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域下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

社会资本视域下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9-05-29  作者:钟云华

长沙学院钟云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社会资本视域下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课题批准号:CIA140191)。课题组主要成员:孙涛、沈鲸、刘叶、余素梅、彭慰慰、张阳、刘姗、张维、谢艳。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贫困生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及测量。梳理社会资本理论,科学界定贫困生社会资本的内涵与外延,拟从网络规模、网络顶端和关系类型等方面建立大学生社会资本测量指标;同时剖析贫困生就业质量的内涵,拟从就业机会、工作特征、薪酬保障和主观认同四个维度九个二级指标,构建贫困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基于2015年全国6省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社会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测量,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质量差异,分析社会资本与贫困生就业质量的相关关系。

2.分析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贫困生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与质量、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阶段使用社会资本与否及类型对其就业质量影响的大小与方向。接着,基于韦伯的“理想类型”模型,以人力资本高低与社会资本高低为分别横轴纵轴,构建一个二维象限,构建贫困生人力资本拥有与社会资本拥有的四种“理想类型”,探讨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贫困生就业质量正向影响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发生正向影响的具体作用。最后,本研究将贫困生社会资本类型分为强关系社会资本与弱关系社会资本,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将求职阶段划分为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两个阶段,探讨强弱社会关系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时空强弱差异。

3.分析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的负面影响。首先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总体就业质量和各维度就业质量进行比较,寻找两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交互分析,从社会资本层面找出这种差异的原因;接着从求职成本四个方面分析社会资本失衡对贫困生就业质量负向影响的具体表现;最后分析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产生负向影响的路径与机制。

4.探讨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模型与双重机制。由于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影响,此外还存在时空差异。因此研究建立远近模型、时空模型、强弱模型与正负模型,试图从理论上对社会资本与贫困生就业质量多元关系进行理论归纳。同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资源获取与资本转化两方面探讨社会资本缺乏导致贫困生就业质量的路径与双重机制。

5.基于社会资本的贫困生就业质量的提升策略构建。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典型贫困生就业过程与就业结果的深度跟踪访谈结果,比较、借鉴国外提升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质量的成功经验,探讨贫困生这个微观主体如何构建自己的就业社会支持网,有效进行社会资本的建构、维持、积累与运用,政府这个宏观主体又应如何完善就业政策,限制社会资本的就业公平负效应,促进贫困生提升就业质量。

(二)研究方法

1.定量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根据研究假设,设计调查问卷,在2015年对东部(上海、江苏)、中部(湖南、湖北省)与西部(陕西、云南)共6省多所院校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756份,回收有效问卷2967份,获取了一个截面研究数据,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数据基础。其次,研究采用频数分析、相关系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大学生社会资本拥有与就业质量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探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质量的差异。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方向、大小与路径,利用多元线性回归交互效应模型计量社会资本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质量差异解释力度。

2.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户籍、父母职业、教育类型、求职过程与就业质量结果等为个案选取标准,选取50名有代表性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首先,通过观察与访谈上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被访谈者的家庭背景、社会资本生成与拥有、求职过程、就业质量现状、社会资本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营造一种开放、自然的情境,让其在轻松与信任的状态下用其自身的话语概念体系与逻辑思路诉说其自身“故事”;其次,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抽象出一些与“社会资本和贫困生就业质量”这个研究主题相关的“本土概念”,并探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建概念框架图,对收集到访谈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最后,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归纳隐藏在社会现象之下的社会资本影响贫困生就业质量的机制,促进社会资本理论与求职理论的完善发展。

3.比较研究方法

一是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社会资本拥有、求职过程、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并运用质的研究探寻这种差异的根源;二是不仅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而且比较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先赋性因素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方向、大小与路径差异;三是在贫困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探讨时,通过比较借鉴国外贫困生与国内其它弱势群体就业质量提升对策,为本研究提出科学的贫困生就业质量政策提供参考“坐标”。

二、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结论1 应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与贫困生独特特点对贫困生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进行科学界定与测量。

