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题负责人:  余传贵

                     课题组成员:  陈丽影  徐伟平  王良键

 

    摘要:本研究报告拟从湘西州的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报告。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报告》从量和质两个不同方面揭示了湘西州教育事业发展的事实,同时,也用确凿的证据回答了湘西州教育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的(供给和需求)原因所在。

根据湘西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报告》从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两个方面揭示出,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从如何进一步发展湘西地区的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湘西地区  教育状况  经济发展速度  相关性

 

引言

无论从全国还是湖南来看,湘西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都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湘西属于国家划定的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部分,开发湘西,其实质也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本课题研究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配合国家发展西部战略、促进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的目的和研究任务是:揭示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到底如何?影响湘西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它们为什么影响湘西地区的教育发展?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怎样打破湘西地区的教育和经济两个落后的低水平循环?课题组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发展湘西地区教育、促进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建议。

由于该课题将湘西的教育同经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属于实用性研究,因此,该课题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的实现、提升湖南区域经济的水平、迅速发展湘西地区的科技教育和经济,提高湘西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湘西地区教育落后与经济落后的深层原因以及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为政府相关部门提出解决和克服二个落后的对策,发展湘西地区的教育,促进湘西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地脱贫致富。

在分析方法上,本课题采取了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根据实证方法,课题组从两个方面掌握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一是实地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古丈和凤凰县农村中小学),现场了解湘西地区教育设施、教师和学生上学的情况;二是同州、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和政府部门(财政)有关人员处了解情况,取得基本资料和数据。在对资料汇总、分类和分析之后,如实揭示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2)根据规范分析的方法,《报告》指出,影响湘西教育发展的因素有教育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因此,发展湘西教育应当从供求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为此,《报告》提出了从供求两个方面促进湘西地区教育的政策建议。此外,本课题成果还运用了数量分析的方法,如运用回归分析法揭示湘西地区的教育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一、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

湘西自治州是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同时也是我省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截至2003年底止,在湘西州总人口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共计198.07万人,占总人口的75%(全州总人口为265.6万人)1,其中土家族109.84万人,苗族86.64万人。因此,发展湘西州的经济和教育事业,实际上就是发展湘西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的经济和教育事业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湘西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下面,《报告》从湘西州的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报告。

    (一)湘西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初期,湘西州教育状况非常落后,1950年,湘西州没有一所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小学数量很少,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很低,也没有成人教育,教育层次和教育结构非常单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在州委和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州坚持以普教为基础,积极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出现了课堂、电视、函授和网上教学等多种手段的开放式教学网络。1995年,湘西州正式启动“希望工程”,“希望工程”的建立,大大提高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与此同时,青壮年扫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下面,我们从建国初、改革开放前和2002年三个不同时期学生入学人数、升学率、各级各类学校数量、教师人数、教育事业费等方面的具体数字入手,了解湘西州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增加:1951年,湘西州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只有3所师范类中专学校,普通中学8所,小学410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力发展了湘西州的教育,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湘西州已有吉首大学等3所不同形式的高等院校(吉首大学于1959年建立),中等专业学校4所(其中非师范类学校2所),普通中学355所,比1951年增长4·4倍,小学3219所,比1951年增长7·85倍。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对湘西州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小学进行了布局调整,即减少了一些中小学学校,增加了一些教学点,合并了一些大专和中专。到2002年,有大学2所(进行了大学合并),普通中专5所,成人中专10所,中学194所(其中,完全中学23所,农职业中学15所),小学2062所,另外还有特殊学校3所、教学点196个。学校是教育事业的物质载体,有了学校,学生就有了上学读书的场所,就可以实行教育供给。因此,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学点数量的增加,可以使更多居住偏远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就近上学,为发展湘西州的教育事业、提高湘西州人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它也为湘西州在2002年通过“普九”验收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教师及教辅人员数量增加。1951年,普通中专专任教师6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09人,小学教师2130人;1978年,大学教师133人,中专教师20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994人,小学专任教师12022人,与1951年相比,普通中专、普通中学和小学教师分别增加89%,35·6倍和4·6倍;2002年,大学专任教师704人,中专教师544人,普通中学7816人,小学14442人,与1978年相比,大学、中专、普通中专和小学教师分别增加4·3倍、1·64倍、95%和20%。

    3、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增加。1951年,普通中专1050人,高中生在校49人,初中1248人,小学74079人;1978年,大学生在校1194人,比吉首大学创建时的1959年(92人)增长13倍,普通中专1462人,高中28349人,初中71570人,小学306424人,普通中专、高中、初中和小学在校人数比1951年分别增长1·4倍、578倍、57倍和4·1倍;2002年,普通高校12555人,比1959年增长136倍,比1978年增长10·5倍;湘西州的大学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临近的常德地区:2002年,湘西州万人在校大学生47人,常德市17人。成人高校8796人,比1984年第一次成人高校招生的896人,增长了9·8倍;普通中专9515人,分别比19511978年增长9倍和6·5倍,普高20920人,分别比19511978年增长427倍和0·74倍,初中134875人,分别比19511978年增长108倍和1·9倍,小学311021人,分别比19511978年增长 4·2倍和15%。在有关部门大抓普九工作的作用下,2002年初中在校生较上年增加8336人,高中增加4578人。

4、各级各类学校招生人数增加。1951年,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湘西州仅有3所师范类普通中专,招生人数只有301人,普通中学802人(其中高中招生人数24人),小学67115人,入学率相当低;1978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698人,普通中专677人,普通中学46138人(其中高中13312人),小学73234人。2002年,普通高校录取3882人,高考录取率77·2%;成人高校8796人,省、州内外普通中专招生8170人,成人中专843人,普高、职高10875人,职业高,普通初中、职中初中52628人,小学44826人(其中受过学前教育的32806人)。

5、各级各类学校升学率提高。1951年,小学升学率为56·7%(小学毕业人数1371人,初中招生人数778人),初中为12·7%(初中毕业人数188人,高中招生人数24人),高中升学率为01978年,小学升学率为81·6%(小学毕业人数39232人,初中招生人数32024人),初中为54·8%(初中毕业25900人,高中招生13312人,中专招生894人)。2002年,小学升学率为93·3%(毕业人数59516人,普通初中招生51134人,农职初中招生1494人),初中升学率为48%(毕业36670人,高中招生9468人,省内外各类中专录取和招生8170人),高中升学率为90%(高中毕业4969人,本科录取1619人,大专录取2883人)。

6、普九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湘西州的“普九”工作是从1996年开始的,采取了分步走的方针:第一步,从1996年开始,以乡、镇为单位推进“普九”,第二步,从1999年开始,以县为单位全面推进“普九”,当年通过对龙山、古丈和吉首三个县市的“普九”验收,其他五县也在2000年通过验收,达到国家和省定“普九”标准。第三步,从2000年开始,提出控辍保学的目标。经过努力,“普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小学“三率”上升。1978年,小学入学率为94%,巩固率为89%,升学率为81%,至2002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三率均提高到98%以上。(2)普通初中在校巩固率提高,1978年,初中生在校巩固率为85·7%,2002年巩固率提高到92%以上。

    此外,社会办学力量不断广大,进一步促进了湘西州的教育事业。1978年,由于尚没有改革教育体制,没有社会办学力量,至2002年,社会办学力量已具有相当规模: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7所、小学37所、其他教育机构7所;这些学校共有学生在校5816人,专任教师313人,兼职教师85人。有校舍69980平米,学校占地面积138787平米,电脑589台,语音室9个,图书2330万册,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82万元。

    加快新职校的创建,扩大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升学率。为了发展当地的教育,提高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升学率,近年来,湘西州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紧了重点职校与重点专业的建设,力争在湘西州建立一所普通高等职业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这一计划已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相关专家的认可,学院的筹建、申报和评估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同时,还积极创建省和省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学校(湘西财校、吉首、永顺、凤凰贺龙山等县的职专)已分别纳入考察范围。高、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校)的建立,能够使更多的湘西学子接受高、中等教育,使湘西州的教育事业更上层楼。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湘西州的教育事业已从单纯的数量性扩张渐进地进入了质量性发展的道路:

