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QZC008     
学科分类: 职业成人教育
课题负责人: 刘忠伟   教授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员:邓英剑 吴曙光 李永清 邓根清 邹培海 陈义庄 陈凌志 王洪


《高职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研究报告

前言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首批试办五年制高职的十所高职院校之一。其中冶金机械专业是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最早的专业,现已成为我院精品专业与拳头专业。自办校以来,为冶金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006
6月,《高职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课题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青年专项立项。随后课题组主持人召开了开题会并进入全面研究与实施阶段。课题组根据开题报告所提出的研究目标和思路,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现将课题组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一些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1
、问题的提出
21
世纪是经济知识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既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骨干人才是大学中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个高校水平的真实反映,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与否,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人们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中,对实际操作关注比较多,从理论上反思比较少。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不少特殊环境和条件,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
、课题的研究背景
1)冶金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我们将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学习社会化、教育终身化的崭新时代。入世以来,随着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械技术的进步和机械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冶金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行业背景
冶金机械专业主要是立足于钢铁联合企业的一门知识含量高、应用面广的学科,其专业岗位特点突出。毕业后主要从事冶金机械设备的检测、调试、安装、维修、故障诊断、设备的运行与管理、技术革新等工作。
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伴随着我国由钢铁生产大国向钢铁生产强国前进的步伐,湖南的钢铁工业也在九五期间投资了20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衡管在1994年投资二亿多元建成了连轧无缝钢管车间,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管材加工基地,九五期间又引进了高压锅炉管生产线。湘钢在1998年投资4.6亿元建成了高速线材厂,产品质量、轧制速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重要的线材生产基地。涟钢在十五期间完成了以薄板坯连铸连轧为核心的一系列大型技改工程。投资51亿元建设薄板冷轧工程,形成了年产薄板200万吨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达世界先进水平。湖南省钢铁行业形成了衡阳管,湘潭线,涟钢板的专业化分工布局,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随着机械行业和冶金行业生产规模、结构调整的加大,企业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改造与引进,使生产设备技术密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目前企业现有的生产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新岗位的需要,这必然导致这些企业对冶金机械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大。
为此,发展与此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冶金机械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
、课题研究的意义
冶金和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支撑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机械技术同信息科技、管理科技等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先进技术更是作为我国面向21世纪优先发展领域之一。随着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机械业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生产模式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制造向网络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冶金和机械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我国在1992年至1999年内,粉末冶金零件和铁基结构零件总产量分别增长了73.6%256%,现在我国的钢产量名列世界前茅。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冶金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将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面向冶金行业生产一线的机械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高职学校,应在服务方向、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高职教育特色等方面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质量和突出特色。这就要求服务于冶金行业的高职院校,要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这对于培养合格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直接为社会和冶金行业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
、课题研究的依据
党的十六大在发展教育方面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随着国家的大力建设与发展,冶金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冶金行业急需一批高素质、新型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期望,也应该尊重作为教育成本承担者之一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权利要求以及学生对专业和课程的个性需要。这是制订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关于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发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20003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20051028《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湖南省关于做好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工作的通知(湘教发[2005]12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教职成厅[20063号)等是制订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课题的设计
1
人才培养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从外延上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实践,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工程型或学术型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实践。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某种类型教育中,依据不同条件和需要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实践形式,是有关学校不同特点的具体教育实践总结。在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中,人们所谈论的主要是狭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点,因此,应该重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2
、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以冶金机械专业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适应学生对学习的多元需求,以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相结合,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21世纪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益为总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理论技术为基础,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冶金机械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调研、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材建设研究、课程体系研究、实践教学及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创新教育的研究等;重点是冶金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尤其是其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确定。
