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生情感教育研究实验报告

新课程下初中生情感教育研究实验报告

 

(一)

——前言——

    情感教育模式是我校多年来进行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的成果。《新课程下初中生情感教育研究》实验课题是在我校《农村初中情感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修正完善,重新设定的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它的规范和发展对我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如春风般沐浴着祖国大地,为基础学科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其孕育人才的形式堪称是伟大的创举。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所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①。本课题正是在新课改莅临农村中小学、教师们徘徊彷徨的情况下产生的。

纵观农村基础教育,其现状不容乐观:教育理念陈旧、思路落后、师资水平低下、教育资源贫瘠、课程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在新课程试验大潮下愈发显得突出,并导致新课程改革试验进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许多一线教师正徘徊于十字路口,不断犹豫彷徨,急需理论及经验的支持,特别是学校“教学质量战”愈演愈烈,升学压力也随之增加,这更增加了试验的难度。为此,教师们普遍感到理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教师浮躁情绪油然而生,情感投入更是无从谈起,师生关系开始紧张,家长怨声载道。作为教育机构,逃避和退缩只能导致失败,努力探寻困境的突破口已是当务之急②。在省、市、县有关专家理论的指导下,我校“情感教育课题组”于2004年成立,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等工作方面做了较为有效的尝试。“情感教学”的核心是爱心与情感的投入,如一剂良药,“它可以使人激动,产生动力无穷;它可以教人镇静,运筹自己多彩的人生;它更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化“敌”为友,结伴前行”

二、课题形成:

1、情感教育内涵界定:

美感:“美”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美”,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灵魂。“美”的存在领域有: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爱美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基本需要。

快乐:“快乐”是情感(情绪)的一种基本形式。情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研究得出人对客观事物采取的态度是以它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般说来,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能引起肯定的态度,产生喜悦、满意、趋向等快乐的内心体验④。

:“爱”是人类特有的积极的且最美好的情感。“爱”是人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是人生幸福的一大源泉⑤。 “爱”的情感是在“快乐”的情感基础上形成的。“爱”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

2、教师课堂情感与学生情感需要相吻合

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美、乐、爱”情感教育是在学生心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多种心理需要,使学生产生美好、快乐的情感。教师把爱撒向每个孩子,满足学生爱的需要;教师是面带微笑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探索人类自身和世界,满足儿童认知的需要⑥;培养孩子自我需要实现的过程也是孩子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快乐,快乐的情绪不断巩固、加强,就成为稳定的爱的情感。

情感具有极强的动机功能和激活功能,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应是学科教育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另外,情感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小到交往,大到国家,情感也是维持和平稳定的政治基础⑦。重视情感教育,加深对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人格培养的重要问题,目前还有待这方面的适用性研究。本课题是在我国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情感教育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的前提下,作为适用性开发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情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基础,也是实现创新精神的心理保证。因此关注情感,就是关注人类的命运⑧。教师在满足现实条件下去进行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从情、意中生硬地抽取出来,只教书不育人,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们由低年级对学科知识充满好奇、探索与热爱,转变为高年级放弃对知识技能的追求。为此,本课题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的要求标准以及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探索中小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发展、升华的内在规律。研究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学科知识的横向及纵向拓展,使学生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最终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⑨。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四、试验设计

(一)试验范围:

 在全校78年级普及,按试验规定的教学方法进行,作完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并且鉴定效果,探讨其可行性。

(二)试验方法:

1、体验法: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学生发现、感受、理解、鉴赏、评价课堂主题的氛围,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讨论法: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的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求知欲,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

3、实践法:创设立体式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开阔视野,逐步形成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提升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促使教师由功夫型向智慧型转变。

同时,在实践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这三种方法的相互结合,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灵活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

(三)试验变量:

1、自变量:“美、乐、爱”情感教育模式

2、因变量:提高学生情感品质

3、控制量:本试验是在开放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按正常的教学

时间、活动时间进行,不额外增加学时及课业负担。在测验评估时排除与本试验无关的因素(如社会的干扰性)。

(四)试验效果检测:

1、试验效果检测工具:

检测标准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学习兴趣和能力。故本试验采取过程和结果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纵向与横向评价结合检测。

1)、学习过程检测

通过观察学生表情、行为及创造力,及时掌握学生在情感宣泄、感知觉发展或表现能力方面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其学习进行评价。

检测项目:

①、课堂气氛:

     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否兴趣浓厚、强烈,获得美感;

 体验过程中学生是否充满轻松喜悦,积极参与,精力集中;

 评价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与人分享感受和看法,是否乐于宣布自己的成果,是否接纳及欣赏不同的创作方式。

②、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方法是否体现自主性。

2)、审美能力检测:

能否对自然、艺术、生活中的美丑进行鉴赏。

3)、情感能力检测:

  学生是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信,是否常带着微笑的表情;是否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

4)、创造美能力检测:

学生能否美化自身,美化环境;能否运用语言、文字、及个人其它行为与环境和谐相处,创作出独具魅力的美。

2、检测方法: 

1)、观察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是否流露出喜悦、专注或思考的表情,是否乐于宣布自己的学习成果等。这些均可作为评价教育情感价值实现的依据。

2)、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学生是否能积极的感知课堂、参与课堂的师生互动,能否对课堂形式、课堂效果做出自己的判断、评价。