    1、教育层次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表现在接受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其具体衡量指标是:大学、中专以上学校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逐年提高。近五年间,湘西州考入大专院校13993人,其中有有50多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2002年,湘西州的大学录取率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77·2%(本科大专录取3882人,普高毕业4362人,职高毕业665人),中专、高中合计录取率59%(普通中专8170人,成人中专843人,普高、职高10875人,普通初中、职中初中52628人),报考成人大专人数大幅增加,2002年,成人大专录取人数9253人。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种现代化教育方式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过程之中。无论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还是职业学校,除继续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方法外,还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改革开放前所没有的,例如,电化教学、网络教学和广播教学等。我们可以从各级各类学校所拥有的各种电化教学设备数量印证这一点。截至2002年底,全州小学共有微机室5264平米,语音室1298平米,普通中学共有微机室8656平米,语音室3327平米,职业中学共有微机室1513平米,语音室231平米;全州中小学共拥有计算机7585台,计算机人机比为621;吉首大学建立了校内互联网,拥有电脑终端500多部,州电视大学建立了远程网络化教育平台,拥有电脑终端200多台,开通了多所国家重点大学的网络教学。此外,还建立了教育局域网,启动了校园网、“校校通”工程和城镇中小学广播系统的改造工程,扩大学具在全州的普及。由于电化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扩大了教育范围、增加了学习时间,方便了学习,因此,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湘西州整体文化素质,为湘西州培养更多各方面所需要的本地人才。

    3、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即在巩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扩大大学办学规模、调整中专数量,在调整、合并地基础上减少普通中小学数量,从而加快了高、中等学历和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湘西州的高等院校数量没有增加,但是,学校规模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吉首大学为例,1978年时,吉首大学仅有专任教师133人,在校学生12555人,现在(2002年),吉首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专任教师700多人(正副教授370多人),在校学生12000多人,面向全国招生、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院校;中专数量由19784所增加到15所(普通中专5所,成人中专10所),普通中学355所减为179所,小学3219所减为2062所和196个教学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以前,湘西州没有一所适合本地特色的成人中专和职业中学,而现在(2003年),湘西州共有成人中专10所,农职业中学15所,在校生8000余人。农职中符合湘西州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较低的实际,因此,保持一定规模农职中的数量,反映了湘西州教育结构多元化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点。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文革刚刚结束的1978年,中小学教师中只有少数接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大多数教师为高中、高中肄业和初中毕业的“赤脚教师”。改革开放后,教育战线通过引进人才、在职教师培训和自学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素质,使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大幅增加。截止2002年,普通中学中,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6%;小学教师中,高中以上学历占98·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5%,高中毕业学历83%)。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湘西州教师的学历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家对学校教师学历的要求。在职称方面,中教三级以上的教师6309人,占教师总量的81%;小教三级以上职称的小学教师13532人,占教师总量的93·7%。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各级学校还经常派遣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和培训班,补充知识,进行再教育。截止2002年底,全州100%的教师和校长参加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80%以上的教师获得了计算机和普通话等级证书。同时,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和骨干:截止2002年底,45岁以下,小学教师占72·38%,普通中学教师占88·1%(见表一)。

  表一             湘西州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表              单位:人

合计    小学    合计    普通中学

14442    45岁以下    4650    51岁以上    7816    45岁以下    4650    51岁以上

    10453    1920    2069        6887    416    513

 

    湘西州能够取得上述可喜成绩的原因是:

1、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教育事业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都是同财政的支持分不开的,例如,新建校舍和添置教学设备均需要投入资金,增加教师需要增加工资基金、住房基金和医疗保健基金等。1954年,全州教育经费为247万元,2002年为34984万元,增长了141.6倍。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在重点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1995年以来,政府各有关部门狠抓“普九”。伴随着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财政拨款额度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见表二):

     表二               近五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表              单位:万元

年份    财政支出总额    教育经费总额    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比上年增长%

1998    111605    17273    1544    0

1999    119421    19293    1615    071

2000    126996    22477    1769    154

2001    163912    29838    1820    051

2002    183528    34984    1906    086

 

2、教育部门广开筹资渠道,多方筹措教育资金,改善了教学条件

    除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外,湘西州有关部们(如希望工程办、青少年基金会和教育局等)积极为教育筹资。“希望工程”常抓不懈,自1990年以来,湘西州希望工程累计筹资1·3亿元,兴建“希望小学”320所,改善办学条件475所(配备希望书库和装备了计算机室),救助贫困学生8万余人次。同时,还开通了捐资单位与受助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救助通道。

    州教育部门还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资金的补助和转移支付款项,改善现有教学条件。近5年来,共争取上级财政投入2亿元,各种渠道筹资2亿多元。州教育部门筹资的其他渠道是:第一,争取“希望工程”和“义教工程”的支教资金;第二,通过宣传,吸引社会力量直接对口援助;第三,走教育产业化的道路,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聚集资金,即走教育后勤社会化的路子。运用这些资金,全州共修建中小学校舍37·6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6万平方米。修建校舍和危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校舍面积,仅2002年一年就增加校舍107573平方米。

2、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坚持走教师再教育的道路。

    湘西州提高教师素质的作法是:第一,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州教育部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全州教师管理数据库,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湘西自治州2010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做好中小学教师的核编、定岗和认证工作。截止20026月,已完成9000多名教师资格认定对象的证书打印和颁证工作及170多名高级职称和880多名中级职称材料的收缴与审核工作。清理了初中教师应通过继续教育达到本科学历的培训对象,落实了非师范类毕业生补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工作,组织这类教师进行培训和考试,进行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考试工作;第二,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在教育教学中起骨干示范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例如,完成了720名小学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达到专科学历培训对象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启动了全州英语教师听说能力外藉教师强化培训班、中小学数学及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学数学教师短训班等。

3、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和试点、试验和推广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湘西州教育部门开创了课题研究式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法的认识和实施能力。随着教育改革不断进行,许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为此,湘西州教育部门申报了新课程教师培训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教委批准;截止20036月,共计召开了800多名教育管理干部、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研讨会;收集整理教师综合素质“案例”和“论文”并结集出版(《教师素质案例集粹》),作为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参考。

    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改课题,参加教育课题的科研和论文参评工作,通过教育课题研究带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仅2002年,全州就获准22个省级科研课题。同时,还组织各学科教研员深入学校和课堂直接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州教育部门还努力推进中小学新课程体系的试点工作,认真进行吉首市新课程教改试验、总结和推广。截止20036月,已将吉首市新课程教改试验推广到了永顺、泸溪、古丈等四个县市,预计2004年年初可扩展到全州。

    此外,州教育主管部门还通过“竞赛”的方式,直接推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全州和全省的讲课比赛和论文评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湘西州多次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动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

    在定员定岗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全面实施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湘西州在吉首等县市开展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量同教师的收入挂钩,破除“大锅饭”。例如,吉首市第四中学(万溶江中学)是一所初中学校,地处市郊,由于该校实行了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使该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一是新的体制吸引了州内高学历、髙职称和有能力的教师纷纷加入该校,大大增强了该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教师的积极性及教育质量大大提高。因此,万溶江中学的升学率不断提高,连续三年位居吉首市第二名。试点工作不仅直接调动了试点学校内教师的劳动积极性,也触动了未试点学校教师的思想,许多未试点学校的教师积极主动的要求参加各学科培训班,提高个人素质。

    5、整合了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湘西州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人口分散,居住偏远、交通不便。为了使偏远地区的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当地政府在许多学童教少的地方兴办了中学、小学和教学点。随着湘西州交通条件逐渐改善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办学效率随之下降,即一些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人数太少,不仅教育成本高,而且,教师一人承担众多门课程,教育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同时,学生数量太少的学校也缺乏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具和教师。例如,凤凰县沱江镇杉木坪村小在校学生只有4人,该镇堤溪教学点只有在校学生2人。为此,湘西州教育部门自1998年以来,对全州大学和中小学布局安排进行了大调整。对中小学来说,主要是根据办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从既要坚持相对集中、又要普及教育的原则出发,在重点办好州、县、乡三级重点中、小学和中心完小的同时,办好村初级小学;根据湘西州居住分散的特点,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实行寄宿制等。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对中小学进行了调整。截止20036月,全州减少小学409所、教学点144个,减少初中24所,增设九年一贯制学校49所。在对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学资源调整的基础上,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即村小及教学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向中心完小和片完小集中,以适应小学开设计算机课和英语课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大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超常规发展),湘西州许多中专出现了生存危机,即各种门类的中专学校(商业、农业、财会、物质、公安、交通等)出现生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根据这一新的情况,湘西州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类中专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整:停办、改名、或者合并。经过调整,湘西州的中专学校有所减少:普通中专,19998所,成人中专15所,2002年,普通中专5所,成人中专10所。例如,原永顺民师改制为州第二民族中学,吉首民族师范学校与湘西民族教育学院合并。

    大学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湘西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成人高校,属于专科层次,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是一所普通中专,属于中专层次,与此同时,吉首大学也有师范类专科和本科。2001年,教育主管部门将前两所学校合并,并入吉首大学,组建成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与此同时,又依托吉首大学,在吉首卫校的基础上,组建了吉首大学医学院。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和吉首大学医学院的组建成功,大学整合的成功,既提高了湘西州地方师范和医务人才培养的层次,即从中专和成人大专提高到本科层次,又壮大了吉首大学的规模,优化了吉首大学及几所合并学校的教育资源。截止2003年,吉首大学已发展为一所湘西地区最大规模的高等学府: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20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正副教授37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4000亩,校舍面积50多万平方米;有15个教学院()、部,33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1个、重点建设专业2),涵盖10大学科门类,省级重点学科2个;建有11个研究所,43个实验室(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建有校园网和校园电视台;馆藏图书100多万册。