5
、课题研究的思路
依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工作单位的调研及借鉴兄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经验,以若干个子课题研究为基础,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为重点,以主持人所在单位——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1)首先在广泛的社会和行业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高职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广泛听取企业界人士的意见与建议,吸取成功的经验和相应的成果,通过图书馆、INTERNET网等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并归纳分析整理,形成一定的理论、教育目标、模式结构和体系框架,提出冶金行业高职冶金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2)通过开展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高职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人才层次与个性差异,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要科学。
3)提出专业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冶金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重新组合、整体优化,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的三体系结构。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强调各专业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内容改革的突破。
4)寻找冶金机械专业创新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平时培养主体意识及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执行《双证书》制度等,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造就大批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5)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努力探索适应终身教育的新理念。
6)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要适应冶金行业的发展,注重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的实践手段。同时要与高职教育的机制相配套,进行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材建设要采取冶金行业专业精干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方式,确实使编出的高职教材做到好用和实用。开发全国高职高专冶金机械系列教材,并对部分典型教材开发配套光盘(多媒体教学课件)。
6
、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座谈会法、问卷调查法、借鉴仿效法、实践研究法和综合归纳分析法等。并充分汲取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提供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全面系统地开展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对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为制定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调研具体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有利于制定冶金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生产一线。
1
、人才需求调查方案设计
1)调查表设计。本调查表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冶金机械毕业生所在岗位情况(技术、管理、营销、操作或其它);二是目前企业技术(改造)进步状况(什么类型人才急需?);三是企业对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素质的总体评价(缺乏什么?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等?);四是目前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基础建设等方面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主要根据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情况,从如何设置所学课程、如何加强实践等方面进行说明);五是企业或被调查者对冶金机械专业教学的一些建议(如人际能力培养、专业外语能力等方面)。以上主要是以问答形式给出。
2)调查对象选择。冶金机械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于钢铁企业,因而我们以钢铁企业为重点,本次调查主要以省内钢铁企业为主,还顾及到省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冶金企业,以便于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调查了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衡阳钢管集团公司、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涟源钢铁公司三大钢铁厂以及地区的钢铁厂(如冷水江钢铁总厂)、江西省的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首都钢铁公司、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大企业单位。
调查的对象有这些单位的人事部负责人、中层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及生产第一线操作者,其中大部分是我院的校友。
2
、调查实施方式
调研以实地考察座谈和发放回收调查表两种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企业5家,发放调查表(其中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邮寄的形式;首都钢铁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形式)37份,收回30份,其中省内16份,外省14份。为确保调查表的客观公正性,每份回收表格均留下了通信方式,部分企业还加盖了公章。
3
、调查结论
1列出了本次调查的我校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院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在操作岗位上的占居第一位,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居第二位。
1 我校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近五年来我院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在钢铁企业就业岗位分布的比例(%
操作岗位 技术岗位 管理岗位 营销岗位 其它 合计
53.4 14.6 9.7 4.8 17.5 100
表中岗位说明:
1
操作岗位是指冶炼机械、轧钢机械操作及维护等岗位;
2
技术岗位是指从事纯技术工作的岗位,如技术员、车间工艺员等;
3
管理岗位是指从事与冶金机械相关的管理,如设备主管,车间主任等;
4
营销岗位是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营销工作。
同时,通过座谈与对调查表的分析,我们还得出了以下结论:
1)冶金机械专业需求仍趋乐观;
2)企业对人才类型有了重新审视,市场上技术技能型人才抢手;
3)在人才结构方面,企业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严重缺乏,既懂生产工艺又能组织协调生产的管理人员青黄不接;
4)生产一线需要专业面较宽的人才;
5)目前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能满足企业需要,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在处理成才教育与做人教育的关系上有失偏颇。由于强调大学教育是一种成才教育,因而往往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做人教育;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未能与时代的发展完全合拍,尤其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忽视对大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培育;
6)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7)冶金机械专业教材建设任重道远,课程开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以高职冶金机械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为导向,创新专业建设
1
、专业建设多样化
1)冶金机械专业方向的多样化建设。冶金机械专业原来只有一个方向,通过社会调查与明确冶金机械专业培养目标后,本着为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学习者需求多样性提供满意服务的教改思想,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向。从原来的一个方向增加为目前的三个方向:冶金机械方向、机械制造工艺方向、机械设备控制方向。满足了冶金机械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2)冶金机械专业学制的多样化建设。我院从1994年起在全国首批试办五年制高职,1999年起主要进行三年制高职教育,2001年增加了四年制专本沟通本科专业,目前尝试二年制高职教育,这些变化主要是为满足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对该专业紧缺的高职人才的需要,这几种学制将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存在。
2
、专业设置柔性化