贫困生社会资本是镶嵌在社会结构或贫困生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以信任、规范、影响力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存在,对贫困生就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的社会资源,其数量测量采取“个体中心网络(ego centered network)提名生成法(name-generator)进行,指标是“就业潜在帮助者人数”,其质量测量采用位置生成法(position-generator),指标是“潜在关键帮助者行政级别”。贫困生就业质量是贫困生即将或者正在从事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工作本身特征满足贫困生客观物质需要与主观精神需要的程度。贫困生就业质量的测量可基于就业机会(就业与否)、工作特征(就业地区、单位类型、工作环境)、待遇水平(薪资水平、社会保障)和主观认同(人职匹配、社会地位感知、工作满意程度)四个维度九个二级指标进行。其测量公式为:

Y=[0.215x1+0.016x2+0.223x3+0.124x4+0.048x5+0.095x6+0.041x7+0.136x8+0.102x9]*100

结论2 贫困生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得分都偏低,但其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贫困落后的农村,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较少,质量较低。贫困生就业质量也偏低,就业质量得分低于60分者所占比例合计达到51.7%,超过半数的贫困生就业质量达不到“及格线”。相关分析发现,贫困生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贫困生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越丰富、质量越高,在信息收集与求职进行阶段使用了社会资本,贫困生所获就业机会各个维度就业质量得分就会越高,总体就业质量与各维度就业质量得分也会越高。

3.贫困生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对其总体就业质量和各维度就业质量均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异。

社会资本数量对贫困生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但通不过显著性检验;社会资本质量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回归系数为2.39,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信息收集阶段社会资本使用和求职进行阶段社会资本使用两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高达22.77和22.70,且显著度都为0.000,说明贫困在求职过程中使用社会资本,对其总体就业质量有着重要帮助。

但这种影响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不同社会资本变量对贫困生不同维度就业质量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存在差异。一方面,社会资本数量与社会资本质量对贫困生不同维度就业质量影响方向有正有负,但社会资本数量主要是负向影响,而社会资本质量主要是正向影响。另一方面,信息收集阶段与求职进行阶段社会资本使用对贫困生各维度就业质量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原因是社会资本的运用,可以给贫困生带来信息与人情影响这些提升就业质量的稀缺资源。二是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是否有正向影响,与贫困生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相关,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非常少的贫困生就业没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少、社会资本多的贫困生就业时,社会资本成为人力资本的替代或补充;人力资本高、社会资本低的贫困生就业时,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形成一种强化作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双高型贫困生就业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相互嵌入关系;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一般型贫困生就业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相互转化关系。三是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时空差异。从时间维度来说,信息收集阶段弱关系更“强”,求职进行阶段强关系更“强”;从空间维度来说,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弱关系更“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强关系更“强”。

结论4 社会资本宏观分布的非均衡性对贫困生就业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不仅贫困生总体就业质量平均总分小于非贫困生同类值,而且在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地区、单位类型、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社会保障、人职匹配、社会地位感知和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贫困生分维度就业质量得分也小于非贫困生多类值。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系数比较和多元线性回归交互效应分析都发现,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差异是造成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就业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的具体负面影响有人力资本低效积累与使用、增加求职交易成本、就业机会合谋排外和导致求职结果的阶层固化。

结论5 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产生正负影响的路径不同。

社会资本贫困生就业质量发挥正向影响的路径有支持求职费用、提供求职信息、指导求职行为和施加人情影响四条;社会资本导致贫困生低质量就业的路径则有负性社会资本存在、社会资本分布的非均衡性贫困生社会资本结构失调三条。

结论6 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机制有资源获取与资本转化双重机制。

一是对外面向社会结构的资源获取直接机制。任何个体或组织,都不能实现资源完全自给,开展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这样才能存在与发展。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及嵌入其中的社会资源之和,在“锦标赛”式的社会行动中,社会资本丰富的个体,在自身拥有社会资源不足以完成某项工具性行动时,就会通过自身社会资本对外从社会结构中获取社会资源,并最终实现工具性目标。在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面向社会结构,能为贫困生提供其就业所需要的求职信息与人情影响,从而对其就业质量产生影响。

