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育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高职高专教育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左家哺  彭蝶飞  何华西      陈盛彬  刘振湘  林仲桂  屈中正
                          
邱运亮  钟福生      姜小文  曾元根  陈志阳  宾冬梅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题来源

《高职高专教育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XJK01AZH002,2002年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湘教科规办通[2002]01)。同时,该课题又是国家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委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7-2,2002年下达给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研究(教高司函[2002]38)

二、研究意义与内容

21
世纪生命科学成为了带头学科中心学科”,它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新世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农业科学是其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其应用性人才培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如何设计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先后总结并摸索出了很多农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学分制和主辅修制三段式5-2-1“3-1-1”基础+模块等模式。然而,专科层次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报道较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认识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如何设置与优化课程体系,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内容体系,在经费拮据和设备陈旧条件下如何完成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等等。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故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人才培养规格的重点是培养创业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创业者,还要培养成功的就业岗位创造者并能够为未来劳务市场做出贡献、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重点是更新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难点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重要内容是加强实践教学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有效地解决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的问题。
本课题以园林、园艺、畜牧兽医等3个专业作为农业类专业的研究代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建设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教材建设研究、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教学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毕业实习管理研究、学风建设研究、就业情况研究等;重点是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尤其是其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确定。

三、研究方法与工作进程

该课题在基本理论研究过程中,采取实地考察法、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和综合归纳分析法。在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采取借鉴仿效法、规划设计法、制度约束法和会议研讨法。在改革实践效果调查过程中,采取座谈会法、问卷调查法和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和课程设置等指标。
2001
1—20021月提出课题申请,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研和国内外发展态势的比较研究;20021—20034月召开了课题组研究人员研讨会5,主要讨论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试行方案的修订与完善问题,重点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进一步改革与建设,20035月开发了园艺、园林和畜牧兽医等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以此为蓝本编制了全院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计200万字,20039月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式全面实施;20021—200412月围绕课题开展过程中焦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20051—4月进行课题总结、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专著初稿)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边提高的技术路线,主要做了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实施方案,工作重点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建设与专业开发、专业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二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些实地考察工作,我们先后赴台湾、澳大利亚作了为期60多天的实际考察,在台湾对7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在澳大利亚重点考察了昆士兰州的TAFE学院,深入4TAFE学院进行了实地研究。三是查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共查阅各类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文献5000余篇,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四是开展了校本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五是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据此编制了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六是对毕业生管理、学风建设、就业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七是围绕课题的一些重点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其中获奖论文11篇。八是撰写了课题最终研究成果——专著形式的研究报告,即《高职高专教育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约45万字;该报告初定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暂定为《种养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四、课题主要成果