基于职业岗位(群)分布调研和人才需求的动态分析,在专业设置上做到针对适应性相结合,并妥善处理好职业岗位的接口问题。冶金机械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后,采取拓宽基础,适当多设接口、多设选修课的办法,做到既丰富专业内涵,又增加了学生的 就业选择途径,实现专业设置的柔性化。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理论技术为基础,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创新课程体系
1
、构建“Y”型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冶金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才市场的细分

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我们对冶金机械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采取“Y”型课程结构,如图一所示。即设置一专业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入门技能课程+各专门化共享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各专门化课程,以此解决冶金机械专业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

图一  “Y”型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其中通识课程平台也就是文化基础平台,包括高职工科类各类专业学生都需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它们是公共课程(如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修养等)、自然科学课程(如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等)。本课程平台为学生奠定后续专业教育的基础,也为以后接受终身教育奠定了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专业基础平台是建筑在通识课程平台之上的,它包括了与冶金机械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本平台为学生学习专门化课程奠定基础,也为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奠定了基础,并使毕业生在今后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转岗适应能力。
专门化课程是专业基础平台上根据各个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而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冶金机械方向就开设了冶炼机械、轧钢机械等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冶金机械专业分了三个方向(冶金机械方向、机械制造工艺方向、机械设备控制方向),这三个方向在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上均是一样的。专门化课程可供学生选择,选择前学院将人才市场需求的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在职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人才需求情况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向。
2
、构建一主线、三层面的实践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提出了一主线、三层面的实践课程体系。一主线就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三层面指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拓展模块、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模块。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具体参见图二所示。
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拓展模块主要在院内完成,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则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

图二   “一主线、三层面的实践课程体系示意图

3
、课程内容有机综合,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精心设计
“Y”
型课程体系结构的建立取决于任职岗位群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同时也考虑了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操作过程中,必然要对所设置的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化。“Y”型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模块化、综合化及学分制和弹性选课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课程的设置是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综合分析后确定的。它的设置以整体优化动态应变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为原则,处理好统一性(全国的标准)多样性(地区、行业)人才市场变化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学生的职业定向性择业应变能力等关系,采用宽结构、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和课程综合化方法,构建优化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
课程综合化时,我们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冲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通过综合,减少了课程间的不必要重复,节省教学资源,避免了知识的相互割裂和脱节,突出了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形成具有冶金机械专业特色的课程。表2为按以上思路进行整合的一些课程。

2   整合课程一览表

序号 整合后的课程名称 原课程名称 备注
1
工程力学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王洪、银金光主编(新编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系列规划教材)
2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原理、机械零件 科学出版社,银金光、王洪主编(新编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系列规划教材)
3
机械制造基础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邓根清、陈义庄主编,邓英剑参编(新编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系列规划教材)
4
电工与电子技术 电工基础、电子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陈小虎主编
5
冶炼机械设备 炼铁机械、炼钢机械、 人民邮电出版社,时彦林主编,叶文亮副主编(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规划教材)。
6
轧钢机械设备 轧钢机械设备、
轧钢新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文庆明主编(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规划教材)
7
通用机械 内燃机构造、流体机械、 起重机械 化学工业出版社,齐大信主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注:标注的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教师。
学院从2000年开始实施学分制。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岗位群职业能力为主要依据构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冶金机械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并动态修订、不断完善。目前本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科学,体现了高职课程的应用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特征。
(四)科学构建高职冶金机械专业的知识平台和能力、素质结构,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
、通过开展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高职教育观念,科学定位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课题组在社会调查、本院多年的教学改革及借鉴兄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更新高职教育观念,建立新世纪需要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体现该专业高职教育特色的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效益观,制订了冶金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科学构建了冶金机械专业的知识平台和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该专业一主线、两段式、活模块、二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主线是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两段式是指整体教学方案采用前后两段式结构,前段采用大类化、宽口径的培养模式,用3.5年(五年制)或3年(四年制)或2年(三年制)或1年(二年制)的时间,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这个平台对于相同学制的各专业方向是相同的。后段采用专门化方向的培养模式,在最后时间完成专门化课程,以增加择业柔性;活模块是指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模块,各个模块既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又可衔接。模块之所以称为活模块,就是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模块内容,这既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也可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供课程的可选择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二体系是指融入素质教育内容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继续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我们按照企业对毕业生的数量、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即订单),校企双方签订定单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比如2006年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进口的无扭高速线材轧机需要机械专业毕业生从事液压技术的工作,根据企业所提出的要求,学院对企业面试通过的学生进行液压技术的强化训练,理论上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且到生产线上教学,明确操作原理和步骤,深化操作能力和维修能力;增加液压设计专题等措施,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综合技能,以满足企业需求。