二是对内面向行动者个体的资本转化间接机制。资本可分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尽管四类资本有各自的功能及制度化形式,但它们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当个体在社会结构中为了实现某个工具性目标时,其实现路径有资本积累与资本转化两条,前者是为了增加某类或四类资本的数量,后者是将拥有丰富的某类资本转化为另外一种或几种比较贫乏的资本。贫困生在高等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阶段,通过资本转化优化了贫困生的资本结构,从而获得就业质量竞争优势。

结论7 构建亲疏远近模型、时空界限模型、动态强弱模型正负之分模型,能从理论层面解释了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必然性、界限性、动态性和正负性。

在关系本位中国,寻求关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关系生成与运用遵循人情法则的“施”与“报”,从而形成中国独特的人际关系格局——差序格格,我们通过亲疏远近差序格局模型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必然性。贫困生社会资本对其就业质量产生影响,不仅面临城乡空间和求学地与求职地空间限制,而且面临过去拥有社会资本与现在使用社会资本、个体过去使用社会资本与现在使用社会资本的时间限制,时空界限模型更能清晰解释了社会资本影响个体就业质量的时空界限。强弱关系的生成在动态转化,强弱关系对贫困生求职影响的强弱也在动态变化,动态强弱模型则生动揭示了社会资本对贫困生求职影响的动态性。社会资本存在正负种类区别,正负社会资本模型则阐述了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正负两面性。

(二)对策建议

1.宏观层面:政府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并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体系

(1)营造公平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第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正式制度建设。充分梳理大学生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机制,通过正式制度完善来消除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一方面,缩小不同劳动力市场待遇差距,通过控制优势、补偿弱势等措施,削减不同行业与工作岗位上不合理的待遇差距,建立待遇与能力相匹配的薪酬体系。

第二,破解职业流动壁垒促进贫困生职业流动以消除初次就业不公平。一方面,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减少大学生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职业流动的障碍。另一方面,加快人事制度、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服务制度改革,降低人事档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制度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流动的约束。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为大学生做好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发布、职业培训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创业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劳动人事档案管理等优质公共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特别突出加强信息化建设,着手推进“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工程。通过公共服务就业体系的完善,树立公平透明的就业环境,从而消除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减弱社会资本匮乏对贫困生就业质量的负面影响。

(3)加强贫困生就业帮扶公共政策体系建设

首先,相关部门对已有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进行整合与协调,制定一个贫困生就业扶持专项政策,增加政策内容的科学性、条理性与系统性,使政策物质补偿与能力提升同时推进。其次,加强贫困生就业扶持政策执行。一是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中央政府制定出全国性贫困生就业促进政策,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政策执行细则。二是地方财政要对贫困生就业促进政策执行机构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专业性的独立执行机构还要给予日常经费、场地与人员编制支持,保障执行机构的政策执行资源。三是充分调动高校在贫困生就业促进政策执行中能动性。最后,加强贫困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与调整,并据此完善公共政策方案与调整政策执行。

2.中观层面:高校切实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

(1)高校通过加强贫困生经济资助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

一是持续扩大学生资助规模。充足的经济资本支持是贫困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打破经济资本制约并转化为其他资本的重要条件。助学贷款力争做到对贫困生应贷尽贷,且其贷款金额应由目前的8000元/年增长到10000元/年至12000元/年。二是努力提升学生资助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规范资助程序,学生申请、评定、公开等各个环节都要公开透明,且有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基于大数据基础,力争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事管人”与“做决策”。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要在现有机构设置及编制范围内统筹调剂,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方面适应和满足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三是努力发挥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2)将社会工作“嵌入”贫困生就业指导个性化提高就业能力

社会资本是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低质量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教师采取社会工作方法帮助贫困生时,秉持贫困生“人在情境中”理念,充分考虑案主以外的社会因素,注重研究案主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积极扩展案主的社会关系网络。一方面,不仅在贫困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贫困生与社会工作者、同学和专业课老师处理协调好关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发现自身问题、改变不合理就业观念和掌握更多求职技能,而且也为未来职业发展积攒更多的人脉。另一方面,带领贫困生走出校门,开展各类职业实践活动,指导贫困生与历届校友、职场人士、亲戚朋友建立关系网络,增强社会网络的异质性,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求职所需的“信息”与“人情”资源。

