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

广州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

广州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地域自然、文化资源,开发突显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实现课改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这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单一、以少数专家为课程开发主体和忽视课程差异性的倾向,提高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以保证新一轮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在课程实施与开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在理论界,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仅仅是刚刚起步,成熟的成果并不多见,因此这个问题仍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对于完善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学校、教师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促进课程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课题,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无论作为国家开发的共同性课程,还是地方与学校开发的课程,总的看来,中小学课程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足,一方面是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机制尚未建立,因此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尤其是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仍是空白。广东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重要的开发价值,独特的民间艺术、人文景观、历史名人、文化名城,经济特区……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卓越位置,岭南文化的悠久绵长及其开放、兼容、务实的品格,在今天和未来都具有重要课程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芭。因此,加强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的研究,因地制宜利用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研究过程的回顾
    1
.学习培训,深入了解校本课程的理论与方法
   
我们以科研人员和15所试点中小学和一个试点区课题组之后,首先举办了广州市校本课程培训班,试点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参加了832个学时的学习,其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与提升等方面,我们还邀请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来作报告。系统的培训让广大实验教师对校本课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为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于此同时,我们还把学习与培训贯穿在整个研究过程之中,通过各种会议,围绕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讨,召开现场会进行观摩,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
.运用先进的课程理论与方法,总结经验,升华阶段性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并非今日开始,近十几年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都进行过这一领域的探索,只不过缺乏校本课程的概念或者还没有上升到课程的层面,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所以,我们的研究活动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把多年的关于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经验进行提升的过程。我们边学习校本课程的理论边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分析已有的经验和材料,进行整理与加工,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那就是一套校本课程开发丛书的问世;——这个过程我们走得十分的艰苦,先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几易其稿,有模糊到逐渐的清晰,由粗糙到细致,这是我们的校长和实验教师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深刻体会到新课程原来与我们这么近,但是走进去又是这么不容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教师真正的成长了,学校课程建设走出了可贵的一步。
    3
.以带面,辐射推广
   
在试点取得初步的经验后,我们是把阶段性的成果及时地在面上推广,使之产生辐射作用,从2002年至今,我们共召开现场会、研讨会、座谈会5次,每一次都把阶段的成果让大家共享,每一次都把集中的问题摆出来一起探讨;同时,我们把会议的内容纪要通过广州教研网、课改工作通讯、广州教学研究等媒体发布出去,对全市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促进。另外,我们也不断地发现新的经验和典型,不断推广新的开发模式,使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三、研究成果的概述
    1
.探索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我市中小学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资源优势,依据学生发展需求,通过培训——总结——开发——研制——推广的程序,积极开发富有个性的学校课程,总结出不同的开发路径与模式,在国内相关领域和一定范围内产生很大反响。在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应该是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广州及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较早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这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一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及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广州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现阶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取向和基本模式。(1)课程整合。这包括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整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等。比如,89中学的《科技人文绿色》综合课、协和小学的综合德育课程、十二中学的环境教育课程就属于此类;(2)对已有课程的重组、改编和补充。比如,佛山石湾一小的石湾陶艺、广雅中学的《信息技术》、97中学的情系珠江等即是;(3);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正式设置了活动课程,这应该看成是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雏形,一些学校的兴趣小组、班队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得以广泛开展,尽管现在提出的校本课程与过去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有区别,但是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在实施国家及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确立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活动。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可以转变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那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设置的、具有学校特色并形成了一定品牌的、具有相对稳定内容和独特功能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实施课程化的改造,即按课程来设计,系统地、规范地考虑其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要素,那么,这样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的设计就可以看成是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类校本课程如京溪小学的谈天说地、东川路小学的国际象棋、南武中学的活动类课程等等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4)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开发模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以校本课程的理念与方法进行学校的自主开发,广大基层学校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市教研室对2004年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专项调研结果分析,我市有很多学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比如海珠区52中学、芳村区何香凝纪念学校、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东山区中星小学、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等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做了深入、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学校的实施策略与课程体系特色。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的增城石滩港侨中学确定了《增江河流域探究》作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课题,该课题主要结合增城的母亲河增江河沿岸的文化、历史、环境、生态、风土人情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索的精神;(52001年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具有创新意义,在几年的实施与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批校本化特色突出的典型,比如,广东省实验中学的旅游文化主题活动课程、广州第二中学的越秀山探寻系列活动、89中、东圃中学等一大批学校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特色;(6)围绕学校传统文化开设的校本课程。比如学校的校史、命名、传统项目、学校传统活动{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白云区矿泉中学的《校园文化》课程等。(7)开发出全新的校本课程。比如,广雅中学的《学习方法指导》,97中学的《艺术人生》、《健康人生》,番禺区星海中学的《心理健康》等。
    2
.地域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而且扩充了校本课程资源。
   