3
、加大推进双证书教育的力度
高职教育是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为特征的一种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简称双证书)体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要求,有利于高职学院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立足学院,面向社会,实现培训、实训与考试三位一体,实现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相互融合沟通,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考证纳入教学计划。到目前为止,我院共建立了21个具有中、高级资格鉴定的职业技术鉴定(站)所。其中与冶金机械专业相关的有全国制图员远程职业资格培训考点全国高新技术CAD、多媒体软件制作职业技能鉴定站数控机床操作工、车工职业技能鉴定站钳工职业技能鉴定站北京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UGSCHINASolid Edge技术培训和考试中心8个工种的培训点,已完善了这些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夕有100%的学生获得了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每年培训校内外总人数达700余人,通过率平均为98.65%,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性环节。
4
以人为本建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人为本不仅可作为执政理念,同样可以作为教育理念,它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采用一系列措施去促进、激励和发展人,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我们认为该定义应加入学生因素,学生即是教的对象,又是学的主体。所以该定义修改为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育的目标共同确定的教学理念、培养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和教学队伍等的总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的通用范式。
我们根据以上理念,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新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见论文和子课题研究报告)。实践证明,本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一些人才培养模式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
(五)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
1
、跟踪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冶金机械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最终都要落脚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
所谓专业主干课程,是指课程群中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能统揽专业全局的、基础性的、共性的以及带有专业(或者专门化)特征、特色的一些课程;它是专业的主要课程,它涵盖了合格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技能中的精华;对专业起到支撑作用,犹如一棵根深叶茂大树的树干。
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有助于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针对性和岗位迁移时的适应性的矛盾;有助于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主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对其它课程起到示范、辐射的作用。
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及跟踪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职业分析入手,本着宽基础、活模块、人为本的原则,研讨和落实课程设置。我们根据冶金机械专业的“Y”型理论体系,将专业主干课程分成两大块:其中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能统揽专业全局的、基础性的、关键而具有共性的一些课程称之为岗位群主干课程(在“Y”型理论体系中的专业基础平台中);而带有专门化特征、特色的一些主要课程,称之为专门化主干课程(在“Y”型理论体系中的专门化课程平台中)。根据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委员会专家的意见,每个专业必须设置六至八门主干课程。考虑到本方案研究的课程模式是统合型课程模式,既有专业课程平台,又有专门化课程群,故具有特殊性。因此,我们在二个平台分设主干课程,在专业基础平台中设置五门主干课程;在专门化课程平台中设置三门主干课程,其具体见表3所示(以三年制高职为例)。

3   冶金机械专业主干课程表
岗位群主干课程
序号 学分
1
机械制图与微机绘图 8
2
机械制造基础 6.5
3
机械设计基础 6
4
液压与气压传动 4
5
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 3
专门化主干课程(冶金机械方向)
1
冶炼机械 4.5
2
轧钢机械 4.5
3
通用机械 4
专门化主干课程(机械制造工艺方向)
1
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 4.5
2
金属切削原理与机床 4.5
3
先进制造技术 4
专门化主干课程(机械设备控制方向)
1
机电一体化控制与系统 4.5
2
冶金机械传动控制 4.5
3 PLC
及应用 4
2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着力抓好课程改革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应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希望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对推进高校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系于2003年将《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作为学院的精品课程进行建设,于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我们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大力开展冶金机械专业课程改革。
现在已完成的院级课程改革课题有:《工程制图的三维CAD教学研究》、《机械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CAI课件的研制、《基于三维CADVR技术的虚拟液压实验室》、《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CAI课件的研制、《金属切削原理与机床》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6项。准备申报院内精品课程的有《轧钢机械》。
(六)抓好三加强建设,创造优良的高职教学软硬环境
三加强建设即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和加强高职教材建设。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和正确指导,建设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1)确定合理的特色师资建设目标
我院冶金机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总的目标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所谓数量足够就是要有合理的师生比,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结构合理就是职称、学历、年龄、技能、经历等结构应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素质优良就是要求师德高尚、知识扎实、技能过硬;有职业教育特色是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既是教师、实验指导师,又是技术员、工程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坚持高标准选聘教师,严把教师队伍的进口关;二是强化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三是坚持百花齐放,避免在同一地区、同一高等院校、同一企业引进同一种人才,使教师学缘结构规范合理;四是鼓励教师读硕、读博,使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3)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进行:
提高认识,建设良好用人环境,吸引双师型人才。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通过倾斜的政策,提高待遇等措施,积极从企业引进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人才。