    同时,还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方式,来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职教迅速发展。例如,在中等职业教育上,龙山卫校和花垣卫校与湖南省中医药学校联合办校,吉首市职专与花垣县职专联合办学,扩大了办学规模。同时,将高等职业教育渗透于中等职业教育之中,目前,全州已有30多个单位与湖南大学等二十多个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举办高等教育函授站35个。

    6、湘西州经济持续发展,人均收入尤其是农民人均收入增加

    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一、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及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显而易见,湘西州经济发展是支撑湘西州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的物资保证,而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则是提高适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后高校录取率持续增长的基石,没有这两方面的同时发展和增加,湘西州教育事业能够发展到今天是不可能的。湘西州近五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情况是: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52年为12792万元,1978年,72937万元,2002年,753900万元,是19521978年的58·9倍和10·33倍。

    2)财政收入增长。1952年为650万元,1978年为2261万元,2002年为70186,是19521978年的108倍和31倍。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52年为75元,1978221元,2002年为2812元,是19521978年的37·49倍和12·72倍。。

4)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952年不足50元,1978年为134元,2002年为1312元,是19521978年的26·24倍和9·8倍。

    二、湘西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学历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虽然湘西州的教师学历合格率上升很快,2002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上升了11%,为98·5%,初中教师合格率上升了7%,为95·7%,高中教师合格率上升了9%,为72·4%,接近或高于临近的常德市(小学98·9%,初中91·4%,高中71·6%)。但是,我们不应忽视的问题是:第一,有部分教师通过函授和自学等形式所提高的学历,往往是为学历而学历,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专业无关;因此,这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并不能在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相反,为学历而学历还要占用教师的许多时间,影响专业水平提高。第二,无论小学、初中或高中,甚至大学和中专教师,仍有一定比例的学历要求不合格,例如,小学1·5%、初中4·3%、高中27·6%的不合格。第三,合格率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最起码的标准即低标准,在合格者当中,高学历教师很少。例如,在14442名小学专任教师中,没有一名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本科毕业的教师只有63人,占总数的0·436%,高中阶段毕业的教师12010人,占总数的83·16%。这说明,小学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由高中毕业生组成的。在7816名初高中教师中,只有一名研究生毕业学历,本科毕业2007人,占总数的25·6%,专科学历毕业的教师5523人,占总数的70·66%。这说明,中学教师队伍主要是由专科学历教师组成的。在较落后和偏远的县乡中学,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学历合格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例如:凤凰县中学教师学历的平均合格率为93·96%,有6%的不合格,一些偏远山乡的合格率更低,例如,凤凰桥溪口中学为83·33%,水田中学为84·85%,不合格率在15%以上。

2、教室严重不足

在财政和各方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以及义教、危改工程的实施,全州中小学校舍面积增加较快,截止2002年底,全州校舍总面积已达到2574566平方米。尽管如此,湘西州中小学生均校舍严重不足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4·6平方米,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6·8平方米,低于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均校舍面积6·5平方米、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7·8平方米的最低标准。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学校,生均校舍面积更少,例如,凤凰县齐良桥和廖家桥等小学的生均校舍面积不足3·7平方米,生均教学用房面积不足3平方米。齐良桥和都力等中学生均校舍面积小于2·8平方米,生均教学用房小于1·5平方米

产生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严重不足的直接原因是:

    第一,原来欠帐较多,即原来生均校舍面积严重不足,数量有限的新建校舍不足以弥补大量的欠帐。第二,一些新建校舍是在拆掉危房的基础上新建的,这部分新建校舍不能实际增加校舍面积。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普九”工作的高度重视,推动了中小学招生人数的增长。在过去十年中,新生增加的速度超过新校舍增加的速度,新校舍并不能缓解生均校舍面积不足的问题。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不足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目前正处于1987年以来所出生人口进入初、高中阶段学习的高峰时期。19982002年,高中招生年均增长超过18%,19992000年,初中招生年均增长超过14%(见表三)。

     表三                   中学生招生增长速度表                 单位:人

  数量年份    高中    初中    小学

    招生数    年均增长%    招生数    年均增长%    招生数    年均增长%

1993    3724    ——    24003    ——    45477    ——

1994    3849    3·35    25788    7·44    52232    14·85

1995    3195    16·99    28124    9·06    53948    3·29

1996    3894    21·88    29332    4·3    57442    6·48

1997    4044    3·85    29904    1·95    56681    1·32

1998    4660    15·23    30075    0·6    52151    7·99

1999    5109    9·64    35911    19·40    44811    14·07

2000    5675    11·08    43796    21·95    45330    1·16

2001    7232    27·44    48140    9·91    44424    2·04

2002    9468    30·91    51134    6·22    44826    0·90

 

第四,2000年以来,由于调整学校布局,合并和撤销了一些乡村中小学和小学教学点(2002年,全州共撤销小学54所,教学点32个),被合并和被撤销学校及教学点的学生挤入合并学校,降低了合并学校的生均校舍面积。到目前为止,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中小学的工作还没有最后完成,随着撤并工作的继续进行,中小学教室进一步紧张即生均校舍面积减少的问题还会持续下去。在上述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全州中小学学位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只好挤占实验室和图书室,或者扩大班均学生人数,在湘西州最大的班均学生人数是93人。

    3、大量危房对教育教学形成无形隐患

根据中央和省危改办的文件,湘西州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州教学用房、特别是危房进行了两次调查和核实;经房管部门鉴定并取得房管部门坚定书的中小学危房面积为296885平方米(包含农职业中学危房5175平方米),占中小学校舍面积总和(2574566平方米)的11·53%。此外,还有148030平方米的木结构和干打垒的教学用房,不久也要成为危房,占中小学面积的5·75%(见表四)。

表四                      中小学校舍及危房面积表              单位:平方米

  合计 地区    中小学校  舍总面积    小学    中学(不含农职业中学)

        校舍面积    生均面积    危房面积    危房比例    校舍面积    生均面积    危房面积    危房比例

合计    2448656    1418192    4·6    181402    12·8    1030464    6·8    110308    10·7

吉首    277036    135433    4·5    24564    18·1    141603    7·6    22237    15·7

泸溪    239568    135026    3·8    14290    10·6    104542    6·1    2330    2·2

凤凰    332317    210536    4·7    14524    6·9    121781    6·2    8903    7·3

花垣    243068    131109    4·1    17456    13·3    111959    7·8    13944    12·4

保靖    256225    154590    5·2    16923    10·9    101635    6·7    9814    9·7

古丈    142535    87464    6·2    11683    13·4    55071    7·2    3080    5·6

永顺    480939    271679    4·8    29992    11·0    209260    8·2    21748    10·4

龙山    476968    292355    4·3    51970    17·8    184613    5·5    28252    15·3

 

4、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湘西州,实验室用房和试验设备由于资金不足而缺乏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重点中小学除外),从2004年开始,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就是: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实现小学教育内容的改革,即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计算机课和英语课;而开设计算机课和英语课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设备,即配备有计算机(房)和语音室。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增加了大量的计算机,使全州计算机总量已达到7585台,计算机人机比达到了521。但是,近年来增加的计算机主要集中在重点中小学或城镇中小学,乡村中小学增加不多。例如,凤凰县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语音室,没有或者只有少量计算机,有的中小学甚至连实验室和运动场都没有(见表五)。

4、“普九”工作任重而道远

    虽然自1996年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普九”工作,教育部门甚至把“普九”当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2000年全州通过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验收之后,继续坚持一把手责任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普九”成绩的措施,如下发相关文件和组织专项检查等;虽然这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中小学“三率”的上升(具体数字见本报告第一节

表五                     凤凰县教学设施严重缺乏情况表

没有电脑的小学    只有一台电脑的小学    没有电脑的中学    只有一台电脑的中学    没有语音室的小学    没有语音室的中学    没有运动场的小学    没有运动场的中学

茶田    黄合    落潮井    落潮井    全县小学只有一个语音室即沱江小学的一个语音室    全县中学只有4个语音室即廖家桥、腊尔山、县一中和县二中各有一个语音室    茨岩    茨岩

齐良桥    官庄    齐良桥    齐良桥            官庄    官庄

木江坪    桥溪口    都力    都力            桥溪口    齐良桥

千工坪    林峰    大田    大田            林峰    桥溪口

麻冲        竿子坪    竿子坪            水田    林峰

两林        麻冲    麻冲            都力    水田

禾库        两林    两林            吉信    都力

柳薄        禾库    禾库            大田    大田

                        火炉    竿子坪

                        两头羊    麻冲

                        麻冲    两林

                        板畔   

                        两林   

                        禾库   

                        柳薄   

                        米良   

 

