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行动研究》方案
《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行动研究》方案
丹阳市行宫中学 张志辉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目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我国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中央领导一再指出,培养人才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在我们国家历史上,还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第一次,意义十分重大,它说明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成为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殷切希望。
面对新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在发现,发展鼓励本国国民的创造性,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最艰巨的使命。优秀人才,必然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内涵之一就是较强的思维能力。教育能否圆满地完成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的使命,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即是思维能不能培养?教育在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中到底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完全为了考试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给老师和学生树立了一个错误的目标,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地记住教科书的内容,并去考试时迅速复制;学生被要求做大量的练习题,是为了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题目。这种以考试为中心,以记诵为手段的教育促成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训练程度的提高,却没有使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锻炼。
为此,我校根据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形势和对教育的要求,以及我国教育现状。对我校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调整和改进,并提出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即《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行动研究》,一种真正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理念和体系。
进行《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行动研究》,构建一种真正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理念和体系。
进行《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行动研究》会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之一,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现代生产力发燕尾服的有效方法之一。
更是提高“四有”人才的质量,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它在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有效教学方法,减轻被教育者过重负担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支撑
(一)课题的界定
创新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实际经验,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的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行动研究》就是由老师根据各级学生的不同思维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发现矛盾,提出问题,通过他们创造想象,推理判断得到新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学习效能,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适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理论支撑
课题研究既要切合现实实际需要,还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必须要有理论依据。我们研究的主要依据是: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观与学生观,老师角色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理念,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研究方向。2、Robert J.Sternberg 和Louise Spear-Swerling合著,赵海燕译的《思维教学》;五增罗和王敏勤合著《培养能力艺术》和致庭瑾著《名教会学生思维》等来指导学生学习思维方式和教学思维训练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在于探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和策略来训练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掌握一定的学习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新型人才的需要。
另外,通过研究,要形成我校特色教学形式,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了完成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充分利用学科的课堂教学以年级各学科为研究小组,各学科组为子课题组。以免006年入学新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容和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
各年级各学科创新思维方式和特点的研究。
各年级各学科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
各年级各学科创新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为了有效地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具体研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即: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
1、对“创新思维方式和特点的研究”会我们将主要采用“文献法”、“个案法”、“调查法”等。
2、对“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的师,灭
3、对“创新思维训练模式”,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法”等。
4、在表述研究成果上,我们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5.6—2006.9)组建课题研究班子,进行思想动员,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确定研究方案和制定课题实施计划,专家来校论证。
具体安排:
时间 |
活动内容 |
负责人 |
05.6.10 |
组建课题研究班子 |
欧阳忠 |
05.6.23 |
思想动员,明确研究、方向,确定课题 |
欧阳忠 张志辉 |
05.7-8 |
撰写课题申报表 |
张志辉 |
05.11-12 |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计划 |
张志辉 |
06.3 |
请专家论证 |
欧阳忠 |
06.4-6 |
修改课题研究方案 |
张志辉 |
06.7-8 |
各子课题写出子课题方案 |
各子课题组组长 |
06.9 |
请专家指导 |
欧阳忠 |
(二)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9月)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及子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过程管理,做到实施到位,实践到位,研究工作到位,资料收集到位。对照方案、计划,经常总结找出不足,修改计划,每学年课题组长,子课题组长写出阶段工作总结和阶段研究报告。
具体安排:
时间 |
研究内容及活动安排 |
负责人 |
06.9-07.8 |
创新思维方式和特点研究(初一年级) |
张志辉 |
06.10 |
实施课题研究 研究进课堂(试验) |
子课题组组长 |
06.11 |
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创新思维方式 |
欧阳忠 |
06.12 |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方式和特点的前测(试卷) |
张志辉 |
07.1 |
组织各子课题组讨论总结学生思维方式和特点 |
张志辉 |
07.3-11 |
根据前测情况对学生重点训练薄弱思维方式 |
张志辉 |
07.5-6 |
教师上汇报课 |
张志辉 |
07.7-8 |
撰写工作总结和阶段研究报告,教师写出论文 |
张志辉 |
07.9-08.8 |
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初二年级) |
张志辉 |
07.9 |
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文献和经验介绍 |
欧阳忠 |
07.1-121 |
构建和实施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
张志辉 |
08.1 |
讨论总结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程度 |
张志辉 |
08.2 |
继续实施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法 |
子课题组组长 |
08.3 |
教师上汇报课 |
子课题组组长 |
08.4 |
讨论总结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
张志辉 |
08.5-6 |
写出阶段工作总结和阶段研究报告 |
张志辉 |
08.7-8 |
老师写出有关论文 |
张志辉 |
08.9-09.1 |
创新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初三年级) |
张志辉 |
08.9 |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文献和经验文章 |
欧阳忠 |
98.10-11 |
构建训练模式并实施教学 |
张志辉 |
08.12 |
讨论总结模式的可行性程度 |
张志辉 |
09.10 |
写出阶段工作总结和阶段研究报告 |
张志辉 |
09.2 |
老师写出相关论文 |
张志辉 |
09.3-4 |
进行三个内容综合实践并进行后测工作 |
子课题组组长 |
09.5 |
教师上实践课 |
张志辉 |
09.6 |
讨论总结成果 |
张志辉 |
09.7-8 |
写出子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总结 |
子课题组组长 |
09.9 |
开子课题总结会和子课题研究报告会 |
欧阳忠 |
注:以上安排不是严格分开,而是在不同年级略有侧重。实际上三个研究内容是同时进行的。
(三)总结阶段:(2009.9--2009.12)完成过程资料的整理,成果资料的搜集成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的撰写等。
具体安排:
时间 |
活动安排 |
负责人 |
09.9 |
撰写工作报告 |
张志辉 |
09.10 |
撰写研究报告 |
张志辉 |
09.11 |
申报结题工作和整理资料 |
张志辉 |
09.12 |
(1)老师上汇报展示课 |
张志辉 |
|
(2)组织结题活动 |
张志辉 |
七、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各学科的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论著。
2、各学科的优秀教案和课件。
3、各学科思维训练材料即各年级校本教材。
4、其它台帐资料。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