产学研结合,培养双师型人才。在近几来冶金机械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冶金机械研究所,以加强学院内部的产学研基地建设。冶金机械研究所采取专业教师流动任职的方法。通过本窗口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既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为学校培养了双师型人才。如和湘潭钢铁集团公司联合攻关的横向课题:旋转式轧机清洗设备的研制,已顺利通过鉴定,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CN01257434.1),为企业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另外,本研究所还完成了新型矿用浮选机开发无锡曙光CI项目模具研制钢铁厂轧线除尘设备的研究等科研项目。
4)采取以人为本,内升外引的基本策略,两条腿走路,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能人才并举。
以人为本是指加大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美化与净化校园,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想方设法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尽量使教师能在一个较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同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使学校产生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氛围和人际关系,形成了全校团结一致与教师奋发向上的心理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建设。
内升是指对学校现有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外引是指向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招聘优秀人才加入本校的教师队伍,包括聘请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企业的技术专家到我们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实质上是通过多方联合,在高校与企业里建立师资的培训基地和资源库,它能有效地缓解师资结构性不足的困难,提升高职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5)采取传帮带,结对子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方法。
通过以上措施,该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队伍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
、加强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在实践性教学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中,注重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紧密结合。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实践手段选择上,力图改变验证性实验实训过多,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的状况,大力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践性环节,以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采用课内实验——操作(基础)技能训练——机械工程技术实训——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实训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使实践性教学环节累计完成占总周数的40%左右。
本专业在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学院从1999年起投资760多万元改建了机械技术中心,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机械基础实训中心,含力学实验室,液压与气压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室,流体机械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拆装实训室,焊接实训室,测量与测试实验室,轧钢机械实训室,铸造、锻造、金工实习工场;二是CAD中心,含制图测绘室、CAD实训室、CAD多媒体教室;三是机械控制技术实训中心,含数控技术中心、PLC实训室、特种加工实习工场。
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株洲市工业重镇的地方优势和冶金行业优势,学院与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硬质合金厂、湘潭钢铁公司、衡阳钢管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萍乡钢铁公司等企业联合,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3
、加强高职教材建设
在高职教材建设方面,为了解决目前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教材版本混杂且不规范,在体现应用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上不够突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体化为目标、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教材建设的模式。近几年来机械系与全国20多所高职学院进行了教材研讨,先后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联合,已经出版的主编、副主编或参编教材达18本(其中大部分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的院内教材或讲义10余本,基本完善形成了本专业的岗位群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材体系(具体见研究成果)。
(七)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20
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给人类发展和自身教育带来了彻底性的变革,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媒体纷至沓来,人们接受的更多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态画面的多媒体信息,传统的教育技术概念迅速被现代教育技术取代,现代教育技术给个人、学校、社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能更形象、更生动地向学生进行直观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能更广泛地接受课堂信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力等多种能力,为课堂教学素质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符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的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高职应用型人才。
课题组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平台, 对高职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包括现代和传统的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幻灯、电视、音响、实物、模型、挂图等)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师利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呈现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这种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递,教师可以即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由于存在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要充分发挥这种模式教学作用,还应该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媒体或进行有效地组合,真正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教法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体”;设计出有助于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多媒体课件。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这种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集中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摄像头和话筒等工具直接进行双向的交流。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是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主要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如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向教师反馈信息。此外,还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给学生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会话交流、协商讨论,从而达到协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创造出一种不断提问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的学习,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在网上寻找信息和答案,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设计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容易失去控制,从而难以发挥其教学作用。
多媒体自主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开放式的CAI软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重组、变动和随意组合的功能,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巩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的自定步调学习。