(
)主要研究成果

1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从管理体制来看,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职责是中央政府制定有关法规政策、提供经费,明确了政府、学校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联邦议会通过立法手段和财政资助实行中央政府引导、州和地方分级管理,行业协会等外部组织的参与管理、进行质量评估与监控,形成了政、教分离的管理体制。多数国家是州政府负责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少数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由于州议会拥有立法权,使得州与州之间的高等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之中,毕业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者协调统一。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且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许多沟通的立交桥。据此,我国政府今后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原则性政策和提供财政资助,减少有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硬性标准”,逐步实行政、教分离管理体制。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地方政府可确定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户籍管理、指导毕业生就业、生均教育事业费补贴标准等,使地方职业院校真正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高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此外,还应尽快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及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的渠道”,理顺毕业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体制不畅的问题。
从层次定位来看,美国、加拿大、德国、台湾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完整的学位体系,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则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成专科层次,各自也存在一些差异,英国、澳大利亚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文凭之间的转换关系,学生可直接攻读到博士学位;中国没有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现有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之间无法转换,不能直接攻读到博士学位。因此,尽快完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迫在眉睫,我国应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尽快接轨,对于那些研究水平高、师资队伍强、仪器设备先进的职业院校应允许举办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教育,给予学位授予权。此外,中国将技术型教育称之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妥当的,高等职业教育改称为高等技术教育比较准确,实质上也是对该类型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位。
从培养目标来看,(1)培养目标共性是技术性人才,有些分为中、高二个层次,也有明确质的界定,如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澳大利亚则是为了解决技术性就业”,中国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有定数的如中国以及台湾地区,学制也有非定数的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等。(3)学制长短取决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又取决于某一专业所需知识、技术含量的多少,多数专业只需实施23年的教育就可以达到培养目标;但是某些知识、技术含量较高或复合型较强的专业完全需要实施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育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搞一刀切是不科学的。
从课程开发来看,(1)按照理论深度、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匹配程度、整合方式,课程的理论深度以法国和中国及台湾地区处最高位,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处最低位,德国、英国等处中间位,实际上课程的理论深度要求具备中等深度即行,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人才培养;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匹配程度,以德国最高,其次是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加拿大,最低是美国和中国及台湾地区,处于很高的位置容易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度,以德国位置较高,中国及台湾地区相对较差,其它国家各有其优缺点、处于中间,如果位置越高教学效果越好。(3)课程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一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需要而编制的职业课程的单位职业型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和加拿大;二是将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的职业群集型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是澳大利亚;三是一种采取分段教学并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阶梯型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是韩国、中国及台湾地区;四是将以上任两种课程模式加以整合后的统合型课程模式,如德国成功地将职业群集型与阶梯型两者有机整合形成了统合型课程模式。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一个包括文化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学术课程等在内的课程体系,采取统合型课程模式进行课程开发,注重素质课程与知识课程有机结合、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机结合,注重灵活多样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有机结合。
从培养途径来看,由于这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制定了生产与教学密切结合的优惠政策,使得生产与教学结合的效益明显,人才培养途径都十分注重产学结合,紧抓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实训,特别是真实职业环境的实习实训锻炼。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实训基地的投入,明确企业支持职业院校产学结合的义务,制定支持产学结合的优惠政策待遇。
从师资队伍来看,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具有进门难、要求高、待遇高、兼职多特点,尤其是专业教师具有高学历、双学位、一师多教甚至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课教师学历稍低、经过有关合格考试、具有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然而,中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差异十分明显。为此,我们认为必须严格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准入条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必须定期进行年检”,必须加快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抓紧教师的业务知识、技术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尽快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提高教师收入待遇,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