广东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即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人文性的,也有科学性的;有德育的,也有美育的;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开发与利用岭南文化的课程资源,具有广阔的空间与极大的可能。以广州这座文化名城为例,人处其中,随处可见历史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时时可感浓浓的岭南风情与民俗文化从南越王墓到北京路上的千年古道,从西来初地到华林寺庙,无不渗透着沧桑的历史感;从广雅书院到陈氏祠堂,从培正培英的学校品牌,无不体现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渊源与演进;从上下九到十三行,从玉器街到珠宝行,以及那举办了近百届而不衰的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无不反映着岭南商贸的繁荣与对外贸易的发达;那数不清的著名茶楼与酒家,正印证着食在广州的粤菜文化;还有那享誉四海的广雕艺术、陶艺、独特的建筑艺术,岭南诗派、画派,音乐、哲学、戏曲、宗教都独树一帜,各领风骚;中山纪念堂、烈士陵园、黄花岗烈士墓地、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鲁迅故居、黄埔军校遣址,到处可见革命与文化先驱者生活的足迹与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更何况,改革开放后城乡巨变,林立的高楼大厦、巨龙般的内环公路、一座座跨江大桥、灯火璀灿的珠江两岸、新型的体育科技场馆、新机场、新地铁、新楼盘、新校舍,无不让人感受到祖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而坚实有力,快捷发展着的珠三角经济充满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生长在这里的青少年一代具有重要、独特和全方位的教育价值。.校本课程的资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地域(社区)的文化资源。如广雅中学的《广雅校史》,沙面小学的《沙面岛考察》,三元坊小学的《粤剧粤曲》,省实验中学的《广州旅游文化专题都是以广州特有的文化资源为内容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社区)特色。
    3
.开发出了一批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个案,得出丰富的课题成果
   
作为该课题研究的首批成果——由东川路小学、协和小学、京溪小学、环市西路小学、石湾中心小学编写的五本著作正式出版,体现了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套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过程性。这套丛书的内容突出体现了学校一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让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其由来、形成、发展的历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每门校本课程的开发都是学校领导与教师亲历的活动与实践行为。虽然,校本课程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来的,但是它的实践在我国并非从现在开始。尤其是十多年来,很多中小学在这方面都有长时间的尝试与深入的探索。今天,我们是对原有的经验进行重新审视与提升,进行一个校本化课程化的改造。因此,这套丛书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正是基层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真实写照,其中不仅包括对已有经验的总结与回顾,而且还包括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新思考、新理解、新思路、新策略、新方案,它是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性改革成果。
   
第二,理论与实践性。校本课程开发不仅留给学校一个空间,更给广大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要适应这个新形势、新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重新学习,认真进行实践反思,因此,丛书的写作过程,是大家学习课程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大家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用科研的方法去整理、分析、概括大量课题资料,以理论为武器研究在自己身边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现象。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上了一个不小的台阶,所以从丛书的内容中可以反映出较强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性。
   
第三、独特性。校本课程是学校个性化的课程,它必须能够反映学校的特色,这个特色包括学校办学理念、社区资源,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改革基础、特色项目等诸多方面。在现阶段,我们本着从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开发一个的原则,是在这5所学校原有基础上开发的首批校本课程,它们在开发过程中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譬如,环市西路小学是用六年时间进行自主开发的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质上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一个范式;京溪小学的谈天说地,是从语文活动演进而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校本课程;佛山石湾一小的石湾陶艺是利用当地物质与文化资源开发的一门艺术类的校本课程;东川路小学的国际象棋则是由学校的一个传统项目发展而来;协和小学的综合德育又是从德育课程化的角度,把学校的德育课程(包括学科类与活动类)系统化、校本化的大胆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套丛书所反映出来的,正是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基本路径与范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四、本土性。这套丛书所反映的是广州地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案例,一方面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本土气息,散发着岒南文化的清香,各所学校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其中的乡土性则是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地域、社区、学校的文化资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条件与基础;另一方面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学校鲜明的个性,尽管每所学校不是只有这一门校本课程,但是这次开发完善的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的、相对稳定的校本课程,它们都与学校长期的办学思想与办学传统紧密相结合。不管这些课程的前身是兴趣小组,还是学科活动,不管是竞赛项目,还是学校的优势活动,都是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紧紧挂钩,而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产生过一定的社会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校本课程,就会与每个在校学生、每位教师、与社区和家庭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所以,丛书所反映出来的本土性(本校性)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这应该是校本课程的真谛之所在。
    4
.伴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展开,适应新课程实验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学校课程创生与开发能力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也锻炼了广大校长和教师,拉近了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课程与社会的距离,学校特色得以突显,新的学校文化正在建设之中。
    5
、催生了一批理论成果,为下一步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认识与操作上的依据。《广州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成果汇编》收集了试点单位的15篇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林淑媛撰写的系列论文《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探索》《开发广东地域文化资源,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实施中几个基本关系的探索》《学校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市以上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有关课题组活动的报道也在《广州教研网》《广州教学研究》《广州课改工作通讯》上登载,使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及时介绍与推广。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
.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影响,人们的校本课程重视不强,理论与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受升学考试制度影响,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看不到与高考、升学考试直接挂钩的近期效果,所以中学的研究活动没有小学活跃。
    3
.个别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设计,零打碎敲,系统性不强,水平不高。
    4
.注重教材开发而重视完整的开发过程,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全过程的研究不够。
    5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不够广阔,缺乏有一定质量水平的特色课程;多元化发展有待加强。
    6
.区域、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试点学校的经验需要在面上大力推广,但是仍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艰巨而漫长。
   
                                          
(执笔:林淑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