这种模式是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而且是依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来控制学习的进程。因此,这是一种适合学生自行学习课外知识和巩固原有知识的教学模式,不能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来模拟现实情境,利用二维、三维图像模拟出实际教学内容,将抽象、微观、不可见或难以解释的部分逐步深入讲解,使之形象化和直观化,如机械部件、模型等。在虚拟实验室里,虚拟技术可以模拟危险性大、设备奇缺的实验,如高压操作过程的模拟。
计算机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模拟现实情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Internet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利用Internet和通讯卫星等来传送教育信息,学生通过联机上网调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参与编写教学课件,并在网上发布学习信息。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提供的远程登录服务、文件传送服务、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BBS以及WWW等获取远地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Internet提供的服务(电子邮件或者在线交谈等)进行问题交流与探讨。
远程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超越时空限制,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获得新知识。
目前CAI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全面引入到《机械制造基础》、《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图与微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数控加工技术》等课程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和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CAD考证及数控考证也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使考试各环节通过题库和计算机阅卷,得以迅速准确完成,并将考试结果上网于全国高新技术考试中心,以便公开查验。
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废除由教学人员包办代替、学生观察记录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学生自己动手、自拟、自设实验实训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交互式教学、计算机仿真引入到实践性教学中。如数控系统与数控编程实训,采用国内先进的华中型数控模拟软件50套和国内外CAD/CAM集成软件(CAXAMasterCAMCimatronUG等),通过计算机交互式操作,使数控系统操作与数控编程(手工和自动)得以仿真运行,既降低了实践性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八)以第二课堂活动等素质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当今时代的经济、科技、文化特征以及国际竞争加剧,加大了对实用型创新人才的渴求。积极进行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造就大批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新的历史任务。
1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渠道。
1)实施第二课堂活动遵循的原则。
实践性和创造性想结合的原则。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强项,教师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学、自觉学、乐于学的好习惯和增强教师自身素质相结合。
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相结合。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把二课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新颖化、创新化,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善思、有趣、乐学、有益。
2)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
为了克服以往第二课堂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课题组深入学生中,通过了解与收集意见,进行归纳整理,然后与学生共同研究活动方案,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和丰富活动内容。
目前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成立各种兴趣协会。比如书法兴趣协会、武术兴趣协会、口才与演讲兴趣协会、英语兴趣协会、无线电兴趣协会等。协会不定期开展活动,如英语兴趣协会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演讲、表演、讨论、英语沙龙等活动。
开设各种讲座。通过请校内知名教授、学院聘请的客座教授、企业技术人员等来校进行讲座。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专业学术报告或新技术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开阔视野。
成立学生科技小组。以机械系几名教授挂帅,通过对机械专业高年级(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学生的摸底与面试,成立了学生科技小组。主要协助教师的一些课题的开展、开发创造性实验和综合应用型实验,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任务,比如写调查报告、科技小论文等。
成立学生助教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师搞好本课程的教学,如收集、反映、解答本课程的疑点难点,帮助其他同学学好本课程;组织参与其它课外教学活动(如实验竞赛、参观调研等)。
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经考核按要求完成了某项活动,给予学时学分证明,达到30学时记1学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最多可得到5学分。
2
、结合专业教育建立院级、系级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从创新教育开展比较好的院校经验来分析,将创新教育与高职的专业教育相结合,依托专业背景,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求创新、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学校决定对冶金机械专业实施创新教育体系。它是结合专业教育建立起来的院级、系级二级创新教育体系。
院级创新教育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教务处、科研处、院团委各派一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系、部负责人组成。其中科研处为项目监理部门,负责项目的协调与监理;教务处为项目审批部门,负责项目批准与鉴定工作;院团委为项目具体负责部门(院级创新教育项目办公室),负责立项管理和资金管理。
系级创新教育领导小组由机械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为组长,辅导员、系能力拓展部部长(学生)任副组长,主要成员为机械系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老师及外聘的企业技术人员。
通过构建以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学生彭县君同学所发明的折叠式多功能坐标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型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 99 2 33710.0),并在湖南省第四届西城电子——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优胜奖;陈保同同学的双面剃须刀刀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型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 02 2 76853.X),我院参加株洲市职业学校学生2001年专业技能竞赛甲组机械类的比赛,获株洲市第一名;参加湖南省职业学校学生2001年专业技能竞赛甲组机械类的比赛,我系参赛选手范志强同学获CAD项目第一名、钳工第五名、个人总分第一名;参加2001年全省各类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数控机床操作组的比赛,我院获数控机床操作高级组团体第三名,参赛选手刘建高同学获数控机床操作高级组个人第五名,参赛选手刘胜同学获数控机床操作优胜奖。
(九)以教学质量求生存,创新教学管理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规律,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教学制度,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估,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新机制,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从机制上保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1
、不断完善和推进学分制管理
为了突破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学院从2000年开始全面推行了学分制管理,不断创造条件完善和推进学分制。学院及机械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逐步增加开设的选修课程。同时积极推行导师制度,指导学生选课、选择专业方向和自主学习。
2