从经费保障来看,发达国家或地区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政府直接拨款,对于私立学校政府也有一定的资助,程度不一。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办学经费的拨款政府委托一些中介机构对学校进行评估,所确认的办学经费具有法定性质;有关专项经费是通过市场竞争、公开招标才能获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应当列入各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计划。因此,首先要加大政府对学校教育拨款的责任,以立法形式来确保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在生均事业经费和公用经费方面应享有同等待遇。其次,政府也应征收企业职工的培训经费,统筹安排,以培训项目形式,采取市场招标方式,划拨给中标的教育培训机构。第三,企业由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加盟使其经济效益翻番、成倍受益,政府对受益企业开征高等教育税或人力资源享受费,专门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壮大。
从法律保障来看,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德国等的高等职业教育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予以保障,不仅对政府和学校的职责、义务、权力有明确的界定,而且对管理体制、办学形式、经费渠道、拨款数目、专业开发、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毕业生就业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可以说其法律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超前性等特点。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颁布时职业院校很少,诸多情况没有考虑在内,如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得到政策法令上的特别支持与重点保护、学生实习(实训)期间伤残问题等。因此,这些法律需要进一步修改有关内容,进一步补充实施细则,必须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的职责、义务、权力,对办学经费渠道与拨款数目、师资培养经费、专业开发资金、实训基地建设费用、高等教育税或人力资源享受费等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
TVET概念的分析得出3点结论:一是包括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在内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必须从狭义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二是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都应是终生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生产力尤其是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能力,它不是支出,而是一种有可观回报的投资。由此,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相关专业新技术的掌握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应变能力。据此,在构建农业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时,应考虑以下7个问题:第一,高中阶段普通文化课如政治、外语、等应把大学的一些内容修完,这样既可使职业、普通高中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同步学习,又可解决扩招带来基础课教师紧缺的矛盾。第二,必须拓宽专业设置面,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广掌握所修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调整绝不能太细。第三,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时必须慎重考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者之间的学时比例,2:4:42.5:3.5:4范围较恰当。第四,必须拓宽知识、技术教育面,增加课程门数,使学生有很多的选修课程。第五,由于传统就业岗位需求萎缩而非传统就业市场日趋活跃,对培养方案应实行动态调整,一些专业课甚至专业基础课最好毋须强调全国规划教材而应以适地、适时、适用、适宜为原则来编写校本教材。第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拓宽办学层次,也就是说必须由专科逐步扩充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第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需要建立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政府投资要达到或高于本科教育的拨款标准。
3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有明显的系统性、中介性、范型性、可操作性、相对稳定性、变革性等特征。其构建要素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组织形式、淘汰模式和评价体系。其属性表现是一个过程范畴,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谋划、设计、构建与管理,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总体描述,也是主要有别于其它人才培养概念的本质特征。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或策略体系。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市场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学研产训结合等特征,其构建原则应该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要求高职院校准确定位、素质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观、质量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据此,首先我们构建了农业类专业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动态模式,如园林专业的“2-7-21-2”模式、园艺专业的“2-7-24 -2”模式、畜牧兽医专业的“3-7-26-2”模式。其次,提出了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即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2)具有开拓进取、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 (4)具有健康的体魄及良好的心理品质;(5)具有教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有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农业类专业的基本技术与实践能力;(7)具有农业职业岗位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最后,我们提出了农业类专业课程整合与改革的具体措施,即明确一条主线、强调两个适应、注重三个整合、坚持四个不断线、强化五个改革,简称为“12345”。对农业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改革,改变了过去高职高专教育农业类专业为小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即由过去的三段式(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改变成四段式(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专业能力课综合能力课)”。按照提出的精讲多练、技能比武指导方针,精简了理论教学课程增强了综合实训课程,在实践教学上实行相对独立,调整了课时,达到理论与实践为1:1
4
、专业建设的研究