3.微观层面:贫困生自身加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

(1)贫困生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与转化

贫困生人力资本积累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贫困生填报志愿应该科学地选择学校与专业。学校层次与专业类型对贫困生总体就业质量与各维度就业质量都有着重要正向影响,重点本科相对于一般本科与大专、理工科相对于人文社科,就业质量往往更高。第二,有选择性的考取各级各类证书。贫困生考取各级各类证书,要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共同需要,同时要以个人承受能力(包括时间、资金和兴趣爱好)为基础,不能盲目跟随。第三,贫困生应追求身心健康。身心健康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贫困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还应积极锻炼身体,参加各类心理训练与讲座,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

贫困生还要将自身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人力资和社会资本双重优势。首先,通过合作学习促进人力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化。贫困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应“单打独斗”学习,而应加入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学会、社团,建立各类学习共同体,加强合作学习。其次,通过实习实践加强人力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贫困生要积极参与专业实习,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这一方面可在实践中检验自身所学效果,根据检验结果不断修正自己理论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另一方面,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贫困生不仅可以积累各类工作经验,而且通过加强与社会各行业、各层次人员的交流沟通,可以构建更宽广的人际关系网络。

(2)贫困生优化社会资本数量、质量和结构

一是贫困生扩大社会资本数量。首先,农村贫困生要加强与父母亲戚的交往。这种血缘或亲缘关系是强关系,遵循“需要原则”,彼此之间有照顾的义务。贫困生在假期通过走亲戚、参加红白喜事、拜年等活动加强与自己具有血缘或亲缘群体的交往。其次,农村是一个同质性较强的社会,乡里乡亲或族人之间一直有较多的交往,贫困生回老家时可以多串串门,特别加强与在外工作的同村人交往,让地缘关系得到更多扩展。第三,加强与小学、初中、高中同学的联系,同学之间有相似的年龄和共同的经历,彼此感情相容,毕业后或升学或工作,分布在全国各地与各个行业,同学聚会或彼此微信交流能扩大自己的学缘关系。最后,贫困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加强与同学、校友、老师的交往,积极参加社团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扩展自己的人脉,同时科学地兼职与实践,扩展校外关系网络。

二是贫困生提升自己社会资本质量 。一方面,贫困生尽可能去接触那些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较高位置的人,展示自己的优点,相互交往并尽可能产生交情。另一方面,贫困生培育异质性社会资本,贫困生要超越自身地位、身份、价值观、地域等约束,尽量与不同社会等级、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和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构建高异质性的社会关系网络。[1]具体来说,就是在积极开发血缘关系社会资本之外,注意利用校友资源,发挥兴趣小组会、俱乐部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扩大异质性社会交往范围。

三是贫困生优化自己的社会资本结构。第一,加强同质性交往的同时扩大异质性社会交往。大学生加强同质性交往的同时,扩大与自身年龄不同、背景迥异、身份相异、行业有别的各类群体的社会交往,拓宽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宽度,让社会关系网络中流动更多的异质社会资源。第二,加强社会资本积累的选择性,避免积累负性社会资本。大学生在扩大社会交往的同时,还要提高社会交往辨别能力,注意社会交往的选择性,尽量避免与黑社会、传销团伙、社会盲流等群体交往。第三,加强现代性社会资本积累。传统社会资本积累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往进行,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还可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加强现代性社会资本积累,通过非面对面交流互动扩大社会关系网络。

四是贫困生提升社会资本运作能力。贫困生依据自身就业目标,从自身拥有社会资本中选择对实现就业目标适用的社会资本。在我国,一般是通过弱关系获得就业信息,通过强关系获得人情影响。这需要贫困生通过分析、比较、鉴别哪些是对就业有用的弱关系,哪些是对就业有用的强关系,从哪些关系中能获得信息,从哪些关系中能获得人情影响,从哪些关系中能获得物质或情感支持。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