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对课堂进行创意性设计——浅谈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
对课堂进行创意性设计——浅谈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
作陈守清
[摘要] 中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意性设计,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各方面的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及必要性。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任务型教学 创意性设计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对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课堂是唯一使用和体验英语的地方,离开了这个场景,就很难有机会去接触和演练学过的英语。所以提高课堂质量,提供更多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增加学生用英语表面自己思想的机会,是每个教师真正要肩负起的责任。现代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能翻译几个句子、几篇文章或看懂几本书的人才,而是能熟练运用这门语言的人才,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已满足不了当前形势的需要。只有对英语教学进行革新,对课堂进行改革,才能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在近几年的英语能力竞赛中,郊区、郊县的学生,绝大多数难以与城区学生抗衡。不少学生初赛时成绩尚可,而一进入决赛,却鲜有轻松过关者,其折戟主要关口在面试。郊区、郊县学生很难用英语流利地表面自己的思想及观点,而城区学生无论是发音还是表达方式、内容,都让人感到惊讶,他们明显要比郊区、郊县的学生的水平高出一筹。是郊区、郊县的英语老师水平差吗?是城郊学生的智力低吗?答案都是否定的。据调查,相当部分城区学生家长在家长读小学时就将小孩送到各类级各类英语口语培训班进行口语培训;有的是高校英语院系办的,有的是各类英语专业培训机构设立的,他们的教学方式与学校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而在英语能力竞赛中获胜者,往往受过此类培训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为什么家长热衷于校外英语培训?为什么初中课堂教学很难培育出一名优秀的英语实用人才?我想这与我们初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大部分学校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但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没有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很少顾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而具有的一般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课堂教学也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应该被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吸收,由此看来,使课堂具有创造性就尤显重要。
二、使课堂教学具有创造性的必要性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方式逐渐被我国英语教育者认识和接受。20世纪90年代编写的不少英语教材(如:Headway,Go for it等)都采用了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和方法。2003年4月22日~26日,IATEFL(国际英语教师联合会)第37届年会在英国召开,与会者就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练习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必要手段。练习与任务的区别在于:练习是任务的一部分,任务是学习过程的综合体。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法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使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国际英语教学的发展正经历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从课堂整体转向因材施教,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从以学生为中心,从以知识目的学习转向以运用为目的学习。教育部也行文指出“教育要培养敬业、创业、革新和创新的人才”。要达到上述理念所要求的境界,课堂教学必须具有创造性,学生在与教师及学生的互动中,认识、掌握直创创造性使用语言,教学的设计变成了一种先进理念的体现,而非课本知识点的再现,它只能提供一个环境,营造一种氛围,允许有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同答案;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创造性,让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有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意性设计
前面讲到的内容基本上传达一个信息,任务型教学要使课堂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对教学进行设计时考虑出语言学习者充分领悟语言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方案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期这一点呢?我认为必须对课堂进行创意性设计。
㈠课堂创意性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以前,课堂教学忠实于教学设计方案(即教案),其思路的成型,课堂教学的实施,备课占十分关键的位置,备课与课堂教学是两个分割开来,却又是简单重复的步骤:授课前通过熟悉教材、参阅教参,事先确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课堂教学只是一种重复性的机械化操作程序,教案成为课堂教学的流程表,这样的教学无疑难以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动机。学生所看到的、所写的以及所谈论的都限定在正确与错误中,标准答案横刀立马在前,不敢逾越,如此又能谈及发挥语言的能产性,怎能创造性的使用语言?教案牵着教师和学生的鼻子转圈,永远走不出传统的界限。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由于许多创造行为是在不可预期的情况下发生的,具有随机性和个性。所以课堂教学设计不能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的讲解,而是放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上,整个学习过程必须让学习者去感受语言,去用语言灵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传统的课堂即使有一些讨论或学生自查,学生也在使用英语,但仍未跳出课堂有限的内容,思维仍囿于课文知识,鲜有学生自主的创新思维活动。课堂创意性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任务中去感受知识。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支持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或声音、或图像、或文字。教师应该是一个“facilitator”(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master(教书先生)的角色。
课堂创意性设计,并非不重视语言知识点、并非抛开教材选送的材料,而是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总体的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知识点,再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进行发挥、运用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引出一些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并且创造性运用的过程。
