断发展。积淀的东西总是最适应、最精要的部分。南川人文精神的塑造、培育,必须以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南川的积淀为起点,才可能适合南川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才可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因此要特别避免采取一厢情愿的轻率移植。另一方面,南川人文精神的塑造、培育必须把握与时俱进的原则,立足当前而又要面向未来。因此必须要考虑到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充分适应性,即:既要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与现代人文精神的融合,需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基于上述考量,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必须基于基本的人性,而又要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南川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方向,应以人的全面解放为前提,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性为基础,以满足南川未来的科学发展为方向。

第三,南川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必须基于南川的基本区情。当前定位决定未来的价值取向,而物质基础的定位决定精神文明的取向。南川当前的定位是什么,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南川未来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南川未来将以怎样的生态与其它地区竞争?南川与重庆主城区未来的关系如何选择?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要塑造和培育的南川人文精神,是一种工业人文精神,还是乡村人文精神;是一种生存型的人文精神,还是一种生活型的人文精神。而南川人文精神一旦定型,也将对南川的未来发展定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撤市设区以来,区委对南川人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勤劳勇敢、开拓创新、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南川人文精神。这是对南川建制1300多年以来长期人文积淀的首次总结。

——勤劳勇敢。“勤劳勇敢”体现了南川人顽强的生存能力。这既是南川人所处的客观生存、生活环境决定的,也是长期人文传承的结果。从改革开放以来,南川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南川乡镇企业的繁荣兴盛,以及南川处于边缘时期的稳步发展,都可以看到南川人“勤劳勇敢”的支撑作用。南川人的“勤劳勇敢”体现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忍不拔、现实理性。当然,勤劳勇敢往往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相联系,也往往与封闭、保守、自足、教条的盆地意识相伴随。

——开拓创新。“开拓创新”体现了南川人持续的突破意识。在资源结构性贫乏的背景下,创新是突破瓶颈的最根本手段。应该说,南川人最重要、最值得弘扬的精神就在于开拓创新。南川人的“开拓创新”体现为:自强不息、勇于探索,视野开阔、敢于突破。当然,开拓创新往往会与投机取巧、好高骛远、形式主义等作风相伴,需要加以切实的防范。

——争强好胜,不甘人后。“争强好胜、不甘人后”体现了南川人奋发的拼搏气质。在发展中,南川人充满激情,敢于直面挫折,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参与竞争。南川人在经济社会落后的现实面前,始终没有退缩,综合指标在四川、重庆辖下都有较好的排位,能够不断出新出彩,就体现了南川人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气质。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几类有典型性的南川人:一是“现实理性”型,有追求、有理想、不偏信,有较强的经营意识和效益意识,充满了李泽厚先生所谓的“实用理性”精神;二是“无私奉献”型,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世界充斥着悲闵之情;三是“勤劳负重”型,沉重、踏实、任劳任怨而略显悲观;四是“自强不息”型,乐观而敢于拼搏;五是“创新突破”型,善于打破常规,善于突破逆境。在这些类型中是否能够提炼出南川人文精神,或南川人文精神的身影是否也隐于其中呢?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南川人将不例外地与外部趋同而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如果不及早从普通南川人身上提炼属于南川自己的人文精神,时间长了,这项工作将失去它的意义。

重庆市相关专家组认为,“自强不息、开拓开放”是重庆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重庆人文精神的全部”。我们认为,开放性的发展着的南川人文精神,也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提炼,特别是需要及早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去加以发掘、塑造和培育。

1、走群众路线与精英路线结合的人文精神培育之路。南川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是普通南川人的事,也是专家学者的事。把南川的人文传统与现代知识的有效结合,是塑造和培育南川人文精神的唯一途径。群众的参与可以使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切合南川人的实际,专家的参与可以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具备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2、及早确定南川未来科学发展的自我定位。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必须建立在南川未来的发展定位上。假如南川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大城市周边的生态和谐社区,那么南川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就应当定位在与主城区“和而不同”的生活化、闲适性的方向;假如南川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大城市的工业基础和卫星城,那么南川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就需要向主城区趋同,向“敢为敢闯”、“兼容开放”靠拢;假如南川未来的发展方向不限于重庆市,不限于作主城区的附庸,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则将是另一个视野了。

3、加大对南川人文精神的研究力度。其实,所谓发掘、塑造和培育,都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主要在于落实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职责,以及相关的效能要求,保障南川人文精神及早定型,及早发挥功效。

三、大力弘扬南川人文精神,着力提升南川软实力

南川人文精神需要发掘、塑造和培育,并不说明南川缺乏人文精神。区委关于“勤劳勇敢、开拓创新、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南川人文精神,是南川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此为出发点,把发掘、塑造、培育和弘扬结合起来,对南川人文精神加以大力弘扬,以主动的工作推动南川人文精神定型,切实把提升南川软实力的行动落到实处。

1、打造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文生态

为表述的方便,我们在调查中把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称为“人文生态”,即人文精神所据以蕴藏的人文活动与精神生活。弘扬南川人文精神,需要打造繁荣的、有导向性的南川人文生态,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南川的人文精神。