我们提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农业环境类与生物类专业为主,其他专业综合发展的战略,一主两翼原则。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稳步实施,进行专业建设的措施:一是不断调整与改造传统专业,使传统专业赋予了新的内涵,激发了专业活力,增强了考生的吸引力;二是瞄准人才市场和未来产业革命的需要来新增专业,占领生源市场,实现学院做大做强目标。通过建设使我院专业涵盖了农、工、理、医、经、文、管、法等学科门类,初步构建了适应三农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结构合理、初具国内竞争力的专业体系。根据学院属性和财力状况,采取重点、优先和一般优先即三步走方法,分期分批来确定院级改革试点专业,以滚动式定期评估。专业教学改革目标是建成2个以上明确的研究方向,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学术水平要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农林类专业现状,发现专业数量多、面广,专业设置交叉性强,职业岗位针对性较强,部分专业学科性与行业性都较强。主要存在同一专业内涵其名称多而混杂、专业内容过细和专业名称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专业开发的原则:一是把国外专业开发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二是考虑专业本身知识的系统性,三是专业开发与行业分类、职业岗位群划分等有机结合,四是开发的专业必须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据此,我们考虑传统专业的划分,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类型,以及我国农林业实际情况,采用专业类别专业类专业专业方向等4级分类法和数字编码,其中专业方向视其实际情况而定,开发的高职高专农林类专业包含7个专业类、43个专业。
5
、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我们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总体目标是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总体思路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观念,讲究师德和职业道德;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师,逐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引进竞争机制。总体方案是以固定为主、聘任为辅,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二是专业教师下基层进行实践锻炼,三是从企业行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四是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我院基本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与科研生产能力强的教师队伍,2001-2004年净增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37人、博士研究生11,引进高层次人才5,引进双师型教师20,引进本科优秀毕业生68,引进外籍教师3,下基层参加实际锻炼的中青年教师42人次,专业课教师80%以上是双师型
以农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大多数专业教师或是由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转过来的,或是由一些成人高等学校改过来的,或是由中等专业学校转化而来。据此,农业类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基本要求是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应当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提高产学研结合的实际能力、不断地提高学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其改进对策是从生产第一线引进人才、现有人员到生产岗位进行实践培训、聘请社会和企业界的高层管理人士和高级技术人员、改革现有高职的教师职称评聘办法。
6
、教材建设的研究
教材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目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版本混杂且不规范、教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现状调查研究等3个方面。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性、创新性、终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来看,我们认为在开发教材时必须注意更新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只有从层次性、综合性、行业性、实践性等入手开发具高职特色的教材,才能使开发的教材达到科学思想性、专业针对性、中国国情性、培养能力性、基础理论适度性、技术科学先进性等目的,教材建设时必须做到保证服务、做好规划、形成特色、立项管理。据此,我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明确了职责,提出了教材建设目标,确定了教材编审与出版的程序与酬劳计算办法。由于教材建设措施得力,使之成效显著,农业类专业先后编写了31部校本教材,其中6部公开出版。
7
、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职教育与高专教育的近代历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专科教育发展形势、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龙头就是专业教学改革。
我们提出的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概括为“3个狠抓、3个确保“2个按照、2个确定”,构建了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教学体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动态模式。通过“4个依据、4个不断调整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具体方案是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核心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构建能够反映高职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目标优化、内容优化、方法优化、手段优化、训练优化、结构优化和活动优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是加强教学改革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实施优先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质量提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能力培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营造职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互惠双赢,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实现两个升华。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表明,园林专业构建了“2-7-21-2”人才培养模式,2个岗位群、7个能力模块、21种能力要素、2大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专业思想牢固,3年专业牢固率100%,生源超计划30%以上,学生园林艺术周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省、市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学生就业率稳固在95%以上;该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改革教学成果获得省职业教育成果二等奖和省高教成果三等奖。畜牧兽医专业构建了“3-7-26-2”人才培养模式,3大岗位群、7个能力模块、26种能力要素、2大教学体系,建立了与证书制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创建了3层次、6部分的实践教学途径,总结出了毕业实习四结合方法;学生就业率100%,供不应求;师资队伍实力猛增,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占62%,“双师型教师达87%,研究生学历达47%,副高以上职称占82%,硕士生导师3;该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8
、实践教学的研究
