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环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用五环目标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模式研究实验
(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研室 钱光
一、课题的由来及概念界定
(一)课题的由来
本课题(“用五环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致力于探索培养中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优化模式。
本课题是若干年前,笔者来深圳龙岗区带完高三毕业班后,因深感在农村城市化方言地区的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紧迫性而提出来的。当时我区学生在高考作文的审题构思及解答高考主观阅读题方面思维能力低下的状况深深地刺激了我,使我痛感必须刻不容缓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摸索出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出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以尽快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头脑聪明,能读会写的人才。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二者互为表里,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必然会表现为读写等语言能力强;反之,思维能力差,语言能力绝不会好到哪里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差,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直接反映。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是直接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中考、高考成绩提高的瓶颈。为此,一定要千方百计找出能切切实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和模式。
总之,本课题及各子课题研究的每个专题,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迫切需要中产生的,每个专题着力研究和实验的内容,都是关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痛痒,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们在走进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殚精竭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一课题从产生之日起,就与我区广大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的沃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年来,在我区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在广大教师筚路蓝缕、甘苦备尝的不懈探索和艰苦实验的过程中,本课题研究实验的规模已越来越大,并日益向纵深发展。今天,课题实验已在我区各校开花结果,并日臻完善和深化,显示出越来越显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还正在不断滋生繁衍出越来越多的子课题。到目前为止,本课题已在我区的几十所中学内衍生出了几十个子课题,如课前预习指导、课前三分钟演讲、现代文快速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活动课”教改实验、一分钟作文训练、五分钟作文仿写、快速作文能力训练、微型小说猜读续写等等,老师们也写出了不少见解独到的论文。
本课题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既是学生立体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各校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各子课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深化,并实现理论升华的过程。近年来,这一大规模的教改研究实验对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落后面貌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教师们普遍认为,这一教改研究实验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强,可操作性强,对我区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和中考、高考成绩的提高,对培养有良好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都起到了切切实实的促进作用。
(二)本课题概念界定
立体思维: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这种能动反映的高级形式。立体思维又称为立体思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层次。它要求用多维的、立体化的思维方式来反映和认识对象在一定时间空间里的位置、内部结构、周围联系及其运动变化。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局部,而且反映事物的整体,揭示和认识对象的本质,形成多路思考的立体结构。
立体思维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思维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语文教学里的立体思维训练,应积极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相似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立体思维训练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有30余种,如归纳、演绎、类比、发散、集中、静态、动态、求深、求全、比较、七步、形象、综合、软性与硬性思考、反馈、提问、探索、综摄、系统最优化、模拟、求异、想象、超前、蒙太奇、媒介、全息、拟喻、远点、批判、冷处理、两面神思法等。
本课题立体思维研究的目的,是要摸索出科学、快速、高效地培养中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模式。
本课题立体思维研究的关键,是要消除语文教学中思维方式单一和简单的弊病,由单向的、或平面的思维方式向多向、多角度、立体化的多维思维方式过渡,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四个方面:(!)由平面性的思维方式向平面性和立体性相结合而以立体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过渡,强调对认识对象进行动态的考察;(2)由收敛性的思维方式向收敛性和发散性相结合而以发散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过渡,鼓励学生探索前人未曾涉足的未知领域;(3)由顺向性的思维方式向顺向性和逆向性相结合而以逆向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过渡,以开阔视野,使思维方式多样化:(4)由局部性的思维方式向局部性和整体性相结合而以整体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过度,以消除学习中见木不见林的弊病。
五环目标:本课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为目标,紧紧围绕探索培养中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优化模式这一课题目标,将研究的内容分为课堂教学的“览、读、写、练、馈”五个环节。
“立体思维”和“五环目标”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前者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核心,后者是具体实施的做法和措施,“五环目标”是“立体思维”得以实现的五个抓手,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带有明确目标的五个环节。
二、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这一课题,是在广泛参考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农村城市化方言地区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和实验。由于是开创性的工作,所以直接可供借鉴的资料并不多,或者说我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条件有限。
以国内研究的现状为例,我国的语文教育史源远流长,如果从甲骨文、钟鼎文算起,有文字可考的语文教育史已有三千多年,其间有极其丰富的关于思维训练方面的成功的教育经验,例如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事例、唐朝怀丙和尚指出应在河的上游去捞铁牛的事例、宋朝司马光毅然砸破水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伙伴的事例、宋朝苏东坡倡导的“八面受敌”的读书方法等,无不体现了思维的力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但丰富的资料散见于典籍,尚待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和整理。我国现代的语文教育史,如果从1903年独立设科算起。迄今则只有90余年的历史。其间中学语文学科的教育学近百年来走过了一条由“教授法—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的道路,体现着理论层次的不断提高。但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尤其在农村城市化地区语文教学领域内,专门大力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验的,确实还不多见。
但可以断言,今后中学语文教育学理论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必然表现在揭示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上面。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里进行思维的研究,尽管目前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但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领域。可以预见,语文思维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必由之路,是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本课题的研究,必然有助于使语文课堂教学插上科学的翅膀,由必然走向自由。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前苏联赞可夫实验教学体系中关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激发学习的兴趣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 2)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要相信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论述;
(3)戈登.德莱登《学习的革命》;
(4)爱因斯坦的“总—分—合”、“读要点”的读书方法;
(5)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6)布卢姆“六能级”理论;
(7)当前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三主”教学原则的研究和实验;
(2)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学习语言”教学原则的研究和实验;
(3)我省顺德市钟德赣先生语文“反刍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