、完善学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这一级由教务处承担,主要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的整体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系(部)则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教学工作。系(部)建立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联系制度,共同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强化系(部)组织与管理教学的中心地位,突出系(部)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的关键作用,逐步完善系(部)教学办公室,进一步加强教学任务、教学资源、教学建设的统筹管理。对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提出要求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从而从机制上保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健全学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分工合作,分层指导。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由单独成立的院教学督导室负责,并聘请了5位资深专家作为专职督导,根据其专业特长,专责督导到相关系(部)听课、跟踪服务并测评,再结合各系部提供的同行评价结果、教务处提供的学生评教结果,在学年度末给每位教师写出不少于200字的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入人事考核之中;系(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由系(部)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或副部长任组长,成员为各教研室主任及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学院并实施了三三制(教学质量的三评、教学信息的三沟通、教学质量的三挂钩)。三评:实行教学质量监控组织评价、同行互评、学生评价相结合,以此建立了校内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三沟通:教学质量信息在教学系统内部、在全校及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反馈;三挂钩2000年起推行教师教学ABC课制度(按照学院和系部《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办法》和《教研室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每学期期末进行了ABC类课教师评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课时酬金、岗位津贴和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结果挂钩。
4、加强教学档案建设
近年来,机械系非常重视教学档案建设,并指定专人(教学秘书)负责。每学期期末将各教研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老师授课教学计划、实验实训计划、教案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并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如毕业设计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收集完电子稿,然后刻录成光盘保存;教学计划的上交均由任课老师通过网络传送(每个教研室均配置了连接校园网的电脑),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
、课题组成员主持开发了有一定影响的CAI课件
     
尽管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但如果使用不当或没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如CAI课件),则现代教育技术达不到应用效果甚至出现负面效应。因此,课题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开发了部分课程的CAI课件,这些课件经过专业教师、教学专家和软件开发人员共同商讨完成,具有较好的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效果。主要CAI课件及应用情况见表4
4    CAI课件开发一览表
序号 课件名称 完成人 出版或获奖情况 使用情况
1
大学生文化修养
讲座(ISBN7-89493-069-5 刘忠伟、
吴曙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 全国范围内教学使用
2
液压与气压传动 刘忠伟、
邓英剑等 第六届湖南省多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二等奖
院教学成果三等奖 冶金机械、数控、模具、机电等专业使用
3
先进制造技术 刘忠伟、
邓英剑等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七届湖南省多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 冶金机械、数控、模具、机电等专业使用
4
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 邓英剑、刘忠伟、吴曙光等 第六届湖南省多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二等奖 冶金机械、数控、模具等专业使用
5
机械设计 王洪、
刘忠伟等 冶金机械、数控、模具、冶金、机电等专业使用
6
基于三维CADVR技术的虚拟液压实验室网络课件 邓英剑、刘忠伟、吴曙光等 冶金机械、数控、模具、机电等专业使用
7
机械制造基础 刘忠伟等 冶金机械、数控、模具、机电等专业使用
8
轧钢机械 刘忠伟 冶金机械专业使用
2
、公开发表论文
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及时总结归纳,现已累计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详见表5所示。
5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论文

序号 论文名称 刊物名称 日期 作者
1
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第29(总第519) 邓根清、
刘忠伟
2
冶金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四期 刘忠伟、
邓英剑
3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 职教论坛 20075月号下(总第326) 吴曙光、
刘忠伟
4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7年第六期(总第100) 邓英剑、
刘忠伟
5
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职业圈 2007年第七期上 (总第65) 陈凌志、
刘忠伟
6
以人为本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 2007年第四期 吴曙光、
刘忠伟、
邓英剑
7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职教论坛 20076月号下(总第328) 刘忠伟、
邓英剑
8
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 2007年第六期 刘忠伟、
邓英剑、
吴曙光等
9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 中国教育与发展 20074
6
总第95 邹培海
10
冶金企业机械人才需求现状与教学改革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四期 文庆明、
银金光、
刘忠伟
11
实施双证制,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成人教育 2008年第5 刘忠伟、
邓英剑
12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第5 邓英剑、
刘忠伟
13*
《艺术鉴赏》CAI课件开发中所遇问题的解决 职教论坛 20042月号(中) 刘忠伟
14* CAI
课件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 2004年第2 邓英剑、
刘忠伟
15*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 邓英剑、
刘忠伟
16*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挑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8月(中) 刘忠伟、
邓英剑
17*
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及对策 职业技术教育 200031 刘忠伟
18*
充分发挥多媒体CAI优势,优化工程制图教学 职教论坛 20042月号(中) 邓英剑
19* “
机械设计课程改革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教育改革 2004年第9 王洪
注:上述标“*”项为参考项目
3
、公开出版的教材
6    公开出版的教材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1
机械维护修理
与安装 刘忠伟副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
液压与气压传动 刘忠伟主编、
邓英剑副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5 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3
先进制造技术 刘忠伟主编、
邓英剑主审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8 国家十一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则教材
4
看图学形位精度设计与形位误差检测 刘忠伟主审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9
5
公差配合与测量
技术实训 刘忠伟主编、邓英剑主审、陈义庄副主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3
6
公差配合与测量
技术 邓英剑主编、邹培海副主编、刘忠伟主审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3 国家十一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则教材
7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刘忠伟主审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9 国家十一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则教材
8
液压与气压传动 邓英剑主编、陈义庄副主编、刘忠伟主审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8 国家十一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则教材
9
机械设计基础 银金光、王洪主编、邹培海参编 科学出版社 20058 新编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系列规划教材