“湘西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湘西州中小学的“三率”状况仍然堪忧:首先,全州小学入学率为98·2%,说明仍然有适龄儿童没有入学;同时,98·2%只是各县市的一个平均数,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小学入学率低于这个数字,例如,龙山县小学入学率为96·1%,低于州平均水平;其次,全州小学升学率只有93·3%(若不包括农职中招生数,则小学升学率为90·6%)。农村中小学低于这个水平:例如,2002年,凤凰县小学升学率为90%,两林小学的升学率为77·73%,米良小学为85%。按全州小学毕业生56423人计算,有3780人未能升入初中。第三,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辍学率(辍学学生数÷在校学生数):全州小学辍学率为0·35%,初中为5·8%;凤凰县小学辍学率为0·57%,初中辍学率为5·94%(2002年“普九”验收合格后反弹的辍学率),凤凰县米良小学的辍学率高达1·09%,凤凰县腊尔山等乡镇中学的初中辍学率高达8·79%。按这个比例计算,全州小学辍学人数为1088人,初中辍学人数为7607人。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初中辍学率及辍学人数大大高于小学。按这个数字计算(前几年辍学率更高、辍学人数更多),10年内辍学人数超过八万人。第四,初中巩固率有待提高。同1978年相比,虽然初中在校巩固率有所提高,已达到92·1%,但已入学学生中仍有7·9%的流失;永顺县初中巩固率为90%,保靖县为83·3%,流失率高达16·7%。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提高“普九”的成绩,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的工作,目前,州教育局专门起草了《湘西自治州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已报送州政府办和法制办研究签发,希望通过建立健全地方教育法规,依法开展义务教育工作,达到控辍保学的目的。第五,与临近地区比较,差距较大。首先,初中升学率偏低。2002年,常德市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为59·6%(初中毕业班人数79409人,普高和职高招生人数47333人),湘西州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为29·65%(初中毕业班人数36670人,普高和职高招生人数10875人),比常德市低29·95%,即常德市的初中升学率比湘西州整整高出一倍。其次,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偏低。一般说来,衡量一个地方“普九”发展水平最关键的指标,是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小学升学率。2002年,常德市的入学率接近100%,小学升学率(即小学升初中的比率)为99·7%(小学毕业班108986人,初中招生108723人),而湘西州的入学率为98·2%,小学升学率为86%(小学毕业班59516人,初中招生51134人)。98·2%的小学入学率意味着,湘西州将来有1·8%的文盲,86%的小学升学率意味着,有14%的小学生不能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不能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

    湘西州“普九”工作仍然存在困难的直接原因是:第一,湘西州于2000年被省有关部门验收基本合格的“普九”,实际上是一个低标准、低水平的“普九”。因为,它是按照“软件从严、硬件从实”的标准和“先进入、后提高”的要求验收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许多乡镇都还远没有达到“普九”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校舍大量缺乏和危房大量存在的事实中看出)。实际上,湘西州的教育原本基础差、底子薄,要在短期内实现“普九”并达到“普九”的标准,应当说是不切实际的。第二,初中辍学率反弹现象严重。2002年“普九”验收时,初中生辍学率已降至3·68%,验收结束后,辍学率迅速反弹至5·94%。辍学率迅速反弹的原因是:第一,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情况,20012002年的验收合格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即一些中小学为了达到验收合格的目的,将一些失学的学生在验收期间叫回学校“就读”,验收后,这部分学生重新进入辍学队伍。为什么农村中小学要在验收期间将失学学生暂时叫回学校,用虚假来迎接验收和检查呢?因为,州教育主管部门对乡镇中小学领导实行了“普九”一把手负责制和控辍保学责任制,限期内达不到规定要求,就会受到处罚。第二,辍学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基本上都与家庭特别困难有关,他们没有钱交学费,而不交学费就不能上学,因而他们被迫辍学。在凤凰县,全教育系统每年因贫困而所欠学费在百万元以上,每个小学学费欠费均在千元以上。例如,只有510多个学生的凤凰县官庄(溪口村)小学,每期所欠学费都在30004000元,因学费和其他原因而辍学的小学生在7·8%,能够读完初中而毕业的学生只有80%,辍学率高于州、县辍学率。

    5、高中阶段教育较落后

    在湘西州,初中升学率大大低于高中升学率:2002年,普通初中升普通高中的平均升学率为28%(普通初中毕业生33188人,普通高中招生数9468人),县乡低于这个数据。例如,龙山县为17·43%,凤凰县为19·89%。一些县2002年招生班数量只有几个或十几个,招生人数不足千人。例如,古丈县招生399人,7个班、保靖县850人,14个班,花垣县739人,13个班,凤凰县896人,16个班。如果把职高和中专招生数加在内,升学率也不过56·1%(2002年,普通初中和农职初中毕业数为33974人,普通高中、农职高中和中专招生数共计19045人)。从万人拥有高中数量这个指标的比较也可以看出湘西州高中教育滞后来:2002年,湘西州在校高中生20970人,79/万人,常德市140/万人,张家界99/万人,怀化市97/万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0/万人的水平。

    升高中比升大学难的直接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高中教师缺乏及教学试验设备有限,使得湘西州高中学校数量较少,全州只有23所招收高中学生的学校,独立高中只有一所即龙山高中;各校办学规模较小,23所高中学校校均规模不足1000人。在近年来初中招生增长过快的情况下,22所非独立性中学的学位被大量扩招的初中学生挤占一空,在非独立性中学内扩大高中招生是比较困难的。第二,高额学费阻遏了高中入学率。在实施义务教育、每期学费在百元左右的初中阶段,许多学生也往往因为缴纳不起学费而辍学,可想而知,在实施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每期学费和在校住宿费在千元以上,要有较高的升学率和入学率是不可能的。同时,读高中的目的在于上大学,而每年万元左右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年均人平纯收入(包含各种被消费的实物收入)只有1300元、年均人平货币消费支出只有600元左右的山区农民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根据当地高中教育落后和中央十六大关于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精神,湘西州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在未来12年内全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在发展方式上,按照国家教育部“西部贫困地区要集中力量加强县中建设”的要求,在州内各县重点建设一、二所示范性高中,发展的方法是走内涵发展之路:扩建优质高中、依托老校建新校、利用布局调整重组资源等。通过这些措施,使省级重点中学办学规模达到4000人,州级重点中学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实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若以2002年初中招收学生51134人为基数,按照湘西州目前低于国家标准的生均校舍面积即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6·8平方米来要求,需增加高中校舍347711平方米。若每平方米以600元计算,共需投入建设资金2·086266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州财政支出的11·37%);若每县市以2所独立高中计算,每个学校需新建高中校舍21732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1303·9200万元。在普通中学还有110308平方米危房(占总面积的11%)需要改造的情况下,年年财政赤字的湘西州及各县市教育部门来说,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同“普九”一样同样是十分艰巨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各级教育部门实际上是在负债运行,全州教育系统共计负债2·1亿元,其中向银行贷款9460元。

     6、州内各县、市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州内各县、市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它的基本表现形式是: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在资金投入、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

    1)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资金投入不平衡

    与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相比,州、县两级重点中、小学,通常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来源。例如,近年来,州民族中学通过各种渠道融资近千万元,修建校舍1·25万平方米;同时又获得日本无偿援助1·25亿日元的教学设备,使州民族中学有了现代化的办公印刷系统、内部程控电化网络、闭路电视系统、录像采编演播系统、电影放映设备和多媒体教育中心室。在相对充裕的资金供给下,州、县两级的重点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较好,可与其他市县的学校媲美。相比之下,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连最起码、最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室都存在问题。一般来说,州、县重点学校均没有危房,而非重点的农村学校,均有2001200平方米的危房。例如,官庄乡溪口小学,是一个有510名学生的学校,该校只是在1989年由于学校调整、其他学校的学生集中到该校时曾投入3万元修建了一栋用油毛毡和石棉瓦盖顶的平房,以后一直未曾有过资金投入,该房由于2002年古树断裂打破屋顶,在下雨下雪时必须停课。另一栋60年代修建的教室目前已成危房。同时,我们从“凤凰县教学设施严重缺乏的学校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不仅没有校园网,也没有与“实行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电脑和语音室设备,有些学校甚至连学生活动所必要的运动场所都没有(见表五)。