我们构建了一个中心,两个层次,四个层面,四个体系的农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中心,通过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科学化、系统化,充分反映实践教学的精神,充分发挥和挖掘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潜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益。两个层次是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前者主要是掌握农业类各项单一的实验技术和技能,后者主要是单项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系统组合。四个层面是动力层面、受动力层面、调控层面、保障层面。四个体系是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条件体系。具体说,农业类专业实践教学实际上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专业劳动、专业实践课、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6个部分,在毕业实习时坚持校内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实习与生产结合、省内与省外结合。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组织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验实训考核办法、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农业类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课前建设、课中实训、课后熟练提高的三段式模式。
9
、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现阶段大多数实训基地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经济效益,且以此衡量其成败的标准。然而,农科类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效益低,见效慢,若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则实训基地建设可能相当困难。因此,在校内农科类实训基地建设时,我们创建了中心主辅模式,即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是指农科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教学和科研为基础;以社会效益为主是指农科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偏重社会效益,以扩大社会影响和提高知名度为目的;以经济效益为辅是指农科类校内实训基地客观上存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等特殊性,在其建设时不可能以经济效益为主,只能优先考虑社会效益,再考虑经济效益。
我们按照中心主辅模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既开展了农业生产实际工作,又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出人才、出效益。通过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及教师科研成果形成强大的社会效益,使学院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同时,通过精心组织生产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实训基地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周转资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心主辅模式获得省级高教成果二等奖。
10
、毕业实习管理的研究
毕业实习很大程度是一个预就业,绝大多数单位要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管理和业务的培训、以便迅速达到工作要求。期间企业对学生给予工资报酬,一些表现好的学生甚至于给予企业职工同等待遇。正是如此,各个企业间出现不正常竞争,造成毕业实习学生跳槽现象,甚至少数学生不断地跳槽”,这使企业蒙受损失,又导致学校以后毕业实习管理工作被动。总之,产生了不利于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利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负面影响。解决毕业实习跳槽问题,必须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弘扬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教育,尤其要使学生树立起有奉献才会有收获的观念,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2)实习前应做出周密的部署安排,实习前开好动员会,明确毕业实习计划。(3)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实施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企业注重上班时间内的管理,注重工作业务的学习和提高;学校则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管理;学校与企业共同加强纪律检查,指导教师定期到各实习点进行督察,每个实习组有学生负责人,定期与学校联系和汇报实习情况;在学校未知和企业未同意的个别学生私自跳槽”,应视为毕业实习不合格。
11
、学风建设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农业类专业多数在校学生热爱本专业,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持无所谓和不愿态度。大多数学习目的明确,希望学到本领,掌握技能,对上专业课表现自愿,逃课率较低,经常逃课仅仅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课外自习的时间每天在2小时以内,从不进行自习和每天自习超过2小时各占10%左右;学生借阅图书馆专业参考书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反映学生利用学校图书资源不高;学生作课程笔记的为二分之一。多数学生认为具备基础知识、学习效果尚可,而自身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和效果不好者仅占五分之一。多数学生热心于文学艺术体育书画类活动,少数学生愿参加学术类、政治类社团的活动。因此,我们提出学风建设的改进对策是: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有效地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加强教育与管理等;加强教育与管理必须注意加强思想工作、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和事业心,营造浓厚的学术技术氛围、使学生们感到置身于学习的大环境中,加大学习的压力、使学生逐渐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实行严格的管理、用纪律要求和规范学生,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者应予严处,成绩未合格者不能在毕业前采取应付式补考准予毕业。
12
、就业情况的研究
以我院养殖类专业(含畜牧兽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特种动物养殖等专业)2000—2003届毕业生为例,采取网络电迅联系法、问卷调查法和走访调查法,对结果统计分析发现:(1)毕业生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占45%,1500~3000元之间占38.7%,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仅占16.2%;月收入3000元以上者毕业二年为5%,毕业三年为17.3%;而月收入1500~3000元之间者毕业二年为21%,毕业三年为42.7%;毕业一年绝大多数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因此,毕业生要注意调整心态,要有调整合适的期望值。(2)学生毕业前二年主要从事饲料营销及其售后技术服务,男生占80%,女生极少且多数改行;自主创业者均是前两年打工,获得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操作技术并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开始自主创业;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大多积极向上,好学习、善团结、敬老师、爱交际,是学校或系部各种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学习成绩居中等并非最优。(3)毕业三年后半数以上担任总经理、部门经理或业务主管,毕业二年仅有8%任主管以上职务;被升职者多数在校时表现较好,个人素质相对较高,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有组织能力锻炼的经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和自主创业能力,在校期间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2)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注重组织和交往能力的培养;(3)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注重就业应变能力培养;(4)正确地自我认识,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
)主要实践成果

