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54中学课题研究方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研究方案(2003年8月修订)
南京第五十四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于2002年9月完成了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建设,37个教室均配备了投影仪、实物展台和性能优良的品牌电脑,每一个教师的办公桌都设置了网络接口,并配备了电脑。网络环境下的办公、学习、备课、教学正在积极地展开。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形成富有五十四中特色的教育教学成果。我校成立了课题小组,以校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为龙头,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l 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如下目标:
(1) 师生共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参与知识发生过程研究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初步探索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手段。
(3) 培养一批有较强研究意识和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骨干。
(4) 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l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在整个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以下列理论作为主要依据:
(1) 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如果能够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对信息的感知,并促进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
(2) 教学理论依据:在对教育的研究过程中,不少教育家都提出了许多良方妙药,如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使学生:“学得好,必须采用发现法”;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其他如布卢姆等大教育家的有关教学理论也将对我们提供有益的指导。
(3) 学习理论依据:九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又是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境态当中。知识的建构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
三、本课题的理论假设
我们设想通过精心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有效地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并提供一批在先进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新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设计
l 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将采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统计法。注意资料的积累与分析,用数理统计法与理论研究法检测试验结果。
l 研究变量的控制:
¨ 自变量:
信息技术
¨ 因变量:
教学时间、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l 研究对象:
初中学生。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包括:
1、准备阶段:(2002年9月)
(1)选出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组织校课题组。
(2)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课题研究。
(3) 起草《课题方案》,并把研究任务落实到各学科。
2、实施阶段:(2002.9—2004.9年)
⑴分批分层次地培训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⑵邀请专家讲学、组织课题研讨。
⑶教师高质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
⑷开设研讨课,组织各学科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⑸创建各教研组网页,提供资源共享、研究交流的平台。
⑹每年举办一次“数字文化节”特色活动,以全面展示师生数字课堂、数字班会和数字作品,交流成果。
3、总结阶段:(2004年10月)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
六、研究工作中的组织管理与分工
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建立课题研究小组:
负责人:冉冀宁
课题组成员:
傅云生、
顾问:省、市有关专业人员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