    资金投入不平衡是由有限的资金总量及不同的资金供给渠道造成的:第一,资金供给渠道多少不同。非重点学校只有财政一条资金供给渠道,而重点学校除国家财政渠道外,还有集资办学融资的渠道。例如,州教委允许州民族中学对每年招收的新生收取一定数额的集资款,可为学校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各级财政财力大小不同。农村税费改革前,中、小学基本建设费主要来自于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各级财政允许按比例提留部分资费并负责对本级教育部门进行投入。按照这种安排,州级财政收取的数量大于县级财政,县级财政大于乡级财政,州、县两级重点中、小学由于数量少,自然可以获得较多的资金供给。这集中反应在州、县两级教育部门对其责任范围内的学校的投入和计划投入上,如用于扩招需要的校舍建设、城镇校园网建设、进修学校电脑添置等。但是,由于乡村经济较落后,乡级财政提留少,它能够给予教育的支持力度自然也十分有限。第三,教育建设费的资金供给源头减小。改革前,州财政每年可从两项收费中获得5000多万元的资金,虽然数量太少,但对于解决扩招对新校舍的需要及安排部分危房改造,还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002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即取消两项收费后,每年5000多万的教育建设费就没有了。州财政安排的中央转移支付教育资金中,9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付教师工资,只有不足10%资金可用于危房改造,不足1000万元,且财政不能如期、如数到位。

    2)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教师素质不平衡

    与非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相比,州、县两级重点中小学有相对较好的师资力量。例如,州民族中学和龙山一中每年的高考合格率冠于全州之首,除了这两所中学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外,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好的教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非重点学校和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则相对较差,首先,在学历结构上,重点中(小)学教师大多数为本(专)科毕业,而非重点中(小)学教师大多数为专科和中师毕业。其次,在个人素质上,重点中小学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教师能够实行专业化教学,即每个教师不必承担几门不同的课程,而非重点中、小学则不相同,由于学生人数较少,不便于实行专门化教学。例如,凤凰县官庄溪口小学,两位教师承担一个班的课程,每个教师分别承担几门课。一个教师承担几门课,自然要增加教师的劳动强度、降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总体来看,比较优秀的教师或较好的教师,均集中在州、县两级重点中、小学,因为州、县两级中、小学在工资、奖金或课时酬金、住房福利等方面明显存在优势,当州、县两级重点中小学因扩招对教师有需求时,就会吸纳部分农村比较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到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小学来。例如,近年发展起来的万溶江中学,就在奖金、课时酬金、住房福利等方面较农村中学有优势,吸纳了部分其他中学的教师。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条件则要差得多。例如,官庄溪口片小,教师8人一个房间,两人承包一个班的全部课程,却既没有课时酬金,也没有奖金,甚至还要承担收学费的责任,即收不到学费由教师个人弥补。

    3)各市、县之间的中小学升学率不平衡

无论是小学升学率还是初中升学率,吉首市均高于其他各县乡。2002年,吉首市小学、初中升学率为100%和98·6%,而州内其他各县均低于96%和68%,凤凰县只有90%和44·9%,而这个数字也主要是由县重点中小学创造的较高水平升学率中和而成的,一般乡级中小学低于这个数字。例如,都力中学和职中的升学率在8·40%以下,其他中学的升学率均在30%上下。

   二、湘西的教育状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理论

1、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魁奈的再生产理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以及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但是,将经济增长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则始于上世纪40年代英美两国的经济学家哈罗德和多马,他们创立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强调非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极端重要性。在他们的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家索洛等人将技术进步“引入”经济增长模型,阐述了技术进步同非人力资本积累一样,对经济增长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虽然意识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它把技术看成是一种外生变量,对技术是如何发生的没有作出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其中,克服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回答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问题。

    舒尔茨论述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首先,舒尔茨从人力资源也是资本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新的资本观和新的资本积累观。他认为,传统理论将人力排除在资本范畴之外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资本概念过于狭窄;人力资源也是资本,人力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因此,广义的积累就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应当包括人力资本的积累。其次,他认为,人口质量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是稀缺、耐久、有用的资源,而人口质量的改进主要是由教育造成的,因而教育是人力资本生产。以此为基础,他回答了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他认为,人力资本质量改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没有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只有具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才会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差额来自于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人力资本是生产力。

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舒尔茨解释了三个与经济增长有关的问题:第一,传统理论关于资本-收入比率下降的问题。他认为,如果引入人力资本概念,资本-收入比率就会上升(人力资本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和收入增长速度快);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传统的生产三要素增长速度。人力资本改进和提高不仅可以解释二战损失大为什么恢复快的问题,而且可以说明工人实际工资为什么大幅度增长的问题。第二,为什么落后国家的人力资源数量与物力资本齐头并进时反而成为增长的约束因素。他认为,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资本的吸收率就会很低。因此,他批判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过分偏重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第三,决定贫穷的关键不是土地本身,而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知识和人的能力可以征服自然”,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摆脱贫困,因此,人力资源投资可以提高福利。他由此得出结论:穷人不是“贫穷均衡状态永久的囚犯”。

2、新经济增长理论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理论中,克服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生产函数不能说明技术何以产生即经济增长动力问题。

    1)罗默模型——技术进步内生化的知识积累模型

    罗默模型主要由两时期模型和两部门模型所组成。两时期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投资又会引起知识存量的增长,知识存量的增加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从而形成正反馈机制。在正反馈中,专业化的知识可以产生“内在经济效应”,给个别企业带来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又会成为个别企业进一步开发新产品的知识积累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全系统总的知识存量可以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因此,知识的积累通过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不仅使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可以使资本和劳动力等其他物质要素的收益增长;它不仅可以给个别企业带来递增的收益,而且可以使全社会的收益递增。可见,知识积累是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的源泉。该模型的缺陷是:假定技术进步来自于对实物资本的投资,实物资本是一种将知识内生化了的技术载体,因此,要实现长期稳定经济增长就必须不断追加投资。按照这种思路,发达国家比落后国家有更多的投资,发达国家因而比落后国家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鉴于两时期模型的缺陷,罗默提出了两部门(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模型,并将人力资本引入其中。该模型的均衡经济增长率方程是:g=§HtA..

    g为经济增长率,§为生产率参数,HtA为“研究与开发”技术的人力资本总量。这个模型明显地告诉我们,人力资本尤其是“研究与开发”部门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意味着,人力资本水平越高、数量越多,经济增长越快,反之,人力资本水平越低、数量越少,经济增长速度越低;若生产率参数§加大,增长率更快。

    罗默两个模型阐述了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为落后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指明了方向。

    2)卢卡斯模型——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生产函数模型

    罗默模型的特点在于试图克服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为物质资本所内含的技术含量找到产生的来源和动力。但是,没有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要素并将其纳入模型之中。卢卡斯试图克服罗默的缺陷,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融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他的思路是:把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学家的人力资本理论、新古典(索洛)经济增长理论和罗默的知识积累相融合,提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范畴,用此来解释经济增长。与罗默一样,卢卡斯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即均衡经济增长率方程:

    k=(1-α+γ/1-α)v

    在方程中,v为人力资本增长率。

    表面看来,卢卡斯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方程式与罗默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方程式十分类似,其实二者存在区别,即卢卡斯模型不仅象罗默一样,将人力资本视为技术进步的源泉,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物质资本的灵魂,而且还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揭示出人力资本的生产功能。按照这一思路,一国的经济增长不需要外生力量(如人口增长)也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其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积累。同时,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系统中,较高的物质资本积累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应。卢卡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或地区引入先进的设备却不能带来高的经济增长的原因。

(二)湘西的教育状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湘西地区的教育仍然比较落后1,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学生数,大学生为73人,中专生为48人,初中生为543人,普通高中生为101人,小学生为1127人,低于省内其他地市水平。相对落后的教育状况,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下面,本课题拟从二个方面考察湘西的教育状况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第一,比较湘西州与其他地市的教育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揭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对湘西州教育状况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湘西的教育状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教育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同省内外各地市一样,投资和产出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相同或者更高的投资增长速度,并非一定会带来相同的产出增长率。从表一可以看出,在19852002年近二十年间,湘西州加大了投资力度,其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长沙市和常德市2,但是,其产出增长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却低于这两个市(见表六)。

为什么湘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长沙市和常德市,但产出增长率却低于长沙市和常德市呢?既有有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也有市场和科技含量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数量及其素质低于这两个市。从表八中可以看出,“万人在校中学生数量”、“万人普通初中生在校数量”和“万人普通高中生在校数量”与“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吻合性;万人在校中学生数量、万人普通初中生在校数量和万人普通高中生在校数量越多,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越多。在表八中,湘西州“万人在校中学生数量”明显少于长沙市和常德市,说明在这一时期中,湘西州在教育上的投资资

金少于长沙市和常德市,长沙市和常德市的劳动力资源在整体上高于湘西州。

表六                   投资与产出年均增长率数据表1             单位:%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湘西    常德    长沙    湘西    常德    长沙    湘西    常德    长沙