1
、开发与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课题进行过程中,开发了园艺、园林和畜牧兽医等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全院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进行推广、人才培养方案汇编近200万字。
2
、编写与出版校本教材
课题进行过程中,编写了校本教材31,其中公开出版的有《畜禽疫病防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植物组培快繁技术教程》(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养鸟、驯鸟技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动物性食品加工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果树栽培学(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和《现代畜产品加工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部。
3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建成了包含组培车间、花卉圃、苗圃、蔬菜圃、果园、养殖等种养类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面积300多亩,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21个、遍及17个省市区。
4
、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课题进行过程中,课题组研究人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33,完成的有关研究内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次、获奖论文11篇次。

五、主要结论与问题

(
)主要结论

1
、该课题从中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层次定位、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培养途径、师资队伍、经费保障和法律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获得了若干有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2
、该课题构建了农业类专业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动态模式,并通过“4个依据、4个不断调整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如园林专业的“2-7-21-2”模式、园艺专业的“2-7-24 -2”模式、畜牧兽医专业的“3-7-26-2”模式。采取明确一条主线、强调两个适应、注重三个整合、坚持四个不断线、强化五个改革”,即简称为“12345”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课程整合与改革,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三段式改变为四段式。按照精讲多练、技能比武指导方针,精简了理论教学课程增强了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行相对独立,理论与实践课时为1:1
3
、该课题提出了一主两翼的专业建设原则,在建设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稳步推进,采取不断调整与改造传统专业、瞄准人才市场和未来产业革命的需要来新增专业的建设措施,初步构建了适应三农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结构合理、初具国内竞争力的专业体系。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时,采取重点、优先和一般优先即三步走方法并实行滚动式定期评估的方法,使园林和畜牧兽医二个专业批准为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总结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3个狠抓、3个确保“2个按照、2个确定“7个加强的成功经验,改革实践效果好,达到了学生进口旺、出口畅的目的。此外,还提出了我国农林类专业开发的原则,采用专业类别专业类专业专业方向等4级分类法和数字编码,开发了全国高职高专农林类专业目录。
4
、该课题提出了以固定为主、聘任为辅,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采取加强制度建设、专业教师进行实训基地、从企业行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等措施,通过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与科研生产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5
、该课题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提出了教材开发的原则、目标和具体措施。
6
、该项目构建了农业类专业实践教学“1个中心、2个层次、4个层面、4个体系模式,毕业实习校内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实习与生产结合、省内与省外结合“4结合模式,以及实践技能训练课前建设、课中实训、课后熟练提高三段式模式。
7
、该课题创建了校内农科类实训基地建设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中心主辅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既开展了农业生产实际工作,又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出人才、出效益。
8
、该课题开发了园艺、园林和畜牧兽医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实际应用,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提出了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2)具有开拓进取、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 (4)具有健康的体魄及良好的心理品质;(5)具有教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有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农业类专业的基本技术与实践能力;(7)具有农业职业岗位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
9
、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有编写校本教材31部(其中公开出版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篇、建成了种养一体化面积300多亩的校内实训基地、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次、论文获奖11篇次等。
我们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适应于农林类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部分研究成果如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情况等对其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主要存在的问题

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主要是如何构建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如何确定农业类专业的学制,如何有机衔接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和本科教育三者之间的课程体系。

