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课题研究
潜山野寨中学 王敬波
一、课题简介
我申报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查批准,确定为2004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录编号为:JG04079。本课题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课题。全校10个学科组,73位教师报名参加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与推广工作,几乎囊括了全校各学科组的骨干教师。桐城市铁铺中学的
课题构架如下图:
三条原则 四个步骤 五个结合 解放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个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
两大信念:一是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二是坚信教育可以激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条原则: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
四个步骤:问、想、做、评
五个结合: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结合;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历史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
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二、感受体会
(一)选题要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研究的是真问题,成果才会有含金量,才有推广价值
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一线中学教师的科研与科学家、专业研究人员的科研不同,中学教师关注的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它立足于校本,行动研究是主要形式。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就是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通过实践探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加以概括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就是教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搞科研,边做边研究,这就是行动研究。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把问题的解决以案例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叙事研究。我领衔主持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G04079号)省级课题,就是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这个农村中学的普遍性问题而选题申报立项的。由于胆怯、畏惧、拘谨、孤僻,由于长期
(二)研究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主持人申报课题时,对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进行了设计和论证,为了保证课题实验研究少走弯路,开题时请专家再次论证,界定目标,修改完善原来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1.量力而行的原则
课题价值的重新发现、定位很重要。我们这个课题如何定位?它的原创性在哪里?理论创新,我们是力所不能的。基础理论的研究,理论的创新,是专家们的事。专家们的引领作风,就在于他们站在学科的前沿,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并使专家们的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根据
任何科学研究,它的目标都是有限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小学可以做,中学可以做,大学也可以做,目标定在哪里,我们能作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据
2.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我们的课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课题的实验当然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指向课堂教学,决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发展,造成思维过程单一和统一,甚至无形之中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设置了障碍,形成了牢固的模式,即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新课程如果没有转化为课堂,新课程仍然是理念形态的;新课程如果没有转化为教学,新课程对学校仍然是外在的。我们把课题实验研究定位在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各学科组围绕课题构架“三条原则、四个步骤、五个结合”做文章。“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本课题倡导的这“三条原则”实质上就是把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重点,即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走向“探究发现式教学”,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建构,由孤立性学习,走向合作交流,由机械复制,走向探究、体验、发现。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误区,各学科组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生物组的“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信息技术、物理组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的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究,语文、化学组的“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究,数学组的“数学建模”和“四环八段”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究,语文、英语组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究等子课题组,把课题的实验探究与各学科特点及课堂教学结合,力求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归纳提升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猎取知识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3、课题成果示范性原则
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思维缺陷,既有共性,更有差异。我们课题实验的对象是农村中学生,因此,我们实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只能对同类学校才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因此,根据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活动”既包括课堂上的“问、想、做、评”四步骤,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动脑、动手、动口;“在交流中合作发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愉快地体验、发现、交流、分享、合作;“在质疑中探究发现”,即以问题为中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与生活知识、学生经验、旧知相矛盾的问题设疑激疑,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多角度、全方位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活动中自主建构,使农村中学生战胜了羞涩胆怯,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会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做中学,体味了失败的苦涩,感受了创造的艰辛,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克服了封闭、孤独、冷漠、自私,学会了倾听、尊重、交往、合作;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改变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思维僵化等现象,学会思考、质疑、探究。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同类学校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的价值。
(三)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课题实验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还是锻炼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促进教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学会研究,学会反思,不断成长。
参与本课题的70多位教师基本上涵盖了本校所有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误区,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探索、归纳、提升中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方法,进而优化农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结合课题的实验,认真学习了“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思维学、创造学、多元智力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的培训、指导,听课、评课,进一步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转变了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锻炼了队伍,进而推动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在CN刊号和正规出版物上共发表论文20篇左右,
(四)争取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是课题实验的必要条件
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及必要经费投入,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JG04079号课题从立项到首轮实验研究正式启动,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安庆市教育局江兴代局长、潜山县教育局局长、书记高度关注和支持。野寨中学领导,从教科研兴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全力支持课题研究,并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指导课题研究。有效地保证了课题首轮实验研究的成功。
高校教科研机构的参与和专家的指导,确保了课题实验研究的规范有序、科学严谨,本课题从立项前的准备工作到正式启动,顺利结题,整个实验过程自始至终都在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郅庭瑾博士的指导下进行。国家督学、博导
三、不足与困惑
1、本课题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参与实验的人数多,不同学科各有不同的特点,课题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理念上、认识上,水平不一,参与热情不同,因此,发展不平衡,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实验中,学科的特点不突出。
2、从事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效益是隐性的,周期性较长,而高考升学率则是显性的,是立竿见影的。升学的压力对教师、学生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家长、社会、主管部门、行政领导的认同度也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任务繁重,苦于无暇,也使教师对课题的研究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创造一个人人支持、个个踊跃参与课题实验的环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观念,使教师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缺失现象,短时间还很难找到有效根治的办法。
因此,学校、家长、社会、单位领导、主管部门都要关注、理解、支持课题研究,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精心打造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参考
- 下一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