1985    72.41    37.34    66.87    19.48    30.61    16.59    16.12    12.41    22.11

1986    25.72    14.66    2.31    20.72    21.53    11.46    15.05    10.66    12.44

1987    16.21    46.25    -5.26    28.40    19.57    17.14    20.86    24.04    21.24

1988    11.14    22.27    23.93    21.88    9.91    17.18    16.58    8.78    24.37

1989    -57.71    -29.68    7.55    15.02    14.78    8.50    8.13    10.17    12.58

1990    43.26    26.22    -3.77    8.02    15.81    3.60    8.86    13.73    8.00

1991    75.75    39.52    32.35    16.28    4.17    12.68    17.02    2.55    14.72

1992    53.80    52.70    86.41    20.73    11.07    12.46    18.33    18.84    25.05

1993    26.23    62.46    43.63    22.67    28.20    18.85    15.05    27.68    27.81

1994    27.10    25.72    12.77    32.40    36.16    18.67    27.63    26.72    33.50

1995    15.68    50.78    53.23    16.78    23.44    17.33    17.65    27.79    25.77

1996    -11.10    26.75    9.80    25.55    31.68    17.82    11.19    23.29    22.67

1997    -0.34    -12.40    -4.75    3.88    0.02    19.88    4.78    5.01    18.75

1998    39.12    0.75    32.47    3.90    11.58    13.63    1.99    7.13    11.42

1999    43.38    20.00    1.24    1.25    4.31    10.59    3.73    3.80    7.51

2000    29.14    9.61    7.50    6.75    12.82    10.90    5.98    11.19    12.55

2001    -3.96    0.20    48.50    8.81    0.02    10.04    8.33    11.27    10.49

2002                1.93    8.42        4.23    18.11   

2003                                    

 

万人在校中学生数量越多,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越多的现象,与新经济增长理论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动力的思想是吻合的:

首先,从工业生产来看,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就不能认识、利用和使用新事物,例如,在面对新的制度环境、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和市场环境时,就会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缺乏核心竞争力。在19821996年期间,湘西州的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和初步形成的过程中,以粗放型经营的方式(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低于长沙市和常德市);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粗放型经营方式就不再是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力量,决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力量是核心竞争力,而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由于湘西州在人力资本投资上明显弱于其他地市(见表八),其核心竞争力也自然弱于其他地市。从表七、表九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在投资增速并未减缓的情况下,湘西州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开始走软。这充分反映了人力资本缺乏对湘西州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以丰富的原材料蕴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产业,由于人力资本缺乏,也同样面临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2001年,湘西州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全省的 2002年下滑为 200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值74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而湘西州却下降了7.49%2002年湘西州高新技术销售收入7.8亿元,比上年下降8.72%;高新技术产品利税额0.7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91亿元。

表七           19822002年湘西州各项经济数据表            单位:%

年份    财政收入年增速    人均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人均GDP(元)    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速

1982    36.18    33.30    18.14    13.16    23.23

1983    23.80    24.61    0.41    9.63    6.21

1984    18.12    16.76    15.29    10.91    14.05

1985    59.03    57.01    11.83    16.12    19.48

1986    46.45    44.28    1.60    15.05    20.72

1987    44.75    41.78    7.89    20.86    28.40

1988    20.23    17.09    5.26    16.58    21.88

1989    32.79    30.51    3.06    8.13    15.02

1990    6.05    7.54    0.27    8.86    8.02

1991    21.08    19.28    30.38    17.02    16.28

1992    30.77    6.65    12.78    18.33    20.73

1993    48.43    46.54    5.67    15.05    22.67

1994    23.41    21.41    17.30    27.63    32.40

1995    20.31    18.68    19.47    17.65    16.78

1996    2.53    1.05    19.50    11.19    25.55

1997    2.40    3.44    11.47    4.78    3.88

1998    7.70    8.68    7.97    1.99    3.90

1999    1.54    2.57    5.15    3.73    1.25

2000    9.03    9.56    4.24    5.98    6.75

2001    16.96    16.25    1.25    8.33    8.81

2002    0.34    0.47    2.47    4.23    1.93

2003                750   

   

其次,从农村来看,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一,农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直接作用。在湘西州政府建设生态州的经济布局下,退耕还林为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一机遇面前,它要求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如按照规定的林种结构发展种植业,即因地制宜地采取林牧、林果、林油、林旅、林药相结合的五种退耕还林模式,调整农业内部的种养结构。近年来,湘西州虽然重点抓了乾州生态科技示范区和吉首大学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试图通过示范园的建设,使其成为湘西州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础。试图通过抓基地、搞示范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促进湘西州农畜产品品种结构的优化。但是,对桠柑、猕猴桃、优质橙柚、油板栗、薄壳核桃、百合、茶叶、龙须草、烤烟、蔬菜、药材、楠竹、珍稀树种的科学栽培,黄牛与山羊的养殖,稻田养鱼,种养业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和推广,主导产业产品深加工及贮藏保鲜系列开发技术研究,既需要有相当规模和素质的科研人员,对农业科学种养的农业科技指导或普及人员,更需要有具备相应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但是,以50%的小学文化和13%的文盲和半文盲的湘西农村从业人口1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缺乏最起码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湘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比较缓慢。以“农业人口”这个指标为例,在农业全部从业人员中,1988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0%,2002年为83.27%。虽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绝对量有所上升。1988年从事农业生产者为96万人,2002年上升为103.14万人。据2002年农村年报统计资料推算,全州农村劳动力实际只需要大约54.58万人2

第二、低文化素质影响打工人员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质量和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提高,企业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比例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找到又累又脏但工资水平却很低的工作。这两种情况必然使湘西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的水平受到限制。湘西州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湘西州外出打工人员年均收入3628元,相当于湘西州在岗职工年均工资9815元的37%,比长沙市和常德市农民工平均低约30%左右(参见“附表”—“全省十四个市州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表”)。

第三、低文化素质影响市场开发。湘西州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仅要有科学种养的本事,还必须有成熟的组织市场的能力。组织市场需要有开拓市场的流通领域人才。近年来,湘西州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初步形成了以烤烟、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桠柑为主的林果业、以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形成了20多家主要从事食用油、果蔬汁、茶叶、冷冻肉禽、复烤烟叶、活畜禽外运、植物淬取等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与1997年相比,2002年农林牧渔业各业的产值发生变化,其中:农业的比重由57.8%下降到53.2%,林业、渔业的比重分别由1.2%、3.9%上升到6.4%、6.2%。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粮食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由1997年的66.2%下降到2002年的64.8%。畜牧业结构逐步优化,猪肉在肉类中的比重由84.8%下降到78.5%(但产量增加,2002年出栏肉猪比上年增长6.1 %,为114.91万头),牛、羊肉的比重则分别由7.0%5.4%上升到7.8%、8.5%;渔业生产结构中,养殖产品比重明显提高,2002年养殖水产品产量已经占到水产品总产量的98.2%,比1997年的93.2%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2年,柑桔产量15.2万吨,较上年增长增长11.2 %,烟叶产量较上年增长11 %。在稳步发展烤烟、山羊、桠柑等支柱产业同时,新建了一批药材、百合等商品基地。对于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的农产品生产形势来说,湘西州农村目前已有的3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或销售协会,6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营销大户,对于有220万农业人口、2654个行政村、13.5万公顷耕地的湘西州农业经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分散化生产的农户组织、整合成为一个有效的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实体,使其在降低交易费用、克服盲目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收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这需要湘西州农村涌现出更多的市场经营人才,而这恰好是湘西州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瓶颈。

    当我们揭示出湘西地区教育状况对当地经济和农民人均收入存在重大影响时,我们无疑也就揭示出了湘西地区的教育与经济之间所存在的逻辑依存关系: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而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决定财政收入水平和对教育供给的支持、人均纯收入数量直接决定对教育的需求。可见,在教育与经济这对矛盾中,教育状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快速发展湘西地区的经济,摆脱经济发展速度递减的唯一途径,是尽力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从长期来看,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较大幅度地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同时,也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从短期来看,要采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地人才来湘西工作,提高湘西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2、教育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归分析

进行回归分析,正确的量度指标非常重要,在下面的回归分析中,本文注意到了以下几个与量度指标相关的问题:

第一,正确的数量指标。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指标,即反映教育状况的指标和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反映教育状况的指标很多,如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教学设施状况等;但是,考虑到改革开放后教育的投资渠道多元化,财政投入仅仅只是教育资金来源的渠道之一,因而财政投入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教育状况,个人对教育的投资也不只是学杂费,而其他方面的开支又无法进行统计,同时,财政投入仅仅只能反映教育供给,不能反映教育需求。因此,本文选择“万人普通中学在校数量”、“万人普通初中生在校数量”两个指标来度量湘西州的教育发展水平。选择的理由是:这两个指标与教育投入的多少成正比,综合了湘西州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这两个指标易于统计,数据真实可靠;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在湘西州的劳动力总体中,受过高等教育者很少,而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劳动力已经流失(外出打工),因此,湘西州的整体劳动力素质较差,影响和决定湘西州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1。根据这个情况,本文选择这两个指标来反映湘西的教育发展水平是合理的。反映教育状况对经济状况影响的指标也很多,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总量与增长速度等;由于“人均GDP增长速度”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就会越高。因此,本报告选择“人均GDP增长速度”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来度量湘西州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估计教育对经济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即学生在毕业之后的较短时期内不会马上显示出人力资本的强大生产功能,存在一个磨合或融合期,人力资本要在磨合或融合期内熟悉劳动环境、学会运用知识改造物质资源,一般在1年左右;而以中小学教育为主体的湘西劳动人口,所需要的磨合或融合期要长一些,因为,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属于基础性知识,基础性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将基础知识转换成有用知识必须有一个转换期,根据经验,这个转换期一般在13年左右。因此,在下面的计算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前13年在校中学生数量所影响的不是当期的人均GDP和农民纯收入,而是下一个13年的人均GDP和农民纯收入;例如,19821987年的在校中学生数量所影响的是19851990年的人均GDP和农民纯收入。

根据上述原则和表六、表七和表八的数据,有下列回归方程:

1、“万人在校中学生数”(x1 与“人均GDP”的回归方程:y683.76+2.237x

2、“万人在校初中生数”(x2)与“人均GDP”的回归方程:y=-5187.624.233

3、“万人在校初中生数”(x3) 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回归方程是:y-2707.3+12.43x

    反映教育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联度的相关系数是:

    “万人在校中学生数”(x1    “万人在校初中生数”(x2)    “万人在校初中生数”(x3)

相关系数r    0.671    0.689    0.77

上述三个相关系数r均大于0.67,依据回归分析原理,说明湘西的教育状况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湘西地区的教育状况显著地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湘西地区的教育是持续发展湘西地区经济最关键、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表八                       教育与产出增长率数据表              单位:人,%

    万人在校高中生数量    万人在校初中生数量    人均GDP 增长速度

    湘西州    常德市    长沙市    湘西州    常德市    长沙市    湘西州    常德市    长沙市

1982    5607    70.67    51.39    25797    392.94    208.26    13.16    9.08    9.56

1983    5520    73.93    90.57    25433    362.71    314.86    9.63    0.62    11.07

1984    6791    83.28    96.64    25497    373.85    335.31    10.91    8.58    11.33

1985    6451    93.31    95.23    25824    378.38    344.99    16.12    12.41    22.12

1986    6450    95.95    96.59    25904    396.05    363.80    15.05    10.66    12.44

1987    6523    89.74    97.14    26191    397.54    373.74    20.86    24.04    21.25

1988    6362    78.88    88.92    26890    391.21    351.07    16.58    8.78    24.37

1989    6134    67.17    86.10    27242    358.53    354.70    8.13    10.17    12.58

1990    5979    64.22    83.86    28790    352.88    356.22    8.86    13.73    7.97

1991    6025    67.55    83.74    29079    347.04    356.09    17.02    2.55    14.72

1992    5481    65.70    79.85    27450    325.02    364.28    18.33    18.84    25.05

1993    4466    59.38    72.91    26000    312.76    373.74    15.05    27.68    27.81

1994    4090    63.33    72.48    26446    314.41    397.02    27.63    26.72    33.49

1995    3658    65.02    77.10    28200    314.68    427.59    17.65    27.79    25.77

1996    3795    67.67    83.60    29826    308.19    443.10    11.19    23.29    23.19

1997    1593    69.93    91.38    11781    314.24    449.64    4.78    5.01    18.75

1998    4339    72.70    100.09    30472    335.69    262053    1.99    7.13    11.42

1999    4847    77.06    110.18    33884    366.30    482.47    3.73    3.80    7.51

2000    5428    88.10    127.65    40684    429.75    520.25    5.98    11.19    12.55

2001    6416    110.93    141.97    50384    476.78    561.56    8.33    11.27    10.48

2002    7907    140.00    163.22    49578    507.56    569.44    4.23    18.11    10.48

2003    10048    165.42    187.78    540.87    489.54    531.6           

 

表九               19902002年教育与经济增长速度表             单位:%

数据地市    万人在校 中学生数量(人)    人均GDP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人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1990    1996    2002               

湘西州    347.68    336.21    574.85    19.44    14.99    13.05.    21.35

常德市    417.10    375.86    647.85    33.09    21.32    19.88    17.64

长沙市    550.05    526.70    732.66    53.42    19.93    17.78    31.68

计算方法:年均增长速度={20021990/1990}÷N

三、几点认识和建议

    1、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

    在上面几个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和教学设施严重匮乏的表格中,我们感觉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设施严重老化(危房)和缺乏,已经处于危机边缘,当危房严重到不能居住的程度时(例如象官庄溪口片小),学生就不能正常上课。同时,大量的片小学、完全小学和乡中学均没有计算机和语音室,无法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认为,如果不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匮乏的问题,实现的“普九”是低质量的,同时,要在2015年普及高中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匮乏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而这正是湘西州教育相对滞后的症结所在。显然,在目前情况下,实现这一愿望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州的教育资金出现瓶颈,每年减少教育经费4000多万元,资金更加有限和短缺,每年只能解决部分危房改造和设施添置。大量的危房仍然会得不到改造,大量的农村学校仍然会严重缺乏基本教学设施。

    因此,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薄弱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教育资金的来源问题。我们认为,在湘西州财政不断追加教育经费的情况下,湘西州必须继续采取如下融资措施:

    第一,向中央和省级财政以及有关部门反映湘西州基础教育比较落后的现状,要求它们拨出专款支持湘西州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的建设。为此,省、州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邀请中央和省级财政及有关部门领导实地考察湘西州的农村中、小学,使其对湘西州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有直观的认识,从而获得较多的财政支持。

    第二,继续坚持“希望工程”。虽然“希望工程”的高潮已退,筹资工作面临窘境,但是,决不能放弃这个阵地,因为,即使在筹资艰难的日子里,“希望工程”每年仍然给湘西州带来了数百万元的教育资金,解决了部分贫困学校和贫困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希望工程”的工作效率,根据我们对湘西州“希望工程”运作的了解,我们建议,将湘西州“希望工程”办公室从团州委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部门,是一个较好的制度安排。我们的理由是,由于州团委有自己的中心工作,在筹资艰难的现在,对“希望工程”的重视程度必然下降。如果将州、县两级“希望工程”办公室从团委中分离出来,加强“希望工程”的人马和资金,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运作机制(指灵活、主动和多样的融资形式,甚至可以走市场化的道路),必定会使“希望工程”走出困境,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第三,教育部门要调整教育资金的运用结构,合理安排资金用途

    由于重点及城镇中、小学有财政供给和自筹资金(给政策)两种资金供给渠道,存在相对优势,因此,在最近的将来,教育主管部门在安排资金分配时,可以适当减少对重点学校的资金供给,提高对农村中、小学资金供给的比例,以改善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教学设施缺乏的地状况。实际上,减少对重点中、小学资金供给的数量,并不等于不重视重点中、小学,而是给重点中、小学校以政策,促使其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来谋求教育资金。

    2、落后的山区经济造成教育需求不足,影响“普九”全面和高质量的实现

    农村中小学升学率偏低,是与湘西州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一致的。长期以来,湘西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见表十),仅及临近地区常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在有限的收入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由于收入水平低,消费倾向和恩格尔系数高,最基本的、必需的消费支出几乎占了整个收入的全部。这说明,过低的收入不能给农村家庭留下多少可以用于教育的资金。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同于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它包含大量农民自产自消的实物收入在内,例如,粮食、棉花、油料、燃料等。剔除自产自消的纯收入(自然经济)部分,属于货币性收入的部分很少。数量有限的货币收入在支付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留给学杂费的就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么拖欠学费,要么失学。

表十                     湘西州农民人均收入状况表                   单位:元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人均收入    871    1013    1287    1560    1588    1559    1594    1705    1121    1173

    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的根本原因是:

    第一,产出低。湘西州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3·17%(2002年,农业人口2200546人,总人口2645791人)的少数民族地区(全省为70.25%的水平),但是,人均农业总产值却很低,2002年,人均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只有822元,是常德市农业人均产值3651元的23%,比常德市农业人均产值少28292002年常德市农业总产值171·18亿元,农业总人口4688122人)。为什么湘西州人均农业产出如此之低呢?一是山地多、可耕地少。截止2002年底,湘西州人均可耕地只有0·77亩,而毗邻的常德市人均耕地1·17亩,比湘西州人均占有耕地多0·4亩。而且,湘西州的可耕地属于山区冷浸田,产量很低,而常德市的耕地多为高产田。二是封山造林后,农民没有充分利用山地来组织山地经济,致使大片山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而一些被利用的山地,却由于种植品种分散、种植规模小,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不能形成为商品经济。