六、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该课题提出的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动态模式与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被国家教育部2001年结集出版推广介绍、20021月由《高等农业教育》公开发表,此后被多家刊物或转摘和媒体宣传报道。根据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我们开发了园艺、园林和畜牧兽医3个农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蓝本编制了全院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计达200余万字,该培养方案被湖南省教育厅职能部门在全省推广介绍。
课题组研究人员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在国内许多兄弟院校作为教材推广采用,共计出版发行10000余册;公开发表的33篇学术论文被多家刊物转摘或被其他研究引用,社会反响良好。
建成了校内农科类种养一体化实训基地300多亩并创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中心主辅模式”,该基地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命名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普基地”,先后接待衡阳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学校参观学习的青少年10000余人次。
该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在本院推广应用后,学院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成效显著,先后接待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湖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中国保险职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40多所兄弟院校、计1000余人次的参观学习。总之,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达到了进口旺、出口畅的目的。以园林专业为例,生源爆满,4年年每年超计划30%以上,最多达到超过计划的80%;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则供不应求,4年社会需求岗位是毕业生总数的3倍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很高。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宾冬梅.2001.如何把握教学环节[J].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2(1):49-50
[2]
蔡克勇.2000.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5:25-28
[3]
蔡蓉英.200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12-15
[4]
曹稳.2002.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J].教育与职业,3:34~50
[5]
陈波.2002.当前就业形势下的我国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3(4):14~17
[6]
  .2003.《园林工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技术教  ,24(4):63-64
[7]
陈盛彬.2003.《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2):183-185
[8]
高玉芬.1996.由策略联盟剖析建教合作.技职,(35):51-55
[9]
龚怡祖.1999.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0
[10]
顾明远等.1998.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1]
何华西等.2004.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69-72
[12]
何华西等.2003.加快农林养殖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5():8-9
[13]
何华西等.2002.浅谈高职高专养殖类学生的毕业实习管理[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3):218-220
[14]
胡解旺.2002.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J].教育与职业,3:56~58
[15]
黄亚妮.2002.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J].职业技术教育,23(28):9~13
[16]
李隆盛.1999.技职教育体系一贯课程规划与统整.:八十八年度期中报告.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
[17]
李隆盛.1998.跨世纪技职教育体系一贯课程规划.:八十七年度计划报告.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
[18]
廖建军等.2000.《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方法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21(3):50-51
[19]
刘邦祥等.2003.影响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因素[J].职业技术教育,1:46-47
[20]
刘德良.2001.论《园林树木栽培学(各论)》的精讲教学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3):60-65
[21]
刘军谊.2000.在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立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立项工作会议,北京,2000.6.29
[22]
刘友贵等.2001.新世纪新时代新思路,开创高等农林教育新局面[J].高等农业教育,(1):4-6
[23]
刘振湘等.2001.构建动物医学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1):31-32
[24]
刘振湘等.2001.我国高专与高职教育比较及发展趋势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1):69-72
[25]
刘振湘等.2003.高职教育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外学术导刊,(4):67-68
[26]
刘振湘等.2003.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2):79-84
[27]
刘振湘等.2003.知识经济时代下高职教育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4):84-86
[28]
刘振湘等.2003.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3(2):28-29
[29]
刘振湘等.2003.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1):67-71
[30]
刘振湘等.2004.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6):84-86
[31]
刘振湘等.2004.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of veterinarian of high special animal husbandry of the professor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13(1):45-50
[32]
刘志鹏.2001.第一届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R].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总结会议,北京,2001.3.20
[33]
母国光.2000.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复旦教育论坛,4:27-31
[34]
潘懋之.1996.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349
[35]
邱运亮等.1998.面向市场、办出特色[J].中国林业教育,(1):43-44
[36]
邱运亮.2000.看、听、做结合,进行植物生理学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1(3):66
[37]
邱运亮等.2001.全面培养、一专多能、面向市场、办出特色——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论坛,1:94-95
[38]
屈中正.2001.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1):73-75
[39]
屈中正.2005.探索加强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新路[J].湖南林业科技,32(1):82-84
[40]
石伟平.2001.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53-264
[41]
腾大春.1990.外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2]
吴清基.1998.技职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法.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
[43]
夏金星等.2001.当前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1):71-74
[44]
许全守.1999.美国技专校院技术与职业教育学程和课程:持续追求品质.:技专校院课程及课程发展研讨会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
[45]
杨近.2000.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吉林教育科学,(5):56-58
[46]
杨军衡等.2002.对高职创业教育的思考[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8(1):71~73
[47]
于强.2001.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两个基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批判理论.全球教育展望,(5):70-73
[48]
张常洁等.2003.适应就业环境变化的高职教育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4(13):33~35
[49]
张大勇等.2001.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问题与农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J].高等农业教育,(3):28-31
[50]
张振国等.2002.我国农业高专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3):42-43
[51]
赵付明.2002.农林专科产业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构建[J].山西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报),1(1):42-45
[52]
周蕖等.1994.国外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3]
左家哺等.2002.澳大利亚园艺专业TAFE教育的考察报告[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4): 297-309
[54]
左家哺等.2003.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3):256-264
[55]
左家哺等.2003.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4):362-368
[56]
左家哺等.2004.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1):57-62
[57]
左家哺等.2004.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2):160-165
[58]
左家哺等.2004.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与CBE教学模式[J].湖南环境生  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3):260-263
[59]
左家哺.2003.TVET来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理念及其构 建的基本原则[J].中国新教育,1(3):92-93
[60]
左家哺等.2003.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Concerning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Medium-Speciality College Education Integration[J]. Educational Reseach & Practice,(9):6-8
[61]
左家哺等.2004.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4):260-263
[62] B.S
布卢姆.1987.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
[63]Frans V Vught(
王承绪等译),2001.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4]Amundson N E, Poehnell G R.1995.Gareer Pathways[M]. Richmond: Ergon Communications
[65]Charles P C.1997.Challenge-preparation the “3E” approachin in career conunselling[J].Journ Voca Edu & Train.49(4): 563-571.
[66]Finch C R,Crunkilton J R.1993.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4th ed).Boston,MA:Allyn and Bacon,17-21
[67]Gamst F C. 1995.Meanings of work considera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Albany State University Press
[68]Lock R.1996.Taking charge of your Career Direction(3rd ed)[M]. Pacfic Grove Books/Cole
[69]Stern D,Wagner D A.1999.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school to work transition.New Jersey:Nampton Press,7-11

                                                                      20055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