㈡课堂创意性设计
对课堂进行创意性设计,教师不可能事先写出一个完整而又详细的课堂教案,因为教师无法预知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是充足的语言材料、信息资源及丰富的组织形式,学生所要做的是面对语言材料,谈论自己对语言材料的见解或疑问,考虑如何利用它进行表达思想。
如上The Swedish Rock Band这一单元,老师如果只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针对单元内容一课课讲解、提问及机械性操练,师生均疲惫不堪,学生学的内容不多且效果不好。如果我们改变这种现象,运用一种创意设计,效果肯定不一样:
首先就单元内容即The Swedish Rock Band进行泛谈,师生共同探讨与band相关的话题,在探讨过程中单元所涉及的生词大半可以得到认识和运用,这一过程学生的任务也就是要认识并了解这些生词的意义、读音及相应的用法。随之设计一些相关的任务,如:完成一项“The best band/bands in our eyes”(我及同学心目中的好乐队)的调查,其中包含一些问题设计,如Which band/bands is /are your favourite(s)? Why do you like it/them? How many kinds of music/songs do you know? How about your friends/classmates?这些可制成问卷也可以制成表格。然后从单元中节选最重要的一至两篇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主题探讨,教师的任务是思维引导,在帮助消除了学生所遇到的阅读障碍后,就对语言材料进行发挥性想象,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未完成的句子:The rock band came to China .学生可能开始只局限于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接上了to give a concert/to visit China/last week等少数内容,我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点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果出现了十几种不同答案,其中不乏如下有创意的句子:1. but they didn't come to Wuhan;2. and Chinese young people were crazy for their coming. 3.because they wanted to know more about China;6.because they wanted to learn more chinese;4.but the old people didn't like rock music;9.they think Chiese people are kind and love peace. 等等。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融为一体,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的使用了语言,有许多未出现的知识在学生的运用中恰当地得到了表现并运用,而且学生十分轻易地掌握了它。其中即使有一些表达上的错误,并不影响学生的精彩表现。最后,可让学生完成一篇题为My favourite band的小作文。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无须书写宠杂的详细的教案,却能让学生充分活跃起来。
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可能对课堂上的学生行为进行事先设定,因为不同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1965年,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了一个实验:他手上只拿了一张照片,准备给两个班的大学生看,只是在看之前,他分别说两句不同的话,他跟一个班的学生说:“这是一位大科学家。”跟另一个班的学生说:“这是一个大罪犯。”结果第一个班的学生评价说:“那深邃的双眼表明他思想的精深,那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决心。”而第二个班的学生则说:“那深陷的双眼表明内心的仇恨,那突出的下巴表明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看看,如此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语对学生思维影响之大,所以教师不能事先规定好知识的细节和讲解步骤,设定一个看似严密的知识圈套套住学生的思维,而是要根据课堂形式的发展及时发现和进行调整。教师必须具备丰富可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能从学生的思维中及时嗅觉出新的内容,从而引导出他们想表达却不能表达的内涵,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他们的思维在经受锤炼,他们的英语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好的课堂创意才能引发高质量的创造思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课堂创意设计看似准备时间要少些,写的内容也要少得多,而且涉及的范围及内容较以往更粗略泛化,但实际上,课堂上的互动及语言的使用都较以往有大幅的改观。课堂创意考虑的是整个单元总局观,如同一个大战役,细节调整则完全由当时的受众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定,事先不可能进行细节性的规定,这正体现了语言的能产性和实用性,学生在使用语言在进行交际,并在交际中掌握了语言。
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脱离实际,天马行空,而且必须严密组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整个课堂严格而不失活泼,活泼又不失章法。任务要有趣味性、科学性、交际性、可操作性和可拓展性。任务还要具有语用、语境和语义三个方面的真实性。围绕生活情景设计的任务,可以是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景。教师要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即“做事情”,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知识、能力和技能。
(二)辩证看待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上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发散能力是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衡量。其中发散量是重要的,但只朝着一个方向想出很多点子,虽有量的显示,但未突破单向思维,这样的思考质量不高,如考虑水的用途,若答案有洗手、洗衣服、洗汽车、洗……,“洗”得再多,仍在“洗”一个方向上思考,还不如说出水可以当饮料、可以发电两个答案。所以创造性思维要注意量和质两方面的表现。
(三)不以功利态度对待学生,营造适宜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心理气氛。
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的形式,重视集体,重视民主,不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观点,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饱满、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课堂充满一派积极向上的和谐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①胡春洞 王才仁主编《外语教育语言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②《从IATEFL年会看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袁舰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7月)
③《思维的拓展》郭亨杰 江苏科技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课题立项后的启动通知
- 下一篇:初中教师课题申报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