目前南川的人文氛围较为浓厚,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人文精神发育的人文生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群众性文艺活动迅速兴起。城市社区主要表现为文艺教育业的繁荣、街头舞蹈的流行;农村则以石溪“板凳龙”、南平后山村苗族歌舞等农村文化进镇、进城为代表。他们使城乡文化活动逐渐升温,并从开始就走上了城乡一体的道路。二是公益性文化活动持续兴盛。其标志性事件是城区鼓楼坝广场的文娱汇演和广场电影的出现,并已经延伸到水江、南平等乡镇。其它如“书香南川•人文南川”知识大讲坛、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三是部分文化组织开始出现。出现了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行业组织,诗歌、文学社团等民间组织,以及舞蹈、健身俱乐部等经营性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使全区文化活动拥有了较好的组织基础。四是南川开始出现文化认同。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城乡居民的文化隔膜正在消解;打造“人文南川”口号的提出,使弘扬南川人文精神正在成为一种自觉;通过举办南川在外成功人士先进事迹报告会、南川籍在外人士先进事迹展览等活动,区内外南川人的相互认同正在形成。

在态势良好的大背景下,南川人文生态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始终存在着城乡差别。各种文化活动,基本上以城区主为,乡镇次之,真正的农村社区却少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二是庸俗化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特别是一些充满色情挑逗的低俗表演组织,大张旗鼓出现在主要商业区、文化区,对南川人文生态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三是商业化倾向难以改变。部分文化活动的商业化色彩太过浓厚,未能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这对它的人文性质削弱了许多。四是工具化思想仍然存在。部分人士始终把人文生态、人文环境建设当作达成其它目的的手段,从而制约了人文生态的发展前景。五是相关技术和组织人才较为缺乏,可能制约文化活动的长期发展。

2、打造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的改善推动人文生态的发育,良好的人文生态则推动了南川人文精神的显现。因此,人文精神与人文生态拥有共同的生存背景,都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

事实上,南川现代人文生态的改变,是自南川撤县设市,特别是重庆直辖以后开始的。正是撤县设市以来人文环境的改善,才促进了南川人文生态的发育。其中的因素,一是城市化进程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大都市文化进入小县城,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走上了进城之路。城乡文化的碰撞,激发了人文活动。二是农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其中最基础的因素在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使农民知识和时间得到增长,从而促进了我区最具地方性的农民文化活动的繁荣。三是有关部门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和发掘。无论初衷如何,近十年来南川人文生态的改善与宣传、文化部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四是城乡文化设施的改善。特别是城区和部分乡镇广场的出现,对文化活动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五是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五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文南川”建设。推动“人文南川”建设,是打造良好人文环境,弘扬南川人文精神的物质基础。

当然,人文精神的弘扬,还有两个宏观的人文条件。一是持续、稳定的发展。它是人文精神回归的现实背景。譬如近十年来,我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就激发了南川人乘势而上、发奋图强、团结实干的“精气神”。二是有共同、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它是人文精神得以弘扬的精神纽带。“实干兴区”、“实力兴区”、“实力兴区”的提出,以及后来的“五个南川”、“五区建设”,对南川人都起到了激励和凝聚作用。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予以强化、实化。

3、加大南川人文精神的宣传力度

我们认为,南川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开放的。因此,还需要加大对南川人文精神的总结提炼力度。但并不意味着南川人文精神永远不能完成。区委总结出来的“勤劳勇敢、开拓创新、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南川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提炼的基础,我们可以以此为起点,立即着手南川人文精神的宣传弘扬。事实上,提炼与宣传是辩证统一的,需要在实践中齐头并进。

人文精神必须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才能转变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南川人文精神的提出已经历了两年时间,其宣传工作还需要进一步予以强化。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创新弘扬南川人文精神的活动载体。特别是不要就人文谈人文、就精神谈精神。要把南川人文精神的弘扬放到南川科学发展的空间中来,放到推进南川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去。目前我区宣传文化建设领域中几项重点工作,都可以成为弘扬南川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二是打造有利于人文精神发挥作用的平台。目前我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弘扬与“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大谈特谈“南川人文精神”呢?三是要加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教育决不是“文化教育”,人文素养也决不是文化素质。从加强人文知识教育的角度看,学一点基础理论,学一点哲学,可能是最便捷的途径。譬如创建“学习型社区”,既是弘扬南川人文精神的手段,也可以成为它的目的。四是充分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在信息时代,网络、电视、广播、电影等区内媒体不仅可以起到宣传阵地的作用,也是南川人文精神凝聚、附着、展示的媒介。区内媒体在实践中已经开始发挥着这样的功能,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的主动性、自觉性,需要更加有意识地引导全区干部群众增强人文意识,提高对南川人文精神的认可、认同,并最终达成相互的身份认同,和对南川科学发展的认同。而且,如果要把南川人文精神打造成南川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媒体其实正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