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题研究如何突破师资瓶颈
幼儿园课题研究如何突破师资瓶颈
推荐在“十一五”省市级课题评审过程中,我县有十二所幼儿园成功申报立项。立项数较“十五”期间有大幅增加,在学校教育科研一度不够景气的情况下,幼儿园老师的研究积极性的提升还是让人备感欣慰。在最近举行的“十一五”课题阶段总结、调研中,我们发现幼儿园课题主持人都表示教师专业水平的滞后是制约课题开展的首要因素。这也印证我们此前的观察。显然,规范课题研究与幼儿教师研究素养之间的落差已成为普遍问题。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
1.科学控制课题组的参与人员。我一直以为,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教科研,都存在着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三种形态。一是理性知识取向的正规课题研究,主要面向学校的精英教师或教有余力的教师;二是互动共生取向的校本教研、校本研修;三是基于实践反思的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后两者主要指向一般教师。传统的立项课题研究要求较高,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内在规范。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教师无论在知识基础、实践经验以及研究经历上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要对我们前些年大力倡导的“人人做课题,人人参与研究”作修正,适当缩小研究的参与对象,让那些愿意做、善于做、做得好的老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中坚,而不至于一味追求普及性、群众参与,而导致研究的停滞不前和水准的大幅下降。俗话讲“志同而道合”“志不同不与为谋”。
2.重视幼儿教师的阅读。阅读是一种生命存在和行走的姿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教师的阅读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即使推进得稍微好一点的也就是在少数地区、少数学校、少数的小学老师群体中。相比较,幼儿园教师的阅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在不少人眼中,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比中小学教师低很多,幼儿教师阅读的指导性用书几乎少得可怜。孰知幼儿时期才是人一生发展更为关键的阶段。关注幼儿、发现幼儿、呵护幼儿、发展幼儿更是充满玄妙的学问。因此,基于为了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幼儿教师阅读显得迫在眉睫(尤其是目前农村幼儿园中占主体的民办、代课教师或保育人员)。幼儿园园长不能整日沉湎于事务之中,必须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引领,让教师的教育活动追求高品位,帮教师转变观念,更好地看待孩子、认识孩子。我所知的,这几本书值得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马克斯.范梅南《孩子的秘密》;海姆.G..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伸给我》;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生成性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教师的读书不能局限于幼儿教育工具书,也不能局限于幼儿教育专业书,更不能指令性的以读书笔记代替对教师读书效果的检测。
3.引导教师进行生活体验写作。写作是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在幼儿相处、生活的每一天中,幼儿教师都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生活体验、感受,其中不少悄然转换为教师的个人知识、实践智慧,这些默会的知识对于教师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观念对幼儿教师存在极大的偏见和漠视,以为她们只是扮演着“保姆”“饲养员”的角色,其工作缺少教育研究的含量。其实不然,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一样具有丰富的研究意蕴。即便是代课、代工的保育员,在与幼儿的相处中,也不断生成和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只要有教育便存在教育学意义的召唤。引导教师进行生活体验写作,而不是笼统的经验论文,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做,也是可能愿意做的事情。幼儿园因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保育日记,进行教育个案观察,尝试进行叙事研究,通过案例评比、体验展示、故事讲演等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都收获教育的快乐。让每个教师感到园长对自身智慧的尊重和赏识,体验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豁达、开放的专业人格,对于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
幼儿教师队伍有其特殊性,提升教师研究水准更具艰巨性和长期性,上述三点只是一得之见,并不指望其彻底实现幼儿园课题研究的改观,但做总比不做好,只要我们坚守这种信念,树立这种意识!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