10
工程力学 王洪、银金光主编、邹培海参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63 新编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系列规划教材
11
冶金机械设备 叶文亮副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10 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规划教材
12
轧钢机械设备 文庆明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10 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规划教材
13
工程图学基础 刘东燊主编、邓英剑、陈义庄参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10 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规划教材
14
工程图学基础
习题集 刘东燊主编、邓英剑、陈义庄参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10 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规划教材
15
金属切削原理
与机床 胡黄卿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4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16
通用机械 齐大信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5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17
数控加工技术 明兴祖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2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18
机械制造基础 邓根清、陈义庄主编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63 21世纪高职高专机械类规划教材
19 AutoCAD2006
应用教程 赵近谊主编;
邓英剑、陈义庄参编 科学出版社 20071 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注:以上作者全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老师

五、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1
、专业建设创新
以市场需求调研和冶金机械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为基础,创新实施了该专业的二化专业建设策略(专业建设多样化和专业设置柔性化),既满足了机械领域专业岗位的多元化需求,又增加了本专业开发与建设的柔性,突出了高职专业特色。
2
、课程体系创新
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入手,创新构建了冶金机械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确保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构建了“Y”型理论课程体系,既满足了冶金机械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体现了适应性;又满足了职业岗位群中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体现了针对性。同时这种体系也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
以社会需要为原则,以突出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应用为目的,构建了一主线、三层面的实践课程体系。
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了冶金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科学构建了冶金机械专业的知识平台和能力、素质结构,建立了该专业一主线、两段式、活模块、二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新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4
、教学环境建设创新
通过确定合理的特色师资建设目标,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措施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内升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在高职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体化为目标、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教材建设的模式。
5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平台, 对高职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创新地尝试了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多媒体自主化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并创新地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到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对学生的考核中。
6
、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明确提出培养创新意识,结合专业教育建立了院级、系级创新教育体系。
7
、教学管理创新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实行三三制,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新机制,对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并辅以到位的激励措施,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从而从机制上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8
、人才培养途径创新
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与培训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机制和双证书制度,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三赢

六、课题研究的应用与推广
1
、本课题在冶金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对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示范作用。
2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累计在国内有影响的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有10多篇,对本课题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
、课题研究过程中自主开发的CAI课件,如《大学生文化修养讲座》、《先进制造技术》等已经由全国有影响的规划教材出版社发行,对高职教学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教学效益。
4
、借助于全国冶金机械专业课题组组长单位的优势,组织其他相关高职院校联合开发了一系列高职教材,大部分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则教材(其中一本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的主编或主审绝大多数为课题组成员。教材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实现高职培养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本课题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涉及的领域还有以下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1
、改进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
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3
、高职冶金机械专业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评价方法的研究;
4
、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综合方法的研究。
本课题组成员将期待继续对以上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八、主要参考文献
[1]
徐毅鹏.面向导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史贵全.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
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
翟轰.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全国机械行业高职机械类专业教改课题成果简介.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总第344
[6]
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7]
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美)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
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0]
钟志华等.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9
[11]
戴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2]
张新民.面向知识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欧阳河.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型教学体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5]
教育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6]
董大奎.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