3)、作业评价法:看学生的作业内容与作业习惯是否具有准确性、规范性、创新性。

4)、问卷调查法:向学生出示调查情况问卷,了解学生对认知目标的自我意识状况。

()、试验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我们设计了《教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家长调查问卷》、《教师情感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等问卷。用来调查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学生对家长的态度,收集同学们的活动感受,如《创新教育成果展》、《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记忆中的一节课》等。另外,我们也注意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活动照片、奖励证书、自制学具等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五、试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教师教学现状,问卷中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

1):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提高;

2):教学环境仍需改善。

2、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是必须让教师充分理解教育的性质与价值,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20062月至今,课题组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解决发现的问题:

1)、深入贯彻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念,给教师进行“洗脑”活动;

2)、安排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师范课及公开观摩课,为试验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样板;

3)、全面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在于刻板知识之外的精神内涵,认识到教师的责任是通过教育给学生心灵涂抹一层鲜活的底色.作为教师,应对人生充满憧憬,并满怀信心地去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让教师们真正感受到作为教师在新理念下担负的新型责任。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善于观察:留意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和生活中的人事和谐相处。

2)、勤于思考:对于问题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经常问“为什么?”知道“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

3)、勇于表达: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别管“对”与“错”。

4)、自主学习:能够自我帮助、自己准备资料、自己查阅资料。

(二)、实施阶段

1、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育是现行阶段教育的主战场,而情感教育要创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缺一不可。

1)、教学理念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情感教育最高层次的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的价值与个性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激情、热情是人类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没有情感,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以发动和正常进行。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探索中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发展、升华的内在规律,研究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学科知识的横向及纵向拓展,使学生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最终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此,自20042月以来,我校就以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这是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

2)、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是教育智慧的范畴,本课题组现有省级骨干教师两名,市级骨干教师两名,省市级优质课教师2名,这些教师潜质较好,同时又具有较好的影响力。在这些教师的带领下,先运用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多媒体及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制定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计划;同时,多次举办优质课、公开观摩课活动,为课程资源有效开发提供前卫课堂样板;另外,聘请省教科所王俊明老师亲临指导,更使全体教师茅塞顿开。

2、学校管理的创新

1)、作有情感的教师:

①、教师把微笑带入课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②、教师在课堂中贯彻情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体验优美愉快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感受,享受情感课堂带来的快乐与喜悦,从而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2)、隐性育人氛围的创新:

①、课堂内的隐性教育: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同学间的互助互爱的交往氛围等。

②、校园文化:井然有序的校园布局,鲜明潮流的标语标示,健康向上的橱窗文化,整齐规范的桌椅摆设,这在我校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堪称为一大创举。学生置身于优美、融洽、愉快的环境中,无形中受到了积极向上精神的熏陶。

3、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

设计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生活,鉴赏美丑,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探索《关于上网的思考》课题,大胆让学生进入网吧亲身体验,

并召开现场辩论会(邀请网吧老板4人),辩论会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①、说出你喜欢去网吧的原因(发表意见);

②、说出你拒绝网络的理由(发表意见);

③、谈谈你对经常上网学生的看法(发表意见);

④、请用一个月时间,探索出怎样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要求撰写小论文。

2)、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建议)

①、牢记《八荣八耻》内容,了解《八荣八耻》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②、关注身边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思考如何用语言和文字加以叙述。

③、确立表现题材,歌颂良好的社会风尚,揭露讽刺社会上的某些丑恶现象。

④、创造宣传道德规范的绘画作品,走上集市向群众义务宣传。

同时,学校周围的“钧台晚照”、“汝水秋声”、“苏坟夜雨”、“二虎晓烟”等郏县八大景和旅游景点,都是进行审美体验、社会实践很好的场所。

我们不仅让学生热爱郏县,还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家乡、热爱河南、热爱祖国。并鼓励学生树立为家乡、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而奋斗的目标。

3、家庭教育活动的创新

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开展了“家长学校”,郏县薛店镇地处丘陵地带,经济贫乏,年轻人三分之二外出打工。因此,家长学校的“家长”大多数是爷爷、奶奶,甚至还有“代理家长”,根据校情,课题组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建立校园亲情网(中国移动公司承建):

安装IC 电话,使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能及时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同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及时收到孩子在学校生活的相关信息,使家长、学生、教师三者之间距离更加接近。

2)、与监护人签订协议书:

代理家长一直是困惑我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难题,通过课题组调查研究,总结出监护人有共性特点:他们大多是孩子的直接亲属,由于家庭原因,一般只满足学生的经济需求。为此,利用家长会时间,对代理家长深入贯彻比生活、学习更重要的内容:“亲情无价”,“感情需要”。  

然后与监护人签订《家庭情感教育协议书》,使监护人又多了一份责任。

3)、开展送温暖活动: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我校特困学生较为集中于偏远山区,尽管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但均收效甚微(交通不便,生活补给困难,“上学无用论”观念影响等)。为此学校专门成立扶困小组,

抽取专门时间,到村中宣传指导,并配发宣传资料,有针对性地走

家串户,进行情感沟通,许多家长和孩子感动地留下了眼泪。经过

几个周期的活动,这些学生都满怀信心地回到了学校。尽管如此,

学生的家庭状况依然影响着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鄙视与自卑并存。

为此,学校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宣传发动学生相互尊重,团结

互助,促使“优势”学生摈弃虚荣心,鼓励“弱势”学生树立自信

心。这是我校学生关系和谐的一大“法宝”。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