第二,人口增长率高。湘西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传统因素和民族政策的作用下,湘西州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出生率。1978年以前,人口出生率在30‰-55‰的年份有19个(1951195519621975),在20‰-30‰的年份有7个(194919501956195819761977),改革开放后,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维持着较高的水平,高于全国、全省10‰以下的水平(见表十一)。高的人口出生率必定降低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均产值和人均收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 人均耕地面积为1.77亩,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1.74亩,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11,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为0.93,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为0.82亩了,比全省0.89亩少0.07亩,仅为全国人均1.54亩的53.2%。2000年,湘西州国内生产总值65.9亿元,比1990年增长31倍,但是,由于十年内人口增加了30.1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69‰,致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85%。2000,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83.3万吨,1990年增加12.5万吨,增长17.7%,但由于人口增加过多,全州人均粮食生产量仅由1990年的309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320公斤,十年内只增加11公斤,仅增长3.5%。

表十一                   湘西州1978年以来人口出生状况表              单位:‰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出生率    15·83    18·56    25·49    17·99    15·32    16·52    18·35    20·71    21·07    20·68    27·42    25·77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出生率    21·48    19·27    17·74    16·82    15·49    15·05    15·22    14·74    13·69    10·23    13·28    12.84

   

因此,从教育需求角度来看,全面实现“普九”的决定性因素自然也是两个: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家庭对教育的需求能力。因为,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之后,学生家长自然也就不再为几十元、几百元的学费发愁了,教育需求自然而然地随之增长,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普九”也就自然而然地自动实现了。为此,我们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心本职的教育工作,也要关心各级政府正在实施的脱贫工程,要参与其中,帮助农民、尤其是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例如,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如对口实施“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山乡实现商品化生产和经营等。第二,继续坚持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政策,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人口出生率。表八表明,只有2001年人口出生率在10·38‰,其他各个年份均高于13‰,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还比较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出现人口出生率向上反弹的现象。造成反弹现象的原因是,流动人口在生育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无政府状态。200356月,湘西州计生委对全州流动人口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是,全州流出总人口295255人,其中女性123294人,已婚育龄妇女70778人。全州流入总人口37955人,其中女性18481人;已婚育龄妇女11833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流出人口管理不够到位。全州流出人口办证率较低;外出已婚育龄妇女还有部分应落实节育措施而没有落实;两女户、纯女户外躲现象比较严重;流出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合同签订到位率及孕检率还比较低。二是流入人口管理漏洞较大,流入人口持证率较低。三是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短缺严重。从国家取消收取流动人口管理费后,几年来,各县市财政预算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均未单独列项。个别县市由于管理经费不足,难以对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的管理。四是基层管理网络不健全。到目前为止,全州还没有一个县市成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30多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仅靠现有的计划生育人员兼顾管理,难度很大。为了落实该《湖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州计生委已提出六项对策:一是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建设,即各县市成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二是加强和落实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三是加强公安、工商、劳动、卫生、计生等部门的配合,抓好流入人口管理;四是提高流出人口的办证率和孕检率,堵住计划外生育的源头;五是加强对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处罚力度,整顿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秩序;六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生优质服务。

3、缓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计划。根据中央十六大关于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精神,湘西州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在未来12年内全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拟通过各种措施,使省级重点中学办学规模达到4000人,州级重点中学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实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计划应当缓行,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普九”上。因为,若以2002年初中招收学生51134人为基数,按照湘西州目前低于国家标准的生均校舍面积即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6·8平方米来要求,也需增加高中校舍347711平方米。若每平方米以600元计算,共需投入建设资金2·086266亿元(相当于2002年全州财政支出的11·37%);若每县市以2所独立高中计算,每个学校需新建高中校舍21732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1303·9200万元。在普通中学还有110308平方米危房(占总面积的11%)需要改造的情况下,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同“普九”一样同样十分艰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级教育部门已经在负债运行,全州教育系统共计负债2·1亿元,其中向银行贷款9460元。从需求方面来说,它建立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上。以目前年人均货币消费支出600元的水平、年均增长6%的增长速度计算,2015年也只有人均1207元,以这个水平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建议缓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计划,着力搞好“普九”,让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随湘西州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后自然而然地达到。

4、强化各级政府(县、市)发展教育的责任,把发展经济和发展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此建议:象浙江等省一样,将教育发展状况(一系列可操作性指标)一同列入市、县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促使市、县领导象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当地教育,调动他们多方面促进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完善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机制,不断扩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其具体方法是:确立一个可操作性的法规或制度,(1)教育部门依法优先取得教育资金,避免挪用或挤占教育资金现象的出现;(2)依法增量获得发展教育所必须的资金。我们认为,完善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机制,可以避免因农村税费改革而减少对教育投入的现象出现,确保教育资金足额到位

5、加快教育体制改革:(1)加大省内高(中)等教育社会办学的力度,对部分进行财政投入的高(中)等学校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逐步减少教育部门持股比例,将原本用于这些学校的资金投入转移到基础教育、特别是用于发展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方面。其方法是:第一,在高校后勤化的基础上,以部分高(中)等学校作为股份制学校的发起人,创建股份制学校;第二,将现有部分高(中)等学校和现有民营或其他形式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合并,形成实力和规模更大的股份制学校。(2)改革教师用人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首先,实行聘任制,每12年实行一次20%左右的教师和学校“双向流动”,这样,既稳定了教师队伍,又优化了教师资源的配置;其次,实行底薪和课时工资(教课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分配体制;第三,对乡村教师实施教师津贴,使其占工资收入总量的1520%。在教师和学校“双向流动”体制下,乡村教师津贴可以将优秀教师吸引和稳定在乡村中小学,有利于提高乡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3)创建以发展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集团,作为(部分)高(中)等学校股份制改造和发展的实施者。

6、实施“科教兴省”、“教育强县(市)”和“教育强县(市)对口支持湘西教育”的均衡发展战略。近年来,虽然湘西地区出现了一批“希望小学”,,“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也对湘西地区投入部分资金,但是,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大量的乡村中小学的教育状况仍然堪忧:(1)生均校舍面积大大低于小学生6.5平米、中学生7.8平米的国家最低标准;教室拥挤、实验室、图书室被占用;(212%左右的危房;(3)缺乏图书资料和办学经费,几乎没有开设新课程所必须的语音室(设施)和计算机;(4)几乎没有运动场。(5)中小学的辍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仍然低于国家“普九”标准。随着湘西地区同省内其他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上拉开差距,原本较为落后的教育同其他地(市)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开。为了均衡发展我省的教育,我们建议:实施教育强县战略,让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市),在资金、设备和教师等方面对口支持湘西各个县乡,推动湘西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高质量普九的实现。政府可以规定一个对口支持的指标。

7、继续有效地实施“希望工程”的同时,在省内定期发放“发展湘西教育的特种福利彩票”,使之成为一种制度或习惯,为湘西教育募集资金,并用此资金:(1)全面改善湘西地区中小学教学设施;(2)全部或部分减免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学杂费,其形式可以采用浙江长兴县发放教育券的方式,做到专款专用。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候风云: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赵秋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管理世界·2000·1

    [4]郭萍:对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及人才问题的思考·青海经济研究·2001·3

    [5]李清玉: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扶贫之路·湖南经济·2001·1

    [6]胡鞍钢: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管理世界·2000·3

    [7]欧阳恩成:山村教育的奇葩·湖南经济·2000·10

    [8]祁东职办:办特色教育,育专业人才·湖南经济·2000·4

 

 

 

附表:           全省十四个市州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表      单位:/

    2001    2002    增减额    增减幅度    排名

全省    2299.46    2397.92    98.46    4.28   

长沙市    3218.07    3462.03    243.96    7.58    1

株洲市    2795.68    2867.59    71.91    2.57    4

湘潭市    2825.36    2981.7    156.34    5.53    2

衡阳市    2743.2    2879.03    135.83    4.95    3

邵阳市    1862.72    1922.39    59.67    3.20    11

岳阳市    2506.93    2704.2    197.27    7.87    5

常德市    2211.08    2341.08    130    5.88    7

张家界市    1770.7    1837.05    66.35    3.75    12

益阳市    2106.67    2193.97    87.3    4.14    8

郴州市    2531.03    2613.72    82.69    3.27    6

永州市    1966.94    2025.06    58.12    2.95    9

怀化市    1884.02    1940.81    56.79    3.01    10

娄底市    1979.05    1818.28    -160.77    -8.12    13

湘西自治州    1292.9    1325.3    32.4    2.51    14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